冬至"數九”歌和夏至“數九"歌各怎麼表述?


冬至

一、冬至數九

從冬至之日起,中國即進入了數九寒天。天文專家介紹說,“九九”是我國北方特別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更為適用的一種雜節氣。它從冬至那一天開始算起,進入“數九”,俗稱“交九”,以後每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過了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出九”,那時就春暖花開了。

1、數九在陽曆所對應日期

  • 一九:12月22日~12月30日
  • 二九:12月31日~次年1月8日
  • 三九:1月9日~1月17日
  • 四九:1月18日~1月26日
  • 五九:1月27日~2月4日
  • 六九:2月5日~2月13日
  • 七九:2月14日~2月22日
  • 八九:2月23日~3月3日(閏年為2月23日~3月2日)
  • 九九:3月4日~3月12日(閏年為3月3日~3月11日)
冬至


2、數九歌

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冬至“九九消寒歌”,俗稱“九九歌”,生動形象地記錄了冬至到來年春分之間的氣候、物候變化情況,同時也表述了農事活動的一些規律。廣泛流傳的“九九消寒歌”說: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


二、夏至三伏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頭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每年立秋日及其後兩天如果出現庚日,中伏就為十天,否則為二十天,所以,大多數年份中伏都為二十天,相應地,大多數年份三伏都是四十天。

冬至


三、表徵節氣歌

立春陽氣轉, 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 春分地皮幹。

清明忙種麥, 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 小滿雀(音:qiǎo)來全。

芒種開了鏟, 夏至不納棉。

小暑不算熱,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 處暑動刀鐮。

白露煙上架, 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嚴。

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

小寒近臘月, 大寒整一年。

冬至


請參考!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