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久遠,古蹟遍剎,號稱中川第一禪林,四川內江聖水寺

聖水寺,位於四川內江市中區西北部壕子口,沱江右岸,距市區約2公里。系四川省的八大叢林之一,號稱"中川第一禪林",因其歷史久遠,古蹟遍剎,高僧大德輩出,在四川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歷史久遠,古蹟遍剎,號稱中川第一禪林,四川內江聖水寺


內江市聖水寺為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鹹通年間(860─873)。因該寺後山有泉水溢出,終年不竭,被視為"靈泉"、"聖水",故名。宋初擴建後更名為"興慈禪院",又名"聖水興慈寺",宋末複名"聖水寺"。

歷史久遠,古蹟遍剎,號稱中川第一禪林,四川內江聖水寺


聖水寺自唐宋以來歷代均有修繕。明末清初毀於兵燹,清康熙、雍正年間有一次大規模復建和擴修。寺廟佔地20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 有大小廟房170餘間,極盛時常住僧眾達300餘人,號稱"中川第一禪林"。現存主體建築按東、西、中分佈。東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和圓覺樓。西為古大悲殿,中為說法堂。寺後山巖存唐宋以來摩崖造像67龕450軀。 大悲殿有晚唐作品千手觀音摩崖造像,高寬各8米,雕工精湛。

歷史久遠,古蹟遍剎,號稱中川第一禪林,四川內江聖水寺


寺內還有宋代和明代石拱橋、石坊及歷代名人碑刻、巖刻20處。地藏殿天花板繪有玄奘取經圖,人物生動,筆法精細。

歷史久遠,古蹟遍剎,號稱中川第一禪林,四川內江聖水寺


聖水寺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千多平方米,廟房200多間,常住僧伽50餘人。

寺院屬依山式建築,院落式佈局。它共分4大院落:中軸線上自西向東佈局的圓覺樓、藏經樓、大雄寶殿、天王殿,均屬明清風格;中軸兩側是迴廊,有客堂、五觀堂、禪堂、唸佛堂等;寺院左側有玉佛殿、三聖殿、藥師殿;再向左側是觀音殿和地藏殿;寺院右側以祖師殿為主體構成一個獨立的院落。

歷史久遠,古蹟遍剎,號稱中川第一禪林,四川內江聖水寺


名山勝剎自然多詩文題詠。聖水寺歷代文人墨客的題詠、碑刻,現存比較完好的有20來處。時間最早的題刻是唐代,至今已千年。宋代蔡逸(縣尉)題刻《聖水興慈寺》詩云:“二月春事半,曇花無數開。江頭速騎行,江霧紹紅埃。下馬坐清蔭,觀魚大江隈。行行歷山寺,金碧森樓臺。拂拭有唐碑,字老生莓苔。緬想古今事,悠然一傷懷。……”。明代趙貞吉的《書聖水巖》詩曰:“爛醉巖前抱玉琴,摧殘牛耳憶寒盟,山空谷響知人意,若負當時一片心”。全文共28字,筆鋒蒼勁有力,保存完好,是難得的書法珍品。同有蜀中四大家的楊慎有《過聖水寺贈趙大洲》詩,雲:“趙鳳才華錦水頭,鳴鸞飛步上瀛洲。文傳莊叔棲雲集,賦奏金卿花萼樓。何國白環曾入夢,至今青海未全收。廟堂終用平戎策,許棲遲老一丘。”清代張由賢有詠聖水寺詩,雲:“策馬雲生徑一條,禪林何必隔塵囂。風光究與廬山異,時聽鐘聲雜晚潮。”一九八二年公佈該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聖水寺現有石刻67龕、450餘尊,總長60餘米。從年代可分為唐、宋、元、明、清石刻群;從內容上看,有闡釋教人的,有宏揚佛法的,有教化眾生的,有啟迪人發願祈福的;從題材上看,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其中的千手觀音石刻造像和圓覺樓的十二圓覺像,分別代表了唐、宋石刻造像的不同風格。此外,明代所建的石拱橋和放生池以及藏經樓前經幢都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同時,聖水的書法更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特別是明代的"名相大儒"趙貞吉所書"聖水寺"和"書聖水岩石"豪情奔放,飄逸俊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