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达·芬奇展遭质疑:真假难辨的大师展

央美达·芬奇展遭质疑:真假难辨的大师展

一幅名为《为“安吉亚里之战”所绘习作》的画作,由钢笔和棕色墨水在染成棕色的纸上画成,它的说明牌的作者栏上写着:列奥纳多·达·芬奇。展馆里的另外三幅画作《男人头像》《抹大拉的马利亚》和《达·芬奇卢坎肖像》上,也出现了达·芬奇的名字,只是名字后面被标注了“(传)”。

这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达·芬奇和他的艺术群体”展,在9月12日开幕。央美美术馆的微博特意强调:“没错,就是达·芬奇,就是原作。”也就是说,普通观众花上120元,就能看到这位天才画家的真迹。

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校友尤勇转发了这条微博,却不客气地驳斥道:“毫无底线,指鹿为马,恬不知耻。”此后,他发布数条微博抵制该展览,称“这次展品几乎都是存疑的”,“不仅对主题没有说服力,更是假画行画的狂欢”。

紧接着,一些新媒体、业内人士和艺术爱好者也加入进来。他们对展品的真伪和展览的质量提出质疑,认为所谓的达·芬奇真迹是假画,其他展品也质量堪忧。

今年是达·芬奇逝世500周年,央美美术馆为此举办了这场展览。30件展品皆为私人收藏。除了四幅作品与达·芬奇有关外,其余皆由达·芬奇的艺术追随者创作。但几乎所有观众都是冲着达·芬奇来的。

面对争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对本刊记者表示,这次展出的作品,是经过意大利“达·芬奇逝世五百周年国家委员会”官方认可的,“在画作的筛选和判断方面主要由意大利方来负责”。当本刊记者向他核实《为“安吉亚里之战”所绘习作》是否为达·芬奇真迹时,张子康表示:“这个是意大利(指达·芬奇逝世五百周年国家委员会)他们说的。”

央美达·芬奇展遭质疑:真假难辨的大师展

9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了数幅疑似达·芬奇真迹的作品

1.《达·芬奇卢坎肖像》 2.《男人头像》 3.《为“安吉亚里之战”所绘习作》

央美达·芬奇展遭质疑:真假难辨的大师展

不断变身的“达·芬奇真迹”

9月4日,正在拉萨支教的尤勇关注到即将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开幕的“达·芬奇和他的艺术群体”展览。通过对展览信息的收集,尤勇对展品的真伪产生了质疑。

随后,尤勇撰写了数条长微博,从专业角度对比分析了展品图片与达·芬奇和其艺术群体原作的差别,并对画展的意大利策展人尼古拉·巴尔巴泰利(Nicola Babartelli)的身份提出质疑。

尤勇发微博称,巴尔巴泰利的展览在欧洲并没有受到学术界的认可,甚至曾遭到国外大学的拒绝,这位策展人的身份、学历、学术成果等有很多疑点。同样关注此事的新媒体“抄袭的艺术”则查到巴尔巴泰利供职的博物馆十分简陋,认为“这个农家乐一样的博物馆”显然不具有权威性。

尤勇和“抄袭的艺术”相继提到了展品之一《达·芬奇卢坎肖像》。这幅画是2008年在意大利南部小镇阿切伦扎发现的,发现者正是本次展览的意大利策展人尼古拉·巴尔巴泰利,但对于它是否属于达·芬奇的争议很大。意大利艺术史家维托里奥·斯加比(Vittorio Sgarbi)曾极力反对它在都灵展出,甚至表示要告到议会,他认为这张画只值2000欧元。

值得玩味的是,这幅从未进入过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卢浮宫、伦敦国家美术馆等世界顶尖艺术博物馆的作品,却多次到访中国。几次现身时,这幅画都发生了细节的变化。2013年,尼古拉·巴尔巴泰利曾把它带到山东,标注的是木板油画,画中达·芬奇的帽子上有一根白色羽毛;2017年,上海贝利尼家族展上,它成了布面油画,没有羽毛;今年的央美展上,又成了木板蛋彩,没有羽毛。

央美达·芬奇展遭质疑:真假难辨的大师展

央美美术馆这次展出的《达·芬奇卢坎肖像》,2013年就曾在山东展出过,但那时,话中达·芬奇的帽子上有一根白色羽毛

展览中,《达·芬奇卢坎肖像》的作者写着达·芬奇,后面加上了“传”。在业内,凡是归属存疑的作品,往往会被标注“传”。张子康此前对媒体称,《达·芬奇卢坎肖像》和另一幅标注“传”的《男人头像》,“有80%的专家认为是真迹”。

新媒体Hi艺术在《达·芬奇展览之争,央美冤不冤?》一文里,对此提出了异议:“央美在宣传展览时,是否考证过这两张作品所谓的‘80%学者同意为原作’的学者名单和背景?如果没有,那么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于展览宣传中,刻意强调存疑作品的‘原作性’,有违艺术研究机构的严谨的学术原则,难脱炒作之嫌。”

张子康则对本刊记者回应称,这次展出的作品,是经过意大利“达·芬奇逝世五百周年国家委员会”官方认可,“在画作的筛选和判断方面主要由意大利方来负责”。

当本刊记者提问,央美是否成立了相应的学术委员会,并对展览进行学术认定时,张子康回复道:“它是两国友好交流展,一般这种展览我们也请专家,但是主要是以他们的学术为主。我觉得意大利的专家肯定比中国的专家更专业。”

央美达·芬奇展遭质疑:真假难辨的大师展

“投机的人,会写上达·芬奇”


艺术圈内人士陈冰对本刊记者说,真伪问题一直是一个灰色地带。成熟负责的艺术机构,不会在灰度问题上做文章,而是把争议真实地展现给公众。

不久前,陈冰在罗马的一家博物馆里,见到一小幅素描展品。看到第一眼,陈冰就觉得这很可能是达·芬奇的作品。但是展品的说明牌上却写着“某位大师”。“他们写得很诚实,没有说是‘达·芬奇(传)’。如果是投机的人,就会写上达·芬奇。”

顶级美术馆和博物馆对于作品的归属问题向来严谨,尤其是达·芬奇这种量级的画家,在确定其作品归属时,一定要经过数年专业、精细的学术研究。陈冰提到另一幅达·芬奇的争议作品《救世主》。2017年,这幅画以4亿美元拍卖出去。此前多年间,这幅画曾被送往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伦敦国家美术馆、巴黎卢浮宫等地,接受了众多专家的深入研究和技术鉴定,才得到业界大多数专家的认可。2011年,《救世主》在伦敦国家美术馆第一次展出,展览图录收录了策展人卢克·塞森对于画作研究结果的详细记录。但即便如此,这幅画至今仍然存有疑点。

微博科普博主“咱说”也向本刊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根据他的观展经验,西方博物馆在改变一幅画作者的归属时,特别是把作品从佚名或三流画家改归为某位大师名下时,会制作详细的展览甚至视频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证据,向普通观众说明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更改。

在央美的展览中,却没有展现类似的研究成果。只是在展览开幕前一天,意大利策展人尼古拉·巴尔巴泰利,在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学术讲座。根据央美美术馆公众号记录,这场讲座的主题围绕达·芬奇及其艺术群体的技艺承袭,并没有讨论展品的真伪。

张子康对本刊记者说,这个展览的真正价值在于对于达·芬奇和这一群体的深入研究。“我们讨论真假问题,它是一个错位,因为它本来写着‘传’,肯定是有争议的作品,但是他们的委员会有认定,我们国家没有专门(针)对达·芬奇的认定体系。我问他们了,他们说有他们的体系,所以说只能尊重他们的体系,因为它是两国交流展。”

不过,前文提到的新媒体Hi艺术的文章认为,央美打出了达·芬奇追随者的旗号,就要深入研究达·芬奇风格的影响和流传。对此,张子康称,央美美术馆官方平台会陆续公布展览作品的流传、参展、出版和研究文章等学术资料,该资料是由意大利达·芬奇逝世五百周年国家委员会邀请的专家做的。

策展人、的|艺术中心创始人夏彦国则认为央美美术馆在策展时缺少独立的学术评价的环节。“一个成熟的美术馆在合作意向之前,就要做好研究工作。在签订合作协议签,要研究这批展品的真伪,有没有展出的学术价值”?

夏彦国对本刊记者提到,近年来国内开办的西方艺术展,大多是由一些商业机构做背后推手,促成国内外美术馆的合作,但这不代表国内美术馆要全盘接受对方提供的所有作品和概念。“我们明显看到央美美术馆的这个展览在这个方面弱了一些,别人推广过来之后,他们没有进行足够的筛选,自主的策划。”

央美达·芬奇展遭质疑:真假难辨的大师展

真假达·芬奇

如果在搜索引擎上输入达·芬奇作品在中国展览的关键词,会发现,“达·芬奇”来过中国很多次。

去年6月,名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文艺复兴三杰——贝利尼家族收藏大展”在杭州举办。据公开的信息和媒体报道,策展方称贝利尼家族是意大利著名的美第奇家族的分支,传承600年。贝利尼家族的祖先是艺术大师吉奥瓦尼·贝利尼,他有两个著名学生:提香、乔尔乔内。该家族拥有超过2万件艺术珍宝,创建于1704年的贝利尼博物馆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私立博物馆之一。

当时,这个展览在媒体上进行了大量宣传,“咱说”因此而关注。和尤勇一样,他也在微博上提出了质疑。他提到,在文艺复兴三杰作品的目录信息里查不到贝利尼家族的收藏记录;在谷歌上搜索当时的展品图片,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来自中文网站;而时隔十多年,贝利尼家族在媒体报道中从第17代变成了21代。

央美达·芬奇展遭质疑:真假难辨的大师展

2018年6月8日,“蒙娜丽莎的微笑&文艺复兴三杰——贝利尼家族收藏大展”在杭州的浙江展览馆开幕

“咱说”曾质疑:“文艺复兴三杰的存世作品很少(拉斐尔的略多一点),任何一家博物馆能收藏其中两位的作品,足以跻身世界级博物馆,能把三位集齐,那就可以跟卢浮宫和乌菲兹平起平坐了。试问名不见经传的贝利尼家族何德何能?真要是三杰真迹,哪家正规博物馆舍得并胆敢一口气出借好几件,借期合计长达一两年?”

过去十余年来,“贝利尼家族”的藏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举办过展览。今年4月至8月,又现身重庆。

早在2006年,贝利尼家族的私人藏品就在天津大学北洋美术馆展出。后来,冯骥才在《凝视达·芬奇——意大利名画亲历记》一书中,记录了整个展览过程。

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展览结束后,有工作人员发现柯查莱利的《帕多瓦的圣安东尼奥》(创作于1480年)的右下角出现一条三厘米的裂痕,细如蛛丝,但展前的文字核验档案上并没有这条裂纹的记录。此外,提罗尼的一幅画也出现了两处破损,“半个米粒大小,油色脱落,露出白颜色的底色”,同样没有记录。冯骥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觉得这像是硬物碰撞出来的。

为此,冯骥才揪心不已,“感到脑袋发胀”。但上海代理公司的工作人员并没有追责,反而安慰他,“先装箱”,回头会向贝利尼先生做说明。

闷闷不乐的冯骥才回到家后,一直心绪不宁。忽然,他想到应该查看展览的画集,如果是旧伤,画集上一定有。果然,那些瑕疵在画集的图片上都能找到,属于旧伤。上海方面的工作人员得知后,说:“原先的资料怎么没有呢?看来他们的工作也有疏忽。”

“哪家专业博物馆对外借展会出这样的乌龙?对自家藏品的保存状况都不了解,发现状况之后还觉得没关系?”冯骥才的这段记录更加剧了“咱说”的怀疑。

去年5月,“达·芬奇真迹”的说法还出现在北京山水美术馆的“达·芬奇与鲁班艺术科学国际大展”上。当时最引人瞩目的一件展品是被称为达·芬奇真迹的《美丽的公主》。

在国外,关于《美丽的公主》的真伪问题没有定论。法国的 Luminere技术实验室曾对画作进行检测,发现上面的一个指纹和达·芬奇的《盛耶若姆》上的指纹非常接近,而达·芬奇创作后者的时期是没有助手的,因而推测该画有可能是达·芬奇真迹。然而2015年,英国艺术品伪造者绍恩·格林哈尔(?ShaunGreenhalgh)却宣称这是他的作品,画中的“公主”不过是一个郊外超市的女收银员,画纸则是一份1587年的政府文件。

总之,《美丽的公主》在学术界一直真假难辨。2011年底伦敦国家博物馆的达·芬奇大展上也没有收入这幅画。但是在去年山水美术馆的展览上,丝毫没有提及关于它的种种争议,反而明确地写着“达·芬奇真迹”的字样。

更为戏剧化的场面发生在台湾。2015年,台北举办的“真相达文西(即达·芬奇)·天才之作”特展上,一位男童不慎滑倒,一手戳向了保罗·波尔波拉(PaoloPorpora)的油彩画《花》,并压出了一个拳头大小的洞。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在画作修复过程中,引起了真假画的争议。台湾公平会接获检举,对主办单位京铨艺术进行调查,并以广告不实之名,对主办方处以新台币50万元罚款。

据了解,如今达·芬奇的绘画遗产主要被珍藏在欧美的大博物馆中,有11家欧美博物馆一共收藏了17幅名画,但是这些画作几乎不会外借展览。

“抄袭的艺术”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达·芬奇一级的顶级艺术家,相关作品都会在公立博物馆等地方,并且由于稀少和珍贵,所以一般并不会出借、长途运输并到处巡展。私人收藏的,很难确证作品真伪问题。”

“也正因为此,事实上从未有公认的达·芬奇油画真迹来中国展出过,但我们却几乎每年都能听到‘达·芬奇来中国展出’的新闻,这毫无疑问就是噱头了。即便是达·芬奇的素描作品真迹,也只在国内很少几家有声誉的博物馆展出过。”“咱说”点评道。

央美达·芬奇展遭质疑:真假难辨的大师展

成为宣传噱头的艺术大师们

被打造成噱头标签的,不止达·芬奇。

2016年,号称有83幅毕加索原作、总价值10亿欧元的“毕加索走进中国”展,在北京山水美术馆举办。开幕式上,王刚、陈建斌等明星到场站台。

当时,自媒体“吐槽帝梁克刚”看完展览后,对所有的展品进行估价,认为展览的实际价值与宣传中所说的10亿欧元不符。他还在文章中吐槽展览的高票价,“挂着所谓公益的名号却还要收120元的门票”。他写道:“我们老百姓是不懂,是没看过,是对好的文化艺术展有需求,但是你不能拿这么水的东西过来又卖这么贵的票,明显是个商业行为还偏偏挂着公益的名头!我们这里人傻钱多,也不能这样忽悠我们吧?”

很快,一些媒体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随后,山水美术馆发出声明,称从展览开幕后的第三天起,他们就做出决定,将六一儿童节期间的展览做成一场纯粹的公益展览。山水美术馆还表示,展览是从五个国家的七位个人收藏家与一家收藏机构手中借展的真实原作,藏品来源清晰,并依据其学术思路进行策展,且原作都经过了意大利政府的授权才来到北京展出。

“抄袭的艺术”当时也关注了此事,但他们对山水美术馆的回应非常不满意,认为“文中避实就虚,大量动用煽情和情怀”,主办方应该拿出“授权文件、海关关单、保险单、文化部的批文”自证清白,而不是在话术上打擦边球。

就在“毕加索”在中国遭受真假质疑时,“莫奈”也在同一时间现身北京。2016年5月至8月,一个名为“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在京举办。这是一个由商业机构主导的数字展,利用多媒体、灯光、音效等布展方式进行展出。没有实物的数字展自然不会因为真伪问题受到质疑,不过,这种展览形式也遭到过业内人士的批评。有人把它们形容为“PPT展”,认为不过是商业机构打着大师的名头的圈钱行为。

对于多媒体展、复刻展的流行,“咱说”认为,这些展览主要具有娱乐价值,而无太大的艺术价值。不过,一些复刻展却在宣传上遮遮掩掩,只突出大师的名字,隐藏了复制品的真相。

2016年,法国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的作品在北京展览。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展出的45幅雷诺阿经典油画作品由雷诺阿家族授权,雷诺阿的曾孙雅克·雷诺阿还来到了开幕现场。随后,有网友在微博上吐槽,称“问了工作人员才被告知确实是法国复制的”。还有网友批评展厅“灯光基本没有布置,画也挂歪了”。

陈冰对这样的行为感到气愤。他觉得,艺术机构需要赚钱,复刻展的流行无可厚非,但是必须要向公众传递真实的信息。“哪怕是一个复制品,人家一看得知道这就是投影(展),就是一个让人消遣的地方,不是一个研究学术的地方。”

在市场乱象下,当代艺术家也未能幸免。去年9月,上海举办了一场日本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的展览。但草间弥生的律师小野寺良文却寄送了警告书,叫停了展览。原因是这场展览和草间弥生没有任何关系。小野寺良文向《日经新闻》表示,展览现场的绘画、雕塑皆为伪作,并且是“一眼就知道这是粗制滥造的赝品”。

去年还有打着“草间弥生个人展”或“草间弥生与村上隆联展”旗号的展览,在深圳、广州、武汉等多地举办。当时,小野寺良文专程来中国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这些都是赝品展。

央美达·芬奇展遭质疑:真假难辨的大师展

2018年,上海一家商场举办“”草间弥生&村上隆艺术藏品双联展,后来证明全部都是赝品

“这些展览的出现,是大众开始有艺术追求和消费需求的产物。越来越多的热爱艺术的人,一起关注展览和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但是展览的组织展出方,和观众需求不成比例,供小于求。还有跟从业者的投机心理和素质有关,所以就应运而生了假展,欺骗大众,获取利益。”“抄袭的艺术”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说。

央美达·芬奇展遭质疑:真假难辨的大师展

不被艺术家承认的个展

三年前,央美美术馆还举办了一场不受艺术家本人承认的展览,这引起了关于策展道德和策展伦理的讨论。

2016年11月,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基弗在中国的首个展览在央美美术馆举行。起初,展览被定义为“大型回顾展”,中、德合作,国内主办方包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清华美术学院等。

结果,开幕前夕,基弗本人发表声明,要求取消展览。“此前并未征询过我的意见,我既没有参与也没有同意,展览组织方似乎曲解了我的立场,让人认为得到了我的授权。我并没有授权,并且已经向组织方书面要求取消本次展览。”

基弗甚至对《南德意志报》说:“他们把我当成一位好像已经去世的艺术家,这感觉就好像被强奸。”

展览的主策展人贝阿特·赖芬沙伊特说,他曾接到基弗工作室主管的电话,对方冲他吼道:“作为一名策展人,你怎么能不询问艺术家的意见,极其不尊重艺术家?”

很快,央美美术馆从法律角度回应了这次展览的合法性。央美美术馆称,展览的所有展品都得到了收藏家及收藏机构的授权,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

展览还是照旧举行。但开幕时,作为联合策展人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都没有出席开幕式。

当时,知名策展人皮力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中国,各种艺术馆不断冒出来,人们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有关展览内容的文化和伦理问题,中国急着在博物馆层面融入国际社区,但它显然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后来,夏彦国曾和基弗见过一面。夏彦国向本刊记者回忆,基弗当时对于此事的态度是,这个展览不能代表他的水准,而主办方未征询他的意见就办展览,显得很不专业。

夏彦国觉得,这次央美达·芬奇展引发了质疑和讨论,对于艺术圈来说是一个好事。“大家对这样的展览,现在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少。这涉及到业内的人脉关系、人际关系。最后,大家总是觉得做这个事情(指办展)不容易,想到这,就不想批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不好的风气可能会蔓延,越来越多。”

“咱说”则在微博上写道:“当一个个网红展、天价展乃至骗子展开幕时,只见到明星站台、专家背书、主流媒体进行大肆宣传,却见不到专家和媒体做出任何批评,这样的行业生态就很畸形了。”

(应受访人要求,陈冰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