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問答:唐太宗連續詰問覓得良臣,宋真宗被大臣趁機進獻讒言

無論是朝堂議事,還是私下聊天,古代君臣之間的問答奏對都是十分講究的,尤其是對臣子來說,必須小心謹慎,不能掉以輕心。

而皇帝也要注意,不然極可能被小人奸臣利用,誤害忠良。

我們舉兩個古代君臣問答的例子,體會其中的智慧、機鋒亦或詭詐、陰險,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歷史的明面與暗面。

一、唐太宗連環詰問覓得良臣

唐太宗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一次對御史大夫杜淹連續發問,問題十分尖銳。現在看來都能感受到話語間的陣陣涼意。

君臣問答:唐太宗連續詰問覓得良臣,宋真宗被大臣趁機進獻讒言

唐太宗


貞觀元年九月,“中書令宇文士及罷為殿中監,御史大夫杜淹參預朝政。”

杜淹很快就向唐太宗推薦一個叫邸懷道的人才,此人是前隋舊臣,入唐任刑部員外郎。

接下來,唐太宗堪稱奪命的連環問就來了。

上問其行能,對曰:“煬帝將幸江都,召百官問行留之計,懷道為吏部主事,獨言不可。臣親見之。”

唐太宗的第一問很尋常,就是問邸懷道有何才能。老實人杜淹也親自舉例回答,說親見邸懷道曾勸阻隋煬帝去江都。

杜淹的這個回答明顯刺激了唐太宗,接下來唐太宗的問題顯得十分尖銳。

上曰:“卿稱懷道為是,何為自不正諫?”

對曰:“臣爾日不居重任,又知諫不從,徒死無益。”

唐太宗問:“你說邸懷道做的對,你自己為何不勸阻隋煬帝呢?”

杜淹答道:“我那時位卑不居高位,即使進諫也沒有,白白送死而已。”

君臣問答:唐太宗連續詰問覓得良臣,宋真宗被大臣趁機進獻讒言

唐太宗劇照


上曰:“卿知煬帝不可諫,何為立其朝?既立其朝,何得不諫?卿仕隋,容可雲位卑;後仕王世充,尊顯矣,何得亦不諫?”

對曰:“臣於世充非不諫,但不從耳。”

唐太宗的第三問是連珠炮式的發文,更加尖銳,他問:“你知道隋煬帝不可勸諫,為何還在他手下為官?既然在他手下為官,又為何不進諫?你在隋朝為官可以以位卑職小為由不進諫,但後來在王世充手下身居高位,有為何不進諫?”

我想杜淹一定是硬著頭皮回答:“我效忠王世充時進諫了,只是他不聽。”

上曰:“世充若賢而納諫,不應亡國;若暴而拒諫,卿何得免禍?”

淹不能對。

唐太宗繼續問道:“王世充若是賢人接受進諫,不應該滅亡的,若是殘暴者拒絕進諫,你怎麼能安然無恙呢?”

杜淹無言以對,是真的在答不出來了。

上曰:“今日可謂尊任矣,可以諫未?”

對曰:“願盡死。”

上笑。

見此情況,或者說唐太宗對杜淹的敲打已經到位,便放緩了語氣,杜淹也就坡下驢,這一番問答也圓滿收尾。

君臣問答:唐太宗連續詰問覓得良臣,宋真宗被大臣趁機進獻讒言

唐太宗


說實話,唐太宗是有意“刺激”杜淹的,要杜淹敢於進諫,不能再如在隋朝時那樣不勸諫皇帝過失。也就是唐太宗,若是換個皇帝,對杜淹的信任都會大大折扣,說不定還會生出厭惡,乃至殺機。

而杜淹面對唐太宗尖銳的提問也表現出“直”的一面,沒有巧言爭辯,為自己辯解,這也贏得唐太宗好感,化解了可能的危機。

二、宋仁宗問計王欽若

問話一般是皇帝主導,皇帝可以從中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而某些大臣,尤其是奸臣也可以通過回答悄無聲息地進獻讒言,離間皇帝與某大臣的關係。

很多時候,小人奸臣對皇帝的離間僅僅就是一兩句話的事情。

君臣問答:唐太宗連續詰問覓得良臣,宋真宗被大臣趁機進獻讒言

宋真宗


比如宋真宗,他晚年時欲立皇后,當時王旦是宰相,趙安仁為參知政事。策後是大事,皇帝自然要問這些執政大臣。

趕巧宰相“王旦告病去”,宋真宗只能問參知政事趙安仁。

(真宗)遂獨問安仁曰:“朕欲以賢妃劉氏為後,卿意何如?”

趙對曰:“劉氏出於側微,恐不可母儀天下。”

宋真宗想以劉氏(劉娥)為皇后,問趙安仁的看法。趙安仁很直接,說:“劉氏出身卑微,恐怕不能母儀天下。”

其實趙安仁的回答沒有什麼問題,作為副宰相,皇帝問話,他自然實話實說。

但是宋真宗心裡已經是準備立劉氏為後,聽到這個回答,“真宗不懌”。

第二天,宋真宗又去問王欽若。

君臣問答:唐太宗連續詰問覓得良臣,宋真宗被大臣趁機進獻讒言

王欽若


王欽若這個人很有才華,但是口碑極差,是典型的小人,當時就是有名的“五鬼”之一。當然,親近小人的宋真宗可不認為王欽若是小人。

小人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打擊陷害正直大臣的。

王欽若教導宋真宗再問趙安仁,他認為立誰為後合適。

翌日,以趙之語告王冀公欽若,冀公曰:“陛下姑問安仁,意欲以何人為後?”

乍看,王欽若這話並沒有什麼惡意。

宋真宗也就如其所言,再問計趙安仁。

上果以冀公之言問,趙對曰:“德妃沈氏乃先朝宰相沈義倫之家,宜可以作配聖主。”

宋真宗很快就把趙安仁的這話告訴王欽若。

真宗翌日以語冀公,冀公曰:“臣固知如此,蓋趙安仁嘗為沈義倫門客。”真宗深以為然。

王欽若陰險的地方就體現出來了,他說自己知道趙安仁一定會認為德妃沈氏適合為後,因為趙安仁曾是沈家的門客。

君臣問答:唐太宗連續詰問覓得良臣,宋真宗被大臣趁機進獻讒言

宋真宗


王欽若的話,就如其人,詭詐陰險,渾然不知的宋真宗果然中計,認為趙安仁主張立沈氏,原來是和沈家有往來,趙安仁並不是真正的人啊。

未幾,罷安仁參知政事,轉欽若一官,為天書扶持使,劉氏竟立,劉即明肅太后也,冀公權寵自此愈固。

當年也正是因為王欽若的讒言,讓宋真宗疏遠宰相寇準。

王欽若善於揣測聖意,皇帝想什麼他能猜到,這樣進讒離間也就無往不利了。

其實若是英明之主,還是能從王欽若的話中聽出其壞心思的,但晚年的宋真宗離“英明”二字太遠了。

三、結語:歷史的明面與暗面

讀書使人明智,看歷代史書我們從中發現很多值得品味的東西,君臣問答僅是一方面。

讀君臣問答,我們能看到歷史的明面與暗面。

有些君臣問答,如同面試,關係到皇帝對大臣的印象,是明智與良臣智慧的碰撞,讓人讚歎,受益匪淺。

而有些君臣問答,是陰謀再現,可以看到政治的黑暗面,體會到政壇的波雲詭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