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嶽《太極拳論》詳解(上)

【原文】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此段是全文的開篇,主要講述了太極拳術的根源理論。說明了太極拳是運用古代儒家、道家哲理,“易”文化和“道”文化之精髓,即陰陽學說與五行八卦演變之法,結合人體內外運動規律而形成的剛柔相濟、動靜相兼、強身健體、自衛防身的武術拳種。憑藉太極哲理為拳術之基礎原理和理論指導,從而表明了太極拳術的以武載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我們要想徹底掌握太極拳,必須深切理解太極的本義才行。周敦頤著《太極圖說》是以太極解釋宇宙形成的過程,即“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周敦頤的“太極”,一方面回覆到將太極說成是氣;另一方面又提出“太極”本於“無極”,“太極”的“有”產生於“無極”的“無”。周敦頤的宇宙生成論就是一個從無極至太極,至陰陽、天地,至五行、四時至萬物的發生形成過程。程頤和程顥則將太極等同於無極,“太極者道也。兩儀者陰陽也。陰陽一道也。太極,無極也”、“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認為無極、太極、道和理是無二致的。朱熹也將太極說成是理,稱“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非是別為一物,即陰陽而在陰陽,即五行而在五行,即萬物而在萬物,只是一個理而已”。同時,朱熹又稱“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朱熹的“太極”、“理”和“道”,內涵雖然各有側重,但實際上也是相同的概念。

從上段的敘述,我們可以理解太極拳以“太極”為名的原因,就是借“太極”以論其理。先明其理,而後其拳自通,以太極的生化之理映射於拳術運動時成陰陽平衡,動靜循環,相連不斷,也就是“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就這四句話,讓歷代的太極拳家們花費了不少的紙墨。其實這對於太極拳術的本身,並無多大的實際意義,只是為後面的論述立個依據而已,有了這四句話,才能解釋出“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的意思。

王宗嶽《太極拳論》詳解(上)

太極一動則分陰陽(即兩儀),陰陽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卦卦變化無窮,陰陽動盪錯綜,反映到拳術上的“動之則分”即是陰陽變五行而八卦,由動靜而生前、後、左、右、中五行的八卦運化而成十三勢,這就是“動之則分”的結果。動極而靜時,就是迴歸一太極,形成“靜之而合”。同時,“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還含有另一層意思,即太極拳術的修煉,動則成拳成藝,靜則為煉氣修道,修道以養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這就是指明練太極拳時要動中求靜,靜中求動,動靜相合。這也闡明太極拳不但是一門拳術,而且也是以武入道的方法。

從而,我們則明白了太極拳的關鍵是掌握動與靜。動靜不但是練習拳架中的要求,而且貫串到太極拳的推手和實戰技擊的整個過程中。動與靜是物質運動的不同形式,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蘊涵、相互轉化的。也就是無極而太極、陰與陽的相互平衡。太極拳作為一項武術運動,在運動過程中,離不開剛柔、虛實、開合、進退、曲直、起落、急緩、化打、粘走、蓄髮等等,而這些矛盾運動均蘊涵有動靜變化哲理。然而,在太極拳運動過程中,身體無論處於何種狀態,都沒有絕對的靜,運動是永恆的,而靜止則是運動的一種狀態。也就是說太極拳是“靜極含動,動不捨靜”的身心動態平衡。說明動與靜是不可分割的,亦即在絕對的運動中包含著相對的靜止,在相對的靜止中又蘊伏著絕對的運動,並以此形成動靜的相對平衡,從而促進了事物的運動、發展和變化。練太極拳預備式要求“心靜”、“體松”、“立身中正”,是“靜態”的簡約說法。行拳走架做各種姿勢動作過程中,樣子像動態,實質是靜態、動態相合互有、平衡統一的。這就是動靜平衡過程,靜中觸動、動猶靜的過程。掌握了動靜要旨,行拳不論多長時間,結束時依然是神態自然,心靜體松,心率、呼吸正常,這是動靜平衡的明顯實證,也是太極拳要求的動靜之理。

王宗嶽《太極拳論》詳解(上)

【原文】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從上一段的理論延伸,漸至太極拳的技擊功效特點,從動靜上闡述其技法的戰略原則。這一段的幾句話,其實就是太極拳技擊的總綱,也算是這篇《太極拳論》的重點,其中心思想就是闡述太極拳是什麼樣的拳和技擊特色的。只有掌握了該拳技擊方法的總則後,才有可能練習和運用該拳。取名太極拳,而沒有“太極”之理,則不可能算是真正的太極拳,只能是有其名而無其實的偽拳。

太極拳術的行拳走架受“太極”之理的指導,始終要保持“中和”之態,以腰為軸的螺旋運動,一動無有不動,四肢協調完整。不失之過餘的快、剛、暴,也不會有過餘的柔、緩、慢,而是連綿貫串,周身輕靈,伸屈自然而無阻無礙。用於技擊較敵時,不是用過剛、過猛的方法去對敵,也不是以逃避的方法來躲敵,而是以靜待動,不論是防守的化解敵力或攻擊對方,其力的運用和擊打部位都是恰到好處,這就是“無過不及,隨屈就伸”的真義。

在“無過不及,隨屈就伸”的指導下,於對敵之際,敵方用剛猛之勢進攻我,我不能硬架硬頂,而是以伸屈自然、曲蓄靈活的身法避過其力,並用手順其力之方向而順勢化之,使其無勁可使或其力過猛而受我之順牽化勁撲跌。這就是太極拳避實擊虛的總則。敵剛勁而我柔勁化之,一化之下,我則成順勁,而敵則成逆勢的背勁,即我方由劣勢而優勢,敵從優勢轉成了劣勢。

王宗嶽《太極拳論》詳解(上)

然而,這種方法沒有固定的形式,是一種靈活的理論指導,掌握了這一理論原理後,就可於實戰中順其自然了。不管敵進攻的動作有多快多猛,我能用這種方法應付;即使敵方的動作技法是沉蓄暗逼,我也可以用相應之法應付。審機度時,化打結合,或先化後打,或邊化邊打,任憑敵方使出千招萬法,而我始終如一,以靜制動,以不變應之於萬變。這就是說技術方法縱是千變萬化,而道理始終是一回事,那就是化和打,即經文中的“走”和“粘”。

【原文】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這樣優秀的技擊,不是憑空得來,是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訓練,由初級漸次而入階的。“由著熟”,就是從招式入手,古老的太極拳招式並非指現今的拳式套路,而是指捧、捋、擠、按、採、捩、肘、靠八法,結合進、退、顧、盼、定而成的十三勢。掌握其方法的運用以及姿勢的準確,達到純熟於心,並能靈活運用時,還需要兩人的相互推手操習,這也是太極拳的獨特之處。從兩人的推手鍛鍊,將八法運用嫻熟,鬆柔沉穩,能做到上下相隨、輕靈和緩、虛實分明時,這就表示“著熟”了。進一步的推手鍛鍊還要去體感每一法的用勁,以聽勁漸悟懂勁。所謂聽,並非用耳朵去聽,而是靠大腦中樞神經的靈感指揮,靠自己平時兩人推手的皮膚觸覺感應,來體察和掌握對方來勁的意圖。兩人在推手過程中,雙方都在運用這種觸覺去聽勁,聽勁是推手的基本功,也是練好推手、達到懂勁的關鍵,知道如何去聽對方的勁,然後才能逐漸懂對方的勁,進而根據對方來勁的剛柔、勁力的大小、速度的快慢、時間的早遲、部位的高低等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順勢借力,或化或發,使對方偏移重心,身體失去平衡,受制於我。

在懂勁的基礎上,方能漸入化勁和發勁的境界。所謂化勁,乃寓消解對方來力而不著痕跡之意。化勁必須是在沾粘綿隨。不丟不頂的原則下進行的,因此,就不能硬撥、橫格、硬扯,而要順著對方來力的方向,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之中中心偏移、來勁蕩空。化勁方法,是兩臂絕不自動,而一定是以腰為軸、以腰脊之力而領動的。心為主帥,心意略一動,腰脊微一領,外面好像沒有看見如何動,而對方來力已落空了。推手化勁到了高級階段,完全是以虛靈輕妙為主,出手輕輕接觸對方,粘其皮毛,以神走,以氣化,以腰領,跟隨走化,使對方摸不著實地,找不著重心,東倒西歪,任我控制於股掌之間。所謂發勁,乃是在一瞬間積聚全身力量於一點,並作用於對方身體的一種柔彈爆發力,而絕不是一種硬性的推撞力,是在順勢借力的原則下發揮威力,用時松沉軟彈,傷人內臟而不留痕跡,打人於不知不覺之中。

要達到這種化發一體的神明境界,必須要通過累年累月反覆的實踐訓練,刻苦研究,將此法豁然貫通,進至爐火純青、神而化之的境界。

王宗嶽《太極拳論》詳解(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