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戶居民告別“城中村”開啟新生活

400戶居民告別“城中村”開啟新生活

400戶居民告別“城中村”開啟新生活

400戶居民告別“城中村”開啟新生活

400戶居民告別“城中村”開啟新生活

400戶居民告別“城中村”開啟新生活

400戶居民告別“城中村”開啟新生活

三塔裡舊貌(市徵收辦提供)

橋東街地塊(市徵收辦提供)

拆除後的三塔裡

2011年的三塔裡

9月21日晚,當時針指向12點,市區齊心弄地塊的“簽約倒計時”正式結束,為期半年多的房屋徵收工作告一段落。

儘管已是深夜,簽約協議也已經提前一星期生效,但工作人員們都守在現場辦公點上。連續奮戰半年多,他們要服務到最後一刻,迎接這一“高光時刻”。

一年多前的8月16日晚,在簽約期限到來前,東塔路片區許安村地塊95%的生效比例達成,房屋徵收成功實施。

這是一場和時間的角力,更是一場正負能量之間的拉鋸。

圍繞“迎建黨百年,建品質之城”的目標,我市加快推進“城中村”改造,通過街道幹部、徵收工作者和居民的共同努力,完成了最後的衝刺。

一年多光景,許安村、三塔裡、橋東街、齊心弄地塊先後徵收成功,嘉興中心城市品質提升中四個“城中村”項目全部完成徵收,400戶家庭的居住環境得到了改善。

在這場叩問初心的民生工程中,我市交出了閃亮答卷。而這也意味著我市“四個不帶入”工作首戰告捷。

入夜,齊心弄地塊徵收現場辦公點上依舊亮著燈。

今年9月13日這天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萬家燈火,但南湖區城投集團(南湖區徵收服務中心)和新興街道的工作人員們仍然心無旁騖地工作著,甚至有些緊張——離該地塊的簽約期限越來越近,簽約率也到了臨界點,只要再籤一戶,簽約率就能突破95%大關。

晚上10點半,“關鍵先生”出現。在對評估結果核實無誤後,費師傅終於在徵收補償協議上籤了字,也讓該地塊的簽約協議提前一週生效。

看到這一場景,新興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李燕會心地笑了。

去年9月14日,南湖區政府發佈了齊心弄、三塔裡這兩大地塊的房屋徵收範圍公告,按照“同時啟動、分步實施”的辦法推進。

自今年2月該地塊徵收工作啟動後,就成立了由新興街道班子成員任組長的11個徵收工作小組,每個小組負責6至7戶人家,費師傅就是李燕這組負責的。

在前期排摸情況時,李燕和小組工作人員就走進了費師傅家,講政策、說道理,簽約開始後,李燕几乎天天都會抽空去費師傅家轉轉,“這裡的房子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造的,當時也是城市建設需要,原來南湖鄉真如村4個組的村民遷建過來,居民們常說造的時候多不容易,對政策的期望值很高,徵收工作推進阻力很大。”

多年來,在文明、衛生、治安、消防安全等各個方面,齊心弄一直是令人頭疼的“老大難”問題,為了不“拖後腿”,街道和社區傾注了無數心力,居民們也盼著徵收,但真的到了這一天,內心還是有些糾結和困惑。

正如去年7月,市委書記張兵來到三塔裡、齊心弄開展走訪調研,詢問居民意見時,高師傅說的那樣:“聽說徵收已經好多年了,如果是真的,當然是歡迎的,但工作難度太大了。”

難度大,就用更多的真誠和貼心去走近居民,更多地去換位思考,在政策範圍內尋求居民利益最大化。

李燕告訴記者,一開始上門時居民反感、不信任,但不管什麼時候,徵收工作人員臉上都掛著笑容。政策說完了,他們就和居民聊家常,說說子女的成長,在生活點滴中拉近了距離。

中秋節這天,在對評估結果核對無誤後,費師傅家開起了家庭會議,看著桌上放著的徵收工作人員送來的月餅,費師傅一家終於拍板:“籤!”

走出門,費師傅看到的依然是徵收工作人員燦爛的笑容,儘管他們已經等了3個多小時。

付出終於有了收穫,新興鐵軍“零距離、面對面、心連心”的真誠交流,贏得了一戶又一戶被徵收人的理解。

9月21日深夜12點,齊心弄地塊的簽約獎勵期限到了,徵收工作人員們堅持到了最後一刻,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陽光徵收下,居民們的新生活即將開啟。

作為市區最後一處“城中村”,齊心弄的徵收工作收官,也意味著我市在“城中村”工作中的“拔釘清零”取得圓滿成功。

一股堅持的力量

讓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實處

從2017年11月東塔路片區許安村地塊啟動房屋徵收,到2019年9月齊心弄地塊房屋徵收工作收官,一年多的時間裡,“告別‘城中村’”戰役在我市不斷打響,終於畫上圓滿句號。

將記憶的指針撥回到2018年8月16日的那個夜晚,許安村地塊簽約最後期限來臨之時。

看著現場辦公點外的電子顯示屏,地塊上已經簽約的很多居民都在急切地等待著最後結果。而一些行動不太方便的老人則時不時通過電話、短信、微信向徵收工作人員詢問簽約結果。

越接近勝利,越緊張。距離最後的簽約期限只有不到1小時,許安村徵收項目負責人吳曉剛走出談話室倒開水,聲音沙啞:“快了,再努把力。”

其實,即便在整個東塔路片區,許安村也可以說是“犄角旮旯”。該地塊位於片區最北側,房屋老舊、交通閉塞,甚至缺乏起碼的夜間照明,居民渴望搬遷。

但與三塔裡、齊心弄地塊一樣,這裡大部分住戶為土地徵用遷建農戶,他們的“城中村”拆遷安置觀念根深蒂固。此外,該地塊上還存在大量無證房屋,給認定、評估、補償工作增添了諸多困難。

但這座“冰山”還是在最後不到半小時的時候“破冰”了,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讓等待的居民激動,也讓一直堅持的工作人員臉上浮現了滿足和喜悅。

這股堅持的力量,既是堅持把握住政策底線的原則性,也是對達成目標的堅定不移,更是對居民期盼的最好回應。

這樣的堅持,讓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了實處。

“城中村”,顧名思義,是在城市發展進程中,滯後於時代步伐,遊離於現代城市之外、生活環境較差的居民區,是城市的一塊“夾縫地”,普遍存在人口雜亂、基礎設施落後、衛生狀況差等情況。

如今,隨著我市中心城市品質提升工作的不斷推進,以前住在“城中村”髒亂環境中的400戶居民陸續搬入新家,迎來新生活,享受著城市發展的紅利。

曾經在三塔裡小區門口開雜貨店的史師傅,一直都記著當時街道主要領導走訪時對他說的一句話——“買了新房後也請我們去坐坐啊。”於是,搬了新家後,他第一時間發出邀請,原本想著徵收工作已經結束了,領導工作這麼忙,應該沒空,“沒想到他趁著中午休息來看我們,真的是把我們群眾的話放在心上了。”

那天中午,史師傅臉上滿是喜悅,他興奮地介紹著自己的新房、新生活,“這裡的樓層好,採光好,小區環境也不錯,以前的居住環境跟這裡真的沒法比……”

而原先住在許安村地塊的陶銀花一家也有著與史師傅相同的感受。“自建房年份久了,不僅基礎設施跟不上,一下雨就漏水,後來加了樓板,做了防護,還是不行。”盼徵收,一家人盼了10多年,但遲遲沒有實際進展,如今拿到了徵收補償款,63歲的陶銀花不用再為生活所愁,買了房,告別了漏水的老房子,生活有了更多保障,“未來的生活就是享福的日子。”

一面充滿感激的錦旗

道出工作背後的艱辛和困難

放棄休息日,每天忙碌到深夜,用“白加黑”“五加二”模式傾力為居民服務……每一場“城中村”地塊徵收戰役,都是一次追夢奔跑。

面對一團亂麻,他們需要從中找到線頭,用柔和的手法輕輕一抽,四兩撥千斤,他們用行動踐行著“為人民服務”。

7月12日,離橋東街地塊簽約獎勵期限還有2天,下午,天下著雨,該地塊現場辦公點上來了一位“熟客”——被徵收戶張鳳娟。

這次,她不再眉頭緊鎖,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手裡還拿著一面錦旗,上面寫著:“一心為民,陽光徵收。”

“辛苦了,辛苦了,真的感謝你們!”張鳳娟連連跟徵收工作人員道謝。

“這是我們應該做的。”收到這面錦旗,是工作人員們沒想到的,也讓他們接下來的工作更有動力。

秋涇橋社區黨委副書記朱春燕清晰地記得,那幾天帶著張鳳娟一起去相關部門查資料、開證明的場景。“這戶被徵收戶的房子是母親單位的福利租房,沒有房產證,且她母親原先的單位已經破產,牽涉的歷史遺留問題比較多。”

張鳳娟儘管想籤,但沒有相關證明,這字籤不了。

“我們去了住房保障局、醫保局等部門翻閱資料,還到被徵收戶原先的單位幫助交涉,開了未享受房改的證明,還把此前交房租的銀行流水清單拉出來。”在朱春燕和其他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幾經周折,張鳳娟終於能簽字了,如願以償拿到了徵收補償款,她十分感謝工作人員們的幫助。

秋涇橋社區黨委書記張珺告訴記者,橋東街地塊上的房子,房齡少則二三十年,多則七八十年,大多是磚木結構,環境髒亂差,每到下雨天,積水嚴重,在臺風天時更甚,不少房子都沿河,只有把居民轉移到安置點才放心,“遇到緊急情況,救護車、消防車都開不進,環境是應該改善了。”

這話得到了被徵收戶嚴玉英和兒子李軍的印證。“那邊一下雨根本走不出來的,樓板上都是水,我們住在二樓的,衛生間裡的水經常會溢出來,臭得一塌糊塗,住了20多年,能徵收我們很開心的。”李軍笑著說,現在徵收政策都是公開透明的,第一戶籤跟最後一戶籤都是一樣的,所以籤的時候沒什麼糾結的。

“第一次走進橋東街,是真沒想到二環以內還有這樣的房子。”夏川是解放街道黨政辦副主任,這次徵收工作,讓他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居民們的迫切需要,“還住在那裡的居民,很多都是老人,都有著這樣那樣的困難,能做通居民的工作,讓他們理解政策,簽約拿到補償款,改善生活,很有成就感,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歷練。”

有的老人子女、後代在全國各地,就通過各種途徑聯繫幫助辦理;有些家庭涉及利益分配,需要協調化解;有的老人年紀大了,找房不方便,就幫著跑腿落實……在“城中村”徵收的各個“主戰場”,這樣的情景習以為常,“城中村”改造建設是群眾利益的一次大調整,硬性政策不能突破,柔性服務面面俱到,一次又一次的“以心換心”收穫信任,大家齊心協力啃下了一個又一個“硬骨頭”。

“每一次徵收,我們是‘最溫柔’的人,也是‘最鐵面’的人,溫柔對待的是被徵收群眾的合理訴求,鐵面處理的是徵收政策的公平公正公開,這才能確保徵收工作有序推進。”南湖區徵收辦常務副主任彭徵說道。

一位位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給予城市發展最大的動力

得知齊心弄地塊簽約協議提前生效,9月14日上午,市政協副主席、市委秘書長、市中心城市品質提升工作指揮部副指揮長敖考權專程來到徵收現場,聽取目前的徵收工作情況,瞭解徵收工作接下來面臨的難點,要求耐心細心聽取被徵收戶的訴求,公平公正,做好政策解讀,為平穩實現“四個不帶入”目標、提升城市品質繼續努力。

一年多時間裡,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導下,市中心城市品質提升辦積極督查推進,市徵收辦協調破難,嘉城集團徵收中心、南湖區城投集團(區徵收服務中心)和街道、社區共同努力,為這場民心所向的攻堅戰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讓中心城市品質提升的“華燈”照亮了居民的新生活。

市徵收辦主任梅麗華告訴記者,浙江省人民政府《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曾提出過加快改造“城中村”,嘉興一直是“先行者”,是較早進行“城中村”改造的城市之一,“在這四個‘城中村’徵收項目啟動之前,我們專門實地調研多次,並進行逐個分析,瞭解具體情況,確定範圍,制定方案。”而這也讓後續的徵收工作能夠有序平穩推進,為最終我市告別“城中村”奠定了基礎。

儘管這一工作做得很辛苦,但回憶起來,工作人員們想到的依然都是那些溫暖的畫面,在他們看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是成功的關鍵,也給予城市發展以最大的動力。

令人心動的是,在齊心弄徵收工作中,黨員幹部王國良帶頭第一個簽約,做出了表率和榜樣。“雖然對老屋有很深的感情,但周邊環境、配套等已遠遠不適應新的發展,我是黨員,我支持徵收,我要帶頭簽約,讓大家放心、安心。”在王國良看來,陽光下徵收,每一戶被徵收戶的待遇都是平等的。

“我這組裡有位顧阿姨,是位老黨員,因為橋東街好多人都搬走了,她跟我說可以幫助聯繫,特別熱情。”解放街道黨工委委員馮波回想起這一幕,依然很溫暖,“顧阿姨幫忙做工作,很多事就迎刃而解了,比我們說好幾遍都管用。”

而這些支持和理解,也化作黨員幹部初心的明鏡,讓他們始終牢記多聽人民群眾意見,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監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目前,在四個“城中村”中,許安村地塊和三塔裡地塊100%簽約,橋東街地塊簽約率達到99.3%,齊心弄地塊簽約率達到98.5%。

朝著中心城市“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提升目標,南湖畔的徵收鐵軍依然乘勝奔跑,加快其他項目的推進速度,助力城市發展,用“勇猛精進”展現愈發“勤善和美”的嘉興。

橋東街舊貌

N晚報記者 趙麗煥 通訊員 孫超瓊 張雪偉 攝影記者 李劍銘 通訊員 田蘇明 (本報資料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