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房子,可能淪為“貧民窟”、“城中村”

沒有房子怎麼辦?建!

房子舊了怎麼辦?拆!

“建+拆”、“買新房、住新房”就是多數中國人的“樓市觀”。

但事情正在發生逆轉。最近兩年,國家已經在為“後城鎮化時代”做準備了。一方面,“三條線”變得越來越剛性;另一方面,拋出了“收縮型城市”的概念。

所謂“三條線”,就是生態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城市邊界線。即便是北上廣深,也要被“三條線”嚴格約束,城市不能無限制擴張了。至於人口流失的“收縮型城市”,城市建成區面積還要變小、收縮。

所以,中國不可能無限制的讓城市擴張,不斷建新房。未來,二手房交易佔比將大幅提升。事實上在北上深等城市,二手房交易量已經超過房屋交易的7成!

這時候,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樓齡,最終會怎樣影響房價?哪些樓盤很有可能淪為“貧民窟”、“城中村”?

這些房子,可能淪為“貧民窟”、“城中村”

1、高層住宅,風險最大!

對於房地產行業來說,有一個概念非常重要,這就是容積率。所謂容積率,就是總建築面積除以地塊面積。比如一塊1萬平方米的土地,上面建設了4萬平方米的建築,那麼它的容積率就是4倍。

中國人善於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本來非常簡單的容積率,現在也複雜起來。因為政府有權規定哪些面積不計算容積率,並用“不計容面積”來鼓勵一些項目和開發商。一般來說,地下空間、建築物的尖頂、陽臺的部分等,不計入容積率。這個問題比較專業,我們這裡不詳細討論。

反正有一個基本規律:高層住宅小區,容積率一般比較高。在北方,可能是2.5到3.5倍容積;在南方,可能是3到6倍。比如在深圳,目前住宅用地容積率的起點就是3.2倍,不能低於這個數值。在深圳的城中村改造項目裡,容積率達到6到8倍的,很常見。

為什麼費了半天口舌,來說容積率?因為容積率決定你的房子“有幾條命”!

如果你買的是多層小區,容積率比較低。那麼恭喜你,你的房子“多了一條命”。也就是說,如果將來小區老化了,比較容易舊改。

而高層住宅(或者總容積率偏高的小區),就很難有拆除重建的機會,因此就“少了一條命”!

舊改的基本邏輯是:讓開發商來投資、接盤,承擔全部建設費用、風險,也獲得最終的利潤。利潤從哪裡來?只能從“拆除重建”過程中增加的面積(容積率)來實現。

換句話說,政府允許舊改項目“提高容積率”,才換來開發商來的接盤,商業舊改(棚改)的模式才能成立。

比如一個小區佔地1萬平方米,之前是多層小區,容積率是2倍,總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舊改變為高層小區,容積率提升到4倍,總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原來住戶舊改之後,按照1:1.2倍增加補償面積,回遷房佔去了2.4萬平米,那麼開發商在這個項目上獲得了1.6萬平方米的可售面積,可以賣了回本、獲利。

如果沒有“增加容積率”的空間,商業化的舊改(棚改)就很難進行。

想想看,如果你的高層小區原來就是“舊改項目”,目前容積率達到了6倍。如果三五十年之後希望舊改,難度就非常高。如果繼續增加容積率到10倍、12倍,居住的壓迫感非常強烈,而且交通壓力巨大,城市規劃也不允許。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遇到如此嚴重的高層住宅老化問題。而中國即將面對——10年之後,這個問題就將非常突出!

這些老化的高層住宅,慢慢會跑輸大盤,最終成為中低收入階層匯聚的地方,成為中國式的“貧民窟”。當然,這種“貧民窟”比印度、巴西的“貧民窟”檔次高很多,但居住的舒適感將完全消失。

比如在深圳火車站附近,那些早期建設的高層住宅,目前價格普遍在3萬到5萬之間,雖然地鐵、商業配套堪稱一流,位於傳統的市中心,但已經被中高端人群拋棄。

這些30年前深圳特區最風光的住宅,目前只有南山、福田高檔住宅均價的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即將被光明區住宅全面趕超。

由於實施“開發商舊改”的可能性偏低,所以未來高層住宅只有兩條出路:

第一,政府補貼、業主繳費,對建築物進行局部的翻新、維護;

第二,政府補貼、業主繳費,聘請承建商對建築物拆除重建,面積、戶型、每家的位置保持不變。

事實上,即便第一種方式難度就非常大。換一部電梯,如果讓每戶出幾千塊錢,就可能搞不成。所以,第二種方式能落實的可能性幾乎是零。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買的是高層住宅,你應該在什麼時候“逃離”?

這要看房子的配套,以及自身的管理,這兩方面都極其重要。如果高層住宅配套有一流的中小學學位,而且不用抽籤直接可以獲得,那麼足以“一俊遮百醜”。這時候,大家買的主要是學位,而不是房子。至於房子能不能住,都無關緊要。想想看,北京連“過道房”都可以賣出天價,你高層住宅怕什麼?

如果學位一般,只有一流的地鐵、商業配套,其實是無法阻止“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深圳火車站附近的高層,就是非常好的案例。因為不僅僅房子在老化,片區也在老化。

但需要指出的是,學位也可能老化。即便未來獲得學位的方式不變化,一個持續缺乏年輕人流入的片區,其原來一流的學位會退化。而持續有人口流入的區域,學位則會進化。比如深圳近年來,南山區、寶安區學位排名不斷提升,而羅湖區緩慢下滑,就是最好的例證。

物業管理本身,也嚴重影響房屋的價值。好的物業管理,可以讓房子在25年內都跑贏大盤,或者不掉隊。但壞的物業管理,可以讓高層住宅5年就變得面目全非。

所以,如果你生活在“有持續人口流入的大城市”,買的是高層住宅。一般來說,20年左右要換一次。換到新的、當紅的片區,買新的住宅。也就是說,你這輩子要保持自己有2次換房的能力,這樣就無憂了。

至於老破小的多層住宅,因為容積率低因而“多了一條命”。未來舊改、棚改幾率大增。但還需要注意,第一,這小區佔地面積不要太小,如果低於1萬平方米,很難單獨舊改(棚改),需要跟旁邊項目捆綁,難度就會大增。第二,小區下方最好不要有地鐵直接穿越,如果有的話舊改成本大大提升。

但如果在收縮型城市,人口不斷流失,即便多層小區舊改難度也很大,因為完全沒有必要了。

這些房子,可能淪為“貧民窟”、“城中村”

2、90%的別墅都是坑

中國人都有別墅情結,但事實上別墅90%是低效資產,或者說是坑。

原因很簡單,別墅的配套往往不好。如果你按照我一再強調的“800米內有地鐵+1.5公里內有大型商業綜合體+學位中等偏上”來對照,極少有別墅符合這種條件。

部分市中心“高層+多層+別墅”的小區裡,偶爾有幾套聯排或者獨棟,往往也跑輸大盤,為什麼?除了視野差、潮溼多蚊蟲,還是因為別墅是小眾資產,能拿出幾千萬上億來買別墅的,也不太願意住二手房。

事實上,在日本也出現了別墅跑不贏公寓式住宅的現象。比如日本流行的“一戶建”就漲不過市中心配套好、服務好的公寓式住宅。現代家庭在變小,生活節奏在變快,別墅顯然跟時代“脫節”了。

在中國,別墅還有一個重要陷阱:亂搭建。

當你自己亂搭建的時候,一定感覺很爽:房子面積增大了,功能多了,而且還實現了風格的“個性化”。但大家一起亂搭建,別墅小區很快就變成了“城中村”——幾年之後,就變成了穿“百衲衣”的叫花子模樣。

我曾目睹過深圳、天津等城市,很多個別墅小區最終淪為“城中村”的模樣。那感覺,真的是酸爽。將來賣二手房的時候,需要接盤人有強大的心理素質才行。

所以,管理不到位、可以隨意亂搭建的、配套差的別墅,輕易不要買。

其實在買房過程中有很多講究,而“一失足”往往成為“千古恨”。一套買錯了的房子,不僅可能套你半輩子,還可能讓你傾家蕩產。

關注公眾號“工改工”回覆“進群”,加入行業群,和吳工分享交流舊改 、房產開發相關~

這些房子,可能淪為“貧民窟”、“城中村”

這些房子,可能淪為“貧民窟”、“城中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