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之戰大宋節節敗退,遼國打通蒙古腹地,卻遺漏了一個部族

今日看點:宋遼之戰大宋節節敗退,遼國打通蒙古腹地,卻遺漏了一個部族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微史長城,宋之國力,畢竟遠非西夏能及。但後者對此似乎沒有清醒的認識,在元祐中宋方還地以後,西夏仍不斷侵擾邊界,攻劫城寨。宋哲宗親政以後,西夏仍以反擊為名,而行爭地之實。章惇、曾布在朝中主持,推行步步進築戰略,紹聖(1094—1098)、元符(1098—1100)中,東自河東路、西至陝西熙河路,全線進築,以邊城五十餘座,將東西向防線向北推進,在橫山佔據了不少要地。正如元豐中宋築永樂城之故實,哲宗後期的進築也誘發了西夏軍的大舉進擊。但不同的是,在章楶等邊帥的籌劃指揮之下,宋軍不僅免於覆師,且予對方以很大殺傷。

宋遼之戰大宋節節敗退,遼國打通蒙古腹地,卻遺漏了一個部族

西夏服飾

如紹聖四年,章楶進築平夏城、靈平寨於葫蘆河川,遮蔽夏軍出入要道,次年,西夏主及梁太后以數十萬軍來攻平夏城,城不能下,撤軍時反受章楶追襲,損折甚多,以至於“不能軍”。自元符二年雙方停戰後,在徽宗朝前期,宋夏邊境橫山一線,宋保住了哲宗朝的戰果。

宋遼之戰大宋節節敗退,遼國打通蒙古腹地,卻遺漏了一個部族

哲宗

宋徽宗起先並未果斷地再開戰局,而是在哲宗末年的停戰協議下,展開另一種攻勢:不斷招誘對方重要將領和部族來歸。崇寧四年夏軍侵入涇原路鎮戎軍以示報復,宋夏戰事復起。政和中,宋用童貫總領西事,續採進築橫山之策,大體將橫山一線,全部納入控制。在宋夏邊境的正面,宋在徽宗朝中期已取得完全主動。

宋遼之戰大宋節節敗退,遼國打通蒙古腹地,卻遺漏了一個部族

宋徽宗書法

從西翼向吐蕃故地的推進,在哲宗朝也大有進展。王韶之子王厚,率軍溯河而上,由吐蕃部族手中,取青唐、邈川之地,建湟(今青海海東)、鄯(今青海西寧)二州。然而,與北線情形不同,西線奮進的結果,是在吐蕃部族散處之地與夏境之間,形成一個突出部,而當地部族勢力仍然強大,得地、建州之後,部族數度反叛,宋廷不得不棄守二州,王厚也因應對失策被謫。

宋遼之戰大宋節節敗退,遼國打通蒙古腹地,卻遺漏了一個部族

吐蕃

在北線採積極進取姿態的徽宗,同樣沒有忽略西線。崇寧中,徽宗複用王厚,且以童貫監軍,下湟、鄯、廓三州,再加上大觀中所得積石軍,這個突出部更為明顯。一方面,它昭示著徽宗對夏用兵的新成就,另一方面,它又給宋帶來防守上的更大困難。但由於宋方竭力將資源投入宋夏戰線,暫時沒有出現災難性的後果。從神宗開始,經過整整半個世紀,開邊事業隨著皇位嬗遞,父死子繼,兄終弟及,至徽宗政和末,自河東西部至陝西北部,多了一條有相當寬度的地帶,陝西西部又收穫一個塊狀地區。新獲的領土較之仁宗朝有了大幅增加——大約增加了原先整個陝西面積的五分之一。並且,宋、夏邊界的延長,對於佔了優勢的宋方來說,是值得慶賀的。宋方穩步推進,側翼包抄,雙管齊下,夏方漸乏反擊之力,這已超邁祖宗,足使徽宗自誇了。

宋遼之戰大宋節節敗退,遼國打通蒙古腹地,卻遺漏了一個部族

西夏

然而,這些成就還是遠不能與徽宗的凌雲壯志相匹。長年累月的逐步進展,令人不耐煩。宣和元年,宋的新攻勢開始了。徽宗的意圖,是“滅此朝食”。這一戰,仍由西線“宿將”童貫來執行。童貫對夏用兵,向來戰勝攻取,自以為滅夏之役,勢將一舉成功,遂不聽宿將劉法勸告,堅命其出塞進擊。然而宋軍似乎無法擺脫出境必敗的宿命。劉法赴靈州途中,遇伏而死,宋軍損折十萬。但童貫卻以敗為勝,向朝廷告捷。徽宗儘管已是耳目閉塞,難得聽到他不想聽到的消息,但如此嚴重的敗績如何能隱瞞得住,還是很令人懷疑的。此戰之後,在遼的斡旋之下,宋、夏終於停戰,這說明他對於此次失敗並不是一無所知。

但無論如何,他對於國力和軍力的信心,似乎從未受到挫傷。早在西線戰事方興未艾之時,他已經在策劃於北面興事。這更是真宗以後歷朝從未嘗試過的,若能成功,其功業遠非西線可比。而西事與北事又有一些關聯:西面的持續戰爭,將為北事提供久經沙場的兵、將;西夏在戰爭過程中不斷衰弱,將使其無力在將來的北線戰爭中與契丹合力。不過,若在北面開戰,西線戰事就不得不停下來。這也正是宣和元年宋夏戰線終於平靜下來的原因。宣和元年劉法的敗績,並未對他有所警示,他反而以更大的熱情策劃挑起宋、遼之爭。

宋遼之戰大宋節節敗退,遼國打通蒙古腹地,卻遺漏了一個部族

契丹人俑

遼的統治格局及其危機的產生

遼政權建立以來,一直具有“兩面性”,既有向南往漢地發展的追求,又注重對草原地帶的控制。澶淵之盟以後,南面的事務限於鞏固幽雲地區的統治,聖宗朝對高麗的多次征伐,終於迫使高麗臣服,不過在疆域上並無收益。遼興宗朝與西夏的戰爭,幾乎是一無所得。唯獨在北方獲得了巨大成功。

宋遼之戰大宋節節敗退,遼國打通蒙古腹地,卻遺漏了一個部族

澶淵之盟

西北疆的基調確立於遼初,遼太祖西征大軍直抵阿爾泰山以西,以蒙古高原為中心的廣大遊牧區,已在其控制範圍之內。不過,這畢竟是一種間接的控制——類似於唐代的羈縻之制。而且阿保機西征的成果不可能安然維持上百年,遼政權需要不斷付出努力去鞏固戰果。蒙古高原腹心地帶好戰的遊牧族烏古、敵烈、阻卜人,部族眾多,而相互之間的關係又極為複雜。為鎮服這些部族,遼傾注了極大的心力。

宋遼之戰大宋節節敗退,遼國打通蒙古腹地,卻遺漏了一個部族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在遼太宗以後,這些西北部族有兩個活躍期:遼聖宗朝與道宗朝。在聖宗登基之初的乾亨四年(982)十二月,遼開始征討阻卜,至統和二年(984)底告一段落。至統和十五年,戰事重起。自此,各部反遼的戰事持續至聖宗朝末,此起彼伏,史不絕書。諸部之叛這一現象,其實是與聖宗朝在西北的開拓政策直接相關的。較之太祖阿保機,聖宗顯示了直接控制西北的意圖,這一企圖與諸部擺脫控制之心態相互激盪,使戰事愈演愈烈,終須以一方的徹底勝利而告終。若從統和十五年戰事激化算起,西北的動盪持續了三十餘年,遼終以強力鎮服西北諸部。並以重兵駐紮的方式,彈壓諸部的反抗。

宋遼之戰大宋節節敗退,遼國打通蒙古腹地,卻遺漏了一個部族

遼道宗耶律洪基

從統和二十二年起,遼在蒙古高原的核心地帶,建立多個邊防城。自上京臨潢府東北的泰州(今黑龍江省泰來縣塔子城)向西,依次為靜邊城、巨母古城(此二城近今呼倫河)、河董城、皮被河城(此二城在克魯倫河流域)、防州、鎮州、維州、招州、窩魯朵城(此五城在蒙古高原腹地、杭愛山脈至烏蘭巴托之間),九城首尾相連,標誌著遼的力量由大興安嶺西麓一直延伸至蒙古高原腹地。西北路招討司駐於鎮州,以重兵保證其強大的控制。

宋遼之戰大宋節節敗退,遼國打通蒙古腹地,卻遺漏了一個部族

古城牆

這種穩定的態勢僅僅保持了四十年,由道宗鹹雍五年(1069)始,西北部族進入反遼的高潮,整個西疆一度完全陷入戰亂。遼廷窮於應付,在最危急的壽昌五年,甚至向西夏求援。經過分化、遷徙、大軍鎮壓、增築新城等方式,遼終於平定了蒙古高原的亂局。但比起聖宗朝,道宗朝對於蒙古高原已是被動應付,控制力衰退。

遼在蒙古高原的經營,可作兩面觀。一方面,它對諸部族恩威兼施、鎮撫並用垂兩百年,雖然諸部時時起而反抗,但諸部之間互不相下,更未形成反遼的共識。及至遼末,在很大一部分部族中,遼的影響力還是相當強大的。故而耶律大石西行途中,在可敦城(即鎮州)會集十八部,獲得支持,形成了西征佔領中亞大片地區的實力。但另一方面,遼失察的方向,是東北方。儘管在初期滅亡東面的渤海國之後,遼對渤海遺民、對更東面的高麗,都曾耗去不少精力,但與他們族屬相近的女真,安然在羈縻狀態下默默發展。

宋遼之戰大宋節節敗退,遼國打通蒙古腹地,卻遺漏了一個部族

遼聖宗

女真分為數十部,散佈於東至鄂霍茨克海、西迄大興安嶺、南抵鴨綠江長白山、北達外興安嶺的廣大區域中。勢力分散的女真部族,於遼固然是弱勢的力量,但大部分部族,只是為遼所羈縻,而享受高度自治。遼之施於女真者,不外如是:遼初徙女真諸部酋長於遼陽以南,以利監管;遼使經由某些部落居止處,赴鄂霍茨克海邊覓獵鷹海東青,沿途需索無藝。女真人在反遼戰爭開始後,以此為例,聲討遼對他們的欺壓,甚至遼為維護東境的安定,派官裁定各部之間的糾紛,也被視作是一種罪行。當然遼的這些作為,比起女真起兵後所為,算不上暴虐,只是一個民族生髮起來了,它覺得自己有權拒絕這種待遇。

宋遼之戰大宋節節敗退,遼國打通蒙古腹地,卻遺漏了一個部族

海東青

遼給女真帶來的好處,卻是實實在在的。當然,契丹人自己是無意識的。其一,遼滅渤海,且將渤海國民西遷,為女真的發展留下了空間。其二,女真這個後發的民族,人口已有不少,不過,社會組織形態演化緩慢,一直無法集聚為較大的規模。但入遼以後,它得益於遼在女真地區建立的統治體系、交通網絡。女真部落相互之間的聯繫,也由於同樣處在契丹的統治之下而建立起來。

宋遼之戰大宋節節敗退,遼國打通蒙古腹地,卻遺漏了一個部族

女真騎兵

總結

與遼長期周旋的過程中,松花江畔的女真完顏部強盛起來。它的策略是,順從於遼,借遼的庇護,發展自身力量。如其他部落的女真反遼之時,完顏部必然用力為契丹作戰,藉機收集器甲,或吞併其他部落。為遼打通鷹路,是它的最大貢獻。長期表示順服的收益很大,十一世紀最後幾年盈歌為完顏部長之時,該部已很強盛,有“甲兵”千餘,但遼全未警覺到其中潛在的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