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Work上市夢碎、估值暴跌,共享辦公將何去何從?

WeWork上市夢碎、估值暴跌,共享辦公將何去何從?

來自美國的共享辦公頭部企業WeWork一夜隕落,經過估價縮水400億美元、創始人兼CEO私人與公司交易、CEO辭去職位、撤回上市申請、因付不出4000人的遣散費而推遲裁員等一系列風波,曾經被多方看好的共享辦公“行業第一股”WeWork早已榮光不再,而這家公司的落敗也使得方興未艾的共享辦公領域的前景顯得迷霧重重。

風波不斷:IPO失敗,裁員4000人

自從今年1月WeWork從軟銀處獲資金20億之後,其估值就從一年半前的200多億迅速飆升至480億,增長几乎翻倍,而這家公司也自然被看做是最具價值的初創公司之一。8月14日,WeWork又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招股書,進行上市計劃,其目標是籌集10億美金以減少公司擴張的同時虧損嚴重的情況。事實上,這份招股書自爆短處,其中詳細描述的公司的內部運作方式招致了多方質疑。不久之後的9月30日,WeWork即撤回了上市申請。

WeWork上市梦碎、估值暴跌,共享办公将何去何从?

WeWork的創始人兼CEO亞當·諾依曼在上市申請的提交過程中正在馬爾代夫度假,當紐約的公司高管們希望他可以親自審閱將向投資者公佈的重要文件時,他並沒有打算中止或者縮短自己的休假,他甚至召集一名WeWork員工前往馬爾代夫向他彙報工作。

在此之前,諾依曼的一系列操作已經引發各方質疑不斷:他將自己所持有的房產租借給公司作為辦公使用;他在公司內部任用親戚,其妻子即是分公司的CEO;他本人身兼控股股東的主要投資者與公司高管兩個職位,等等。多方因素導致諾依曼在9月18日的內部會議上表示道歉之後,不久就辭去了CEO一職並放棄部分投票權利,為此,軟銀還向其合計提供了近17億美元的獎酬方案以使其退出董事會,奪回掌控權。

10月24日,WeWork又被曝出計劃裁員4000人,這一人數已經佔到了其全球員工總人數的30%。之後,又有消息稱由於無法支付如此大筆的遣散費,裁員計劃被推遲。

定位偏差:“改變世界”的科技初創公司?

在WeWork創立初期,它打出了“改變世界”的標語,讓外界對這家科技共享辦公公司很是看好。諾依曼當時為公司設計並提出的遠景是:他所創立的“we”文化將不僅僅覆蓋辦公室共享和房地產領域,而會改變世界。“我們將對這個地球蟬聲如此巨大的影響和衝擊,”這是他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對員工說的話,他同時還在會上表示公司甚至可以“解決孤兒問題、消除全球飢餓”。

這種救世主般的說法在他身上並不少見,而這也正符合了硅谷科技世界的理念:企業們相信它們的發明終將改變甚至拯救世界。

WeWork上市梦碎、估值暴跌,共享办公将何去何从?

事實上,之後的鉅額虧損已經不斷引發人們對WeWork公司定位的質疑。公司自稱的是提供提供“空間即服務模式”(Space-as-a-Service),這也即強調了科技在其中的重要地位,而事實上,WeWork整體營收的90%以上來自會員的房租及其他相關費用,整體毛利也並不高,從這一標準來說,公司與一般具有高毛利率水平的科技公司似乎並不太沾邊,其在市場中發揮的只是轉手房東的作用。

除此之外,WeWork的招股書中透露了員工組成比例的數據同樣證實了以上觀點。WeWork共有12500位員工,其中工程師佔到1000位,設計建築師500位,社區經理2500位。這樣的人數配比顯然不像是科技公司的標配,更像一家傳統的服務型企業。

後共享辦公時代,何去何從

共享辦公空間的前身是1995年成立於柏林的C-base,這是一個為黑客們提供見面與共同工作場所的組織。而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共享辦公空間事實上是2005年在舊金山成立的,這是一個由程序員創辦的非盈利合作社。而後的2006年,具有代表性的早期共享辦公空間Citizen Space也在舊金山成立,共享辦公才算是真正走入公眾視野,被大眾所熟知。

WeWork上市梦碎、估值暴跌,共享办公将何去何从?

在中國,共享辦公的歷史並不長,2014年左右,氪空間、裸心社、點點租和We+等相繼成立;2015年,大批的創業公司湧現,辦公空間需求的劇增使得共享辦公行業的發展一片紅火。不過至今四年以來,國內共享辦公領域的發展速度已經放緩並趨於穩定。此外,原本幾乎是定位為初創企業度身定做的共享辦公模式,在中國則獲得了更多來自大公司與傳統行業的客戶,這似乎是一種水土不服。

WeWork作為打響行業第一炮的領頭先鋒,此次上市失敗不僅僅對於公司自身來說是一盆冷水,對於整個共享辦公行業同樣帶來了些許負面情緒。不過,這個行業在國內尚且方興未艾,數種可能悉數並存。未來的共享辦公行業將會如何發展,是否能夠在傳統的西方模式基礎上開闢出全新的本土化模式,依舊值得拭目以待。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