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塔的“共享”之道

編者按/ 2014年7月,中國鐵塔公司成立,成立之初,主要是為了減少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在鐵塔建設上的重複投資、重複建設問題。在公司組建上,三大電信運營商既是鐵塔公司的客戶又是股東。

鐵塔公司全量承接通信鐵塔新建需求,在標準造價下,一家獨建獨享,租費僅覆蓋基本運營成本;兩家以上共享給予折扣;三家共享折扣更大,越共享越便宜。通過共享折扣優惠,鼓勵電信企業更多通過共享方式使用站址,有利於電信企業成本節約,也有利於公司價值的提升。然而,伴隨中國鐵塔公司與三大電信運營商之間的商務定價關係逐漸理順,如何進一步提升中國鐵塔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成為其面臨的重大挑戰。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 2018 年年底,中國鐵塔公司運營並管理的站址數量達到 194.8 萬個,擁有全世界最多的鐵塔數量,遍佈全國31 個省、直轄市及自治區,增幅約為4%,而塔租戶數年末增長12%至301萬個,增速明顯快於站址數,年末塔均租戶數1.55個,實現塔均年收入達3.76萬元(以平均站址數計算),同比增加5%。

這意味著中國鐵塔需要在“共享”上邁出關鍵性一步。

正是基於深化共享的發展戰略,在2018年8 月 8 日中國鐵塔實現在香港主板上市時,募集資金就達到了港幣 588 億元,創下了 2018 年H 股 IPO的最大融資額。並在當年12 月 10 日進入恆生國指成分股,成為港股通標的。2019年3 月 4 日,中國鐵塔發佈 2018年度業績報告顯示,全年營業收入人民幣718.19億元,同比增長4.6%。淨利潤為人民幣26.50億元,同比增長36.4%。同時,室分業務和跨行業業務增長顯著,突顯了共享所創造的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5G在中國的落地和發展,鐵塔可以充分反映通信技術基礎建設情況。通信技術是現代很多新興產業的基礎,在此衍生出眾多的互聯網、物聯網甚至創新制造應用。藉此,本期商業案例將主要探討中國鐵塔公司在“共享”上的創新與實踐,機會與挑戰。

業務

從“重複投資”到“共建共享”

“在當今這個稀缺的世界裡,人人共享組織可以創造出富足。通過利用已有的資源,如有形資產、技術、網絡、設備、數據、經驗和流程等,這些組織可以以指數級增長。而共享的過程同時也將重塑未來的商業新模式。”這是羅賓·蔡斯女士在其《共享經濟:重構未來商業新模式》一書中的經典觀點。而中國鐵塔公司的誕生恰恰順應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基於設備共享而減少資源浪費的理念。

伴隨著“共享”理念的不斷充實、擴張,共享的內涵被不斷豐富,它不僅將“鐵塔站址”的共享,從行業共享推而廣之走向社會共享,同時也正在探索將網絡設備上的既有技術及其衍生的數據通過資源共享進行價值挖掘。

來看一下中國鐵塔公司成立的背景及其成立四年來在“共享”路徑上的探索:

國家審計署的一份工作報告顯示,2002年至2006年,中國移動、電信、聯通、網通、鐵通5家企業累計投入11235億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重複投資問題突出,網絡資源利用率普遍偏低,通信光纜利用率僅為1/3左右。正是這一問題的存在,被視為中國鐵塔公司誕生的根源。然而,直到8年後的2014年,組建鐵塔公司的計劃才正式浮出水面。

2014年7月11日,三大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分別出資40.0億元人民幣、30.1億元人民幣和29.9億元人民幣,發起成立中國鐵塔,並分別持有中國鐵塔40.0%、30.1%和29.9%的股權。

其後,2015年10月31日,中國鐵塔以現金和增資方式與三家電信企業進行存量鐵塔相關資產注入交易,注入存量鐵塔140餘萬個,交易總價值達到2035億元,並同步引入新股東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國國新”),股東由此前的三家變更為四家,四家公司分別持有中國鐵塔38%、28.1%、27.9%以及6%的股份,三大電信運營商的總股比依然高達94%。

如何在更好服務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同時,逐步解決業務單一、客戶單一問題,成為中國鐵塔公司在成立後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在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周麗莎看來,“共享成為中國鐵塔公司的破題之道。一方面通過共享,中國鐵塔可以為運營商創造價值,擺脫單方面的依賴狀態。另一方面通過共享拓展新的業務增長點。”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從2014年成立至今,中國鐵塔公司逐漸走出了一條從成立之初避免“重複投資”到面向未來“共建共享”的價值創造的探索路徑。

2017年9月,中國鐵塔總經理佟吉祿在談到共享的成效時就表示,“三年來,‘共享競合’的鐵塔模式實現了更快速、更協調、更經濟地發展。更快方面,三年來,中國鐵塔一共承擔三家電信運營商提出的塔類建設項目158萬個,幾乎相當於前三十年建設的總量。此外,我們還建設了1100公里的高鐵公網覆蓋,還有1600公里的地鐵公網覆蓋,室內分佈系統三年完成了3.3萬個。”

不僅如此,中國4G網絡的快速發展,正是得益於中國鐵塔公司對共享模式的踐行。據佟吉祿透露,“中國鐵塔1200億的投資中,70%投到了農村和西部地區,西部地區12省的鐵塔建設明顯快於中部省。”顯然,這在整體上推進了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4G網絡的建設,助力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2018年,中國4G終端手機的滲透率達到96%以上。毫無疑問,這與中國鐵塔基礎設施的建設密不可分。

然而,主要業務集中在塔類業務,業務結構相對單一,加上與國際同類鐵塔公司相比,租金價格不佔優勢,成為中國鐵塔公司上市後投資人普遍關心的問題。這也意味著,中國鐵塔上市以後,需要在非塔類業務領域取得突破,以使在三大電信運營商之外的營收、利潤佔比得以提升。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室分業務和跨行業業務受到關注。來自中國鐵塔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室分業務主要聚焦在重點場景,通過個性化、定製化、多樣化的建設方案,全力拓展商務樓宇、大型場館以及地鐵、高鐵等室分市場。”

截至2018年底,中國鐵塔公司商務樓宇總覆蓋面積約14.61億平方米;地鐵總覆蓋里程約2887公里;高鐵總覆蓋里程約17691公里。中國鐵塔2018年財報顯示,公司室分業務收入人民幣18.19億元,佔比2.5%,同比增長41.7 %。

“跨行業業務則是立足於資源優勢面向政企通信網、數據採集等重點領域,充分整合市場資源提升共享率。”上述人士告訴記者。

目前,公司跨行業業務收入人民幣12.22億元,雖然佔比還相對較低,只有1.7%,但同比增長卻超過6倍,跨行業租戶從2017年的1.9萬戶增長到2018年的14.1萬戶,同比增長642.1%,暗示了公司未來價值創造的新源泉。

共享

從“行業共享”到“社會共享”

在佟吉祿看來,中國鐵塔改革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忽視。“隨著後4G和5G時代的到來,新建鐵塔需求特別是傳統通信鐵塔需求大幅減少,基站越來越密、越來越小,選址難度加大,公司不可避免面臨著業務單一和需求週期性的挑戰,新技術演進和更新替代的挑戰,以及眾多民營鐵塔公司競爭的挑戰。同時作為資本密集型企業,也面臨著投資回收的風險。”

有鑑於此,佟吉祿提出,要從行業內共享向社會各行業、各領域的共享拓展,以共享引領業務發展,以共享為客戶降低成本。“中國鐵塔正思考能否從行業共享邁向社會共享,變‘社會塔’為‘通信塔’;同時積極推動將鐵塔資源向社會充分開放,變‘通信塔’為‘社會塔’。”

按照佟吉祿的構思,中國鐵塔擁有規模巨大的站址資源和通信電力保障能力,在推進社會塔綜合利用上優勢明顯,能夠為環保、安全、環境、氣象、交通監測等提供綜合服務,構建開放共享大平臺。

幸運的是,這一理念在隨後到來的2018年得到了快速的推進。中國鐵塔為多個行業提供靈活多樣的社會信息化服務,在專網服務、環境監測、安全監控、動環監控等多個應用領域形成突破。

比如在環保領域,就有大氣質量網格化、“秸稈禁燒”視頻監控等規模應用。中國鐵塔與環保部門合作,利用點多面廣的通信鐵塔的掛載優勢,在京津兩個直轄市和周邊26個城市完成近5000臺PM2.5監測設備的部署;“秸稈禁燒”視頻監控項目,已覆蓋河北、天津、河南全境,安徽、四川、黑龍江等省局部,陝西、山西等省也陸續啟動,已經部署熱成像攝像頭的鐵塔點位達2.5萬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鐵塔公司赴港上市前夕,行業專家項立剛也指出,“在非通信業務方面,未來中國鐵塔也意在尋求與行業之外的合作,這些很可能是在原有基站資源的基礎之上加以開發。”同樣的,2018年7月24日中國鐵塔的發售會上,已經成為中國鐵塔董事長的佟吉祿表示,中國鐵塔已經為環境監測、海事監測、地震監測等16個行業提供服務。截至2018年6月底,跨行業的租戶數量由2000多個快速增至5.7萬個。

正是在這樣的共享格局和戰略框架之下,中國鐵塔的上市,一舉創下了2018年度港股募集資金最大一筆IPO。

不僅如此,對於其上市後發佈的第一份年報,高盛、野村、光大、中國銀河等機構都對中國鐵塔的未來前景看好,維持買入評級,他們認為中國鐵塔的主要增長動力是: 1、4G 網絡繼續擴張; 2、5G 推出; 3、非電信用戶的塔使用量; 4、共享率上升; 5、併購。

更直接地說,5G和共享率成為中國鐵塔發展的兩大焦點。說白了,除了行業內的共享之外,中國鐵塔要立足於資源共享,強化多點支撐的業務增長格局。中國鐵塔的招股書顯示,中國鐵塔目前主要從事三類業務:塔類業務(宏站業務和微站業務)、室分業務、跨行業站址應用信息業務。

在佟吉祿看來,如果說塔類與室分為主的“一體業務”是公司穩定發展的核心基礎,那麼,跨行業與能源經營為主的“兩翼業務”是公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而將鐵塔變身為“共享塔”和“社會塔”,則是跨行業與能源經營業務發展的必經路徑。

舉例來說,3月14日,中國鐵塔在廣東牽頭髮起成立“智慧杆產業聯盟”,計劃通過全新的業務體系,來緩解運營商在4G、5G建網上面臨的站址稀缺及投資成本壓力。在廣州興盛路商圈,由於人流密度大,三家電信運營商有著地面微站建設需求,卻苦於沒有地方建設。中國鐵塔通過統籌協調,在興盛路十幾根燈杆上協助運營商分別安裝了各家的4G天線,巧妙地解決了這個難題。據統計,2018年,中國鐵塔新建地面宏站、地面微站中,利用社會杆塔資源建設的比例分別達到13%和70%。

按照中國鐵塔定義,“智慧杆”是遵循城市道路、街道分佈,按照“共建共享”的理念,將各種前沿技術和應用集於一身,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扮演“末梢神經元”的“新型智能化基礎設施”。簡單來說,它就是把電線杆、通信基站、路燈杆、充電樁、傳感器、攝像頭等各種設施和服務,集成到同一根杆上。

除了資源節約,它還能對照明、公安、市政、氣象、環保、通信等多行業信息進行採集、發佈以及傳輸,形成一張智慧感知網絡,實現對城市各領域的精確化管理,以及城市資源的集約化利用,最終實現符合數字政府管理的、真正的智慧城市。

未來

“通信塔”和“社會塔”的相互賦能

行業專家項立剛曾預言,“5G時代的到來,對於中國鐵塔意味著顯著的業務增長空間。”但是,來自運營商資本投入的壓力,也正成為中國鐵塔繼續向前狂奔的掣肘。值得注意的是,進入2019年,5G正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截止到2018年底,三大電信運營商合計建設4G基站478萬個(移動241萬個,聯通99萬個,電信138萬個)。

在業內專家看來,“由於5G建網在更高的頻率,理論上需要更密的基站覆蓋。在完成目前4G覆蓋效果的目標下,保守估計,5G基站數量將會是現有4G基站數量的1.2-1.5倍。”公開數據顯示,從2014年至2017年,運營商無線網絡的資本性支出累計為6568億元,除去2G補盲和3G深覆蓋,預計4G投資為(6568億元×85%=5582億元),由此,有專家預計5G投資將破萬億。

“5G呈現的覆蓋特點,是有廣度、深度和容量的覆蓋,從物理形式上來講,有宏站與微站的組網形態。如果光是侷限於行業內的共享,或者說按照傳統建設的模式,我想我們的投資還會成倍地增長,三家的壓力和負擔會越來越多。”中國鐵塔判斷。

顯然,對業績日益窘迫的運營商來說,遠超以前任何一代通信網絡的5G建網成本,正成為接下來的巨大挑戰。就在一個月前的業績發佈會上,中國聯通董事長王曉初就指出,5G需要大投資,但亦要“捂緊口袋”,需要謹慎及逐步擴展業務。這也意味著,中國鐵塔的發展要不想受到運營商投資壓力的限制,必須探索新的商業模式,進而實現新角色的蛻變,比如從“信息基礎設施的服務提供者”向“國家公共基礎設施的資源整合者”的過渡。

周麗莎就表示,面向5G時代,基站密度加大,數量成倍增長,傳統建設模式必須轉變,需充分共享路燈杆、監控杆、電力杆等社會資源,為此,中國鐵塔還提出了變“社會塔”為“通信塔”,變“通信塔”為“社會塔”的轉變,以推動開放合作、共享共贏,邁向5G時代。

的確,塔多杆多,也是中國的一大特色。在後4G時代,由於5G技術的特徵,路燈杆、監控杆、交通指示牌、電力杆(塔)等社會資源毫無疑問都是可用的資源。通過社會資源的共享成為通信塔,會更快速地滿足需求,會更經濟地來服務於行業。

2019年北京世園會將於4月底開幕。中國鐵塔北京市分公司總經理範曉青表示,世園會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除園區內外的12個大型基站外,還有74個微型基站、114根智慧燈杆,並且對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的11座展館實現了5G信號的全覆蓋。據悉,房簷下、木柵欄內、幕布中,各個5G微基站將完美融入展館背景中。不僅充分實現行業內鐵塔、機房、電力引入、傳輸光纜等資源共享,還推動了通信資源和社會資源開放共享。通過讓各方最大化共享資源,大幅降低了投資成本,提升了建設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要使社會塔成為通信塔,需要政府的主導;目前中國鐵塔公司已經和各省(區、市)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從省級到地市級政府,陸續以“紅頭文件” 等形式,開放公共資源,簡化審批手續,納入政府規劃,支持“通信塔”、“社會塔”雙向開放共享。

“智慧燈杆作為載體,未來可化身成為5G基站。”中國鐵塔佛山市分公司負責人表示,“‘智慧杆’的理念與模式並不複雜,也並不新鮮,相關的技術與產品都已經成熟。它的難點在於,如何將產業鏈各方組織為一個完整的生態,大規模地推進高效整合和集約建設。”

觀察

共享經濟的“使用權”痛點

共享經濟誕生以來,曾被賦予了諸多不同層次的認知。有人認為它是一場資源革命,可以使資源的使用最優化,也有人認為它是一場產權制度的革命,因為它解除了“所有權”基礎的公私矛盾,藉由“使用權”的共享實現了混合所有制的新產權制度。

當然,也有人說它是一場有關生產關係的革命。比如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吳甘沙就指出,在共享經濟模式下,“生產資料所有制演變為租用制,我未必擁有原料、工具、技能和時間,但皆可租得。同時產品的分配不再是一次性的,而是通過新型的協作性消費關係反覆分配。”

無疑,如果將上述對“共享經濟”的描述套用在中國鐵塔的商業模式上,就會發現驚人的一致,只是區別於Uber、Airbnb、滴滴、小豬短租等,中國鐵塔的“共享”模式不再僅僅侷限於車和房子,而是具備更大的延展度,由通信塔到社會塔,由社會塔到通信塔,這種模式幾乎涉及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以及5G所帶來的數據化時代所有物聯網的可能性。

比如伴隨5G在中國的落地和發展,鐵塔可以充分反映通信技術基礎建設情況,而通信技術是現代很多新興產業的基礎,在此衍生出眾多的互聯網、物聯網甚至創新制造應用。

今年3月5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全國兩會“部長通道”回應時指出,“將來20%左右的5G設施是用於人和人之間的通信,80%用於人與物、物與物的通信”,那麼,由此,中國鐵塔公司在進行基礎設施佈局時就可以基於設備共享或數據共享考慮更多的應用場景,包括在與智能城市、網絡製造、農業、交通、醫療、教育等各領域進行商業結合、協同創新的機會。

事實上,中國鐵塔公司已經向著行業外共享的模式進行多種探索,並著力推進一個“國家公共基礎設施的資源整合者”的角色定位。

不過,按照新的角色定位,如何最大限度地實現“共享”的效率與效益,將極大地考驗著中國鐵塔系統運籌能力。

有專家就指出,“這將是一場事關基礎設施‘使用權’的盛宴,但痛點也恰恰在使用權上,比如如何平衡不同使用者間的關係,如何切分相關的利益,如何提升共同使用者的效率,以及建立共同使用權上的協調機制等,都有待問題出現後的進一步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