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鼓勵農民有償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如果把這些地轉化為養老保險,農民會不會願意?

每日新況


樓主你好,國家鼓勵農民有償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如果說把這些地轉化為養老保險,農民會不會願意呢?實際上對於這些溼地農民來講,國家確實有相應的政策,也就是說作為溼地農民他可以參加職工養老保險,並且由國家財政給予一定的補貼,自己只需要承擔企業單位個人所承擔的繳費比例大概也就是1/3左右,所以說失地農民實際上是可以享受到基本養老金待遇的。

因為作為農民來講,土地的所有權是歸集體所有,並不是屬於哪個個人的。而且土地要徵用的話,那麼作為農民來講,也是需要無條件的來進行無償的轉讓。所以說轉移成為這種農民的基本養老保險,那麼作為農民來講也是隻能夠無條件的去選擇,當然作為實地農民來講,國家財政給予較大部分的補貼,那麼我們的農民朋友基本上在自己退休之後都可以獲得一筆養老金的待遇。

因為畢竟它是按著這種職工養老保險的形式來給予補助的,並且是給予繳納大部分的繳費比例,那麼作為個人來講,就需要僅僅繳納很小一部分的繳費比例,所以相對來說,這部分失地農民自己對於養老保險繳費的經濟壓力上是不會產生任何的經濟壓力,畢竟大部分的繳費都是由其國家財政來給予補貼的。


社保小達人


有償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的意思是說,農民在自願的前提下,把自己的宅基地和承包地交還給村集體,從而獲得一部分退出土地的補償,農民如果選擇有償退出後,就意味著今後基本上是永遠不會再獲得宅基地和承包地。

我覺得首先要把土地有償退出的利弊要給群眾講清楚,講清楚後,願不願意選擇有償退出要尊重群眾的意願,不能強迫。

你說的意思很明顯,意思就是說農民選擇有償退出後,你不把錢支付給農民,而是直接為農民購買養老保險,農民會不會願意?願不願意,我覺得需要給農民講清楚的是,如果他們選擇了此方式,到了60歲每月可以領取多少養老金。

提前不告訴農民,他們心裡沒底,怎麼會做出選擇?要知道一旦選擇了有償退出,他們就永久的失去了宅基地和土地,而他們再選擇把有償退出的錢轉為養老保險,如果到了60歲領取養老金的時候,才發現每月只能領區區的幾百元,那才叫欲哭無淚,能叫養老?

所以說,你只有把相關的政策給農民講解清楚,他們心中有數後才會做出選擇,那麼就有兩種結果,一部分通過算賬覺得划算,他們就會願意,一部分通過算賬覺得不適合自己,或者自己現在已經交納了養老保險,到了60歲的時候可以領取足以讓自己安穩的過完後半生的養老金,他們就不願意。


農村一山貨


國家鼓勵農民有償退出宅基地與土地,這是實事。土地轉化為養老保險,農民願不願意兩者都是假設。用前一個假設去推測後一個假設,本身就不合理。

國家鼓勵農民有償退出宅基地與土地,這是基於農民自願的基礎上的,其實質是讓農民生活得到提高,從而也使農業生產率得到提高,是好事。那麼問題來了,有人願意退出,有人不願意,那麼好辦,採取自願。

不願意有不願意的想法,那麼這個願意的國家會給與什麼樣的補償呢,農民又憑什麼願意呢?畢竟土地是農民的根哪。

以下是我個人的想法與推測,不代表國家政策,個人看法而已。

有償退出宅基地與土地,不是單純的一次性的補償農民多少錢。我想,國家會建立一個保障體系,讓退出土地的農民生活得到保障,這個保障不同於養老保險。這個保障可以兼得,有養老保險的農民不必擔心會失去應有的利益。沒有養老保險的農民不要把其看成養老保險,也就是把土地與宅基地轉化成養老保險不可能,可能轉變成一種生活保障。

那麼不願意的農民怎麼辦,當然是採取自願。不願意那就按原來那樣按部就班進行,繼續承包經營土地。但我們大家都知道集體土地只有承包經營權,經營承包權是三十年。集體土地沒有繼承權,沒有出售的權利,也就是土地是所有農民的根,不是某個農民的根。我們知道,住宅房有兩種產權,一種是國有產權,一種是集體產權,國有產權有70年50年40年產權,允許自由買賣。農村宅基地是集體產權,個人擁有使用權,產權無年限,但房子倒塌或沒有居住用處,使用權將被收回,所以農村宅基地沒有自由買賣的權利,也沒有繼承權。農村實行的一戶一宅制也是在此基礎上的。但國家今年出了新政策,允許集體土地入市,我想集體土地入市就會允許農村宅基地自由買賣,並可以合法繼承,這也會使農村宅基地產權明晰。所以我認為宅基地願不願有償退出沒有多大區別,但土地如果不願有償退出,肯定要吃虧的。

這都是我的分析,我的看法不代表別人的看法。如果你有什麼看法可以討論。你又是怎麼看的呢?


農業空間


農民種了一輩的土地默默無聞的為國奉獻自己的勞動成果,當然你也可以認為農民種地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有一點誰都不能否認共和國能有如今輝煌,農民的貢獻一點也不少,可是隨著國家政策的調配,專職的農民也越來越少同時也越來越弱,弱的讓人可伶讓人心碎。

如今,行走在農村的前前後後除了村頭那幾棟飄零的小樓,在孤單的散發著現代社會的氣息外,也只有那一條新修的窄窄的水泥路蜿蜒的連接著外面的世界。

農村老了,迎面而來的都是銀髮老人,他們匆匆而來又忙忙而去,原本碧綠飄香的原野裡如今荊棘隨處可見,偶爾驚起幾隻鳥兒又一頭扎進不遠處的荒野,舉目四望卻是滿目蒼涼。

駐步和那些留守老人聊天,從中透過他們的話語發現,他們心中還是對農村充滿了依戀和熱愛。

兜兜轉轉許多年,到最後農村還是農民最後的港灣。

對於題主的有償退出農村的宅基地和可耕地用來養老的話題,如果沒有天價或者強迫估計很難推行,因為那怕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已經荒蕪,但是它卻是農民心中最後的撫慰。

賣地,那可是絕大多數農民的忌諱。


a自己年輕的時候


這種政策完全符合民心,民意,這也完全體會了社會上人人平等的國家好政策。

因為工業走的就是這種國家分配政策,當工人退休以後,也等於是交回了工廠的使用權力,國家才發放給他們養老退休金的,工人們照樣能過上好的生活,才解決了自己的養老問題。

如果農民到了六十以後的年齡,也和工人以樣自願交出自己的承包土地的使用權力,按照國家其它不同工種的退休養老退休金髮放,這完全解決了農民的養老生活費用問題。

如果真正按照這種政策的推廣使施,農民們是拍手歡迎的,因為這是一項最好的富民政策。

如果國家在農民種的糧食政策上加以改進,適當增加農民的收入,這可以完全說就是一本完善的農民新政策,新富民大綱,這對現在的農民拋荒,和以後的士地安全糧食生產,都是極好的上策。

就不需要農業的其它種植模式,農民就會去積極的種糧食。盼望這項好的富民政策早日實現,讓這些老一代農民早日過上幸福的生活。


純正農家蜂蜜


如有這樣的想法,特別是負責農村丶農業、農民三農工作的決策者有此想法,大家探討應是可以的。

總體來講樓主有此想法,也不錯,圍繞三農集思廣益,真心幫助農民排憂解難,就按這種思路去分析利幣應該說大方向沒有錯。下面我就順著這種思路談想法。

一,真有這種思路大方向不錯。而且這是正當時。農村目前在分田到戶幾十年後,己經幾種矛盾交織在一起。|,農業的耕種方式確實太落後,由於田塊太小丶太散,不利於規模化,不利於機械化,不利於科技化,因此何談集約化經營,如把土地集中起來確實對我國農業上一個新臺階肯定是大有作為。2,農村現在的勞動力結構,太不合理,老的種不動田,年輕的不肯又不會種田,而且確實出現拋荒的跡象。在這個當口把農田集中起來,農業的土地資源就會很好的利用起來,把土地讓給肯種田會種田的人或企業幹,當然好啊!3,農民種不動田的,大多農民缺少養老保障,他們正擔心養老,因此,可以肯定講多數年老者不但願意,而是踮著腳盼啊!所以真能這樣做應是得多數人的民心。

二,如要實施必須有統一的政策,一:個宅基一算多少錢,一畝地算多少錢,農民到退休年嶺每月能拿到多少錢。這必須有標準答案。這樣做農民就心中有數,應讓他們放心。如有標準,能放心我預計還是多數人髙興的。

三,遇有阻力也是會有的。辦好事也不能看成一帆風順。也必須有政策,有對策,要有規則。如有少數不願意的要用規則。這種規則在法治社會,必須有法規配套。而且宣傳力度,領導力度,規則力度都少不了。這樣才能順利實施。

四,要真正有利農民。對農民的宅基地要真正能值錢,對農民的土地要真正值錢,才能把事情辦好。但又要考慮資金的來源,不能辦空頭事。資金能否從激活上來,關鍵必須有組織有計劃的進行,能否讓城市資金進農村,能否讓企業資金進農村,或者讓國家資金進農村。沒有資金保證好想法是辦不到好事的。當然不論什麼資金進來,總之要讓它們升值,這樣就能順利進行,否則就會虎頭蛇尾。

當然這些有點想當年然,但從目前三農的大勢看激活是關鍵,激活了樓:卜


黃浩榮279


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可是你的問題又有問題了,農民有償退出土地,把這些土地轉化為養老保險,這都行,可是你在把宅基地也有償退出,那就有問題了,而且是大問題了,農民把宅基地都退出去了,那農民住在哪裡養老哇?

所以,你的意思道是個好意思,你的想法也是個好想法,不過,有關部門早就想到了,現在有關部門在全國的幾個縣早就在搞宅基地,承包地有償退出試點工作了,搞試點,那只是在研究,在探索,而不是鼓勵農民有償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的事!

宅基地承包地有償退出,也得是一步一步的,小步慢走的,有償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那是大工程,大項目的,大戰略,大手筆的,那是要拿出真金白銀給農民的,而且那麼多的錢誰來拿,讓財政拿錢,財政也不能拿出那麼多錢的!

就算拿出錢了,就算把錢都給農民了,那退出的宅基地怎麼辦?是不是得恢復耕地呀?那恢復耕地誰來恢復,恢復出來了又是誰去種哇?還有大頭的呢,退出那麼多的承包地又是誰來種哇?農民都不種地了,還有比農民更明白種地的人嗎?能不能農民把土地都退出去了,土地又沒人種了,變成荒廢的土地呀?

實際的、具體的問題又來了,農民退出宅基地,承包地了,轉化為養老金了,這轉化的養老金每個月給農民多少錢哪?給農民的這些錢夠不夠農民養老的呀?剛才說了,農民把宅基地退出來了,那農民都住到哪呀?難道農民還能免費住進給農民蓋的公寓嗎?

我最擔心就是農民把宅基地退出後,農民住房的問題了,可能不會有人能拿出那麼多錢給農民蓋免費公寓的吧,蓋公寓也得蓋高層的,或者超高層的,如果農民再拿出錢去買這樣的房子住,那農民去哪裡拿錢買房子呀!

如果農民沒有免費的住房,那農民住在哪裡,在哪裡生活呀,我看還是把農民退出宅基地後,農民們新的住房的問題先解決了吧,然後再研究農民退出宅基地的事,只有這樣,農民免費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的事才能運行下去的!

至於你問題的最後一句,農民願不願意,只要農民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後,農民還有房子住,農民拿到的養老金夠農民生活的,農民就一定會願意的!如果農民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後,農民沒有房子住,農民的養老金不夠農民養老用的,農民就一定不願意的!

感謝您對從善如劉三農問答的關注和支持,歡迎您的評論留言!


從善如劉L


我想對這個問題說一下我的看法;

1;首先得確定農民的地位問題,農民也是國民,他們和城市的市民一樣,也是有所屬的,有他們自己的管理單位,當然那就是村委會,然後是鄉政府,縣政府,市政府,一級一級往上捋,最後和市民一樣落到一個單位。

2;市民絕大部分都有養老金,不論多少,以前誰給代繳的,或者是自己補繳的,總之因為過去那些年,市民收入相對好一點,畢竟就算補繳養老金也能交得起,解決了年老以後的生活保障問題,那就是退休金養老金。

3;農民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在過去那些年,收入並不很高,也沒有任何單位為他們代繳過,關於養老金退休金之類的防老費用,他們自己也交不起,沒有單位接盤,這就造成了所有農民都沒有養老保障經濟來源,儘管後來很多農民自己也買了養老保險,那個比例很低,也僅限於有經濟條件的家庭。那沒有養老保障的農民,他們老了依賴於什麼得到保障呢,在大多數人看來那就是承包地和自己的房屋和宅基地,轉來轉去,他們只能寄希望於這些。

4;他們如何把現在能拿在手裡的這些資產,轉化成既能維持當前生存延續,又能得到未來保障的利益呢,城市市民是有的,因為他們得益於早期的生存環境好,收入高,日積月累多少年下來,就得到了老年保障,而農民目前都在嗷嗷待哺,事實上國家也真沒那個氣力一下子把所有農民和市民待遇拉平,政策壓到地方,地方也都搖頭晃腦踢皮球,實際上他們也沒那個實力。於是又催生出了土地流轉這個問題,土地流轉本意是好的,目的是農民把承包地租出去,得到等同於種地的收入,以保證不因失去土地而減收,從而保證起碼有土地帶來的現實生活需要,有能力的就可以輕裝上陣去賺自己能賺到的錢,沒有了承包地不用投工,就有更多的時間多賺點,從而增加收入,改善當前的生活水平。

這樣一來,農民就必須在到達法定退休年齡以前,擁有承包地持有權,他才能保證租金不會泡湯,年年拿到手,不減收。(退休年齡以後的事放在後面討論)

5;農民的房子和宅基地,這是他們居住的的地方,誰也動不得,誰要想動,那就得給他們建一處他們滿意的安置房,只有保證他們比原來住得好,提升生活質量,讓他們不覺得吃虧,而且保證他們的後代也有住房,他們才願意交換,不然他們的房子和宅基地就是他們後代的住所,其實就是解決所有農民的安置房房問題,如果能夠解決得好,農民願意交換,那麼農民就有了和城市市民一樣的生存水平。單從現實生存條件上實現這個水平,他們不覺得委屈,畢竟用老房子老宅子換得了全家滿意的住所。承包地還在那,還有收入,沒吃虧。

6;農民養老問題,就是在城市,在法定退休年齡以前,不工作也是沒收入的,也是沒人管的,農民也一樣,就算有土地,你不去種一樣絕收,沒收入,農民市民在這個階段,性質是一樣的。問題出在退休年齡以後,市民絕大多數都有養老金退休金,不論多少,那是他們早期交了錢了才有的,而農民絕大多數都沒有,就是因為前期沒交錢,實際上前期他們也交不起,怎麼辦?人老了,沒有養老金退休金,靠什麼生活,他們唯一的依賴還是那承包地,因為他有承包地持有權,他就能拿到轉租費(這就跟城市租房子一樣),如果誰想拿走他的承包地,那就得給他和土地對等的養老金,甚至按照市場消費水平再提高一些,問題就出在這裡,土地租金和養老金之間差距不是一點點,相差十幾倍,誰來買單,只能政府去解決。就像問題提到的,拿承包地換養老金,那必須在到達退休年齡以後,以前不行,否則農民會失去生存保障。

7;問題提到拿宅基地換養老金,問題沒那麼簡單,(首先得找到接盤者),他們得首先換住房,先保障住房,再說養老金,政府只需要提供辦理機構就可以,讓他們自己去選擇,這樣一來就又有了問題,承包地人人平等,但宅基地卻等等不一,所以承包地承擔一部分(也就縮小了那個十幾倍的問題,解決起來容易些),宅基地承擔一部分,這樣一來,由於宅基地的不同,自己願意交換的多少也有差距,甚至很多就沒有,那麼養老金領到手的多少就不同,這怨不得誰,宅基地是繼承來的,換多換少是你自願的,但承包地是固定的。這樣一來就和城市的市民一樣,有的單位領的多,有的少,後來補繳的就多,沒補繳的就少,這樣就又拉平的市民和農民的差距感。

8;最後說一下土地流轉,土地流轉實際內在實質就是財富轉移,財富有序漸進的在從城市流向農村,本質就是縮小貧富差距,只不過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現在農村之所以不如城市富裕,就是因為過去幾十年,一直是農村流向城市導致的,不過在十年前城市流向農村就開始了,只是人們沒有那個概念而已,房地產經濟就是這個作用,修公路鐵路等等各種基礎建設的佔地用地都是這個作用,只不過是局部地區而已。如果你有心你就會發現,凡是佔地用地的地方,那裡的農民都改善了各種生存條件,這就是例證不是嗎。現在很多人天天叫著喊著,這個那個這個那個,如果你不是別有用心,那就多想點實際的東西,財富不會因為你喊的兇就是你的,農民是個大群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決需要時間,不服你去幹幹試試,保你解決不了。


驛動星期六


有償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是大勢所趨。是中國農業未來一段時間必須要走的道路!為什麼呢?是中國所具有的農業特點所決定的。

我國曾是典型的農業閏,當時八億人口的中國曾經七億人民搞飯吃。就是現在農村人口基數仍舊有八九億人。且和城市相比經濟條件和經濟收入差距很大。

這就決定了:

1:實現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不需要這麼多的人口,這麼多的人口在這麼狹小的土地上實現不了農業現代化。

2:中國要實現富國,強國。要使全體人民極大的提髙生活水平。必須大比例的減少收入低的農民群體。

要使這麼多的農民離開農村,離開土地。有償讓農民退出宅基地,退出承包地。是個好辦法。但不是包辦一切的辦法。農民的有償退出一定要尊從農民的意願,不能強迫。

退出去的農民一定要按排好他們的生活並使他們迅速地提高收入。


朱增林呀


筆者曾負責過宅基地退出復墾工作,也從事過徵地工作,特結合工作實際作答。

第一,對於用宅基地或承包地換保險,不能簡單地用願意與不願意來判斷,因各家各戶的實際情況不盡相同,需因戶因人而異。如對張家來說是非常盼望的,而對李家來說很難同意的。

第二,對於鼓勵退出的重點應是閒置、廢棄的宅基地和自己的確不再耕種的承包地,且必須堅持自願原則,是否退出必須充分尊重群眾自身意願,不能搞強迫,不能“一刀切”。

下面,就結相關案例說說用退出宅基地或承包地換社保的相關情況。

案例1:宅基地換社保,用閒置資源換得養老保障。

筆者一親戚兩個子女都早已在城裡就業安家,家中老屋也閒置了起來,於是果斷就退出了宅基地,根據退出宅基地可納入城鎮人員養老保險這一政策,用退出宅基地的補償款一次性繳足了社保,目前每月每人可領取1100元左右的社保金,兩老口在城裡生活得有滋有味,也極大地減輕了子女的負擔。

筆者所在地也在自願的前提下實施了退出及復墾宅基地的相關工作,同樣也是執行了退出宅基地可納入城鎮人員養老保險這一政策,不少閒置的宅基地得以換成了群眾的養老保障,所以群眾積極性較高,也很少有信訪問題的發生。這是因為群眾通過算賬,願意呀,將死資源變成了每月的養老金。

案例2:承包地換社保,“願意願意”。

就筆者老家而言,很大一部分土地都是荒著的,長的是雜樹和雜草,且不少家庭的子女在外面發展得較好,群眾退出土地換社保的願意比較強烈。約三年前,原定的高速公路將佔用社裡的不少土地,大家都覺得用土地換社保的機會來了,這是因為徵收了土地後可按規定進入城鎮人員養老保險,但後來線路走向發生改變,大有都是空高興一場。而筆者另一親戚家,就被納入徵地範圍,退出了承包地,購買了社保,現在是每月按時領1000多的養老金。而該社土地未徵收的農戶,意見很大,也很想換取社保。

當然,筆者在宅基地復墾和徵地工作中,也有不願意退出而換取社保的,對於宅基地退出我們是充分尊重群眾意願。對於土地徵收在給群眾講明社保政策後,群眾支持比較大,不少未納入徵收範圍的也想納入,以換取社保。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