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夜半钟声,江枫渔火

备注:本文是原创。其他人抄袭是不对滴,会没有小鸡鸡滴。

张继:夜半钟声,江枫渔火

1300多年前,两位名僧,来此缚茆起居,创建了伽蓝古寺。

1200多年前,一名落第书生,寓居吴中,听到古寺钟声,心有所感,题诗明志。

50多年前,著名武侠小说家古龙,摘取诗中首句,创造了江湖第一美男子江枫这个角色。

30年前,广东歌坛著名作词人陈小奇,依据诗中意境,创作了内地最早的流行歌曲《涛声依旧》。

寺是寒山寺,诗是《枫桥夜泊》,作者张继,生活于唐代玄宗至代宗年间。

天宝十二年,出身襄阳书香世家的张继,赴京赶考。

此时的他,少年才俊,意气风发,自信能够考取功名,兼济天下:“洛阳天子县,金谷石崇乡。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书成休逐客,赋罢遂为郎。贫贱非吾事,西游思自强。”

而事实也正如他想预想的那样,应进士第,一举登科。

但不幸的是,他在铨选过程中落选了。

铨选,是唐朝的一种选官制度。

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

六品以下的文官,则由吏部按规定审查合格后授官,称为铨选。

也就是说,张继由于家庭背景或者社会信用度等原因审查不合格,被劝退了。

清高孤傲的张继,不甘心就这样回老家,于是,开始寓居长安,寻找门路。

但门路还没找到,安史之乱爆发了。

为了躲避战乱,他开始流寓江南。

这一年秋天,他来到了苏州,寄宿在寒山寺旁边的客栈。

这天夜里,他想起了自己这些年的遭遇,想起了很多过往,便乘着小船,顺河而流。

寒山寺的钟声低沉。

划船的船娘给他讲起了寺中僧人的故事。

寺中有两位僧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

两人还未剃度的时候,同时爱上了一个姑娘。

为了成全对方,两人不约而同地选择皈依佛门。

寒山曾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回答寒山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船娘的声音,充满了惆怅,寺里的钟声再次响起。

应该是三更了。

好像更冷了,冷风吹红了河边的枫叶。

流浪的旅人,在江边燃起了篝火。

火光将枫叶映得更红。

张继不禁愁绪郁结,吟出了那首闻名千古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个落魄的文人,一个漂泊无依的游子,在一个孤独的夜晚,孤船落月,江边渔火。

一座同样孤立的江南石桥,夜凉如水,远处寒山寺时有钟声传来,一帧一画,定格成了永恒。

但这首诗,在大唐那个诗星璀璨的时代,没有泛起任何涟漪。

张继没有像白居易一样,用一首诗换来荣华,也没有一夜之间声名鹊起。

张继的人生路还得一步一步的走。

一直到了代宗年间,他被录用为员外郎,于征西府中供差遣。

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

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

不幸的是,升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就死在了任上。

他的好友刘长卿,作了一首《哭张员外继》来挽悼他。

其中“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两句,可见其晚年的落魄不堪。

直到他身后多年,渤海才子高仲武编选《中兴间气集》,《枫桥夜泊》才为人所知。

传说唐武宗非常喜欢这首诗。

他驾崩前,命人刻制《枫桥夜泊》诗碑,用以陪葬,并颁布遗旨:此诗碑只有朕可刻石品鉴,后人谁也不准与朕齐福,若有人擅刻诗碑,必遭天谴之惩!

后世北宋的王珪、明代的文徵明,都因书刻《枫桥夜泊》而不得善终。

1939年,钱荣初不信这个邪,也刻《枫桥夜泊》诗碑,但不久也暴毙而死。

1947年,同名的诗人张继刻了块《枫桥夜泊》诗碑,可是,刻完后,翌日便死去。

当然,这些都是传说。

后来,此诗流传到了日本,深受日本文学家喜爱,并被选入日本小学课本。

他们甚至还在青梅山筹建了一座寒山寺,建了“夜半钟声”钟楼一座。

在附近溪谷清流之上还架起了“枫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