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嚴”限行令今起施行 是否會是放開限購的信號?

今天,北京“史上最嚴”外地車輛進京新規正式施行。根據《北京市關於對部分載客汽車採取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自2019年11月1日起,外埠牌照車輛的限行區域從五環擴大到六環,進入六環路(不含)以內道路和通州區全域範圍道路(不含高速公路主路)行駛的,須辦理進京通行證。

不僅如此,每輛車每年最多辦理進京通行證12次,每次辦理的進京通行證有效期最長為7天。進京通行證有效期屆滿前,車輛應駛出限行區域,否則將被依法作出處罰。也就是說,外埠車輛一年最多隻能在京行駛84天。

嚴控“本地化”車輛是目的

為何新規要嚴格限制進京時間?這與北京市長期存在的外埠車輛亂象有關。

據《政府採購信息報》記者瞭解,目前約70.9萬輛外埠號牌車輛連續辦理進京通行證長期在京使用,“本地化”問題突出。在城市快速路上行駛的車輛中,外埠車佔比高達10%;五環路內居住區停放車輛中外埠客車佔比為5%至13%,五環路外已達到15%至29%,加劇了交通擁堵和停車難問題。

《北京市關於對部分載客汽車採取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指出,實施新規的主要目的,就是是為了精準管控以異地上牌長期在京使用方式規避本市小客車數量調控政策的車輛,確保機動車總量調控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北京市交通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本市機動車保有量已達621萬輛,其中外地牌照汽車約100萬輛。也就是說,北京每7輛車就有1輛是外埠車輛。現在,這100萬輛汽車均將受到影響,在京行駛時間被壓縮至全年的23%。如果新規落實到位,將會有效緩解城市道路交通運行壓力和停車資源供需矛盾。

是否會是放開限購的信號?

“史上最嚴”限行規定的實施,引起了社會的廣泛熱議。記者發現,除了討論如何安排進出京時間外,還有不少人猜測,新規的實施可能會促使北京市放開汽車限購。

在北京,“購車難”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今年第5期北京市小客車指標搖號數據顯示,約有2622人搶一個普通小客車指標,而新能源車指標也早已排到了2027年。想在北京購車可謂難上加難。

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推動重點消費品更新升級暢通資源循環利用實施方案(2019-2020年)》,提出各地不得對新能源車型實行限行、限購;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更提出實施汽車限購的地區要結合實際情況,探索推行逐步放寬或取消限購的具體措施,有條件的地方對購置新能源汽車給予積極支持。

政策一經出臺,貴陽、廣州、深圳等地率先響應,取消或部分放開了汽車限購。國家政策支持,加上多地落實實施,給受“購車難”困擾的北京市民帶去了一絲希望。那麼此次限制外埠車輛進京之後,是否真的會加快北京放開汽車限購的步伐嗎?

對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許海東告訴記者,並不一定。許海東認為,表面上看似限制外埠車輛進京,可以大大緩解交通壓力,進而可以考慮放開汽車限購。但實際上兩者並沒有直接關係。

首先,雖然限制外埠車輛進京可以較少一部分交通流量,緩解城區的交通壓力。但也要考慮到北京市的機動車保有量仍處於穩定增長態勢,控制機動車總量仍十分必要。對於機動車增量來看,減少的這部分外埠車只是九牛一毛。

同時,限行新規才剛剛施行,具體的執行效果如何?緩堵效果如何?會遇到什麼問題?這些都還是未知數。如果落實效果不錯,不排除會考慮適度放開限購,比如增加新能源車指標等。

但仍需要明確的是,北京的交通擁堵問題由來已久,且具有特殊性,放開限購需要從各方面綜合考慮,需要相關治理政策、措施的輔助。因此許海東表示,北京何時能放開汽車限購,仍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與限行新規的關係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