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要奉行“光榮孤立”外交政策

隨著1871年普魯士擊敗法國,統一德意志,德意志帝國在歐洲強勢崛起,掀起了一波重新瓜分世界的狂潮,整個歐洲局勢再次被攪和成一鍋粥。德國、奧匈帝國、法國、俄國等歐洲一眾新老帝國開始積極尋求結盟打擊對手,歐洲大陸再次籠罩在戰爭的陰雲之下。

此前一直熱衷於奉行結盟外交打擊對手的英國,卻另闢蹊徑,選擇一種只合作不結盟的外交政策,置身於這場結盟浪潮之外,一直到1907年與俄國結盟、徹底放棄為止,這一政策也被加拿大和時任英國海軍大臣喬治戈申稱為“光榮孤立”。

那麼問題來了,當時的英國為什麼要奉行只合作不結盟的“光榮孤立”外交政策?

帝國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要奉行“光榮孤立”外交政策

歐洲地圖,可見英國的地理位置

英國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傳統孤立主義

英國是一個島國,同時也是一個歐洲國家,與歐洲大陸僅隔著英吉利海峽和多佛海峽,這也意味著英國想發展,就必須與歐洲大陸保持密切聯繫;但其島國的定位實際上又限制了英國在歐洲大陸的擴張,卻又保證了必要時候英國可以孤立於歐洲大陸之外。

地理位置能夠決定一國的外交政策。曾任英國外交大臣的奧斯丁·張伯倫在其1931年所著的《英國外交政策的永恆基礎》一文中曾經指出:“地理因素對於英國的歷史進程、對於英國的外交原則和政治家所關注的問題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同時這種島國的地位使得英國要發展就極為依賴海外渠道,變得極為脆弱,因此英國除了大力發展海軍、重商主義進行海外貿易之外,早早提出了孤立主義的思想。

帝國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要奉行“光榮孤立”外交政策

百年戰爭,英國失敗

英法百年戰爭結束後,英國退出了在歐洲大陸的爭霸,專心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18世紀初,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後,英國託利黨政府領導人博林布魯克就主張英國應當超然於歐洲大陸之外,他說:“我們的民族居住在一個海島上,且是歐陸的重要民族之一,但要保持大國地位,我們就必須利用這種地理形勢——我們必須永遠記住我們不是大陸的一部分。”

當然這種孤立主義是相對的,並不是說真的就超然物外不參與任何的紛爭,實際上是為了讓自己利益最大化、保證自己擁有主導地位所奉行的一種手段。

只要英國根本利益沒有受到來自歐洲諸國的損害,就儘量避免陷入歐洲的紛爭中去,以外交斡旋的形式保持歐洲均勢平衡。

如果歐洲大陸出現強國,則聯合其他國家打擊該國,使這些國家的實力維持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牽制這些國家海外擴張,保證英國擁有主導地位,海外利益不受影響。這也成為英國大陸均勢的由來。

帝國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要奉行“光榮孤立”外交政策

英國首相索爾茲伯裡侯爵

也正是英國的地理位置和孤立主義作祟,使得英國在外交政策上有著極大的自由度,儘管英國擁有在當時選擇任意一方結盟就足以改變實力對比的實力,但是在面對當時歐洲大陸尚未明朗的局勢時選擇實行所謂“光榮孤立”,實際上就是在伺機而動。

1896年,英國首相索爾茲伯裡在倫敦市長宴會上致辭說:“英國應不參加固定的同盟與集團,保持行動自由,便於操縱歐洲均勢。”

而“光榮孤立”一詞則來自於加拿大。1896年1月16日《泰晤士報》報道,加拿大財政大臣福斯特在加拿大國會的發言中,第一次使用“光榮孤立”這個詞來形容和讚美英國的外交政策。

1896年2月26日,時任英國海軍大臣喬治戈申也在講話中使用了“光榮孤立”一詞來描述英國當時的外交政策,並特指英國19世紀後期的外交政策。

帝國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要奉行“光榮孤立”外交政策

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

英國的超然地位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到極大的發展,通過參與奴隸貿易等方式完成血腥的資本原始積累,加上珍妮紡紗機、飛梭、蒸汽機等大規模應用,以紡織業為主導,英國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1800年,英國已經建立起機械化的紡織工業;1840年,英國大機器工廠已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當時英國工業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45%,對外貿易佔世界貿易總額的21%,號稱世界工廠。

1850年,英國生產了全世界金屬製品、棉紡織品和鐵產量的一半,煤產量的2/3。

1860年,英國生產了世界工業產品的40%-50%,歐洲工業產品的55%-60%,對外貿易佔世界總量的40%,英鎊成為當時世界上的通用貨幣。

即便到1870年有所下降,倒是依然佔到了30%。

帝國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要奉行“光榮孤立”外交政策

鼎盛時期的大英帝國

經濟發展要求更多廉價原料、勞動力的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又進一步刺激英國對外殖民擴張。

在歐洲,英國通過接連不斷的戰爭和縱橫捭闔的外交策略,建立強大的海軍,接連摧毀法國、西班牙和荷蘭的海上力量,通過干預希臘獨立破壞神聖同盟、干預比利時獨立削弱法國、參與克里米亞戰爭遏制沙俄擴張,維持了歐洲大陸穩定格局,為英國海外殖民擴張奠定了穩定的大後方。

對外殖民擴張上,英國先後從荷蘭手中得到馬六甲、新加坡、馬來亞等地,從法國手中奪取加拿大、法屬印度等地,並且佔領澳大利亞、新西蘭、塞拉里昂、尼日利亞、印度、阿富汗、香港等地大片土地。

從1871年-1900年,整個世界已被瓜分殆盡,英國拿了最大一塊蛋糕,並使其領土增加1101萬平方英里,人口增加6600萬。為凸顯自己的地位,當時英國出版的地圖都用紅色標記了英國領土和殖民地。

帝國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要奉行“光榮孤立”外交政策

日不落帝國

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在1865年曾這樣描述:“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銀礦,南非和澳大利亞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中國是我們的茶葉種植園,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

強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以及廣闊的殖民地使得英國成為當時唯一的超級大國,以一國之力便足以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這種超然地位使英國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和驕傲,結盟反倒成了累贅。“孤立主義”與其說是孤立,倒是頗有些高處不勝寒的意味。

基辛格在談到英國的“光榮孤立”時也說:“有能耐奉行如此無動於衷的策略的國家,必然實力雄厚足以自立,也不預期會遭遇須向外求助的危險。”

帝國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要奉行“光榮孤立”外交政策

英國阿富汗戰爭

英國需要集中力量處理殖民地事務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英國對殖民地執行的殖民統治,也必將引起殖民地人民的強烈反對。

英阿戰爭:1838年11月,為控制戰略要地阿富汗,英國悍然發動第一次英阿戰爭,結果遭到阿富汗人民的激烈反抗,英軍全軍覆沒。

1842年英軍捲土重來,但不久在阿富汗人民的反抗中又撤出阿富汗,什麼好處都沒撈到反而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真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

1878年11月,英軍3.6萬人分三路入侵阿富汗,阿富汗被迫於1879年5月26日與英簽訂《甘達馬克條約》,成為英國附屬國。

但條約很快再次激起阿富汗人民的反抗,於當年9月舉行喀布爾起義,殺死英駐喀布爾總督,迫使英國殖民者放棄霸佔阿富汗的企圖,於同年9月締結妥協協定,准許阿內政自由,外交則由英控制,1881年英軍撤出阿富汗。

阿富汗人民既然還在繼續著抗英鬥爭,一直到1919年贏得勝利和獨立。

帝國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要奉行“光榮孤立”外交政策

印度民族大起義

印度獨立戰爭: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儘管起義失敗,但成功結束東印度公司的統治,英國派遣總督開始直轄印度,並改變以往的統治方式,許多印度人開始進入殖民政府擔任職務。

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開始接觸來自西方的先進知識,民權思想得到廣泛傳播,提高了印度人民的愛國主義覺悟,趕走侵略者、恢復印度獨立的思想第一次提出並在民間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為社會變革做出努力,試圖消除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各種弊病。

同時大量反英鬥爭的英雄事蹟流傳下來,在群眾中埋下了革命種子,成為日後推動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發展和走向勝利的強大的精神源泉。

帝國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要奉行“光榮孤立”外交政策

布爾戰爭

布爾戰爭:1880年12月16日,第一次布爾戰爭爆發,英國戰敗,承認德蘭士瓦可以建立在英國女王宗主權下的完全自治的政府。

1899年10月11日,第二次布爾戰爭爆發,一直到1902年5月31日,佔據絕對優勢的英軍在南非一度高達45萬人,但依然無法取勝。這場戰爭前後花費2.2億英鎊,不算通脹的話比滿清政府總共賠款金額還要多。

儘管英國人最後成功控制南非,但布爾戰爭不可避免得成為了英國這個日不落帝國開始衰落的起點。

殖民地此起彼伏的戰爭不斷消耗著英國的國力,即便再富裕的地主也會有敗光的一天,加上英國經濟嚴重依賴海外殖民地,因此英國需要先維護自家後院的穩定,光榮孤立政策出臺,也就不足為奇。

帝國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要奉行“光榮孤立”外交政策

德意志帝國成立

歐洲大陸形勢的轉變,英國被孤立

1870年-1871年,普法戰爭法國慘敗,德意志獲得統一,英國政府竭力維持的大陸均勢體系頓時土崩瓦解,德國逐漸成為歐洲大陸的強國,並且聯合俄國與奧匈帝國孤立法國。

針對俄與德奧矛盾、法與德奧矛盾,長袖善舞的俾斯麥展開了他積極的外交攻勢,實現他所希望的“大陸政策”。

1873年6月,俄奧關係得到緩和,兩國皇帝簽訂《興勃隆協定》,約定遇有第三國侵略危機歐洲和平時,兩國應立即商討共同的行動方針。同年10月22日,德皇也加入這一協定,從而結成“三皇同盟”。

但隨著德俄關係惡化,德奧兩國又於1879年結成《德奧同盟條約》,跟法國爭奪突尼斯失敗的意大利在1882年加入,結成了三國同盟。

帝國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要奉行“光榮孤立”外交政策

政壇老手俾斯麥

面對這種局面,因為英國與法國在非洲、與俄國在巴爾幹半島的矛盾,使英過開始拉攏德國成為反法反俄前線。英國首相比康斯費爾德在1879年德奧同盟締結後接見了德國駐英大使明斯特,表示“英國需要並且希望有盟國,以便能夠干預歐洲事務。。。英國最自然的盟國是德國和奧地利。他很願意與德國成立同盟,女王陛下只知道英國有一個敵人,那就是俄國。她最迫切的願望是和德國取得充分諒解。”

而德國則希望英國能夠與德意奧結成牢固同盟,並且在萬一發生戰爭的時候全力出兵對俄法作戰,而不是輕飄飄的一句“阻止法國有所動作”。

英德關係屬於相互利用卻又相互摩擦的階段,英國想跟德國結盟,但沒有誠意,德國想跟英國結盟,英國又覺得不能破壞大陸均勢,但總體上來說還是較為親密的,1888年德皇威廉一世去世時,英國下院領導人W·H·史密斯將德國稱為“我們的盟邦和朋友”。

1890年,英德兩國還順利地達成了解決東非殖民地問題的《赫裡果蘭條約》。

帝國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要奉行“光榮孤立”外交政策

閱兵中的威廉二世

但是隨著被稱為“知道拼命下注,卻不知何時離桌的賭徒”威廉二世上臺,俾斯麥被解職,德國走上了擴軍備戰的高速路,與英、俄等國關係不斷惡化。

而同樣的矛盾使得法國和俄國越走越近,於1892年結成協約國,兩大集團形成對峙。

與兩大集團都不對付的英國則可以繼續保持對雙方的若即若離的孤立態度,而兩大集團也不願意與英國結盟幫他火中取栗,做那個被操縱的傻瓜,英國可以說是被孤立。

帝國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要奉行“光榮孤立”外交政策

19世紀末德國漢堡港

來自美、日、德、俄等國的挑戰

19世紀中期,以電力發明和廣泛使用為主導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引起了一系列以鋼鐵冶煉、機械設備製造、電器、內燃機、石油煉製等為代表的新興的重工業、化學工業部門的建立和興起,促進了工業生產的迅速增長。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德國建設了密佈的鐵路網,1870年就長達18667公里;造船業超過了英國,1871-1914年間輪船總噸位由8.2萬噸增加到了510萬噸;內燃機、電氣設備的大量使用帶動了石油化工、鋼鐵、煤炭等行業的發展,加上德國大力發展教育,在一戰前,全球42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有14人來自德國。

帝國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要奉行“光榮孤立”外交政策

美國街頭

美國亦在經濟上全面趕超英國。得益於南北戰爭消除南方奴隸制這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後的阻礙,以及北方主導實行的高關稅政策,美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工業取代農業成為國民財富主要來源,1884年美國工業第一次超過農業,佔比拿到53.4%,到1899年佔61.8%。

紡織、鋼鐵、煤礦、屠宰和食品加工業、機器製造業等都得到了幾十倍的增長,其中鋼鐵、煤炭、機器製造、電氣等部門的生產在19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躍居世界首位。

在1885-1890年的短時期內,日本國內的棉紡廠就從20萬個增加到30萬個,紗錠也從7萬個增至28萬個。棉紗的產量也增加大約8倍。到1890年,日本已從棉紡織品進口國變成為一個棉紗出口國,開始向中國、印度等國出口棉布,而這些地區以往都是英國人傾銷棉布的地盤。

帝國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要奉行“光榮孤立”外交政策

英國紡紗廠

德、日、美等國藉著第二次工業革命迅速發展,英國卻難以避免得出現了衰落。

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國沒有跟上節奏,英國的出口規模隨著其工業生產一樣,從1870年開始便不再像過去那樣快速擴大,但是製成品和半製成品的進口卻從1870-1875年間佔進口總額的18.4%上升到1890-1895年間的24%,大量財富在這一過程中流失。

此時英國依然以生鐵和紡織品為主要出口貨品,面對新興的德、美等國不斷構築貿易壁壘,面對他們出口的鋼、機械、石化產品等所代表的更加先進的生產力,英國顯得力不從心,逐漸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

為了獲得更多利潤,新興國家必然要向外擴張,效仿英國一樣開拓廣闊的經濟殖民地和領土殖民地,必然會對英國形成嚴重挑戰,如果英國繼續實行自由貿易,那麼早晚會被市場淘汰。

帝國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要奉行“光榮孤立”外交政策

1877年,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

英國開始調整策略,鞏固現有殖民地,擴張尚未佔有殖民地,以此來維護自己的經濟地位。

1876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加冕印度女皇,正式吞併印度,並以印度為據點吞併馬來亞,第二次入侵阿富汗,成為伊朗的實際保護國,侵佔緬甸和婆羅洲北部;並且積極參與瓜分中國,控制長江流域,將整個華中地區納入勢力範圍,1898年又侵佔威海衛。

面對一眾挑戰者,英國自然也不可能與其結盟助其強大,而德、意、奧等新興國家又會對俄、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形成挑戰,產生紛爭,英國自然也願意坐山觀虎鬥。

帝國恩仇錄——英國為什麼要奉行“光榮孤立”外交政策

曾經強盛的大英帝國,早已是昨日黃花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英國才會奉行“光榮孤立”的外交政策。這種“光榮孤立”實際上就是“大陸均勢”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一種表現形式,其內核本質依然還是“大陸均勢”。

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英國大搞“光榮孤立”本想趁亂撈點好處,結果處處碰壁,反而導致自己陷入孤立局面,隨著國際局勢再度轉變,英國最終放棄“光榮孤立”,加入協約國,擴軍備戰,準備與德國一較高下,爭奪霸權。

但是“大陸均勢”的內核卻一直保留,並且極大影響了英國的對外政策。時至今日,英國依然熱衷於執行此類外交政策,試圖重獲在歐洲乃至世界的主導權,但如今的時局早已不是當年英國為主導的一超多強了,平等聯合才能共同富裕,共同強大,重返日不落帝國的巔峰終究只是黃粱一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