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三國人物—孔融篇,真的是因為其不孝言論才被曹操殺害?

正說三國人物—孔融篇,真的是因為其不孝言論才被曹操殺害?

三國志12的孔融

孔融,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有著一個以“孔融讓梨”的佳話,而流傳千年的歷史人物。而然這樣一代文學大家、名門之後,卻被曹操以不孝不忠的罪名殺死,而在《三國志》中陳壽根本沒有為其做傳,這其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又有什麼原因造成呢?為了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們還給從歷史出發。

孔融自幼,就顯示出了過人的聰明。十歲那年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著名的士大夫李膺也在京城,如果不是名士或他的親戚,守門的人一般是不通報的。孔融只有十歲,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守門人說:“我是李膺的親戚。” 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後來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情告訴他,他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瞭)孔融立即反駁道:“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高明必為偉器。”這些都反應了孔融是個才思敏捷的人。

成年之後,孔融被召入司徒楊賜(楊修的爺爺)府,開始步入仕途,負責彈劾貪汙官僚。河南尹何進遷為大將軍,司徒楊賜派孔融前往祝賀,卻被擋在門外,即時留下彈劾狀辭職。何進十分生氣,要派人慾追殺孔融。幸好有人勸說,何進這才打消念頭。之後,何進忌憚其名聲,辟舉為侍御史(在御史大夫之下),因與中丞趙舍不和,孔融再次辭官。後來董卓總攬朝政後,想要廢掉漢少帝,孔融與之言辭激辯,常有匡正之言。董卓懷恨在心,轉任其為議郎,隨後又將孔融派到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北海國,藉此來懲罰孔融不合作的態度。從孔融的從政經歷看,我們不難發現,孔融有著文人的傲骨,不畏權貴,剛正不阿,敢於反對與最高的統治者,這都說明孔融是個相當正直的人。可如果放在明君跟前,孔融也許會成為一代直臣。但在黑暗的三國社會,那個殺人如麻的時代裡,過於耿直,而不會變通的性格,就註定了他的悲劇。

到達地方後,孔融很好的完成一個文人大夫的職責,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但他在處理內政、軍事等方面,特別是面對戰亂的局面,如何做到保境安民,他的能力明顯不足。黃巾軍作亂,他是依靠劉備才解圍。後來,袁譚進犯,他根本無力還手,最終,城池被攻破,妻子被俘,自己隻身逃走。這也說明孔融只是一介書生,沒有什麼濟世才能,當個文人領袖什麼還可以,要想在亂世建功立業是不可能的。

建安期間,漢獻帝建都許昌後,孔融被朝廷徵為將作大匠,升任少府,後被封為太中大夫,開始了在曹操掌權下的漢朝廷的仕途生活。一開始,曹操和孔融相處還算可以,曹操是愛才的人,對孔融還算客氣。可日子一長了,兩人就不對乎。孔融是孔門之後,又是當時的名士,他自然看不起曹操的宦官出身。此外,孔融心存漢室,他總認為曹操這樣的權臣會取代漢朝自立,而且孔融認為自己在給獻帝做事,他不買曹操的賬,總是跟他不合作。所以對曹操極不友好。而曹操也看不上孔融,首先曹操就對清高的名士沒有好印象,之前他就曾殺過反對自己的名士邊讓(約在公元193年,被曹操所殺)。再者,孔融也沒有什麼真正治國帶兵的本領,也就會寫寫文章什麼的,還愛和曹操唱對臺戲。兩個互相看不上人,就這樣同在漢獻帝的屋簷下了共存著。曹操之所以沒有立即處理孔融,是因為他剛到許昌,局面剛穩定,自己還處在事業發展期,正需要招賢納士擴充自己的實力,而孔融又是名滿天下,現在處理他會引起天下人的不滿。所以,曹操沒有立刻處理孔融,任其自為。

而這時孔融不但沒有收斂自己的行徑,反而縷縷向曹操發難。袁術大言不慚地在壽春稱帝,曹操很生氣,便要處理與袁術有聯姻關係的太尉楊彪(楊修之父)。曹操誣陷楊彪,說他企圖廢黜天子,上奏疏請求收捕下獄,判楊彪大逆不道之罪,準備狠狠修理一下楊彪。可孔融卻主動出來為楊彪求情,跑到曹操那裡,對曹操講個一番大道理,意思是說曹操亂殺人是會失人心的。 這樣的勸說,自然會惹得曹操不高興。之後,曹操與袁紹開戰,孔融不但不為曹操打氣,反而公開宣傳“亡國論”,說袁紹兵多將廣,人才濟濟,我們不是他們的對手。曹操為了防止浪費糧食,防止人們多以酗酒為樂,荒廢工作,頒佈了禁酒的命令,可孔融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寫了一篇《難曹公表制酒禁書》向曹操的政策發難,他在文章裡說:“堯正因為喝酒,才成為聖賢,桀紂雖然以色亡國,但也不能為了防範,不許此後的男女婚姻呀!”之後,曹操要複議肉刑,孔融又第一個站出來反對曹操,最後弄得肉刑的提議不得已草草收場,沒有施行。有一回,他竟然還拿曹操找樂,挖苦諷刺。在徵袁紹的戰鬥中,曹丕納當時的美女袁紹的兒媳為妾。針對此事,孔融給曹操寫了一封書信,是:“武王伐紂,把妲己賜給了周公。”曹操覺得很奇怪,怎麼來了這麼一句?就問他:“典從何出?”他回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曹操這才發現孔融是在諷刺自己和兒子,自然是十分生氣。此外,孔融之前和狂妄自大,辱罵曹操的禰衡交往過厚,而且,孔融還在許昌自己家中,搞些沙龍活動,弄得每天賓客盈門,四方才俊都以他師,天天在一起討論著曹操的方方面面。

孔融處處與曹操作對,天天唱反調,自然讓曹操十分厭惡。果然,時間到了公元208年,曹操準備處理孔融,向他下了殺機。為什麼曹操到了208年,才處理孔融呢?因為這一年,曹操徹底打敗了袁紹父子,統一北方,在也沒有強大的對手威脅自己了,此外,在朝廷上,曹操廢了三公之職,自立丞相,總覽軍政大權,權勢也達到了頂峰。這時,大權在握的他,絲毫不用顧忌殺孔融帶來的汙名了,孔融也根本沒有什麼利用價值,憋很長時間火氣的曹操,終於向孔融開刀了。按理說,孔融愛唱反調,無非是性情高傲,鬧意見,讓領導下不來臺,有些難看,罪不至死。但曹操卻是個外寬內忌的人,而且他也不想容忍這樣反對自己的人,存留在自己的陣營裡,萬一哪天拉幫結派怎麼辦?所以,他要處理孔融。為了徹底打掉名聲赫赫的孔融,曹操開始周密、嚴謹的部署和策劃。首先,他任命光祿勳山陽人郗(chi)慮出任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本來就管監察彈劾工作,而郗慮又素來與孔融不和,自然會十分賣命地網羅孔融的罪行。那郗慮果然不負使命,很快網羅一堆孔融的反動言行。其次,為了徹底將孔融批倒批臭,使曹操殺孔融更具合理性,曹操高明地從忠孝兩個道德最高層面下手打擊孔融。孔融曾經揚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體的“劉”字。這就是謀反的論調。而且,從前孔融在北海的時候,看到王室不安寧,召集徒眾,要想圖謀不軌,後來和孫權的使臣談話時,又毀謗朝廷。此外,還有一個是不尊重先哲。孔融曾和禰衡互相吹噓,禰衡贊孔融,說你是“仲尼不死”;孔融則回贊禰衡,說你是“顏回復生”。二人都多麼的狂妄自大。而且,孔融還不尊禮儀,嗜酒狂放。另一個是不尊孝道,鬧饑荒的時候,孔融對別人說,“如果父親不好,寧肯把東西讓給別人吃,讓父親餓死”;對於母親,孔融認為,母親和兒子沒有什麼愛,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裡,倒出來後雙方就毫無關係了。在忠孝之上的古代社會,這是評價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標準。而且,漢朝又是主張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孔融有這樣大逆不道的反動言行,自然是自絕人民的,成為了道德倫理的反面典型。高明的曹操,就是要借忠孝的罪名打擊孔融,讓人覺得孔融更加罪有應得了,罪不可赦,徹底將孔融打成“現行反革命”,曹操也就是要消滅他的名譽,消滅你他的身體,讓他永世不得翻身。因此,曹操在佈告上寫道:融違反天道,敗倫亂禮,雖肆市朝,猶恨其晚。曹操這樣給孔融定罪,就在再也沒有人敢為他求情了,等孔融的只有死路一條。

而陳壽不為孔融立傳,也緣於此。因為孔融是被以忠孝的罪名定的死罪,像這樣的不忠不孝的人,自然沒有人敢為他著書立傳,而且陳壽的《三國志》是以曹魏為正統,出於維護曹操,他也不會為孔融立傳,此外,司馬家族的晉朝也是以儒家倫理、禮教治國的,陳壽自然也不敢為這樣搞臭的“反動”的分子立傳。於是,名滿天下的孔融最終被處以死刑,而且是在街市上當眾行刑,連同他的妻兒,最後也一起被誅殺了,一代名士就以這樣悲劇的方式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孔融的悲劇,是時代造成,也有其自身的原因。若生在太平社會,也許還會有孔融的一席之地,但在那個黑暗的殺人如麻的亂世中,一切都是以當權者的意思為標準的時代,孔融這樣太過剛直的人,自然被那些當權者所不容。此外,他自己過於高傲,不會變通,又無法與當權者好好合作,天天唱反調,到處議論當權者的不是,當然不會被當權者喜歡,自然會為自己招禍,而且他“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這些都是導致他最終悲劇下場的原因。說到底,孔融之死,緣於社會,更緣於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