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驱王效曾

王效曾,字仙屏(1880——1953年),范家镇范家村人,为明代抗击外族英雄王学谟第十代孙。学有底蕴,善于诗联,追求新思想、新事物。清宣统年间,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张奚若、井勿幕来朝邑串联策划革命,时仙屏为陈树藩幕下文书,积极襄赞推翻帝制,反正义举。张奚若和仙屏同为朝邑乡党,仙屏秘密接触掩护张奚若和井勿幕。直到西安“反正”的前一天,陈树藩才知道起义爆发的确切消息,在同盟会成员和仙屏的说服下经人介绍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西安光复,仙屏随陈树藩进驻同州,控制东府各县局面。后又亲迎北伐起义军入陕,引见井勿幕到朝邑接见关中东部刀客领袖严孝泉(后严孝泉被编入陕西民军第六协第十标,孝泉为标统。民国元年在礼泉和清军激战中牺牲)。

中华民国建立,同州兴建陕西省第二师范学校,仙屏出任学监后任朝邑高等学堂堂长,积极宣扬新政,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提倡科学民主,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剪发放脚,反对保守落后等(仙屏有五个女儿,带头放脚)。

陕西省议会成立,仙屏先后当选第一届议员、第二届副议长。刘镇华主陕,任命仙屏为山阳县知事。仙屏执掌山阳县期间,清廉公正,勤政爱民,自撰县衙门联:“山清水秀之间,可以仕,可以隠;阳奉阴违之徒,戒吾吏、戒吾民”,用以教育百姓并勉励自己。当时山阳县匪患甚盛,一些饥民聚啸山林,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群众胆颤心惊,无心生产。仙屏剿抚结合,在组织剿匪的同时又鼓励教导群众发展生产,种桑种茶。剿杀匪首,引导一部分饥民走出山林从事农耕,肃清了匪患,保护了一方的安宁。在职四年,去任时百姓十里跪送,赠“万家生佛”软黑呢红绒横匾及锦旗两面。后任陕西省禁烟局局长及芝川百厘征收局局长等职。

宋秀峰任朝邑县长时,经常听取仙屏对施政方针的意见,聘请他为保安团副团长。他曾为宋代撰县衙门联:河滩被淹,平原荒旱,十室九空,举目不忍看乡况;庶政繁兴,催科频仍,一日万几,注意应当在民生。

民国十八年(1929),陕西大旱,后又蝗虫泛滥,夏秋未收。11月18日起又连降大雪,平地雪厚三尺。接着降龙霜一十八天,冻死牲畜、树木无数。人民无衣无食,仅朝邑县212村就冻饿而亡9479人。人民卖儿卖女,逃荒的人成群结队,朝邑县的城门洞、牌楼下、寺庙前每天都有多具饿毙的尸体。朝邑县一面开仓赈粮,一面派王仙屏、冯殿臣、邢玉堂等人去徐州购买赈粮6万余斤。赈粮运至灵宝,被当地驻军扣作军用。仙屏奔走呼号,通过人事关系使驻军司令得悉陕西灾情惨状,始令全部放行,不仅救了朝邑人民,使得渭南、华县购粮同样陆续运回。

王海如、薛子敬二人,曾因环境所迫误入歧途(听命于土匪),后改邪归正,愿为地方治安尽一份力。县长丛啸侯欲下令逮捕,仙屏慧眼识才俊,力为辩白,长久未决。后张发杰接任县长,省保安司令部密电令逮捕王、薛。仙屏以地方大局为重,披沥陈词,以身家性命相保,使得获免。后任命王、薛为保安中队长,分担南北二乡治安重担,使朝邑社会秩序安谧如常。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朝邑县临时参议会成立,仙屏当选议长,为县上兴革大计及公益事业不遗余力。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曾为范家乡正月初九庙会撰联:振臂一呼,万山皆响;俯视三岛,怒发冲冠。日寇飞机轰炸,城内一日三惊,仙屏力赞将东街小学迁至两宜普济寺,并协助成立中学,以保存国力,培养英才。后告老还乡,又力主办起范家初级小学。

仙屏还注重子女教育,后辈大都从事教育卫生事业,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抔黄土埋忠骨,同朝共颂先驱魂。王仙屏投身辛亥革命、开一代新风的事迹已载入了县志,将激励着后辈人奋发努力,为实现人类最崇高的理想而前赴后继、谱写出最壮丽的篇章。王仙屏及其家族的故事,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只是折射出了中华儿女理想追求、文化自信的一个片断。但那是一个家族营养的脐带、文明的源头、精神的驿站。


散文|革命先驱王效曾

周纪合,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55 年正月。自幼酷爱写作,怎奈水平不高,难成正果;后专攻医学,术不精而转从政。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老来偷闲舞文弄墨以求自娱,如一丛路边小草,不为争妍芬芳,只为与世界添一抹绿意。

散文|革命先驱王效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