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中国留学生加入基督教拜耶稣是道听途说,美不会沉默

众所周知,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四批共120名幼童被派往美国学习,但是学业未成却落了尴尬召回的结局。召回的原因是这些留学生剪辫易服,加入基督教,完全忘记中国传统,被视为“大逆不道”。他们被召回,国内普通民众也一边倒的把这些留学生视为忘记祖宗,背离中国文化传统的人。

美国前总统:中国留学生加入基督教拜耶稣是道听途说,美不会沉默

本文根据《少年行》改写

留学生的被召回作为一件“留美幼童召回公案”不仅引起了大清子民的注目,美国各界也非常震动。1881年初春,吴嘉善致电李鸿章,说撤回留美幼童应从快从速,拖延下去非国家之福。并说自己将带二三十名学生先期回国。李鸿章接电后,虽不赞成,但也表示留美幼童“如真无功效,弗如及早撤局省费”。[1]李鸿章的意思是说,留美学生如果真的不能达到为朝廷效力的目的,那就撤回吧。这样也可以为朝廷节省一些费用。此时,朝廷已经深受陈兰彬、吴嘉善等人的影响,认为,学生们存在的问题,容闳有很大责任。朝廷的责难,让留学事业的积极推动者容闳又气又急,担心幼童真的撤回,自己的愿望,付出的心血将付之东流。因而,他四处奔走,拜访、联络美国社会各界名流、官方政要,希望通过他们来劝说清政府改变态度,使留美幼童继续完成学业。

美国前总统:中国留学生加入基督教拜耶稣是道听途说,美不会沉默

李鸿章

容闳的积极努力,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亲自找到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在此之前,格兰特曾经访问过中国,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两国政要会晤。格兰特自1877年卸任离职后,他与妻子开始周游世界。他游历了欧洲、非洲、亚洲大陆,1879年3月,格兰特抵达中国。在天津受到了李鸿章的热情接待。从此二人建立了友谊。此番,马克·吐温请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帮忙。格兰特相当的震惊,他立即给李鸿章写信,希望中国政府同意幼童继续在美国学习,完成学业。格兰特的信中说:中国学生在美颇有进益,如修路、开矿、筑炮台、制机器各艺,可期学成,若裁撤极为可惜。”[2]传言的中国学生,在美国加入基督教,拜耶稣之说属于道听途说,不足为信。

与此同时,美国教育界也在积极呼吁。由耶鲁大学校长朴德起草,一百多位大中小学校长、老师、幼童监护人联名给清政府主管留学事务的总理衙门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对留美幼童在美国的表现大加称赞,说他们有着快速的适应能力,品学兼优。在美国完成学业,将来可以回去报效国家,如果此番撤回幼童,前功尽弃,对中国来说,将是莫大的损失。信中说:

美国前总统:中国留学生加入基督教拜耶稣是道听途说,美不会沉默

李鸿章与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合影

予等与贵国留美学生之关系,或师,或友,或则为其保人。今闻其将被召回国,且闻贵国政府即欲解散留学事务所,予等咸规规自失,且为贵国忧之。今请以某等观察所及,及得之外界评论者,为贵衙门一陈之。

贵国派遣之青年学生,自抵美以来,人人能善用其光阴,以研究学术。以故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即文学、品行、技术以及平日与美人往来一切之交际,亦咸能令人满意,无间言。论其道德,尤无一人不优美高尚,其礼貌之周至,持躬之谦抑,尤为外人所乐道。职是之故,贵国学生无论在校内肄业,或赴乡村游历,所至之处,咸受美人之欢迎,而引为良友。凡此诸生言行之尽善尽美,实不愧为大国国民之代表,足为贵国增荣誉也。盖诸生年虽幼稚,然已能知彼等在美国之一举一动,皆与祖国国家之名誉极有关系,故能谨言慎行,过于成人。学生既有此良好之行为,遂亦收良好之效果。

美国前总统:中国留学生加入基督教拜耶稣是道听途说,美不会沉默

在美国人家庭的中国孩子

……某等对于贵国,固深望其日跻富强,即美国国人平日待遇贵国学生,亦未尝失礼。贵政府乃出此种态度,以为酬报,揆之情理,亦当有所不安。至于他人之造谣诬蔑,谓中国学生在校中肄业,剪辫易服,加入基督教,到教堂拜耶稣,未得其益,反受其损等言,此则某等绝对不能承认。何也?苟所谓无益有损者,指其荒芜中学而言,则某等固不任咎,以某等对于此事,从未负丝毫职务也。况贵政府当日派送学生来美时,原期其得受美国教育,岂欲其缘木求鱼!至美国以习中学,今某等所希望之教育,虽未告成,然已大有机会,可竟全功。当此事业未竟、功过未定之日,乃预作种种谣言以为诬蔑,是亦某等所不乐闻也。

某等因对于素所敬爱之贵国学生,见其忽受此极大之损失,既不能不代为戚戚,且敝国无端蒙此教育不良之恶名,遂使美利坚大国之名誉,亦受莫大之影响,此某等所以不能保持沉默也。愿贵衙门三复此言,于未解散留学事务所之前,简派诚实可恃声望素著之人,将此关于学生智育德育上诬蔑之言,更从实地调查,以期水落石出,则幸甚幸甚。[3]

美国前总统:中国留学生加入基督教拜耶稣是道听途说,美不会沉默

初抵加州时出洋局官员合照。图中右一人为曾兰生,中为陈兰彬,左为两个中文教习中一人

这封出自耶鲁大学朴德之手的信由美国驻华公使交到总理衙门。但它并没有改变朝廷的态度。

李鸿章接到格兰特的信后,再次致函陈兰彬、吴嘉善。对于留美幼童的命运,陈兰彬、吴嘉善等人裁意已决,此时朝廷也受其影响,支持裁撤。这样,陈兰彬、吴嘉善对李鸿章的来信就不当回事了。1881年6月19日,朝廷御批“依议,钦此”。这就注定了肄业局结束的命运。

需要说明的是,留美幼童被召回,不能简单的说什么剪辫易服,加入美国基督教。这实际上是大时代的悲剧。我们知道,晚清中国,推动洋务运动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所谓的洋务“自强”,也只是学习西人皮毛式的改革。说白了,当时的李鸿章等洋务派需要的,只是单纯的技术人才。而留美幼童毕竟是年少来到美国,很快适应了西方式的生活和文化环境。像当年的容闳一样,自走进美国学堂的第一天就逐渐蜕变成开启新时代的新公民;李鸿章们戴着传统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既看不到新时代的优越性,自然更无法理解新时代所造就出的新公民的一举一动。所以说,留美幼童的被召回,不是哪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大时代的悲哀。李书纬根据《少年行:晚清留学生历史现场》改写,原创今日头条独家首发,详细内容请关注《少年行》一书,转载请注明出处

————

参考文献:

[1]《复陈使》(光绪七年正月二十二日),见《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 1,第 4 页。

[2] 《寄陈使》(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见《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 1,第 4 页。

[3]容闳:《西学东渐记》,第 142 页,岳麓书社 1985 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