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當作感冒的“川崎病”

市婦幼保健院梁誠

在醫院臨床工作中,有一些似感冒卻非感冒的疾病,需要醫生獨具慧眼,具備“守得雲開見紅日,撥開雲霧見明月”的經驗和技術。

10月20日,一位年輕的家長抱著孩子跑著來到渭南市婦幼保健院兒二科醫生辦公室,急促地說:“大夫,大夫,快!幫忙看一下我的孩子!”經過詳細詢問得知,1歲多的患兒樂樂(化名),5天前先後出現了發熱、結膜充血、口唇乾裂等症狀。當時孩子精神狀態還可以,樂樂父母就帶著他去附近的診所看醫生。診所醫生按感冒治療,5天過後,樂樂仍然高燒持續不退,精神狀態也越來越差……

市婦幼保健院兒科醫生詳細查體,發現患兒結膜充血、口唇乾裂,手指和腳趾已經出現了紅腫,身上多處出現了紅色皮疹。兒科醫生憑藉臨床經驗考慮,孩子很可能是患上了“川崎病”。患兒被收住兒科病房,進一步接受相關輔助檢查。

次日一大早,兒科主任劉平定查房,肯定了“川崎病”的診斷。隨後,患兒開始按“川崎病”接受丙種球蛋白、阿司匹林等藥物治療。由於診斷明確、治療得當,樂樂入院第三天時,體溫已經完全正常,精神狀態也一天天好起來。而且,“川崎病”有可能進一步損傷心臟冠狀動脈,但由於本病例治療及時,心臟B超顯示,患兒尚未出現冠脈損害。於是,孩子住院不到一週時間就康復出院了。

什麼是“川崎病”?劉平定介紹:“川崎病”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徵,是一種以全身中、小動脈炎性病變為主要病理改變的急性發熱出疹性疾病。5歲以下兒童較多發,臨床表現為急性發熱,皮膚黏膜病損,眼結膜充血,口唇乾燥、皸裂,口腔粘膜充血、草莓舌,單側淋巴結無痛性腫大,指趾端硬腫,手指端及肛周皮膚脫皮等。“川崎病”容易損傷冠狀動脈,最嚴重的危害是形成冠狀動脈瘤,這是兒童期後天性心臟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準確診斷和及時治療是預後的關鍵。治療方面,一般使用丙種球蛋白注射,多數患兒預後良好,少數會有冠狀動脈瘤形成。患兒出院後要堅持定期複查。

兒科專家提醒家長:

1、孩子發熱固然常見,但高熱不退、尤其是精神狀況差時,要儘快去正規的大醫院兒科就診。

2、感冒就用激素、抗生素,為不合理用藥,造成的危害更大。

3、有些病貌似感冒,“川崎病”僅是其中之一,其餘還有出血熱、流感、手足口病……這些疾病若不能得到及時識別、及早處理,可能會導致悲劇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