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艦的前世今生———“瓦良格”的蹉跎歲月(一)

前兩天發了一篇關於遼寧艦來華的文章, 引起了大家很高的興趣。既然大家想看,我們就來聊聊關於遼寧艦(瓦良格號)的前世今生。

毫無疑問,“瓦良格”是中國民間和官方的一個絕對熱詞。它吸引了眾多中國人的關注,這份關注凝聚了億萬中國人對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發自內心的期盼。自1988年下水至今,瓦良格號已經歷整整22年的風風雨雨,其曲折的經歷也成為中國數十年尋求航母的真實寫照。

1970年,號稱“紅色馬漢”的蘇聯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主持進行了空前的“海洋-70”全球大演習,飄揚著紅旗的蘇聯軍艦在四大洋上全線出擊,令美國和北約驚呼“北極熊學會了游泳”。但不管對手是不是“捧殺”,蘇聯海軍倒是通過演習發現了自身的巨大缺陷——那就是長期附屬於陸軍的紅海軍艦隊一旦遠離本土作戰,就會面臨指揮不靈、持久作戰能力有限等致命弱點,畢竟岸上指揮的模式不適于海洋環境作戰,因此蘇聯海軍總司令部強烈要求發展遠洋艦隊的核心艦種。隨後,代號1143(基輔級)的“載機巡洋艦”航母問世。一系列試驗和“海洋75”大演習的考驗,證明了這些軍艦的重要性,但也發現存在自衛能力的弱點。

1982年5月7日,經過反覆醞釀和討論,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部長會議做出了按照1143.5設計方案建造第三代航母(蘇聯稱之為“重型載機巡洋艦”)的決定,它們均由涅瓦設計局設計。繼第一艘航母“定單105”(1143.5設計方案的工廠編號,曾被命名為“第比利斯”號,就是現在俄海軍的“庫茲涅佐夫”號)於當年9月開工後,1983年蘇聯軍方決定建造第二艘航母“定單106”(1143.6),同樣由當時烏克蘭聯盟共和國的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廠承建。

按照當初的設計,這兩艘同級航空母艦的滿載排水量為55000噸,全長302.3米。艦艏飛行甲板高度距離水面有七層樓高,艦艉飛行甲板寬度75米。航母可容納大約40架戰鬥機和直升機,飛行甲板前部有12具SS-N-19反艦導彈發射器。其主要使命是作為旗艦負責艦艇編隊的指揮,確保蘇聯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安全和戰鬥效能的發揮,消滅敵方海上和基地的海軍兵力。

技術參數(以“庫茲涅佐夫”號宣稱值為準,僅供參考):

主尺寸:艦長302米(全長)、270米(水線)、水線處寬35.4米、吃水10.5米

飛行甲板:長300米、寬70米

機 庫:長152米、寬26米、高7米

排水量:43000噸(標準)/ 55000噸(滿載)

動 力:8座КВГ-4型渦輪增壓垂直水管自然循環蒸汽鍋爐 4臺TV12-4型蒸汽輪機 4軸 200000馬力

輔 機:9座1500千瓦蒸汽輪機發電機組(通過換熱器和主鍋爐相連)、6座1500千瓦柴油發電機組

最大航速:29節

續航力:8500海里/18節,3800海里/29節

艦 員:1960艦員 + 626航空人員 + 40旗艦指揮人員

為建造這兩艘航母,蘇聯政府動用了800多個行業的專家和大約7000多個工廠、科學研究院以及設計局,特別是撥款對黑海造船廠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技術改造。包括:

建成了裝配和焊接車間,允許將船體分段重量增大到200噸;

裝備了2臺載重各為350噸的自行平板車,建成了從新車間到船臺的運輸車道;

0號船臺的長度加長了30米,增加兩條側下水滑道,以允許重達4萬噸的船隻下水;

建成了佔地1.8萬平方米、能裝配重達1700噸總段的水平船臺旁平臺;

安裝了船臺和船臺旁平臺用的2臺起重量各為900噸的芬蘭科尼龍門吊車,並加裝了其它新型吊車,使得整個船臺上使用的吊車達到10臺;

同時,改造大渠舾裝碼頭;

為了保障航母出廠駛往黑海,還將大渠和布格-德涅伯-利曼河道竣深到10.5米。

當第一艘航母組裝完畢下水後,以龍門吊車為核心的起吊設備就能像傳送帶一樣,把下一艘航母已裝配好的大型組件整體吊裝到空出來的位置上,節省大量建造時間、顯著提高船塢使用效率。這次技術改造,大大增強了黑海造船廠的生產能力。正如黑海造船廠廠長尤里·伊萬諾維奇·馬卡羅夫所說:“我們在0號船臺上所做的一切,都是百年大計。”

早期的艦島結構,與1143.5相同,注意巨大的“天空哨兵”相控陣雷達安裝口

遼寧艦的前世今生———“瓦良格”的蹉跎歲月(一)

建造中的船體

遼寧艦的前世今生———“瓦良格”的蹉跎歲月(一)

遼寧艦的前世今生———“瓦良格”的蹉跎歲月(一)

在“定單106”建造過程中,黑海造船廠大膽採用西方國家發明的總段模塊化建造工藝,即在造船車間內裝配1059個建造安裝單元(光協作企業就要供應85個模塊化機組單元),然後通過龍門吊一一送上船臺,接著在船臺內進行諸如主發動機等大尺寸艦體分段合龍。一條航母由24個總段組成,工廠把每一個總段都看作完整的製件。在船臺旁平臺上總段內進行尾軸架、舵和軸轂的安裝,在大範圍內實施了封艙前向總段內吊裝機械設備、管道和其它工藝單元的工藝路線,大大縮短船臺週期,生產管理達到的水平相當高、相當嚴密有效。當時,造船廠特地安排專業化安裝工段來裝配單元,像重達100噸和120噸的汽輪機和柴油發電機也以機組單元的方式上艦。實施模塊化建造後,“定單106”從未因吊裝機械設備而在艦體上做過工藝性大開口。當然,建造過程中也曾遇到過起重能力不足的問題:如900噸起重機在雙機同時工作的情況下,其起重能力不到1400噸;可是根據計算,帶機械設備的3號、4號動力隔艙重達1900噸!廠方只得在船臺上進行總段合龍施工。

工廠在施工中發現,建造人員15%的時間是花在從一個工位移動到另一個工位的路途上。為了減少非生產性的浪費,在上甲板上設置了移動式機修車間、工具和工藝工夾具的貯存倉庫,並實施了在艦上事先規定的地點發放材料的辦法。為了便於進入內部艙室,在船體側壁處設置了專用工藝通道,為解決人員上下和運送小型貨物,還在船臺和舾裝碼頭設置了自動電梯。擔任整艦設計的涅瓦設計局也改變了設計工藝,圖紙按總段和按專業設繪,圖紙明細表都在計算機上分發。這樣,可以相當快速準確地按照分類表將機械加工製件投入生產。

下水盛典

遼寧艦的前世今生———“瓦良格”的蹉跎歲月(一)

遼寧艦的前世今生———“瓦良格”的蹉跎歲月(一)

遼寧艦的前世今生———“瓦良格”的蹉跎歲月(一)

遼寧艦的前世今生———“瓦良格”的蹉跎歲月(一)

“定單105”下水前夕,“定單106”的24個超大型總段(它們大多長32米,寬38米,高約13米,重約1400噸)已在船臺旁平臺上裝配好了。1985年12月6日,繼“定單105”下水之後,“定單106”(“里加”號)在0號船臺安家落戶(一艦下水,後續艦於第二日上船臺)。在總設計師帕·亞·索科洛夫、帕·弗·別洛夫,主任建造師亞·尼·謝列金,副總設計師迪·謝爾蓋耶夫等人的協調指揮下,“里加”號的建造工程克服了重重困難。到1988年下水時,航母底層10個總段內的全部主幹電纜均已敷設完畢。當年11月25日,船廠克服了巨大的困難和危險(“里加”號的下水噸位約為2.8萬噸,如果連同壓載水、艦上非編制內重物和下水裝置,將達3.2萬噸,當代建造巨型艦船基本不再採用船臺整體造船),使鉅艦的船體從傾斜船臺成功下水。1990年7月,鑑於拉脫維亞局勢不穩,“里加”號被改名為“瓦良格”(英文:Varyag,俄文:Варяг,意為俄俄羅斯古代的北歐維京人)號,以紀念日俄戰爭中於1904年2月9日在仁川海域被日艦擊傷後自沉的“瓦良格”號巡洋艦。截至1991年11月,“瓦良格”的建造率已達68%,艦上機爐艙已安裝完畢,電站隔艙接收供電,艦上機械設備也開始試運轉。

遼寧艦的前世今生———“瓦良格”的蹉跎歲月(一)

瓦良格號和庫茲涅佐夫號的合影,攝於1989年

遼寧艦的前世今生———“瓦良格”的蹉跎歲月(一)

姐妹倆從此分別,攝於1989年10月21日

蘇聯解體後,在分家時出於“因地制宜的考慮”,“瓦良格”號由今天的烏克蘭共和國獲得(在最初的幾年之內,名義上仍歸屬俄黑海艦隊)。但由於烏克蘭經濟狀況不佳,船廠缺乏中央財政撥款和配套設備供應,無力繼續建造。工程於1992年1月停工,就此半途而廢。三易其名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被俄海軍匆忙開走,正在建造中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新型核動力航母被匆匆拆毀,而還沒有完成舾裝的“瓦良格”號則癱瘓在廠區外的南布格河口,成為黑海造船廠乃至蘇聯的“紀念碑”。

蘇聯造船學院的老師告訴中國造船學院的早年學生:“蘇聯解體後有艘航母造不下去了,在烏克蘭,希望中方派人去視察,看是否有意購買。”

僅僅兩個月後的1992年3月,一批來自遙遠東方國度的客人們來到了尼古拉耶夫——這座當時地圖上還不存在的小城……而客人之一,就是解放軍海軍的鄭明少將。烏克蘭朋友們勸說:“中國的朋友,中國的同志們,你們把它買回去吧,你們把它造下去,我們也去中國和你們一起把它造下去,別讓這個‘兒子’死了,要讓它活著,讓它能夠在保衛世界和平力量中發揮作用。

1993年的老瓦

遼寧艦的前世今生———“瓦良格”的蹉跎歲月(一)

1996年美國KH-12型“鎖眼”軍用偵察衛星拍攝的照片,武器和雷達已拆除

遼寧艦的前世今生———“瓦良格”的蹉跎歲月(一)

一直停工,攝於1997年

遼寧艦的前世今生———“瓦良格”的蹉跎歲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