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地產行業必備資料超級乾貨:《房地產企業財務分析寶典(62頁)》關注、轉發、點贊文本,查看置頂文章,並添加好友免費領取(備註資料名稱)7天有效
拿地是地產開發過程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拿地正確與否關乎到房企發展潛力和盈利能力。
近兩年,市面上充斥著“逆週期”拿地的措辭,許多熱辣點評看見優秀企業都忍不住給貼上“逆週期”的標籤,彷彿“逆週期”拿地才是所有成功房企的標配。那麼,“逆週期”拿地是否和市面上評論那般頻繁出現呢?什麼樣的企業在什麼階段適合什麼樣的拿地策略呢?
絕大多數房企是順週期拿地,《呂氏春秋》言“聖人不能為時,而能以事適時,事適於時者其功大”,順勢而為,隨大流拿地是房企不易犯錯且是能力範疇內的拿地策略。土地溢價率低時,流拍現象頻現的時候市場上土地成交量低迷。反之同理。之所以呈現這種現象源於在產業政策環境和貨幣政策週期所導致。在行業上行週期,行業處於去庫存狀態,市場需求較為旺盛,貨幣政策寬鬆,融資渠道多樣、利率低,商品房銷售逐漸放量,回款順暢,此時房企拿地資金充裕,導致土地市場熱度逐漸走高,地王頻現,土地市場溢價率高走。在行業下半個週期則反之,當行業發展過熱時,中央開始緊縮貨幣政策,需求端限制,回款較慢,逐導致土地市場溢價率走低。
順週期拿地是順勢而為,逆週期拿地則是風險重重,逆週期拿地者,成也,則乘風破浪,高歌猛進;敗也,輕則虧損,重則倒閉。
接下來,我們分析萬科、恆大和中海三家地產公司在拿地週期性表現如何:
01
萬科-穩健的順週期拿地策略
萬科成立三十餘載,自1997年開始便連續十八年坐上地產行業龍頭寶座,萬科一直以來是行業內被模仿的標杆。萬科的經營策略中始終把現金流回款擺在最重要環節。
2004年,萬科提出“均好中加速”的發展原則,通過標準化和大規模複製的開發模式,致力於縮短項目開發週期,提高資金週轉;2015年,姚振華率領潮汕商團入侵,萬科總經理鬱亮提出,堅持現金流為王,以及快速開發、快速銷售的經營策略;2018年,鬱亮把目標設置成了一個企業的底線:生存。為了活下去,接下來,鬱亮把回款指標當作了超越銷售額、利潤等指標的最核心指標。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ps:2015年之前是權益土儲量,2016年後是總土儲量
萬科的拿地策略也是大體圍繞著現金回款展開。根據上圖對比,可以看出總體上萬科在2010-2016年採取順週期拿地風格,近兩年開始逆週期操作,萬科在2010年、2013年、2016年拿地最多,而這三年地產週期分別在2010年初、2013年初和2016年中旬處於波峰狀態,土地溢價率最高,也正是市場需求旺盛現金回款通暢,融資環境寬鬆的區間。萬科始終堅持積極銷售、審慎投資,更注重經營穩健、隨行入市。萬科充分考慮自身現金流,採用順週期拿地。2019年萬科中期業績報告會上首席運營官張旭表示:“萬科拿地的時候是沒有固定計劃,而是根據回收了多少錢來制定拿地計劃,拿地時候是沒有固定計劃,而是根據回收了多少錢來制定拿地計劃“。
順週期拿地節奏感更強,要提前做好土地市場預判,以便不斷調整執行力度。拿地的紀律要求更高,嚴格保守型的投資測算體系,規避地王。
在2017年、2018年全國開始去槓桿,中央給地產降溫,這是之前負債率低的房企在加槓桿,高負債拿地的房企去槓桿的階段。萬科喊出“活下去”的驚人口號,而在這背後,萬科卻正逆週期拿地,2018年萬科拿地金額排名第二。萬科2017年、2018年分別新增土儲4615萬平方米、4681萬平方米,同比2016年拿地水平較大幅提升,而這兩年市場是土地溢價率不斷下滑,市場融資困難的兩年。萬科能在這兩年逆勢拿地,一方面是對後市的看好,也遇上拿地價格低位的狀況,萬科2018年的拿地成本是5000塊/平米,比2017年的6330塊/平米;另一方面萬科一向穩健低負債率的優勢開始凸顯,當別人在去槓桿的大背景下瘦身過冬,而萬科卻可以大展身手。
從地銷比來看,萬科近些年拿地相當平穩,採取以銷定投的方式,萬科歷來是劃定了投資基準線的,拿地金額要在當期銷售額的40%以內。地銷比最高為 2010 年,考慮到當年行業受調控影響大,土地市場降溫,土地溢價率下行,公司此時拿地較為積極。2014年地產行業處於週期下行期,萬科拿地較少,2015年後萬科拿地面積基本與銷售面積持平。歷來萬科的待建面積是當年銷售面積的1.5-2倍,此外還有2倍左右在建面積。總的去化週期在4年左右,萬科的拿地策略體現了高週轉、低庫存的策略。
02
中海-以利潤為主導的弱週期拿地策略
根據上圖對比,中海的拿地特徵是拿地波動幅度小,週期性拿地不明顯,在2010年、2013年和2016年三個波峰期中海拿地同比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在2017年之前拿地都較為穩健。“低成本融資+港企思路拿地開發+產品設計成本採購高度中央集權+嚴控營銷費用+恐怖的工程管控”幾項能力,被業界稱為中海模式。中海模式,讓中海地產在中國房地產風起雲湧的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順利地穿越了牛熊週期。中海追求高毛利潤、對成本近似苛刻的追求,以及高度中央集權制的採購模式,使得企業對規模追求放在次要位置,故中海2017年前拿地力度一直不大。
我們從中海的地銷比可以看出,中海地銷比在2014年、2015年、2016年連續三年低於1,也就是銷售面積大於新增土儲,土儲供應補充較低一度讓中海的去化週期到達2015年最低點3年。
不過低調已久的中海自2017年開始發力,中海的拿地策略在2017年已經開始變得積極進取,2016年年底中海高層換屆後,對中海地產存在的問題、未來的發展給出了清晰的方向:向規模衝刺,利潤不再是唯一目標。方向改變之後,2017年、2018年的中海拿地開始積極,新增土地儲備創歷史新高。中海意圖向地產第一梯隊進軍的號角已經吹響。銷售方面,中海地產也格外出色,中海地產2019年上半年實現銷售合約額1942.03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8.7%。而同期幾個地產龍頭的銷售已經開始負增長。
中海地產在地產業下半場顯得格外有底氣,低負債、低利率、高品質給予中海地產強大的競爭力,2019年7月9日中海發行一筆海外債,發行利率3.45%創中資房企債券發行最低利率。多樣的融資渠道、低利率的融資成本使得中海在拿地方面更加從容不迫,在其他房企融資困難重重可以實現突破重圍。
中海過去財務上的“穩健”行為,為近兩年策略上的“激進”提供基礎,中海多年穩健經營造就了高利潤率、低期間費用高品質的經營特徵,中海深厚的內力只需時日運作,便可“笑傲江湖”。
03
恆大-高槓杆的逆週期拿地策略
恆大是行業公認的戰略佈局與週期高手。恆大對行業週期和城鎮化輪到趨勢的把握在業內傳為佳話。恆大的拿地策略呈現前順週期後期逆週期的特徵。
2010-2014年恆大的拿地節奏與地產週期較一致。2015-2016年,在土地市場和貨幣市場產生共振時大幅逆週期拿地,為2017年3萬億土儲的打下基礎。
從城市輪動看,2004年恆大圍繞省會城市發力全國化佈局,享受了城鎮化梯次發展過程中二線城市高速發展的紅利。2009年恆大上市後,開始向三四線城市下沉,2015年底,受“去庫存”政策刺激,三四線城市啟動,恆大卻已提前3年完成了佈局。2013年又根據市場趨勢做出戰略調整,向一二線城市進軍,2013年起大舉使用永續債,恆大得以快速切換至一二線城市,完成全國佈局;2015年初市場低迷,恆大拿地投資策略由謹慎轉向進取,拿地方式從公開市場轉向更多以轉股或合作方式取得,從而可以避免一二線城市高地價的競爭,2015年、2016年恆大前瞻性的把握了市場上升機會。
恆大發展前期,一直秉持著高負債、高槓杆、高週轉、低成本的“三高一低”模式,負重前行,就像一頭體格巨大的大象一路疾馳。恆大拿地力度一直很大,恆大地銷比只在2014年低於1,其他年份皆在2倍左右,充裕的土儲為銷售提供強大推力,恆大以此得以成功實現規模快速擴張。
2017年,恆大開啟瘦身計劃。在發展模式上,從“規模型”向“規模+效益型”模式轉變;在經營模式上,從“三高一低”模式向低負債、低槓桿、低成本、高週轉的“三低一高”模式轉變。該年度,恆大通過三輪共計引入1300億元戰略投資,公司淨資產大增204.3%至2422億元,同時贖回全部永續債,進一步推動了其淨負債率大幅下降。隨著國家層面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政策的逐步落地,在去槓桿的大背景下,放棄追求規模第一,轉而追求質量和效益,深諳政策走勢的恆大謀時而動。
土地儲備每年下降5%-10%,相當於每年減少1000萬—2000萬平米土地儲備,以降低土地費用支出,擴大盈利規模,進一步增加淨資產。從去化週期看,恆大的該比值自上市以來一直呈現下滑趨勢,恆大過去採取快週轉+囤地開發結合的模式,對於區域未來土地供應稀缺,有升值空間的項目,緩慢開發,惜售,享受升值的空間。隨著中央定調“房住不炒”,避免地產業出現系統性風險,囤地待增值的空間被壓縮,恆大也逐漸開始壓縮土儲去化週期,使得土儲去化週期保持在行業平均水平。
經營模式的轉變,2018年恆大新增土儲同比下滑60%,而伴隨而來的是利潤進入釋放期,淨負債率大4降,恆大精確的拿地手段開始顯露在財務報表上。
04
結論
綜上,可以看出,以上三家房企大部分時間是順週期拿地的,逆週期拿地只是在特殊的環境、特有的戰略、短暫的窗口期才會採取,而市場上其他房企大部分時間都是順週期拿地的,適合逆週期拿地的機會稍縱即逝。
而房企的拿地策略順週期與否主要與企業的所處背景、經營策略、領導風格等相關,順逆週期本身沒有對錯之分。萬科一直採取穩健經營、積極銷售、審慎投資,充分考慮自身現金流,採用順週期拿地。萬科對於擴張較為慎重,更傾向於挖掘單城市的深度。穩健的投資策略使得萬科得以在高基數下依然保持高質量發展。而對於恆大而言,其採取逆週期策略也是階段性的策略。恆大在2015、2016年市場出現融資環境寬鬆、拿地價格便宜的窗口期大幅拿地,從而儲備了足夠低成本土儲,這是恆大能夠規模化持續發展的核心推動力。利潤之王中海地產由於追求利潤率而非純粹追求規模,拿地力度不大,拿地策略方面體現出弱週期性,過往低負債水平和強大品牌力度使得中海有足夠底氣和施展空間在2017年和2018年逆勢拿地,在地產業下半場中海將有更強話語權。
逆週期策略的成功需要諸多因素相結合:其一,需要房企有足夠的洞察力,能夠判斷市場出現短暫的拿地窗口期,能夠判斷城市輪動,提前在市場走熱前佈局,在融資環境寬鬆時加足槓桿。比如今年2019年三四月份時出現土地溢價率到達歷史低位,融資一度放開,這時就可以甩開膀子逆週期拿地,但這個拿地窗口出現時間很短暫,轉眼即逝。其二需要房企有強大的融資能力,恆大能夠逆週期拿地與其強大的融資能力分不開,恆大2013年起大筆通過永續債融資,淨負債率一度超過400%,而永續債融資的門檻極高,萬科和中海能夠在2017、2018年逆週期拿地歸於其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的淨負債率,他們要能夠逆勢拿地輕而易舉。其三,需要房企快週轉能力,逆週期拿地勢必需要揹負更多的債務,承擔更高的負債成本,故逆週期拿地對現金流要求更高,需要更快的項目資金迴流,儘量在一個週期內拿地並在後續市場回暖時實現銷售回款。其四,需要房企領袖具有足夠的膽識和魄力,巴菲特曾說,“在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我恐懼。”逆週期拿地同樣是在市場情緒低落時佈局,需要面臨更大的風險,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而這需要領導人具有足夠的定力和眼光。
2019年下半年拿地策略:2019年上半年房企度過2018年4季度灰暗時刻後,地產行業迎來小陽春,融資環境短暫回暖,行業在2019年3月突破1000億大關。地方政府土拍冷淡後增加了優質地塊供應,融資和土地供應相結合形成了3-5月份的拿地窗口期。
隨後5月開始,土拍市場一度出現過熱現象,宏觀槓桿率較去年進一步提升,故銀保監會開始對房地產行業降溫,融資監管趨嚴,房企資金面逐步收緊。隨著融資渠道持續收緊,企業資金壓力也會比較大。預計下半年企業拿地會更加謹慎,土地市場也會逐步迴歸理性。
融創董事長孫宏斌判斷,現在的土地市場肯定在下行通道慢慢往下走,最低點在哪,可能在年底,也可能在明年。所以投資上不用著急,可以等到年底,也可以等到明年再出手。
除了公開市場拿地,房企應採取多元合作、產業聯動、併購等多種方式提升拿地效能。
2019年以來,三四線城市漸入下行週期,面臨新一輪去庫存壓力。未來樓市衝規模機會重回一二線城市,但一線城市供地有限且拿地門檻較高,二線城市經過市場調整,地價迴歸理性。因此,接下來,房企可關注二線拿地機會,避免競爭過高,對於缺乏產業支撐的三四線城市地塊,需儘量迴避。
閱讀更多 金融與行業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