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角色錯位”的悲劇人物

司徒雷登曾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如今他在美國逝世50多年。現今的年輕人卻大多數聞知其名,而不知其詳。

中國現代史上,司徒雷登無疑是一個悲劇的存在。

他是美國人,卻生在杭州,並在中國工作生活長達50年。他熱愛教育事業,本可以憑藉創辦“燕京大學”載入教育史冊,卻偏偏轉行當了外交官,從而深深捲入中國複雜的政治漩渦,最終釀成了人生悲劇。

廣受爭議的人物

一般人對司徒雷登的印象,主要來自那篇著名的《別了,司徒雷登》一文。

司徒雷登,“角色錯位”的悲劇人物

1949年8月18日人民日報刊登的別了司徒雷登

這篇在特定背景下寫就的文章裡,司徒雷登目睹新政權即將誕生的熱鬧場景,卻“坐著不動,睜起眼睛看著,希望開設新店,撈一把……總之是沒有人去理他,使得他‘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沒有什麼事做了,只好挾起皮包走路。”

在返美飛機起飛的那一刻起,他的背影即被定格為“美國侵略政策徹底失敗的象徵”,成為令人憎惡的投機分子。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外披露了大量司徒雷登有關的資料。除了司徒雷登本人的回憶錄《在華五十年》中文版出版以外,國內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陸續出版相關著作達百種之多。

這些著作充分肯定了司徒雷登在教育、宗教等方面的貢獻,也使人們對他逐漸有了一個客觀、全面、公允的認識。

司徒雷登,“角色錯位”的悲劇人物

美國總統特使保羅.霍夫曼、蔣介石和司徒雷登

時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的郝平博士,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無奈的結局-司徒雷登與中國》中,評述司徒雷登複雜的一生:

他出生在中國杭州,並在中國度過了大半生。他是燕京大學的主要創辦人,為中國教育事業做出過積極貢獻。

他既是一位傳教士、神學教師,又是第一位見過孫中山,並把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的獨立戰爭系統介紹到美國的人。

他既與蔣介石、孔祥熙、宋子文、張學良、李宗仁等國民黨高層關係甚篤,又曾是毛澤東、周恩來的座上客。

抗戰期間,他因支持燕大師生的抗日活動而被日本憲兵關押三年八個月。年逾古稀之際,出任美國駐華大使,但由於執行美國的扶蔣反共政策而受到毛澤東的譴責。

1949年他拒絕隨國民黨政府南撤廣州,並敦促美國政府率先承認中國共產黨政權;毛澤東、周恩來曾秘密邀他北上,但由於美國政府的反對而未果,不得不抱著遺憾離開生活了50年的中國。

當知道自己不久於世之時,他留下遺囑,希望死後能把骨灰葬回中國燕園,與早逝的妻子相依為伴……

司徒雷登,“角色錯位”的悲劇人物

司徒雷登參加燕京大學學生冰心的婚禮

可憐的“替罪羊”

1949年8月2日,帶著滿身的遺憾和無奈的司徒雷登,在中國助手傅涇波的陪同下返回美國。

沒有料到的時,還在回國途中,美國政府就徹徹底底地把他“賣”了。

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為了開脫美國數億美元援助打了“水漂”、最終“失去”中國的責任,發表了《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白皮書,就美國對華政策進行了種種辯解。

白皮書公開了司徒雷登以大使身份,向美國政府報送的多機密文件內容。司徒雷登由此不僅充當了美國對華政策的替罪羊,而且開罪了國共兩黨。

回國後的司徒雷登,更是受到各種約束。美國國務院對其“約法三章”,要求閉門思過;避免同新聞界及公眾接觸;不準會見不必要的來訪者,禁止他發表任何有關中美兩國關係的言論,只允許參加少數宗教活動。

司徒雷登,“角色錯位”的悲劇人物

晚年的司徒雷登受到傅涇波一家悉心照料

與昔日風光的大使相比,沒有醫保、沒有住房、沒有朋友的司徒雷登生活日益窘迫,最後只能依靠一家慈善機構,每月提供600多美元的薪水維持生計。

心情鬱悶的司徒雷登在一次參加基督聚會時不幸中風,摔成了半身不遂。後被送到一家海軍醫院搶救,幸有中國助手傅涇波一家悉心照料。

1962年,司徒雷登在華盛頓悄然辭世。

角色的錯位

司徒雷登在華期間,經歷了傳教士、教育家、駐華大使這三個身份轉換。

第一次是成為傳教士。司徒雷登的父親為美國基督教南長老會派到中國的第一批傳教士,受父親影響,28歲的司徒雷登在美國唸完中學和大學後,攜新婚妻子再返杭州。

他先後在杭州及周邊地區傳教,南京金陵神學院成立後,聘請他擔任希臘文教授,兼任南京教會事業委員會主席,辛亥革命時還擔任過美聯社駐南京特約記者,親見演講中的孫中山先生。

司徒雷登,“角色錯位”的悲劇人物

20世紀30年代,作為燕京大學校長的司徒雷登走出禮堂。

第二次是擔任燕京大學校長。1919年,美國及英國基督教教會聯合開辦4所學校,合併成立為“燕京大學”,考慮到司徒雷登的教會背景和教育經歷,聘請他為首任校長。

為了解決辦學經費,司徒雷登十次往返美國籌款,從洛克菲勒基金、美國社會精英中籌款250萬美元,並從山西督軍手裡購得數十畝土地,用於建設燕園新校舍。

作為創校校長,司徒雷登只用了不長的時間,就使燕京大學成為當時中國教育質量最高的學府之一,為中國培養了大量人才,做出令人稱道的成績。

假如歷史定格在這一刻,司徒雷登大概會以一位成功教育家,被世人銘記。

第三次是出任駐華大使。應“二戰”時聲名顯赫的馬歇爾的邀請,司徒雷登於1946年7月11日出任美國駐華大使,迎來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轉折,但一場悲劇也從這時開始上演。

美國政府只所以選擇從來沒有外交經歷的司徒雷登擔任大使,實在要歸功於其擔任燕京大學校長的經歷。

由於燕京大學的一大批學生和老師都成為中國社會的精英,為司徒雷登拓展人脈資源提供了重要基礎。美國政府為了藉助司徒雷登在華的既有聲望用於公關,最終選擇了他。

司徒雷登,“角色錯位”的悲劇人物

在大使館工作中的司徒雷登

可是,司徒雷登天真地以為這是“上帝”在指引他,並未意識到自己就此淪為一個被利用的對象。

在美國政府授意下,司徒雷登憑藉國共雙方高層都很熟絡的關係,頻繁干涉中國內政。

他試圖在中國維持一個由國民黨主導的親美政權。當國民黨政權發動內戰時,他客觀上給予支持。當國民黨政權搖搖欲墜時,他主張扶持新的代理人。當國民黨政權瀕臨覆滅時,他甚至策劃中國的分裂。

脫離了燕京大學,直接捲入中國政治之後的司徒雷登,目光變得遲鈍,對現實的看法也有所扭曲,對中國政情相當盲目。1947年,他在給美國國務院的報告認為,燕京大學和清華學生的政治態度中,反對共產黨的佔90%。同時他還暗中建議美國政府放棄蔣介石,支持李宗仁。

當一切圖謀均以失敗告終之時,司徒雷登成了一個“左右不討好,裡外不是人”的角色。

司徒雷登,“角色錯位”的悲劇人物

司徒雷登與燕京大學

司徒雷登75歲生日之時,國民黨政府“駐美國大使”顧維鈞專門請示蔣介石,是否以蔣的名義贈送鮮花,蔣記恨其暗中支持李宗仁,僅回覆一句“不必了”,對司徒雷登的不滿之情溢於言表。

這一切,皆因角色錯位釀就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