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李炎(一)

唐武宗——李炎(一)

唐武宗——李炎(一)

1、——敬宗文宗异母弟,母为宣懿后韦氏。

唐武宗李炎(814年7月1日―846年4月22日),原名李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五位皇帝 (840年—846年在位),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和唐文宗李昂异母弟,母为宣懿皇后韦氏。

唐武宗——李炎(一)

2、——倚重宰相清吏治,发展经济改积弊。

性情沉毅,雄谋勇断。初封颍王,拜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开成五年(840年),唐文宗病重,宦官将领仇士良和鱼弘志矫诏废黜皇太子李成美,拥立李瀍为皇太弟。唐文宗去世后,李瀍即位为帝,年号会昌。知人善任,倚重宰相李德裕,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改革积弊,削弱宦官、藩镇和僧侣地主的势力。

唐武宗——李炎(一)

3、——采纳建议出兵讨,刘稹遇害乱平息

会昌三年(843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死后,从子刘稹企图袭位割据。唐武宗采纳李德裕的建议,命诸道出兵征讨,最终刘稹遇害,叛乱平息。会昌五年(845年),鉴于寺院经济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下令拆毁佛寺,派出御史分道督察,没收大量寺众土地,成为毁佛运动的“三武一宗”之一,从而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税源兵员 。

唐武宗——李炎(一)

4、——击藩毁佛败回鹘,加强集权现中兴。

在位期间,对内打击藩镇和毁佛运动,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唐武宗信仰道教,服食长生丹药。会昌六年(846年),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三十二岁,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庙号武宗,葬于端陵。

唐武宗——李炎(一)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

5、——长庆元年封颍王,开成开府仪三司。

唐武宗李炎,是唐穆宗李恒的第五子,814年(元和九年),生于东宫,母为宣懿皇后韦氏,初名李瀍(chán),唐文宗李昂之弟。唐文宗死后即位,是唐代的第十六任皇帝。公元821年(长庆元年),封为颍王。开成年间(公元836年-公元840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

唐武宗——李炎(一)

6、——宠妃不满太子永,谋求废掉没成功。

文宗即位以后,一度想立长兄唐敬宗皇帝之子晋王李普为嗣,可是晋王李普于公元828年(太和二年)六月5岁时夭折,文宗追赐他为皇太子。一直到了太和六年十月,他立了自己的儿子鲁王李永为太子,第二年八月举行了册礼。唐文宗宠妃杨氏不满意太子李永,一直谋求废掉他,鉴于朝廷上阻力重重,没有成功。公元838年(开成三年)十月,李永暴死,使此事划上了句号。

唐武宗——李炎(一)

7、——没及册礼文宗病,太子之争由此始。

皇太子知死,使唐文宗很是伤感,认为自己枉为天子却不能保全儿子的性命,他除了追赐儿子为“庄恪太子”外,还把火气发到太子身边的宫人身上,从此文宗抑郁成疾。公元839年(开成四年)十月,文宗没有同意杨妃立弟弟安王李溶的提议,而是立了唐敬宗的第六子陈王李成美为太子,还没有来得及行册礼,唐文宗就患病了,太子之争也由此开始。

唐武宗——李炎(一)

幸登帝位

8、——颍王李瀍皇太弟,十六宅迎入宫中。

公元840年(开成五年)正月初二,唐文宗密旨宦官枢密使刘弘逸与宰相李珏等奉太子监国。但是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和鱼弘志贪图拥立之功,以太子年幼多病难当重任为由,提出重立皇太子。宰相李珏据理力争,奈何手握神策军的仇士良、鱼弘志假传圣旨,将唐文宗的五弟颍王李瀍立为皇太弟,从十六宅迎入宫中。

唐武宗——李炎(一)

9、——会昌三月初一日,下诏改名为李炎。

太子李成美仍然以陈王的爵位退居藩王府邸。唐文宗驾崩之后,颍王柩前即位,是为唐武宗。武宗即位后,将已过世的生母韦氏追册为皇太后。次年,改元“会昌”。会昌二年四月丁亥(二十三日,公元842年6月5日),群臣上尊号曰“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五年正月初一,群臣上徽号曰“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皇帝”。会昌六年三月壬寅(初一日,公元846年3月31日),下诏改名为李炎。

唐武宗——李炎(一)

知人善任

10、——骑马教坊饮酒乐,与人谐戏席一般。

唐武宗迷信道教,周围经常有一批道士相往来,比起纯粹生长在深宫中的皇子来说,他多了一些观察社会的机会。与唐文宗不喜欢声色歌舞不同,武宗经常骑马游乐,还常常带着他宠爱的那位邯郸舞伎出身的王才人到教坊饮酒作乐,与乐人谐戏,就好像老百姓家的宴席一般。

唐武宗——李炎(一)

11、——内忧外患交织时,沉着应付度难关。

但武宗又和敬宗无节制地游乐不同,他并没有沉湎其中,声色自娱过程中他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因此耽误了国家大事。他读书虽然不如文宗,但是他更能知人善任,而且也似乎少了一些书生意气和迂腐,能够面对现实,很多时候他敢于向宰相当面认错,尤其是他信任和重用李德裕,使得他们君臣在会昌年间内忧外患交织的时刻,能够沉着应付,度过难关。

唐武宗——李炎(一)

加强皇权

12、——文宗举行安葬礼,士良解除权威胁。

唐武宗即位之初,在仇士良等人的劝说下,将唐文宗的妃子杨氏、陈王成美、安王李溶等潜在的政治对手赐死。 在公元840年(开成五年)八月为文宗举行的安葬典礼上,仇士良又把枢密使刘弘逸等杀死,以解除对其权势所造成的威胁。

唐武宗——李炎(一)

13、——赦令来自朕意思,宰相德裕无关系。

宰相李珏、杨嗣复被罢相贬往外地,武宗本来已经下令将二人处死,但在李德裕的强烈请求下,赦免了他们的性命。唐武宗重用李德裕,仇士良更加恐惧,于是声称“宰相作赦书,减禁军缣粮刍菽”,想要煽动禁军驱逐李德裕,唐武宗派使者给禁军谕旨说“赦令都是来自朕的意思,与宰相无关。你们敢这样?”。

唐武宗——李炎(一)

14、——老病为由提退职,顺水推舟除军权

禁军都被震慑住了,恢复了平静。仇士良惶惑不自安。公元843年(会昌三年),仇士良以老病为由提出退职,武宗也就顺水推舟,解除了仇士良的军权。仇士良退职不久,就在自己的府邸死去,这样,武宗剪除了宫中的宦官势力,加强了皇权。

唐武宗——李炎(一)

会昌中兴

15、——武宗任用李德裕,唐后弊政做改革

唐武宗在位时,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武宗崇信道教,于公元845年(会昌五年)下令拆毁佛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这段唐朝中后期较为平稳的一段时间,被史学家称为会昌中兴。

唐武宗——李炎(一)

因病去世

16、——服食仙丹妙药死,至道昭肃孝皇帝

公元846年(会昌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即改名(原名李瀍)之后的12天,武宗驾崩,享年三十二岁。他的妃子王氏殉节自缢而死。武宗成为太宗、宪宗、穆宗、敬宗之后,又一位因为服食仙丹妙药而死的皇帝,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葬于端陵。

唐武宗——李炎(一)

为政举措

政治

削弱宦官势力

17、——宰相削减禁军费,激怒禁军叫闹事。

武宗在位期间,任用宰相李德裕,在执政期间,中书省的职能作用发挥较好,因而宦官的势力被削弱了。在公元842年(会昌二年)四月,大宦官头子仇士良见武宗日益亲重李德裕,仇士良更加恐惧,便散布流言蜚语,称“宰相作赦书,要削减禁军衣粮和马草料等费用”,欲以此激怒禁军闹事。

唐武宗——李炎(一)

18、——将士都被震慑住,士良惶惑不自安。

李德裕闻讯后立即向武宗面奏此事。唐武宗遣使者到神策军(禁军)去宣布御旨:“赦令是朕的意思,一切都是朕的安排,无关宰相之事,你们敢这样?”将士们被震慑住了,恢复了平静。仇士良惶惑不自安。

唐武宗——李炎(一)

19、——处境不妙退为进,身体有疾提辞职。

仇士良的阴谋被揭穿以后,只好惶恐地向武宗谢罪。在仇士良的阴谋被挫败后,唐武宗没有乘势对他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而是将他提升为观军容使,以领神策左、右二军。名义上得到了升迁,实则却被剥夺了对禁军的控制权。仇士良明白唐武宗对他的态度,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妙,以退为进,以身体有疾提出了辞职。

唐武宗——李炎(一)

20、——游猎频繁离京远,早出晚归废朝政

唐武宗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辞呈,将他改任为内侍监。内侍监没做多久,基于大势已去,无东山再起的希望,仇士良被迫致仕。仇士良退职不久,就在自己的府邸死去。会昌元年唐武宗前往泾阳县围猎。乙卯(二十五日),谏议大夫高少逸、郑朗在紫宸殿劝阻武宗说:“陛下近来游猎逐渐频繁,出离京城也太远,早出晚归,荒废了朝政。”武宗脸色一变,承认错误。

唐武宗——李炎(一)

21、——朝廷设置谏官意,直言得失朕愿听。

高少逸等人退出后,武宗对宰相们说:“朝廷设置谏官的本意,就是让他们直言朝政得失,朕愿常常听到。”李德裕等宰相齐声祝贺。己未(二十九日),唐武宗擢拔高少逸为给事中,郑郎为左谏议大夫。 公元843年(会昌三年)唐武宗派人以贪渎罪为由在仇士良家中检查,发现几千件兵器。于是,武宗下诏,削除仇士良的官爵,籍没其家。

唐武宗——李炎(一)

严刑峻法

22、——贪污腐化行严惩,会昌冗官行裁减。

唐武宗继位后,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最突出的表现是,以严刑峻法为中心,对贪污、腐化等丑恶现象进行严惩,并且在会昌四年对冗官进行了裁减。公元844年(会昌四年),唐武宗听从李德裕之言一下裁掉官吏2000多人,本着“治理乱世,使用重刑”,武宗朝立法极其严峻,尤其对官吏贪赃枉法的惩治,更是从重从严,绝不姑息。

唐武宗——李炎(一)

23、——十恶不赦叛国家,故意杀人赃枉法。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贪污纳贿乃官僚队伍腐丵败现象中最为人们痛恨的行为。公元840年(开成五年)正月,唐武宗在即位赦文中宣布:“在开成五年二月八日之前,除了十恶不赦、背叛国家、故意杀人、官员贪赃枉法,这些人不予释放,其他罪犯不管罪行轻重,全部释放。”李德裕入相后,肃贪廉政建设就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展开了。

唐武宗——李炎(一)

24、——朝廷刑罚视同仁,官吏贪赃不殊遇,

公元841年(会昌元年)正月,武宗下诏:“朝廷刑罚,理当一视同仁,官吏贪赃枉法,不应该有特殊待遇,内外文武官如果收入脏物丝绢三十匹,全部处以极刑。”二月二十六日再次下敕,对官吏贪污满千钱的,即处以死刑。这样以诏敕的形式,规定严惩贪污的标准,不难看出武宗君相对廉政建设的决心。

唐武宗——李炎(一)

25、——官典犯赃十恶叛,故意杀人罪并列。

考诸史籍,会昌一朝对官吏贪污的惩治,始终没有放松,而是一贯严惩不贷,保持肃贪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公元842年(会昌二年)四月,武宗加尊号后,又宣布大赦,但仍将“官典犯赃”与十恶、叛逆、故意杀人等罪行并列,不在赦宥之限。

唐武宗——李炎(一)

26、——官吏犯赃不宽宥,除去恶人进贤士。

公元845年(会昌五年)正月,再次大赦,但对官吏犯赃依然不予宽宥,并说,“除去恶人,进贤纳士,将命令执行起来,惩治贪赃枉法的官吏与罪犯,这好比天降神灵,廉政建设也有所成效”。显然是对会昌年间严惩贪官政策的肯定和自誉。

唐武宗——李炎(一)

27、——大办丧事受行贿,堕败政风行限制。

关于会昌时期的廉政建设,举措值得称赞的尚有以下事,公元841年(会昌元年)十一月,御史台奏请调整京城文武百官及庶人丧葬事,以为官员大办丧事,难免借机变相受贿行贿,堕败政风,对此进行限制,无疑有助于政风的廉洁。

唐武宗——李炎(一)

28、——繁华之地吏冗多,有些地方缺官吏。

唐代官俸不高,许多官吏的薪俸收入,尚不能养家糊口,还有许多地方薪俸发放不及时,这样就难免心生他念,转而刻剥于民以自奉。另外唐人重内轻外,多个愿到外地为官,特别是不愿到边鄙之乡或气候等条件恶劣之地任职,结果造成了京师及一些繁华之地官吏冗多,而有些地方则缺官少吏。

唐武宗——李炎(一)

29、——观察私吞用别处,俸禄不给远方官。

为解决这个问题,开成五年三月,武宗即位不久,就下制调整百官俸料。李德裕入相后,这项工作就具体展开了。会昌元年中书门下上奏:“河东、陇右、鄜坊、邠州等离的较远,给他们多加俸禄。自后听访闻户部所给零碎俸禄,也不及时,观察使私吞部分,都用到别处,加了俸禄,却给不了远方的官吏。

唐武宗——李炎(一)

30、——分放不能用别处,违规判官会远贬

臣等商议,希望今日以后,命令户部以实物仍及时支遣,每个地方都派观察判官专判这项工作,按月分放,不能用在别处,如果有违规,观察判官会被远贬。”保证官员的薪水及其按时发放,乃是稳定官吏队伍至关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偏僻之地,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官员能否安心于本职工作。会昌时期严格薪俸发放的管理,就是试图从最基本的问题入手,来加强官僚队伍的建设。

唐武宗——李炎(一)

31、——赴京赶考都有债,还债贪赃罔如此。

又据史载,武宗君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赴京赶考的的官人都有债务,上任是才还债,以至于他们贪赃,罔不如此。……债务的积累,古时便亦是这样,和现在的也都差不多”。单靠严刑峻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既然贪污的产生与俸禄的产生有密切的联系,那么就必须从他们的实情出发解决其实际的困难。

唐武宗——李炎(一)

32、——两月俸料待遇厚,养廉银促奉守法。

如为解决官吏的京债问题,会昌时增加了他们的薪俸,同时国家借款给他们以偿债,“月选官允许借钱,可加给两月俸料,待遇优厚”,给官吏养廉银以促使其奉公守法,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赃枉法问题,但一定有其积极的作用,历史上有许多王朝都曾采用过给养廉银以杜绝贪污这个办法,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唐武宗——李炎(一)

33、——会昌朝政有可取,吏治整顿断无疑。

会昌年间的吏治建设,虽然没能最终扼制李唐王朝渐近衰落的趋势,但会昌朝局在整个中后期,还算相对景气的一个时期,其间所以能取得对回鹘战争的胜利,并平定了泽潞镇,与此都不无关系。王士禛谓“武宗的时期,几乎恢复开元、元和的盛世”,虽稍嫌溢美,但会昌朝政确有可取之处,尤其是在吏治的整顿与建设方面,则断然无疑。

唐武宗——李炎(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