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马懿却断定他活不长了,这是为什么?

猫眼观史


【三国演义】里蜀国丞相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定三分天下,而且处处料事如神,运筹帷幄,其实跟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那么牛,是罗贯中把他神话了。倒是司马懿雄才大略。治军有方,是个名副其实的军事家。

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一起PK,往往是司马懿占了上风。如果不是司马懿独当一面,成功遏制了孔明的北伐,称霸中原的就是蜀国了,诸葛亮也就不会再抱怨什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所以说罗贯中对诸葛亮有偏爱,对司马懿有成见,真的是"红"了孔明、"黑"了仲达。(司马懿字仲达。)

三国鼎立谁最大?当然是曹魏,人家占据的地盘最大。谁最弱?那就是蜀国。中国那么大,蜀汉只占了西北一隅,实力最弱,地盘也最小。

对于诸葛亮来说,北伐就是以卵击石,不自量力。但要是加上吴国,力量对比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吴国虽然只是隔岸观火,等着坐收渔利,但吴国的存在曹魏来说不是什么好事,至少吴国可以牵制魏国不敢那么放肆。所以诸葛亮才敢肆无忌惮,出师北伐。

诸葛亮前两次北伐也是无功而返,但曹真的反攻也出师不利,不但在秦岭迷路,还被连绵细雨弄了个落汤鸡竟然一命呜呼。

诸葛亮屡败屡战,百折不挠,进行了第三次北伐,司马懿临危受命,挑起了阻击诸葛亮的重担,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正式开始。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佯攻祁山,实则进攻上邽。围城打援,一环套一环。

司马懿果然放弃辎重,轻装上阵,前去上邽救援。诸葛亮心中暗喜,大叫天助我也。但诸葛亮高兴太早。司马懿赶到之后也觉得没有辎重的队伍不是诸葛亮对手,命令部队坚守不出,任凭蜀国军队如何叫阵,司马懿就是不接招。

就这样双方僵持一个月,司马懿后勤也供应上了,蜀军在这收割的麦子也不少了,蜀军也累得精疲力竭,无计可施,只好悻悻而归,

本来诸葛亮以为这次北伐就这样划上了句号,谁知道蜀军一撤兵,司马懿就命魏兵追击,可把诸葛亮高兴得手舞足蹈,蜀军大显身手的机会到了。

诸葛亮带领收编的南蛮勇士,尽情吊打曹魏张郃军队;另外一路蜀军由魏延领兵,魏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魏军溃不成军。这场战斗蜀军大获全胜,还获得不少战利品。

司马懿为什么要自讨苦吃要追蜀军?难道司马懿没有料到蜀军有充分准备吗?

司马懿要是没有料到,那曹魏还会把如此重任交给他吗?,那还是司马懿吗?司马懿就是用魏军的追击失败来说明进攻蜀军是下策。他要让将士明白,只有防守才是最好的进攻。

司马懿成竹在胸,以逸待劳,让蜀军攥起来的拳头打在棉花上,挫掉蜀军的锐气。

司马懿用曹魏军队的士兵性命为代价,以曹魏军队的失败为代价去换取将士的理解。不仅看大司马懿的用心良苦,也看出司马懿的超人谋略。

司马懿的主动出击,让蜀军掉头来追,蜀军来了,司马懿立马蜷缩起来。

因为有了上一次蜀军追击的失败,这回魏军将士没有人对防守再有情绪。

司马懿这种蜷缩战术确实让诸葛亮着急而无奈,然而更让诸葛亮着急的还是粮草问题。

其实蜀汉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就对诸葛亮不感冒,他觉得诸葛亮非常平庸,没有当统帅的资格,对诸葛亮在内心有抵触情绪。

在北伐中,诸葛亮前线指挥军队,后勤保障则属于李严负责,两人各司其职。

但是李严心想,你诸葛亮要是北伐成功,那自然是蜀国的英雄,一定会名利双收、出尽风头。李严我再怎么努力吃苦也是无名英雄,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李严心里一有怨气就闹情绪,但无论怎么闹情绪不能影响工作啊,这李严运粮的时候遇上阴雨连绵,索性就伪造圣旨把诸葛亮班师回朝。这下李严可闯祸了,马上就被撤销一切职务。

蜀军虽然撤兵,但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不甘心失败,肯定还会卷土重来。所以司马懿积极备战,未雨绸缪。在停战的三年里,司马懿屯田,造兵器,备足粮食,

关中是小麦主产区,所以司马懿鼓老百姓搞大生产,开荒种地。

司马懿向曹魏皇帝建议,建造了几个兵工厂,夜以继日打造兵器,盔甲。

时间过了三年,公元234年2月,蜀军不甘失败出兵斜古道进犯中原,这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是他的最后告别人生舞台。

接到蜀国入侵战报,司马懿立马上召开军事会议,制定迎敌对策。

司马懿神机妙算预测到了蜀军的战略意图,蜀军一定会渡过渭水,向东经由武功进犯长安。因此司马懿大胆决定主动放弃渭水天险,后退过河背水一战,在蜀军穿过秦岭的时候,魏军已经各就各位,以逸待劳。

并且司马懿指出,要是蜀军先进犯长安,那就形势危急,如果诸葛亮行军路线是五丈原,那蜀军就岌岌可危了。

果然跨国秦岭的蜀军遇到了曹魏军队的严阵以待,蜀军不得不转移方向往西挥师五丈原,

诸葛亮兴冲冲前去进攻,郭淮带队痛击蜀军,诸葛亮的计划落空。

诸葛亮故技重施,又来了一招声东击西,驱兵向西实则反攻阳遂,但没有料到又被郭淮识破,成功粉碎了诸葛亮的又一次进犯。

诸葛亮速战速决不成,魏蜀军队进入僵持阶段,一个月后雨季到来,渭水暴涨,大水把蜀军孟琰部队和大部队分割开。

司马懿抓住战机,突袭孟琰,司马懿觉得稳操胜券,却遇到孟琰顽强抵抗。另外蜀汉援军赶到架起舟桥,两路人马会师。蜀军随即反击,魏军遭受重挫,司马懿见大事不好,再次蜷缩。

任凭蜀军蜀军叫骂挑战,魏军就是不理睬。

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费尽心机,最后竟然派使者给司马懿送去去了一套艳丽的女装,说你不敢出战不像男子汉。诸葛亮的做法哪怕是在现代也是最损的,都这对一个男人极大的侮辱,应该说诸葛亮这招真的是太损了。曹魏大军那些铮铮铁骨的汉子哪能受得了这个,大家纷纷要求与蜀军一决雌雄。这让司马懿陷入两难境地,,战则必败,不战众将不服,恐阵脚大乱。

司马懿假装向皇帝申请出兵,曹魏皇帝心想军队的指挥权我已经交给你司马懿了,为什么还要请示我,看来里头有文章。所以,魏国皇帝曹叡立马对使者下诏书说:不准出战。

拿到圣旨的司马懿立刻转达了皇上命令,一场危机就此化解。

对于那个蜀军那个送衣服的使者,魏国将军们都说要杀掉。但被司马懿摆手劝阻住了。司马懿对使者好吃好喝招待,还给使者一百两银子的小费,接下来跟使者拉起家常来。

"你家诸葛先生身体咋样,有没有吃保健品,搞不搞健身,睡眠可好,饭量咋样?"

使者见司马懿平易近人,非常亲和,没有打听蜀军军情,反而像亲友一样,对孔明先生嘘寒问暖。使者不禁感动万分:

"我们主公是个工作狂,经常废寝忘食饭量一天天减少,现在每天三顿只吃三小碗米饭,还没有十岁的孩子的饭量大。

司马懿听了心中暗喜。接着司马懿问:你家丞相每天咋那么忙啊。

使者回答:我家丞相,大事小事他都亲自管,举国上下谁也不信任。我家丞相说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懿更是心里狂喜。

使者走后,司马懿对他的手下们说:

这诸葛亮不是治国材料,治国的只管动嘴不管动手,诸葛亮既动手又动口,好像整个蜀国就他一个人中,其他人都是饭桶。这诸葛连饭桶也不是,吃得少干得多,这是要牺牲的节奏啊!


历来现实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一天只吃一斤米,他便断定诸葛亮活不长了,诸葛亮果然当月就病死了。这是为什么?司马懿真的料事如神吗?

司马懿说这句话时是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234年(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另外和吴国约好同时出兵攻打魏国。诸葛亮到达郿县,在渭水以南驻扎军队。司马懿率领军队渡过渭水背水扎营,他想用老套路打持久战,耗尽诸葛亮的军粮。孙权也响应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叡率军亲征给挫败。



目前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军对垒,司马懿对将领们说:

“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兵,依山而往东,确实可怕;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将领们就没事了。”

诸葛亮出师不利连连失败,大受打击,吃的自然少

诸葛亮果然驻扎在五丈原,原上地势平坦,面积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1.8公里,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形势险要,诸葛亮决定在这附近种地屯田。但是诸葛亮万万没有想到这里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战场。他驻扎在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他前四次伐魏都因断粮而失败,这次他准备做长期的战争,屯田而战。

司马懿一听诸葛亮驻扎五丈原仰天大笑和众将高兴地拍手欢呼。司马懿身边的名将郭淮也是个料敌准确的人物,诸葛亮5次攻魏,他参加了4次反击。



正在大家欢呼的时候,郭淮给大家泼了一盆凉水,众将士开始紧张起来。他说,咱得先去占据北原(岐山县西),诸葛亮一定会对这个地方先下手为强,他通过占领渭水沿岸两个战略高地,来控制水路交通线,断咱们魏国后路。 这样以来,蜀军首先可以从陇西诸郡夺取军粮和战略物资,还可以顺利地沿渭水把军粮运到前线,另外根据对他的了解他很可能会联络羌人起来反魏,建立根据地,然后东进攻入长安,到时臣民受惊,国家必乱,那就惨了!司马懿一听惊出一身冷汗,立刻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郭淮前脚刚到不久,果然诸葛亮率领蜀兵就赶到了。因魏军早有防备,诸葛亮攻了几次都没有攻下,几天后,诸葛亮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佯装西行实攻阳遂。可惜又被郭淮识破,被击退。

截止到这一年的八月二十九日,诸葛亮和司马懿已经相持了100多天,这中间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

诸葛亮用计不成,反而被使者泄密

诸葛亮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妙招,他派使者把一些女人用的东西:头巾和衣服之类的送给司马懿,讽刺司马懿就像个女人一样胆小不敢迎战。司马懿看到这些东西明知是计,又怕众将轻看。他假装生气,为了向众将表示自己敢于应战,故意上表魏明帝请求出战。曹叡派遣卫尉辛毗为军师来阻止司马懿的“出战”。两军继续僵持。




对于那个使者,众将纷纷表示杀掉,但被司马懿阻止,司马懿笑着问他:

你家主公的睡眠可好?饮食和加班情况如何?

《晋书·宣帝纪》载: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使者见司马懿不仅不杀自己,也不打听蜀军军事机密,反而像老友一样,对自己主公嘘寒问暖。使者感动地答道:

“我家丞相起早贪黑,一天就吃三四升的饭菜。”司马懿心中大喜,吃那么少,还没我一顿吃的多。

接着司马懿问:“他起早贪黑,那么累,都是忙什么啊?你跟他说让他多保重。”

使者很感动,回到:“我家丞相,事必躬亲,只有是二十以上的杖罚,都会亲自过问。我家丞相有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懿心中大喜,就让使者回去了。诸葛亮要哭了,他就这样被这个使者给“卖”了。司马懿对他的手下们说:

“我的死对头诸葛亮,吃得少干得多,他这是“药丸”的节奏啊!”。众人听闻,大喜,大赞司马懿。

为什么诸葛亮一天吃三四升,司马懿还说他吃的少呢?莫非古代人都是吃货?小姐姐想说的是那三四升不是现在的升而是古代升,古代的升很轻的。还记得老年廉颇为了表示自己老当益壮,一顿吃一斗米,十斤肉,是不是感觉廉颇太大胃王了,简直很夸张,其实并非如此。先看几条文献。

山东博物馆藏东汉铜斗,实容小米2,000ml。

国家计量总局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载:对出土的汉代各种“权”进行实测,最轻的1斤等于235.8g,最重的1斤等于270g,多数为250g。

我们来计算一下一斗、十斤、四升是多少吧。

东汉一斗是现在的四斤:2000毫升等2升等两公斤等四斤。

汉朝的十斤就是现在的五斤,原因除了十六进制与十进制的不同外,越是古代斤数就越轻。

四升也就是现在的八两。汉朝换算单位是一斗是十升。前边我算出十升才合现在的四斤,那四升也相当于今天的八两了。

因为战国的斗更轻,斤更少,故而廉颇吃的一斗米大概合现在三斤左右,十斤肉合两斤左右,也够大胃王了。

您说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这么辛苦,一天才吃八两,他能不开心地说诸葛亮“药丸”吗?


小姐姐讲史


司马懿和诸葛亮在五丈原对垒时,接见了诸葛亮派来的使者。司马懿没问别的,反而随口问了一句“诸葛亮最近饮饭量如何?工作忙不忙,累不累?”使者也没想多少,反正也不是什么军事机密,便如实回答“丞相每日晚睡早起,二十以上的处罚都要亲自过问,每顿饭量三四升米。”司马懿听到这里心里微微一笑,便打发使者出去了。随后用老中医的口吻对众人说,诸葛亮工作量如此之大,但饭量却只有三四升,他肯定活不了多长时间了。

说司马懿是个老中医并不是空口无凭。

司马懿活了73岁,他的父亲司马防活了70岁、弟弟司马孚活了93岁,而三国时期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0岁,可见他们一家子除了有长寿的基因之外,肯定非常精通养生之道,有健康的起居饮食习惯,所以说他是个老中医并不过分。

病人去医院看病,大夫总会问一句最近胃口如何。这并不是大夫没事闲聊,而是饭量的多少确实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节食减肥者除外)。司马懿平时注意养生,自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才会像个老中医那样对使者“随口”一问,没想到却问出了很重要的信息。

那么诸葛亮每顿三四升的饭量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不妨来做一下比较。

战国名将廉颇在年老时为了表面自己身体仍然强壮,在赵王的使者面前一顿吃掉了一斗米和十斤肉,说明这个饭量应该是当时士兵的平均标准。汉朝和秦朝的度量制度差别不大,而诸葛亮并非将士,所以按正常来说诸葛亮的饭量应该和晚年的廉颇持平,或者是略低于。

而汉制一斗等于十升,这样算下来诸葛亮的饭量只有老年廉颇的30%-40%(这里只说米饭)。而诸葛亮一米八的个头,再加上晚睡早起操劳过多,体力消耗也大,诸葛亮的这个饭量在当时来说确实是很小的,甚至远远达不到平均标准。

消耗大而饭量跟不上,当时诸葛亮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营养不良情况,也难怪诸葛亮只能坐着四轮车出来指挥作战,而他不过50岁。所以司马懿得出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的推断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以诸葛亮这样的操劳程度和如此小的饭量,必将会被活活累死。

果不其然,两军相持月余,诸葛亮病亡,蜀军全线撤退。当司马懿达到蜀军的营盘时,看到诸葛亮的布置不禁感叹“真乃天下奇才也!”

可奇才也要懂得劳逸结合,要不然会被累死的。


石头说历史


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明显饭量不行了,古代吃不得饭就必然是身体不行了。诸葛亮大小事务事必躬亲,每天呕心沥血的工作,但是却吃不了多少饭,假以时日的话诸葛亮的身体必然跨掉。因此司马懿知微见著,根据诸葛亮饭量大减,断定出诸葛亮命不久矣!

古代的百姓当兵打仗只有两个目的:一是升官发财,建功立业;二是吃饱肚子,不做饿死鬼。行军打仗是十分消耗体力的事,因此当兵的都能吃,出土的兵马俑士卒腹部微鼓,就表明秦国士卒兵饭大,也能饮酒。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一个普通士卒一天能吃的饭量是7升,折合成今天的数量就是2.4斤;威猛的将士一天可以吃20斤左右的粮食。由此可见诸葛亮作为一军统帅才吃普通士兵一半的饭量,很明显是疾病缠身了,工作压力又在,精力消耗又多,所以诸葛亮活不长了。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就十分的能吃,就算七十多岁了,饭量依然十分惊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国派使者去魏国察看年老的廉颇还能不能上战场,廉颇当着使者的面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驰骋,表示自己虽老但仍可上战场。廉颇作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一顿饭还能吃一斗米(12.5斤米),十斤肉;而诸葛亮才五十多岁的人,一顿饭只能吃3升米,也就是才1斤米,那他的饭量确实是不行了。

诸葛亮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十分有责任感的人,军中大小事物他都亲自过问,可以说是真正的日理万机。据说军中处罚士兵的细小事务,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他每天工作到二更(晚上九点至十一点),可以说是朝兴夜寐,十分的勤劳。正是因为诸葛亮工作强度大,责任心重,导致了他忧心忡忡,无心吃饭;而饭量小又加剧了他身体的崩溃。所以诸葛亮活不长了,司马懿能从工作强度与饭量上断定!


大秦铁鹰剑士


在《三国演义》第103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中,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部与魏国大都督司马懿在五丈原一带对峙,司马懿为拖垮蜀军,坚守不战。而诸葛亮知道自己粮草不继,所以想速战速决。为了刺激司马懿出战,诸葛亮派人送去女人衣服一套,意思是你司马懿堂堂魏国大都督,怎么就像个娘们儿一样。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真实意图,心中虽然大怒但表面上却看不出来,他不仅接受了这套女装,并且还厚待来使。司马懿问蜀国使者:“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很实在,也可能是没看透司马懿的意图,居然如实回答说:“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矣。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司马懿于是对众将说:“孔明食少事烦,岂能长久?”据说使者回报孔明,诸葛亮叹道:“彼深知我也。”

魏国大都督司马懿

《三国演义》终究是小说家之言,让我们看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晋书·宣帝纪》中这样写道:“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以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晋书》中的“宣帝”即司马懿,是被其后人追封的。

两相比较,我们发现内容基本相似,只是诸葛亮每天吃的食物数量不太一样,一个是“数升”,一个是“三四升”,但也大体差不多。这三四升究竟是多少粮食?据说有人曾经考证,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半斤左右。今天看来,成年人每天摄入的食物应该在二斤上下,按照这个标准,诸葛亮吃的实在是太少了。

除了饭量小,诸葛亮还事必躬亲,“罚二十以上皆亲览”。作为一名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军首脑,应该集中精力去处理主要事务,这些细枝末节的具体事务交给各级分管官员办理即可。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诸葛亮这样做的代价就是自己的健康,而这一点恰恰被司马懿一眼洞穿。

五丈原诸葛殒命

睡得少,吃的少,事情多,肯定活不长。正如司马懿所料,不久诸葛亮即在五丈原一命归天。







民国年间那些事


五丈原对峙,诸葛亮率领蜀军长驱数百里北伐,自然想要速战速决,毕竟军士会思乡,士气会低落,兵马粮草需要长途运来,持久战的消耗会让他们粮草供不应求,加上孔明觉得自己身体越发不行了,肯定要尽早结束北伐胶着的形势。因此,对于司马懿的不应战,诸葛亮自然不能接受,他派出魏延等部下去刺激司马懿,还使用司马懿的头盔等对其进行羞辱,都不管用。



诸葛亮派出使者催战,司马懿面上假装是无关痛痒关心诸葛亮起居,问使者孔明每天还能吃多少?使者也没长个心眼,说他每天还能吃三四升米呢,那时候的三四升差不多是现在是一斤二左右。司马懿又说他政事也忙吧。使者说忙啊,就连军人犯错,20棍以上的惩罚,他都会亲自批示的。在使者看来,这是自豪炫耀,但司马懿什么人,看似无心之谈,实则已经达到了目的。他由使者的回答,便推断说诸葛孔明他活不了太久了。



那么,司马懿这一推断是怎么来的呢?细细想来,其实不奇怪。他作为和诸葛亮交手多年的老冤家,对诸葛亮的情况还是多少了解的。

首先,诸葛亮也是五十好几的人了,操心劳力,身体抱疾他是知道的。其次,从他进食的量看,在那个没有零食,没有太多油水的年代,诸葛亮一天吃一斤多米,其实饭量不算大,而且使者为了凸显诸葛亮的健朗,一定还会有夸张的成分,所以司马懿断定,他一天吃的更少。最后,就连20棍的军法处置都要亲批,就更加说明这个人事事亲力亲为,大小事都要操心。行军路远,风尘颠簸,他绝对吃不消。



所以司马懿断定诸葛亮命不会太久。后来的事实证明,司马懿没有说错,可叹他一世神机妙算,却还是输给了天算。


历史伶俜者


高手,一定是内外兼修,有招式也有心法,且心法往往比招式重要,因为招式决定了如何做,心法则能让人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战场上,一个统军高手,不仅要懂战术、御人、计策等招式,还需具备战略、人性、洞察力等心法。战术决定了战役的胜负,而战略决定了战争的成败;洞察力可以让人通过蛛丝马迹、只言片语得出有效信息,进而做出最有利于己方的计策。

高手对决,比拼的是心法,扬长避短,以及在招式上等待对方犯错。在这一点上,司马懿面对诸葛亮时可谓发挥到极致。

司马懿与诸葛亮,两人都是三国的顶级人才,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出斜谷,发动了第六次北伐战争。然而,司马懿看透了诸葛亮的“七寸”,知道蜀军千里迢迢而来,粮草肯定难以供应,于是采取“坚壁据守,消磨蜀军锐气”的作战方略。

起初,诸葛亮也能沉着应对,他让蜀军在渭水之南搞起了屯田,仿佛要打一场持久战。双方相持一百多天后,诸葛亮坐不住了。因为蜀军是客场作战,时间越久越不利。于是,诸葛亮发兵挑战,司马懿不予理睬。

诸葛亮心急如焚,又无计可施,便想了一个办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女人衣服。将司马懿比作女子,这是对他莫大的侮辱,韩信的胯下之辱都难以望其项背,想借此激他应战。那司马懿如何应付呢?

继续修炼“龟缩大法”,任凭诸葛亮的东南西北风,司马懿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面对铁桶阵,诸葛亮有力也使不出,心里难受,而司马懿却稳如泰山,气定神闲。《晋书·宣帝纪》记载:

先是,亮使之,帝问曰:“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蜀国使者说者无意,话中却透露出两条关于诸葛亮的重要信息:

一是生活上的。按照常理,诸葛亮奔波在外,饭量应该增加。但他每天仅吃三四升饭,明显不及正常人的进食标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饭量不正常,时间久了,身体就会出问题。

二是事务繁忙。每次二十军棍的处罚,诸葛亮都要过目,而整个蜀军十万人,每天大大小小的杂事多如牛毛。这说明诸葛亮事必躬亲、事无巨细,精力肯定跟不上,工作上呕心沥血的结果就是身体每况愈下。

司马懿依据蜀国使者提供两条信息,完全可以洞察出诸葛亮不管是工作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不利于健康,由此才会得出结论:诸葛亮命不久矣。

诸葛亮去世,纯粹是自己把自己给累死的。作为北伐的最高长官,诸葛亮需要的是举重若轻的魄力,负责重大的军事部署,而不是举轻若重的责任心,对于具体事务,完全可以交给下属处理。

精准解读情报的信息量,洞察对方的弱点,才能料敌制胜。在与诸葛亮的两次北伐对决中,司马懿根据有限的信息,看穿了对方的弱点,然后针对性地应付,让诸葛亮出师未捷生先死。


秋媚读史


司马懿真的能通过诸葛亮一天的食量,就判定诸葛亮活不长了?

恐怕未必!这不过是司马懿小小伎俩而已!

为何这么说呢?先来看当时的情景。



之前,诸葛亮把司马懿忽悠进了上方谷,眼看司马懿父子就要烧成“死马父子”了,可这时候不知从哪飘来了一场邪雨,正好下在了上方谷,正好浇灭司马父子身上的大火,正好司马父子趁机逃脱,一切都好巧!

司马懿死里逃生!心中犹自惊魂未定,一声长叹:“诸葛亮真乃神人也,我不及也!”

从此之后,司马懿高悬免战牌,不打了!他知道诸葛亮拖不起,蜀军劳师远征,一路崎岖,粮草供应十分困难,就算有木牛流马也无济于事。

只要蜀军粮草吃没了,自然会退兵。司马懿就坚持一个字,拖。



那边,诸葛亮非常头疼。司马懿如果一直龟缩不出,那么这一趟又是白来了,这都六出祁山了,每次都兴师动众,耗费人力物力,如果再铩羽而归,真的无颜见蜀国父老了啊!

如何让司马懿这只老乌龟伸出头来呢?诸葛亮使出了浑身解数,甚至下三滥的招数都用了!

诸葛亮不间断地派出士兵,前往魏军营寨前叫骂,将司马懿的祖宗十八代七大姑大姨全都招呼个一遍,但司马懿不为所动,装作听不见。

诸葛亮又派使者给司马懿送了份快递,司马懿拆开一看,是个女仆装,司马懿脸刷的一下红了!心中暗道:“我这个特殊癖好,诸葛亮是如何晓得的呢?恰巧今个是我生日。亮弟,有心了!”

司马懿笑纳了这份生日礼物。



司马懿问了使者,诸葛亮最近工作累不累啊?

使者说,军师工作很认真,凡是打二十大板以上的刑罚,军师都要亲自数数。

司马懿又问,诸葛亮一天吃多少饭?使者回答:

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

司马懿大惊道,这样事必躬亲,吃的又少,还不得累死啊!

送走了来使,司马懿便对诸位将领说,诸葛亮早晚会累死的,那时候定然会退兵的。

司马懿真是个乌鸦嘴,后来,诸葛亮果真死在了五丈原。



诸葛亮,一米八的大个子,一天只吃一斤大米,多吗?行军打仗,风餐露宿,又没有大鱼大肉,又没有水果点心,一斤米确实比较少了。

但据此就能推断诸葛亮会死吗?

不能!

司马懿之所以这么说,其实是为了稳定军心。蜀军没日没夜的辱骂和挑衅,诸位大将早就按捺不住,早就想出去大战一翻了!

司马懿下令违令者斩,这才暂时压制住。

但是众将仍是忿忿不平,口中不说,但心中十分气恼,暗说司马懿乃贪生怕死之辈。

司马懿谎称诸葛亮将死,其实是为了安抚众将的情绪。

但没曾想,司马懿一言命中,诸葛亮真的死了,这也是他没有料到的!



可是,诸葛亮死了,他这女仆装穿给谁看啊?


一半秋色


高手之间的对决,一个细节都能够决定胜负。

一斤米最多煮出来1.5~2.5碗饭;一个成年人,一天的饭量3碗饭是严重不够的。尤其是诸葛亮这样脑力劳动繁重的人,对能量的要求更高——大脑消耗了每天能量的大部分。一斤大米的热量是1730大卡,一个健康男性一天需要的热量是1800~2200大卡;食物的转化率我们按照70%来计算,也低于诸葛亮的一天能量需求,除非他身体不行了。

所以一天一斤米,远远是不够的。所以司马懿说:丞相食少事多,岂能久乎?
三国时期的米我们按照小米来计算,大米的密度是0.75kg/立方分米;一斤大米的体积大约是666ml,就是大概一个矿泉水瓶子大小。这么多米饭蒸出来的饭大概有多少呢?大概两碗半。你看看你家里的成年人,一天吃饭都不止两碗。


嘟嘟读读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春二月,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转运粮草,亲率十万大军兵出斜谷,发动了第五次北伐曹魏的战争。这次出兵,他还派人出使东吴,约孙权发兵攻击合肥,以东、西配合,以期“同时大举”。

蜀军经艰苦跋涉行军,终于安全的走出斜谷北峪口,先锋部队已经迅速占领武功以东地区。魏国派太师、大将军司马懿统领大军,前来抵御。司马懿乘连日大雨,河水猛涨、蜀军难以增援之机,派上万骁骑攻击由虎步监孟琰率领的蜀军先头部队营地。诸葛亮一面令孟琰拼死坚守,一面命军士加紧架设竹桥准备渡河支援。

孟琰据险坚守,魏军的进攻不能得手,又见蜀军主力架设的竹桥即将完工,不得已撤军回返。于是蜀国大军于这年四月浩浩荡荡进入秦川,驻扎在渭河以南的五丈原。

蜀军主力屯驻在五丈原后,诸葛亮派魏延为先锋,率前军出大营十里处驻扎。此时,司马懿早已率大军渡过渭水,也在渭滨南原背水驻营。蜀军此时如能渡过渭水,登上河北岸建营,就能阻断通往陇西的要道,战况就会极度有利于蜀军。但魏将郭淮早已预料到了这一点,因此事先做了防备。

郭淮料定诸葛亮占据五丈原后,必须要争夺北原,以打通北渡渭水的便捷通道,因此他建议司马懿派军据守北原,司马懿深以为然,派郭淮抢先占据北原。魏军到北原后,正在修筑营垒,蜀军果然大举来攻,郭淮率军奋力抗击,蜀军屡攻不克,只得退回五丈原。

几天后,蜀军大量往西而去,似乎要进攻魏军的西线防地。司马懿和郭淮不约而同断定这是诸葛亮的声西击东之计,真实目的是要攻取东边的阳遂,于是在阳遂部署重兵防守。蜀军果然夜袭阳遂,但魏军早有准备,和蜀军鏖战于积石,诸葛亮不能取胜,只得再次退守五丈原。

魏、蜀两军在渭滨屯兵相持、对峙。诸葛亮求战心切,屡派部将向魏军挑衅,可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严令部下只许坚守,不许出战。魏军坚守不出,蜀军无隙可乘,无法找到战机。

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引诱他出战,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服饰,还写了封信给他。信中大意是,如果司马懿甘愿像妇女那样胆怯怕事,就请收下这套裙服吧;不然就摆开阵势,列队厮杀,决一死战。

诸葛亮为了惹怒司马懿出战,也是绞尽脑汁。魏军将领见诸葛亮如此戏辱他们,都怒不可遏,纷纷要求出击蜀军,教训教训他们。

司马懿却不表态,同时为了平息部下的愤怒与不满,他假意上书魏明帝“请战”。魏明帝曹睿对司马懿的本意心领神会。于是特地派卫尉辛毗持节杖来到司马懿大营,命他坚守大营,不得出战。诸葛亮深知司马懿会长期据守,不会轻易出战,于是也调整了战术。

他分出一部分兵力就地屯田。他知道魏军长期对峙,是为了拖疲、拖垮远道而来的蜀军,让蜀军的粮草难以为继,到那时蜀军必不战自退。诸葛亮分兵屯田,秋收后就能就地解决很大一部分的军粮了。解决了军粮难题,蜀军再也不怕与魏军对峙、相持,开始养精蓄锐,训练士卒,等待最佳战绩。

五月,吴主孙权亲自统帅十万大军从巢湖口进攻合肥,又派大将陆逊、孙韶各带一万兵马向襄阳、淮阴进击。

魏明帝闻警亲自率军东征。 魏军抵抗坚决,三路吴军皆进展不利,将士患病的很多,只得于七月怏怏退回江东。三路吴军被击退的消息传到西线,司马懿更增强了战胜诸葛亮的信心。他一如既往,死守不出,静观其变。

这期间,诸葛亮不断派人向司马懿下战书,要求约期会战。司马懿始终坚持避免主力决战的策略,对其置之不理,不予答复。

蜀军来使每次送战书,司马懿都绝口不提战事,只是以关切的口吻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以及日常处理军政事务的简繁。使者答:“诸葛公躬夙兴夜寐,日理万机,处罚二十军棍以上的文件,都要亲自审阅;每天吃饭不过几盅(酒杯,茶杯,形容量少)”。狡黠的司马懿立即从来使称赞诸葛亮废寝忘食工作的话中嗅到了重要信息。使者走后,司马懿对左右说:“诸葛亮食少事繁,身体已经疲惫不堪、濒于崩溃了,他必将不久于人世了”。

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八月,积劳成疾的诸葛亮病倒了,而且病情日渐恶化, 卧床不起了。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二十八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年54岁。

诸葛亮死后,杨仪、姜维等人按他临终前的部署,聚拢兵马,缓缓向汉中后撤。司马懿打探到蜀军撤退的情况,迅速率大军急追。蜀军见魏军大举追来,步步紧逼,便调转战旗,擂起战鼓,摆出一副回师冲杀的阵势,司马懿担心中了诸葛亮的圈套,遭其暗算,不敢列队迎战,忙下令全军回撤。杨仪、姜维见魏军退走,烟尘渐消,这才整好队伍,后队变前队,从容率大军撤到了斜谷道口。待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的消息后再次下令追赶时,见蜀军已在道上洒满了铁蒺藜,人马都无法通过,而蜀军早已走远了......见诸葛亮死后还能捉弄自己,司马懿自嘲道:我能料到活的,怎能料到死的呢。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