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时齐王该不该借粮给赵国?

尹小昔


齐国:平安一阵子,后悔一辈子。

在回答长平之战时齐王该不该借粮给赵国这个问题之前,先把长平之战前后的大概局势给说一下。


先来说说齐国,这个国家本身是从西周时便开始存在的老牌诸侯国(虽然国家的主人变了,但是国号并没有变。)西周灭亡之后,凭借着渔言之利,迅速变得繁荣富庶,强大起来。由此,齐桓公成为了春秋历史上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死了之后,虽然齐国发生了内乱,衰落了。但是,站在长远的历史角度,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齐国都是东方大国,强国。进入战国之后,虽然田氏代齐,强大的齐国经历了一番波折。然而,齐国并没有随着政权的颠覆,而衰落,反而又逐步强大起来,出现了后齐桓公(田午),齐威王,齐宣王等英明的君王,齐国再一次屹立在中华的东方,并逐步向中原辽东和南方扩张自己的霸权。正当齐国如日中天的时候,野心急剧膨胀,引起了各个诸侯国的恐惧。于是,在燕国上将军乐毅的领导下,燕国,秦国,韩国,赵国,魏国组成五国联军夺取了齐国72座城池。虽然6年之后,由于五国联军的崩溃和齐国将军田单的努力,齐国尽数收回了被夺去的城池,但是,齐国再也不是从前的齐国了!国力和财富的衰弱,使得齐国的君臣,只知道苟且自保,再无心也无力于中原争霸了。


再来说说赵国,中原大国以魏国称霸最早,韩国因为申不害变法,也曾一度强大。而赵国则是在战国后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才开始强大起来的。此时魏国和韩国早已衰落沦为秦国的附庸。而南方的楚国,则一味的割地赔款讨好秦国,早早地便也是不中用了。所以,山东六国唯一能够与秦国抗衡的,也只有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强大起来的赵国。也就是说,赵国就相当于一幅盾和矛。也就是整个山东六国的屏障。

公元前262年,由于一次偶然的事件,引发了当时国际上两个超级大国——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略性决战。这一场战争,秦赵双方大约动员兵力总数达120万以上,约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1/12。由于当时赵国老将军廉颇采取避敌锋芒,坚守不出的策略。致使这场战争整整僵持了三年,公元前259年,天下大早,赵国和秦国当年都是颗粒无收。但是我们知道,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便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较为雄厚的粮食基础。但是赵国却不一样,一方面,由于赵国当时胡服骑射,所以赵国还是一种半农耕半游牧的国家,并不像秦国那样,老百姓除了打仗就是种地!另一方面,赵国本土三多平原少,本身也不具备全国那种大规模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


坚持到第三年,赵国已经耗尽了全国所有的粮食,40万壮丁,40万士兵整整三年什么都不干,就躲在那里光吃粮食,光防守。赵国举全国之力也是耗不起啊,所以没有办法,最后赵国朝廷只能撤掉廉颇,任用主动出战的赵括。长平之战适合结果大家也都知道。

如若当时齐国,肯借粮食给赵国,那么赵国肯定能坚持,秦国就算储存了粮食再多,他又能坚持多久呢?但是,齐国害怕秦国,为了自保而没有借粮给赵国,长平一战,赵国40万大军全军覆没,赵国垮掉了。中原六国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国家垮掉了!从此中原六国也便形同鱼肉,只认秦国宰割了!而齐国的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还是苏洵先生在《六国论》中论得好: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综上所述,大家认为齐国该不该借粮给赵国呢?


旧事旧人历史说


如果以现代人的视角去看,那当然是要借粮给赵国的。

这一点很好理解。

我们都知道,赵国在长平之战的失败,直接导致赵国的有生力量被消灭,从此山东六国再也无法在军事上掣肘秦国,为日后六国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而齐国作为山东六国之一,自己也是长平之败的间接受害者。

那么在长平之战中,赵国为什么会失败?

很大程度上就因为赵括的仓促出战,才给了白起可乘之机,最终围歼了赵军。如果赵军一直秉承着廉颇的战略,从物资上拖垮秦国,那长平之战的结果犹未可知。

而赵国之所以用赵括换下廉颇,就是因为赵国已经没有粮食了,再拖下去,赵军只会比秦军先垮掉。所以赵国只能换上风格更为激进的赵括统兵。

但如果齐国愿意借粮给赵国,那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

齐国地处山东半岛,占据鱼盐之利,自古便富甲天下。再加上齐国自襄王复国以来,数十年未对外发动过战争,其粮草储备,后勤保障,一定是要超过秦赵两国的。

秦赵两国的后勤比拼,秦国只能说是略胜于赵国。一旦赵国有了齐国的帮助,那么也就不必速战速决,被拖垮的就会变成秦国。

秦国被拖垮,那长平之战的结果必然将会逆转。

若秦国退军,那么六国覆灭的时间至少可以延长数年之久;若秦军战败,那么六国的局势就将改写,赵国将会迅速的强大的起来。

如果以当时齐国人的视角去看,那自然也有不借的道理。

当时的齐国君臣,可以没有现代人的上帝视角,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更不会想到在几十年后,六国都要亡于秦手。

在当时的齐国人看来,秦赵两国之间的战争,就是两个军事强国的对决。

无论谁胜谁负,都是齐国人乐于看到的。

所以当时齐国君臣在面前,完全有理由坐山观虎斗,收渔翁之利的。

再加上当时在位的齐王田建,完全就是一个胸无大志的家伙,每日里就想着怎么荒淫享乐,也懒得参与其他国家的斗争。

所以,齐国没有借粮给赵国,也是刻意理解的。

毕竟秦国胜了对齐国是威胁,那赵国胜了对齐国同样是威胁,两不相帮有什么问题吗?


盗帅夜留香YE


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在这一役里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卒,想必这段历史大家都很熟悉的了。在这场战争中,秦赵两国都倾尽了全国之力,正当战争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赵国曾派出使者跟齐国借粮,可是齐王建拒绝了。

《史记》记载: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

那么为什么齐王不肯将粮食借给赵国呢,原因个人分析如下:

第一:齐国与赵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早期时期,昔日三家分晋,魏赵两国互看对方不爽,魏武卒在庞涓的带领下攻破邯郸城,眼看赵国就要亡国了,是齐王令孙膑与田忌带领齐国的将士出手相助,因此诞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我们可以在这看到如果不是齐国的帮忙,赵国早就被魏国灭了。

然而之后的赵国忘恩负义,惠王时期,赵国数度攻齐。

“十二年,赵梁将攻齐;十三年,韩徐为将,攻齐。”

齐闵王因为大肆扩张领土而引发各国的恐慌,五国联合伐齐。赵惠王十五年,五国联军组成。以燕国乐毅为将,赵国授予乐毅相国印绶。秦国与三晋的兵力会合,乐毅带领燕、秦、三晋五国大军大败齐兵。随后,联军攻破齐国的国都临淄,几乎占领了齐国境地,只剩两座城池负隅顽抗,更是将齐国的钱粮珠宝洗劫一空,还一把火烧掉了齐国的王宫与宗庙。

秦、韩、魏三国退兵,然而赵国依然联手燕国继续攻打齐国。随后在战争结束后,燕国与赵国赶尽杀绝,不给齐国恢复精力的时间,燕国这么坐可以说是理所应当,但是赵国却趁火打劫,可以说真的是刻薄寡恩了。在这期间廉颇、蔺相如纷纷上阵,完全不给齐国换气的机会。

《史记》记载:十九年,赵奢将,攻齐麦丘,取之;二十年,廉颇将,攻齐。

在这场灭国战役里,齐王建的爷爷齐闵王被杀身亡,齐国境地几乎被占领,齐王建的父亲法章流落民间,在太史敫家做佣人,要不是太史敫的女儿慧眼识人,恐怕也不会有齐王建的出生。试问国仇家仇在身的齐王建回出手帮助赵国吗?

第二:当时赵国的国力不亚于秦国,长平之战打了三年,赵国被白起坑杀了四十万男儿,然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秦国也死伤过半。


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长平之战“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可见秦军也是死伤过半,能够围困赵卒四十余万兵力,秦国兵力必然以百万计,那么秦军的伤亡过半。可见也是伤亡惨重。

之后秦国攻打邯郸打了两年,也没能攻打下,最后还被信陵君窃符救赵,魏赵联手打一个反击,将秦兵击溃,夺回上党、太原、河东等郡。

长平之战后,燕国见赵国国力大损,欲趁火打劫,举兵伐赵,却不想被赵国打得割地求和,可见赵国的实力。

再看回来,对于当时的齐国来说,他与秦国的中间隔着魏、赵、韩三国,威胁比较远,符合当时秦国的方针远交近攻;而如果助赵国打败秦国,夺回上党,赵国的实力只会更加强大,而齐国虽然经过田单复国,却早已元气大伤,沦落为三流的国家了。到时如果赵国的西边没有了秦国的威胁,再次忘恩负义攻打齐国,毕竟前车之鉴;那么以齐国的国力根本应对不了赵国的攻击,再加上北边的世仇燕国,齐国可没那么幸运再出一个田单了,而且田单也去了赵国。

所以说齐王建不该借粮给赵国,正好让秦赵两国打得两败俱伤,借此损耗两国的国力,发展民生强大国力,以待东山再起。救算赵国败,该急的也是魏韩两国,国土相接,三家同出一晋,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两国更有深切的感悟。


枪挑花面


我觉得长平之战,齐王不应该借粮草给赵国。历史上赵国对于齐国,是忘恩负义,背后捅刀子的角色。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 赵国被魏国攻破都城邯郸就要亡国,是齐国围魏救赵出手救它。两次大战,齐国打垮了魏国,使赵国免于亡国。齐国对赵国有扶危救亡之恩。而齐国花钱死人,劳民伤财救援赵国,得到的报偿是,后来强大起来的赵国,数度攻齐。

  赵惠文王十五年,赵国帮助燕国大破齐军。攻破齐国都城临淄,齐国王宫、宗庙,一把火焚烧干净。试想赵国都做到这种程度了,齐王要是还救,那就是脑子有问题。如果叫帮助赵国打败秦国,那赵国就可能成为中原第一大国了。而对此时的齐国是绝对的压倒优势。历史中赵国的德行,肯定是掉过头攻齐,就齐国当时的实力肯定是会立刻亡国。所以说齐国可以借秦国之手狠狠教训赵国,难道不是齐国最明智的选择吗?


岳剑


战国后期的齐国被秦国灭掉真是活该,公元前284年-279年燕国以乐毅为将联合诸国进攻齐国,史称“五国伐齐”,70余座城池被攻占,只剩莒和即墨,齐国差点儿被灭掉,赵国也参与了,廉颇赵奢在伐齐时都立下军功的,赵国跟齐国是有仇的。齐国复国后变得保守,甚至是麻木不仁,太平了大约50年。不怎么参与他国事务和战争,即使公元前257年魏楚联军和赵国军民在邯郸城下把秦军打的大崩溃退走由此结成以信陵君魏无忌为首的抗秦联盟齐国都没动静,更对后来秦国灭诸国无动于衷,最后难逃被秦所灭的下场,还是没打仗投降的!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秦赵两国以倾国之兵对峙僵持在上党地区,赵国缺粮向齐国借粮,可惜齐国难道真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赵国完蛋了秦军就可以直接齐国本土了。但是齐国当时即使不是麻木不仁不帮赵国也是无奈,魏国和楚国在长平之战时也是袖手旁观,可不是怕秦国,否则“邯郸之战”时魏国和楚国哪儿敢出兵救援赵国?实在是因为长平之战时“战国七雄”军力最强盛的只有秦赵两国了,其他五国都已衰落,列国既怕秦国也怕赵国,巴不得秦赵能打个两败俱伤损失惨重减轻对列国的威胁。长平之战大约5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严重衰落无力再威胁到列国,最起码邻居魏国有了安全感了,大家都是弱国了,可以合伙儿结盟抗秦了


立志成虫


不借。借与不借粮,对长平被围赵军主力毫无帮助。六国合纵抗秦只是理想主义在做怪,根本不可能实现,各国真正该做的,就是变法改革自强,以自身的实力抗秦。赵国不是因为缺粮失败的,长平之战只打了半年,长平距赵国都城邯郸也并不远,不存在粮食在运输途中损失的问题,赵国不可能真正缺粮,三月秦军王龁部才进上党,直到六月才突破空仓岭,赵国的粮食早己下种,九月赵军主力被歼,赵国的粮食也应该收割了,此时借粮不合逻辑。


沉140769451


应该借。

但齐王没借,他笨,他还不如太子丹的"㖭糠及米"的悟性。

正因为这样,战国之中,齐国最窝囊废。他认不清当时的情形,一个劲儿地抱秦国的大脚,置自己的屏锁和邻居于不顾。他如果借米给赵国,让赵国去和秦国撕扯,对他没什么损失。万一不怎么样,也只有赵,魏,韩灭亡后,轮到自己的份。但是,齐王昏愦,响应秦王的号召,众诸侯国君还不如臣下明智。楚国,魏国都出人马去救赵难,齐国人不去,粮不借,坐山观虎斗,赵国一灭亡,轮到齐国时,才仓皇让后胜去抵抗,齐王投降,仍免不了饿死。

七国之中,五个国家面临灭亡,奋起反抗,即使灭亡,也让后人同情,尊重,似齐国,国虽大且富,兵强民众,但让齐王的短视给葬送了。

齐王稍有点存亡观,也该借粮给赵国,这才叫明智。


劉一千五


从我们的观点,唇亡齿寒,应该借。

但是,齐国与赵国有历史仇恨,与秦国有外交关系,而且本身也很强(我们看来是自我感觉良好,但当时齐就是强国之一)。不借也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