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宋教仁和陳炯明是民國最不受歡迎的異類?

因為這兩個人都是孫中山的政敵。因此在中國國民黨的正統史論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史論中都將他們打入了另類。

一、宋教仁

宋教仁,字鈍初,號漁父,1882年4月5日出生於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原同盟會中華興會的創始人(孫中山是同盟會中興中會的創始人)。中國“憲政之父”。與黃興、孫中山並稱,主持第一次改組國民黨。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華民國的主要締造者,中國國民黨的主要締造者和創始人。民國初期第一位倡導內閣制的政治家。1913年3月被暗殺於上海,終年三十一歲。

為什麼說宋教仁和陳炯明是民國最不受歡迎的異類?

宋教仁

1912年8月13日,在宋教仁的主持下解散了同盟會,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聯合發佈《國民黨宣言》,宣佈合併為國民黨,推選宋教仁為臨時主席。因此宋教仁是中國國民黨的真正締造者和創始人。

1913年2月19日,宋教仁在上海發表演講時,旗幟鮮明地堅持自己的三權分立的憲政設想,與孫中山發明的五權憲法針鋒相對;在我國新政權的組織形式上,宋教仁主張英國的責任內閣制,孫中山主張美國的總統制;在中央與地方分權管理問題上,胡漢民主張地方分權,而宋教仁主張中央集權;在國家定都問題上,宋教仁堅持己見,就主張定都北京。

宋教仁主張“責任內閣制”,他認為:“內閣不善而可以更迭之,總統不善則無術變易之,如必欲變易之,必致動搖國本。”宋教仁堅持責任內閣制的一個重要的現實目的就是要限制大總統的權力。

1913年,中華民國國會大選,國民黨大獲全勝,獲國會壓倒性多數席次,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宋教仁正想模仿英國“責任內閣制”,以黨魁身份任總理組閣。3月在由上海前往北京的時候,遇刺身亡。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當時孫中山已經被邊緣化,正在逐漸遠離歷史舞臺。而宋教仁則居於國民黨的中心地位,且與孫中山政見相左。

宋教仁是一位頗有爭議的清末民初時期的政治人物。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他投身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建設,並從中傳播西方政黨觀念,組建政黨,推行政黨政治,雖在民初過分注重議會競選,卻也不可藉此否定其無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宋教仁的憲政理念至今沒有得到完全實施。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和中華民國的創立者之一,是民初政黨政治最主要的倡導者和先行者之一。與孫中山等同時代人比較,認為宋教仁是民初政黨政治身體力行的第一人,也不過分。

一顆有毒的子彈結束了宋教仁年輕的生命,但是從來沒有結束“是誰殺了宋教仁”的疑問。現在存在的說法有“袁世凱殺宋說”、“趙秉鈞殺宋說”、“陳其美殺宋說”。曾經闆闆釘釘“證據確鑿”的嫌疑者最後似乎也不那麼“證據確鑿”了,曾經慷慨激昂的同志卻在懷疑者的筆下顯得“疑點重重”……

因為宋教仁被刺案當年沒有真正經過司法程序開庭審理,二次革命就爆發了,所以從法律的角度講,沒有直接證據能夠證明誰是真正刺殺宋教仁的幕後黑手,它至今是個謎。

宋教仁被刺身亡後,已經被邊緣化了的孫中山重新回到了歷史舞臺上。並於1940年被蔣介石封為中華民國“國父”。

二、

陳炯明(1878—1933),字競存,廣東海豐人(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白町村,今屬廣東省海豐縣聯安鎮白町村)。中華民國時期廣東軍政領袖,中國致公黨的創始人。

為什麼說宋教仁和陳炯明是民國最不受歡迎的異類?

陳炯明

陳炯明畢生堅持聯省自治的政治主張,致力於聯邦憲政、以和平協商的方式統一中國,與孫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權、不惜以武力征戰謀求統一中國的政治綱領不合。

1909年,陳炯明加入了中國同盟會,1911年3月,他參加了黃花崗起義。 1913年,陳炯明參加二次革命失敗,陳炯明流亡到新加坡,當時孫中山重組中華革命黨,並且要求黨員畫押宣誓效忠孫中山個人,陳炯明第一次表現出了他對孫中山的不從,拒絕宣誓效忠參加中華革命黨。

武昌起義後,陳炯明到東江組織民軍起義,1911年11月9日廣東“和平光復”後不久,任廣東副都督,後為代理都督。1912年4月,任廣東總綏靖經略,後任廣東護軍使。1913年6月繼任廣東都督,7月18日宣佈廣東獨立討袁。後其屬下師長蘇慎初炮轟都督府,自立為臨時都督,陳逃往香港、新加坡。

1916年,陳炯明回到廣東發動起義,參加討袁的護法運動,任閩粵軍總司令,佔領了閩西南的漳州、汀州等地,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

孫中山進廣州,先對陳炯明承諾,“粵事由陳君主持,中山回粵不過回覆前日被逐之顏面。”結果,到廣州,孫中山就宣佈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選舉非常大總統。醉心於地方自治的陳炯明,遇上了最頑強也最偏執的職業革命家。

孫陳決裂的根本原因,在於孫主張集權,要武力北伐,統一中國,而陳炯明主張聯省自治,以南北和平的手段來謀求統一。這個矛盾無法調和,於是重重疑案產生,陳炯明的戰友鄧鏗之死,成為第一個疑案,歷史學家汪榮祖認定,鄧鏗是被孫中山謀害。而陳炯明的造反,也是因為孫中山欲除掉陳炯明。

最大的謎案是陳炯明“炮轟總統府”,這個事件的真相正在浮現,所謂“炮轟觀音山總統府”,實際上粵軍只虛開了三炮嚇唬守軍,而且事前通知了孫中山離開,反倒孫中山以海軍大炮向廣州城內亂轟,炸死無辜平民過百。

後來,孫中山賄賂地方軍閥攻打廣州,陳炯明避戰而走。

陳炯明下野後退居香港,協助海外最大的華僑社團組織“洪門致公堂”轉型為“中國致公黨”,並首任該黨總理。1933年9月22日病逝於香港,1934年遷葬廣東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1925年,孫中山逝世的時候,陳炯明曾手撰一副輓聯:“惟英雄能活人殺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與故交曾一戰再戰,公仇私誼,全憑一寸赤心知。 ”在知己相惜的情懷之下,似訴英雄心中不平事。可以看出,在這兩位大人物之間,發生了太多的故事。”

1933年9月,陳炯明去世之時,香港《工商日報》評價道:“國民黨死了一個敵人,中國死了一個好人。

為什麼說宋教仁和陳炯明是民國最不受歡迎的異類?

中華民國版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