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鋼鐵洪流是如何讓世界恐慌的?

用戶64325649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說說蘇聯的武裝力量:

在1988年,紅軍總兵力達513萬(不含安全、內衛部隊),其中:




1、陸軍199萬人,16個軍區包括:51個坦克師、142個摩托化步兵師、7個空降師、約10個空中突擊旅和16個方面軍炮兵師,裝備主戰坦克5.3萬輛、裝甲戰鬥車輛6.3萬輛、火炮2.9萬門、地對地導彈發射架約1570部。

2、海軍45.1萬人,分為4個艦隊和一個區艦隊。裝備彈道導彈潛艇79艘,巡航導彈潛艇和攻擊潛艇268艘,主要水面作戰艦隻193艘,小型水面作戰艦隻797艘,登陸艦艇187艘,主要輔助船隻269艘。

3、空軍45.3萬人,遠程航空兵約10萬人,編為5個戰略航空軍,裝備中遠程轟炸機752架;方面軍航空兵約31.5萬人,編入12個軍區和駐東歐四國蘇軍集群的空軍序列,裝備戰鬥機、戰鬥轟炸機和攻擊機5167架。

4、國土防空軍63.5萬人,編入5個防空區和10個軍區的防空軍序列。擁有各型戰鬥機1300架,防空導彈發射架9600部,雷達約7000部,有反彈道導彈發射架100部。

5、戰略火箭軍29.8萬人,編為6個火箭集團軍,有發射控制司令部300個。擁有洲際導彈1398枚,戰略作戰飛機1690架。戰略火箭軍掌握著令人生畏蘇聯核武器庫(其中發射器2490、核彈頭10000、有效載重量82億噸[1982年數據]),是蘇聯的戰略部隊。

6、還包括邊防軍25萬、內衛部隊35萬、駐外部隊74.8萬!

而對外軍事行動:

在二戰後直接或間接地參加了朝鮮戰爭、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中蘇邊界衝突、越南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等。其中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就處於歐洲大陸腹部,離英、法、西德咫尺之遙!何況歐洲大陸平原廣闊,坦克、裝甲車可以一馬當先,瞬息之前突破北約防線!

知名武器:

T-34坦克、KV系列坦克、IS系列坦克、R7閃電號運載火箭、伊爾攻擊機、喀秋莎火箭、ISU-152式重型突擊炮、SU-85驅逐戰車、AK-47突擊步槍、MON-200反人員地雷、T-54/55系列主戰坦克、T-72主戰坦克、T-80主戰坦克、Mi-24雌鹿直升機、米格-21戰鬥機、米格-29戰鬥機、蘇-27戰鬥機、Tu-95轟炸機、M-50轟炸機、颱風級核潛艇、ASU-57空降自走炮等。

要知道赫魯曉夫曾經對尼克松說:“蘇聯正以這種生產香腸的速度生產導彈”。

你們說呢?以蘇聯這種軍事力量,舉國體制的政治制度?瘋起來誰不怕?

贊同我的請點下關注,謝謝大家,不贊同的留下你的評論!


古今熱血歷史


二戰之後,德國轟然倒下,前蘇聯一躍取代德國成為歐洲第一巨人。

短短几十年,蘇聯的國力迅速膨脹,衛星上天,飛船登月,核彈試爆。蘇聯成為和美國分庭抗禮的超級大國,到90年代,蘇聯的國力到達了頂峰。90年代蘇聯的西方—81演習就是蘇聯實力的大展示。


1981年9月1西方-81(俄語:Запад-81)是由蘇聯舉行的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軍事演習,以北約為假想敵。在這場演習中,蘇軍出動50萬兵力,各兵種一起參加,各種新式武器悉數亮相,蘇軍的導彈進行了大規模精確打擊演練,還進行了規模空前的空降兵登陸演習。戰場規模宏大,令人歎為觀止。

但最讓西方觀察家觸目驚心的的,還是蘇軍的鋼鐵洪流

演習中,在航空兵的掩護下,蘇軍首次出動由新式T-80和T-72組成的坦克群對假想敵進行裝甲衝擊,只見龐大的坦克群呼嘯而來,遠遠望去,像一條條巨龍,又像決堤的潮水,遮天蔽日,喧聲震天,像海嘯又像颶風,像地球末日來到,叫北約武官極為惶恐。


根據蘇聯披露的數據,演習中蘇聯一共出動了1.3萬多輛輛新式坦克,(僅僅是演習中出動的坦克數量就超過了當時中國坦克的總和),北約智囊被蘇軍的鋼鐵洪流嚇得心驚膽戰。

根據北約的估算,演習中蘇聯僅僅出動了自己坦克的一部分,就如此震撼,如果一旦蘇軍和北約發生戰爭,僅僅是蘇軍的坦克,完全可以在幾天之內把北約踏為平地,碾壓成肉餅。整個歐洲將在被蘇軍的鋼鐵洪流吞沒,灰飛煙滅。哪怕是使用核武器,對呼嘯而來的鋼鐵洪流也無可奈何,到時候只能恐懼地閉上眼睛。。。

蘇聯如此重視坦克的作用,跟它在二戰的經歷有關

1941年夏天,德軍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爆發,毫不誇張地說,蘇德戰爭就是拼坦克的戰爭。


在戰爭爆發之初進行的幾次戰役中,蘇軍由於輕視坦克部隊的建設,每次大戰蘇軍都被德軍的裝甲集群分割包圍,蘇軍成建制地被消滅,每次戰役的傷亡都在幾十萬人。

基輔戰役,蘇軍被德軍三個裝甲集群分割包圍,蘇聯西方面軍全軍覆沒,傷亡被俘百萬人。從那以後,斯大林吸取教訓,命令兵工廠晝夜不停製造坦克,很快蘇軍的坦克數量就達到了五萬,加上美國援助的先進坦克,蘇軍坦克數量超過了德軍幾倍。蘇軍在戰場上也掌握了主動權,扭轉了被動局面,進而開始反擊。 毫不誇張地說,蘇聯戰勝德國,坦克起了決定性作用。


衛國戰爭勝利後,蘇軍毫不鬆懈,加強了坦克隊伍建設,經歷了烽火鍛鍊上的蘇聯裝甲師在坦克規劃思想上現已登峰造極,所以聯繫了二戰大規劃實戰經驗和戰後最新技能創造的新一代鋼鐵激流——T-54/55坦克誕生了。

作為蘇聯二戰坦克技能的集大成者,T-54/55在火力、防護、機動上到達了完美的平衡,是其時最領先的坦克之一。不只功能可靠,並且造價廉價,所以從50年代開端到70年代,全部T-54/55的產量高達10萬輛,由5對負重輪構成的坦克海變成北約揮之不去的噩夢。

1953年,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的集大成者——T-10重型坦克列裝執役,在其時是火力防護最強的重型坦克。


1953年,赫魯曉夫上臺,作為導彈核兵器的忠實信徒,赫魯曉夫關於全部常規兵器都不以為然,專心痴迷於核潛艇和洲際導彈。 儘管如此,其時蘇聯仍保持著5萬多輛坦克的規劃,超越北約一切國家的總和。其間不只有2萬多輛T-54/55,還有最新執役的T-62。

作為世界上第一種運用滑膛炮的坦克,T-62上配備的115mm滑膛炮開世界坦克先河。 赫魯曉夫年代,蘇聯在坦克數量上現已確立了對西方的絕對優勢,而這個優勢在勃列日涅夫年代將持續擴展。

在勃列日涅夫年代,蘇聯的國力兵力到達高峰,很多領先坦克的執役不斷為鋼鐵激流注入新鮮血液,T-64、T-72、T-80等新銳坦克相繼問世。尤其是1965年執役的T-64,是世界上第一種三代坦克,在同期間西方還在配備二代坦克時,T-64無疑是跨年代的兵器,其在火力防護機動上碾壓其時西方任何一種坦克。


在1979年豹2坦克沒呈現前,沒有任何一種西方坦克能與之抗衡,蘇聯把它視為鎮國重器,嚴厲保密,直到1970年才被披露,當時蘇聯在坦克的數量和質量上已經確立了對北約的兩層優勢。

蘇聯軍演中的鋼鐵洪流把歐洲各國政要嚇的面無土色,大洋彼岸的美國總統里根也驚呼:如果鋼鐵洪流爆發,美國也沒有辦法,從蘇軍發動進攻到佔領歐洲西海岸用不了一個星期,美軍援軍只能面對著守在西海岸的蘇軍,根本無法登陸。

從那以後,北約馬不停蹄開始了新型坦克和反坦克導彈的研發和生產,新的一輪軍備競賽拉開帷幕。


小約翰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納粹德國採取的“閃電戰”令人印象深刻,就連號稱歐洲大陸第一強國的法國,也只不過比波蘭多堅持了幾天,就被德軍一舉淪陷。因此,坦克作戰在二戰中大放異彩,眾多國家開始對坦克趨之若鶩,認為坦克是“陸戰之王”,也是現代戰爭中不可缺少的利器。特別是中東國家,包括伊拉克和沙特等國,對於坦克都是高度重視,沙特更是向美國以單價1000萬美元一輛的價格,向美國購買M1A2主戰坦克,原因是沙漠地帶坦克發揮的作用更大。因此,坦克也成為各大國家陸軍必備的武器,其強大的火力和超厚的裝甲,幾乎在戰場上所向披靡。

但坦克最巔峰時刻仍然是在二戰時刻,蘇德戰場上的膠著狀態,並且面臨德國虎式坦克的威脅,蘇聯終於爆發了“鋼鐵洪流”的氣勢。當時統計的數量顯示,為了讓虎式坦克埋沒在蘇軍坦克的浪潮中,蘇聯在一年之內製造坦克超過1.58萬輛,在二戰中T34坦克總共建造數量超過8萬多輛,被譽為歷史最巔峰時刻。面對如此龐大的坦克集群,德軍那僅僅不到2000輛虎式坦克根本不值一提。得到德國“閃電戰”啟發的蘇聯,在戰後對坦克的研製和建造更加突出。

在20世紀80年代,也就是蘇聯最巔峰時期,也是冷戰最為尖銳的時刻,為了給華約盟友增加信心,並且打擊北約各國的信心。蘇聯廣發邀請北約各國代表,參加蘇聯的盛大閱兵式。在野外的閱兵式上,蘇聯展示了當時最先進的主戰坦克,其黑壓壓的一片著實讓北約各國使者手腳冰涼。當時統計的結果顯示,蘇聯至少擁有5萬輛主戰坦克,光在戶外閱兵式上展現的數量就已經超過上萬輛。這一消息傳到歐洲,整個歐洲都陷入一片恐慌,很多軍事專家甚至認為,蘇聯僅僅動用坦克集群,就足以夷平整個歐洲大陸。

目前,俄羅斯仍然擁有超過1萬輛主戰坦克,光在烏克蘭邊境部署的坦克就超過千輛之多,令整個東歐地區為之動容。統計顯示,俄羅斯仍然是世界上擁有坦克最多的國家,這也是東歐很多國家畏懼的領域,至少在陸地作戰上,俄羅斯仍然能夠輕鬆掃平整個歐洲。不過,隨著戰鬥機的發展進入快車道,制空權漸漸成為戰場的控制權,坦克的重要性也開始慢慢降低。但是,蘇聯時期的“鋼鐵洪流”仍然深深烙在世人眼前,這是一個龐大而恐怖的坦克集群。


家庭歡樂劇場


根據美國國防部80年代中期的數據,以蘇聯為首的華約軍事集團在所有技術裝備的數量上都超越了北約,其中主戰坦克為42500輛對13000輛,火炮為31500門對10750門,裝甲戰車及運兵車為78800輛對30000輛,反坦克導彈發射器為24300具對8100具,戰術飛機為7240架對2975架。蘇聯在東歐的駐軍有30個師(16個坦克師和14個機械化師),另外還有其他華約部隊的45個師和蘇聯本土歐洲部分地區的65個師(23個坦克師、37個機械化師和5個空降兵師),這意味著華約在戰爭一開始便可以投入140個師,絕大部分是具備強大火力和機動力的坦克師和摩托化步兵師。



在歐洲地區華約集團的常規力量數量是北約的三倍,這意味著一開始北約就處於戰略防禦的態勢,北約軍隊的主要目標就是設法遲滯和阻止華約軍隊的推進,為援兵的趕到爭取時間,這裡的援兵主要是指美軍。不過在後勤補給上北約同樣存在劣勢,不同於蘇聯可以通過公路和鐵路將本土其他部隊迅速調往歐洲,美國的援兵(國民警衛隊)從本土趕來只能是通過海運或者空運橫跨大西洋,蘇聯的水面艦隊、潛艇部隊、空軍絕不會袖手旁觀,尤其是強大的蘇聯潛艇部隊將對美國運輸船隊造成巨大的威脅。


鑑於華約集團龐大的裝甲集群,北約集團一開始明白就靠自己的地面部隊無法阻止華約集團的進攻,關鍵性的手段放在了戰術核武器和戰術空軍上,利用強大的空軍奪取前線戰區的制空權,從而使反坦克能力強大的對地攻擊機和搭載精確制導炸彈的戰鬥機對蘇軍裝甲車輛展開“屠殺”,不過蘇軍地面部隊配備了規模龐大的野戰防空武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蘇聯空軍戰鬥力的不足。而且蘇聯同樣擁有戰術核武器,不排除蘇聯會投入這種武器用於打擊北約集團的重兵集團。


假如北約軍隊成功的阻止了華約軍隊初期的突襲,使戰線進入僵持,勝負將取決於作戰雙方的第二、第三梯隊甚至是第四梯隊的投入,戰爭動員速度和規模將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華約集團的社會主義體制具備對國家的高度控制,就像在二戰中那樣進行迅速的戰爭總動員,而北約集團體制較為分散,這些自詡“文明和自由”的西方國家能否像華約國家那樣展開迅速的戰爭動員令人懷疑。由於蘇聯佔據著進攻主動權,可以秘密展開動員工作,而那些位於前沿的北約國家(包括德國在內)將可以肯定在蘇軍的第一波突擊下被佔領,動員工作基本不可能開展,北約集團將處於更加不利的態勢。整個冷戰時期,北約集團都不敢絕對保證歐洲地區的安全,如何阻止華約的裝甲洪流一直是北約集團最大的研究課題。


戰略論


真正恐慌的是蘇軍一旦發動進攻,不知道如何來防禦。對於蘇軍來說,它的鋼鐵洪流是同時可以進行核戰爭或者常規戰爭的,而且真正理論核心就是大縱深戰役理論。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核武器的裝備,蘇軍從編制體制到武器裝備到作戰方法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蘇軍認為由於軍隊大量使用核武器和其他會上武器,實施各種戰役的實際能力大為提高,戰役目的比過去更為堅決,規模也比過去更大。按照當時任副總參謀長兼軍事科學部部長加列耶夫的觀點,現代進攻是由火力突擊、坦克即裝甲兵在航空兵和戰鬥直升機空中支援的條件下迅猛推進,以及空降兵在的當面敵軍縱深和側翼果敢行動這三個部分構成。現代進攻並不是從一個地區向另一個地區主次推進,而是同時對敵配置全縱深實施更為堅決的毀傷。

此時蘇軍方面軍進攻戰役已經具備典型的“大縱深-立體”特點:在編成上一般為2-4個合成集團軍、1-2個坦克集團軍、1個空軍集團軍以及方面軍直屬的特種兵兵團、部隊;在任務上進攻正面300-400千米,當前任務縱深400-500千米,爾後任務縱深約500千米,進攻縱深500-1000千米;在戰役內容上,“方面軍進攻戰役包括:第一梯隊集團軍(軍)的首次進攻戰役和後續進攻戰役(個別方向上的防禦戰役);第二梯隊集團軍(軍)的進攻戰役。。。空降戰役和登陸戰役也可能是其組成部分”。

在戰役佈勢上,新成分不斷出現,當前的戰役佈勢已擁有1-2個梯隊、火箭兵-炮兵集團、前線航空兵集團、防空兵集團、專業兵集團,空降兵、登陸兵、反坦克預備隊、快速障礙設置隊、各種預備隊、後勤集團;在戰役樣式上,突破-發展-合圍仍為主要樣式,同時強調特別要研究保障軍隊實施不間斷和急速大縱深進攻的方法。

巔峰時期的蘇聯陸軍擁有主戰坦克5.44萬輛、步兵戰車2.8萬輛、裝甲車5萬輛、1350部戰役戰術導彈、地面壓制火炮7.22萬門、迫擊炮1.42萬門、近5000部防空導彈、1.2萬門高炮、幾千部反坦克導彈和0.8萬門反坦克炮。

按照蘇軍理論,進攻作戰時首先會使用核武器對敵軍縱深重要目標實施打擊。方面軍主要突擊方向進攻集團軍,原子彈消耗量11-13枚,大致分配為突破敵人主要防禦地帶-5枚(小型和中型各2-3枚)、突破軍預備地帶-2枚、突破集團軍防禦地帶或襲擊集團軍預備隊-2枚、突破集團軍集群地帶或襲擊集團軍集群-2枚,機動1-2枚。

在首輪核武器打擊後,裝甲兵在航空兵掩護下全正面向前推進,同時空降兵在航空兵掩護下對敵實施空降。試想這樣的進攻確實不可阻擋!


榮華之武器堂


冷戰時蘇聯的鋼鐵洪流有多恐怖?

這麼來形容吧!一個禮拜佔領整個歐洲!!

冷戰時期西方對於蘇聯的大規模裝甲突擊一直憂心忡忡,蘇聯上萬輛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猶如一把懸在西方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隨時斬下。根據北約的估計,一旦戰爭爆發,蘇聯的大規模坦克集群一個禮拜就能推平歐洲。那麼當年令北約最忌憚的蘇聯鋼鐵洪流到底有多恐怖。

▲蘇聯在二戰中將大規模坦克集群作戰玩的爐火純青 二戰中蘇聯憑藉大規模的坦克集群戰術打贏了蘇德戰爭。冷戰開始後,在空軍和海軍尚無法抗衡北約的時候,蘇聯幾萬輛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樓就是除核武器之外唯一能震懾對手的戰略武器,所以對於坦克的發展,蘇聯一直極為重視。

▲1945年柏林閱兵上亮相的IS-3重型坦克把西方嚇掉了下巴 經歷了戰火錘鍊上的蘇聯設計師在坦克設計思想上已經爐火純青,於是結合了二戰大規模實戰經驗和戰後最新技術打造的新一代鋼鐵洪流——T-54/55坦克誕生了。作為蘇聯二戰坦克技術的集大成者,T-54/55在火力、防護、機動上達到了完美的平衡,是當時最先進的坦克之一。不僅性能可靠,而且造價便宜,所以從50年代開始到70年代,整個T-54/55的產量高達10萬量,由5對負重輪組成的坦克海成為北約揮之不去的噩夢。1953年,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的集大成者——T-10重型坦克列裝服役,在當時是火力防護最強的重型坦克。

▲T-54坦克 ▲T-10是當時火力防護最強的坦克 1953年,赫魯曉夫上臺,作為導彈核武器的忠實信徒,赫魯曉夫對於一切常規武器都嗤之以鼻,一心痴迷於核潛艇和洲際導彈。儘管如此,當時蘇聯仍保持著5萬多輛坦克的規模,超過北約所有國家的總和。其中不僅有2萬多輛T-54/55,還有最新服役的T-62,作為世界上第一種使用滑膛炮的坦克,T-62上裝備的115mm滑膛炮開世界坦克先河。蘇聯在其後續坦克上不僅一直使用滑膛炮,而且將西方也帶上了滑膛坦克炮上發展之路。

▲冷戰先鋒——T-62 赫魯曉夫時代,蘇聯在坦克數量上已經確立了對西方的絕對優勢,而這個優勢在勃列日涅夫時代將繼續擴大。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的國力軍力達到頂峰,大量先進坦克的服役不斷為鋼鐵洪流注入新鮮血液,T-64、T-72、T-80等新銳坦克相繼問世。尤其是1965年服役的T-64,是世界上第一種三代坦克,在同時期西方還在裝備二代坦克時,T-64無疑是跨時代的武器,其在火力防護機動上碾壓當時西方任何一種坦克,在1979年豹2沒出現前,沒有任何一種西方坦克能與之抗衡。蘇聯視為鎮國重器,嚴格保密,直到1970年才被公開,此時蘇聯已經在坦克的數量和質量上確立了對北約的雙重優勢! 1981年9月4日,蘇聯舉行了代號“西方-81”的軍事演習,這場演習最大的觀眾就是北約各國,大量西方國家受邀圍觀。在這場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中,蘇聯陸海空軍聯合出擊,參演總兵力達50萬人,淋漓盡致的演示了蘇聯大縱縱深裝甲集群突擊。西方-81演習了冷戰軍事對抗的巔峰,是蘇聯軍隊鼎盛時期的真實寫照,代表了機械化戰爭時代軍隊建設的最高水平。 看著演習中蘇聯鋼鐵洪流所向披靡的畫面,北約各國被嚇得面如死灰,美國總統里根說“如果蘇聯在1981年向我們發起進攻,美國將無力抵抗”。按照北約的估計,一旦蘇聯發動戰爭,1個禮拜之內就能佔領整個西歐,然後封鎖英吉利海峽,阻止美國遠征軍登陸。 ▲西方-81軍演代表了蘇聯軍力的巔峰 ▲冷戰時最讓北約恐懼的畫面 但俗話說“盛極必衰”,隨著1991年克里姆林宮頂端的鐮刀斧頭旗的落下,這樣的場景再永遠不會出現了。曾經將北約嚇得不輕的鋼鐵洪流瞬間變為一堆廢銅爛鐵,我們也很幸運的沒有看到鋼鐵洪流泛濫在歐洲平原的畫面。



纏繞啊藤蔓


為什麼西方國家這麼害怕蘇聯,這具體其實要從二戰末期說起,因為那時蘇聯就開始著手構建自己的“鋼鐵洪流”了。

肯定的說,蘇聯當年的鋼鐵洪流是全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的夢魘,光坦克數量足足達到了八萬輛。而蘇聯之所以有能力完成“鋼鐵洪流”的建立,完全靠的是他們強大的工業實力。



早在二戰中對德軍作戰,蘇聯高層一直認為,坦克在陸地作戰中優勢得天獨厚。當年蘇德戰場上雙方動用的坦克戰爭超過了五千輛,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也正是大規模的坦克加入戰爭,讓戰爭的性質改變了,拼的不再是雙方人數的多少,變成了工業實力的強弱。

當年,蘇聯人的坦克可以說製作的非常“巧妙”,在坦克中大量加入拖拉機技術,這不僅大大降低了坦克的製作成本,也加強了坦克本身的優勢,所以,在坦克戰中,每次都是蘇聯軍隊佔上風。

二戰結束之後,蘇聯人繼承了這種陸戰思想,並且將這種戰略思想“發揚光大”,成立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坦克部隊。繼T—34之後,蘇聯先後發明了T—55和T—62兩種世界上最先進的坦克,再加之數量的龐大,用它們橫掃整個歐洲大陸都是有可能性的,歐洲國家怎麼可能不為之恐懼呢?

當年蘇聯不僅在坦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實在原子彈方面也是如此,雖然原子彈最先被美國研究出來,但是,蘇聯後來者居上,完全可以說,在蘇聯的巔峰時期,原子彈的研究方面甚至超過了美國。

而這些方面的成果也成就了蘇聯對歐洲大陸的作戰思想,一旦和資本主義國家開戰,蘇聯計劃先對這個國家進行一波核轟炸,隨後在讓那些經過特殊防輻射處理的坦克上場掃蕩,不到一週的時間,整個歐洲大陸的抵抗力量都會被蘇聯的坦克碾碎。

那麼,當年歐美國家對冷戰時期蘇聯的這一戰略計劃做出的反應是什麼呢?整個歐洲幾乎從沒想過要主動進攻,全部都是被動的防禦部署,但是這些部署並沒有太大的用處。


被西方國家佔領的西德,美軍雖然在這裡部署2000多架小型核彈,但是最遠射程不過4000米,蘇聯的坦克完全可以無損失的通過西德,說白了西德就是一個緩衝地帶,必要的時候隨時放棄。

英國還好為了對付蘇聯的坦克研究起了核地雷,而法國卻是對其沒有一點辦法,基本是蘇聯的“鋼鐵洪流”什麼時候到,他們就選擇什麼時候投降。

不過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隨著空地一體戰略思想的正式實施,很多人都覺得蘇聯的“鋼鐵洪流”要失去優勢了。

實則不然,無論是德國豹二坦克的發明,還是武裝直升機攻擊坦克,都是短時間不能實現的,能夠抗衡蘇聯坦克的豹二坦克數量非常少,和8萬蘇聯坦克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別,而組裝直升機呢,當年也不過是一個概念罷了,能夠威脅蘇聯坦克的根本沒有。


夏目歷史君


當年美國和蘇聯冷戰時期,美國人遠離對峙的中心區域歐洲,可以高枕無憂的安然入睡,不過卻苦了一幫在歐洲的北約小弟,整日要被蘇聯的鋼鐵洪流威脅著。這裡所謂的“鋼鐵洪流”指的是蘇聯的陸軍坦克,那些由無數坦克組成的地面裝甲部隊,就像洪流一般時時刻刻盯著歐洲,好像只需要一個時機便可以撲過去,令眾多歐洲國家領導人寢食難安。

在八十年代中期,蘇聯已經全面超過了北約在歐洲的軍事裝備。當時蘇軍的坦克有4萬多輛,而北約僅僅只有1萬多,而蘇軍的裝甲車有將近8萬輛,北約只有3萬輛。從地面裝備數量上簡單對比,顯然那時候北約的歐洲國家根本無力與蘇聯抗衡。為了隨時準備與歐洲北約應戰,蘇聯事實上也把地面裝備的核心和大部分都佈置在了靠近歐洲國家的邊境線上。據悉,蘇聯那時為北約準備的兵力有140個師之多,並且其中大部分都是裝備坦克和裝甲車的坦克師和摩托化部隊。這些強大的地面猛獸如果一下子全部向歐洲開進,歐洲國家的結局可想而知。

其實,給眾多歐洲國家帶來巨大震動,讓其顫抖的還是1981年蘇聯舉行的那場大軍演。到了九十年代,蘇聯的國力達到頂峰,為了向全世界展示強大國力,蘇聯在1981年9月份舉行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軍演“西方-81”。那次軍演蘇聯共投入了50多萬兵力,除此之外之外還有大量的武器裝備,最引人注目的應該就是地面的坦克部隊。從遠處看上去就像是一條巨龍在湧動,彷彿呼嘯著要衝過來,現場除了坦克的轟鳴聲之外沒有任何聲音。為了準備這次演習,據說蘇聯共投入了1.3萬輛坦克,光這數量就可以讓所有西方國家望塵莫及了。

蘇聯舉行西方-81軍演的目的在於震懾歐洲國家,其目的最終達到了,至少那些代表歐洲國家觀看軍演的歐洲武官們面色蒼白。一旦戰爭爆發,歐洲的北約國家其實根本不必考慮正面與蘇聯去硬碰硬,只是考慮如何延緩時間等待美國援兵到來就行,這種超級大國之間的對抗普通歐洲國家應付不了。即使是美國人從本土趕到歐洲估計也需要不少時間,但蘇聯在歐洲各個方向的鋼鐵洪流卻隨時都會衝破一般國家防線,在極短時間內達到佔領的目的。

蘇聯手中最自豪驕傲的就是其裝備的大數量高質量坦克了,其對坦克的看重和依賴來自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時候歐洲戰場的東線作戰,主要就是蘇軍和德軍拼坦克,所以人家蘇聯是玩坦克集群作戰的行家裡手。戰爭結束後,在斯大林政策指引下蘇聯依舊重視坦克發展,而且還利用蘇聯的各種優勢條件製造出來了成本低但性能好的坦克,從而得以大量裝備。總之當年蘇軍的鋼鐵洪流是歐洲國家一直揮之不去的夢魘,好在蘇聯並沒有對歐洲發動進攻。


科羅廖夫


蘇聯的裝甲坦克群的組建,其實老師是德國。德國進攻蘇聯時用的"閃電戰"術就是以坦克和裝甲集群為開路先鋒的。後來,蘇聯組建了世界上最龐大的坦克裝甲集群,令北約和美國感到緊張。美國把核武器移駐歐洲和德國,以對抗蘇聯的裝甲集群。

中蘇邊境衝突時期,蘇聯在中蘇邊境集中了大量坦克,準備在需要時動用。

現在,隨著直升飛機和各種反坦克武器的出現,坦克瘋狂的時代也就不象以前那樣兇狠了。


叢中笑6603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

首先蘇聯的鋼鐵洪流並沒有讓世界恐慌,只是讓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感到恐慌。

很多人的意識裡“鋼鐵洪流”就是以坦克為核心的裝甲部隊,一窩蜂似的突破敵人的防線,然後大縱深突擊。但其實這只是“鋼鐵洪流”的一部分內容而已。“鋼鐵洪流”其實是一種綜合的作戰體系。

蘇聯軍隊先以大規模的猛烈炮火開路;之後無數坦克隆隆的碾壓過來;後邊是望不到邊跟進的步兵;天空中,空軍的戰機成群結隊呼嘯而至,奪取制空權,掩護地面部隊突擊,如下雨一般的導彈從天而降,摧毀敵人縱深目標。這所有的這一切,綜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不可阻擋的“鋼鐵洪流”,以摧枯拉朽之勢碾壓一切當面之敵。

冷戰中,蘇聯在陸軍方面已經遠超北約。當時蘇軍裝備坦克約5萬輛,整個華約擁有坦克6.9萬輛;而北約僅僅只有1萬多輛。裝甲車方面也是如此,蘇聯軍隊擁有的裝甲車數量超過8萬兩,整個北約加起來只有3餘萬輛。北約在地面力量上與蘇聯和華約相比根本就不是一個數量級。

航空兵方面,雖然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佔據一定的優勢,但蘇-27、米格-29、米格-31等先進戰機領銜的蘇聯航空兵部隊,雖然略處於下風,但也能保證戰場的制空權不會被北約掌控。

海軍方面,雖然美國和北約佔據壓倒性優勢,但世界排名第二的蘇聯海軍實力還是足夠保證,蘇聯不會被美國像仁川登陸那樣抄了後路。

總的來說,冷戰期間同美國和北約相比,蘇聯在陸軍上有較大優勢;空中略處於下風;海軍則是美國佔有壓倒性優勢,但蘇聯保衛海岸線的實力還是有的。如果是跨海攻打美國,蘇聯可能會沒有能力辦到。但如果是在歐洲進行地面戰爭,蘇聯的鋼鐵洪流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摧毀一切抵抗的作用。

援引歐洲戰略家們的話“如果蘇聯軍隊星期天開始進攻歐洲,星期一就能佔領德國慕 尼黑,星期三就能佔領法國巴黎,星期五就能佔領西班牙馬德里和希臘雅典,不等美國盟軍從大洋彼岸剛來,歐洲就淪陷在了紅色鐵蹄之下”。

《孫子兵法·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蘇聯的“鋼鐵洪流”可以說是一種將“以正合”發展到極致的戰術,堂堂正正的正面對戰,毫無取巧可言,拼的就是硬實力。強大的一方穩紮穩打,弱小的一方即使略有小勝最後也是必敗。

你可能知道它的優缺點,但就是對其無可奈何。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