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學”

教育,不是讓孩子看不起自己,而是讓孩子為自己驕傲;不是讓孩子自卑,而是讓孩子自豪。

01

大家上午好!

我非常同意剛才傅國亮先生的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家庭教育培養不出正常的兒童?”他這個問題是由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引申出來的。

但我要說,“錢學森之問”依然是有問題的:“我們的教育為什麼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這是把“人”當成了純粹的工具,因為“人才”是供人(國家)使用的。

作為社會人,當然有“工具”的屬性,培養人才也是教育的功能之一,但教育不能僅僅培養工具,還要著眼於“人”本身。

已經有人提出,我們應該問:“我們的教育為什麼培養不出傑出的人?”

而“培養傑出的人”首先在於良好的家庭教育。

說到家庭教育的弊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對一句曾經流行的話提出了質疑: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李鎮西: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學”


但如果我們對“起跑線”賦予新的內涵,這話便是站得住腳的。

我認為,孩子的“起跑線”不是他學習的第一個臺階,而是他最初的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主體則是其父母。

因此我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誰更重要?

這個問題今天提出來,答案已經基本上沒有爭議了,當然是家庭教育。我曾經對我的學生家長說過,學校教育非常重要,但無論多麼重要,都只是家長教育的重要補充。

我們不要總是認為“優生”都是教師教育出來的。

提到傅聰,我們會想到這位鋼琴大師的父親傅雷,而不會去想:他的小學老師是誰?中學老師是誰?傅聰當然是他父母家庭教育的傑作。


李鎮西: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學”


我們暫且不說傅聰這樣的傑出名人,就說一般的孩子吧!如果一個孩子舉止文雅,善良有禮,文質彬彬,富有教養,我們很自然地會想,這孩子的家庭教養真好!而不會問:“這孩子是哪個老師教出來的呀?”

因為以品行而言,孩子做人的高下,最重要的依然是取決於其父母的家庭教育。同樣,一個孩子舉止粗俗,言行不一,滿口髒話,不講衛生,懈怠懶惰……不能說和學校一點關係都沒有,但關係實在不太大,而和他家庭教養太糟糕有關。


李鎮西: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學”


但現在家庭教育嚴重地扭曲了。

具體表現在:重智力,輕品格;重理工,輕人文;重知識,輕習慣;重言傳,輕身教。

每個孩子都是其父母的折射。甚至可以說,孩子的一切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

比如,前幾天早晨我在家裡出來乘坐單元電梯,一進去便看到電梯上扔著一個飲料瓶,觸目驚心。我想,這是誰這麼沒教養呢?出電梯的時候我把拿飲料瓶拿走,扔到了垃圾桶裡。第二天早晨,我又在電梯裡發了一個飲料瓶,當時我很氣憤,心想可能是昨天那個人扔的,也可能不是;也許是孩子扔的。但是,即使是小孩子扔的,責任也在其父母,是他們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讓孩子這麼沒教養!

然而,現在有的家庭教育似乎只是管孩子的“智力早期開發”“興趣培養”“潛能發掘”……總之是想法設法讓孩子“更聰明”,而不是指注重人格培養。因此,我們必須讓所有父母明確——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學”。

我想到了“家教”一詞的演變。現在我們看到街上常常有大學生打出廣告:“英語家教”“數學家教”等等。

這裡的“家教”是什麼意思呢?是“家庭教師”的簡稱,意思是他們願意到孩子家裡來做英語家庭教師、數學家庭教師,等等。在這裡,“家教”是指向知識的。

而在我的小時候,“沒家教”是一句罵人的話,而且罵得很狠。如果誰罵誰“你少家教!”對方一定會跳起來更加兇狠地回一句:“你才沒家教!”

因為那時候,“家教”是“家庭教養”的簡稱,其含義是指向德行的。

說誰“沒家教”,意思是“你爹媽沒把你教好,沒有教會你做人”,這就不只是罵對方了,而且連對方的爹媽都一起罵了。

所以說,從幾十年來“家教”一詞含義的演變,我們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發生了怎樣畸形的變化!

02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教育”呢?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位名人的論述。

這是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一書中對教育的闡述:

“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誰要是把自己單純地侷限於學習和認識之上,即便他的學習能力非常強,那他的靈魂也是匱乏和不健全的。”


李鎮西: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學”


雅思貝爾斯在這裡明確指出,教育關係著靈魂,而不是“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但我們現在恰恰有太多人,“學習能力非常強”,其靈魂卻“匱乏和不健全”。比如錢理群教授所說的“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2007年新學期開學之際,法國全國85萬名教師同時接到了這樣一封信,寫信者並不是教育工作者,但他對教育有著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他稱自己滿懷信念和激情,要與教師談談兒童及其教育。

在這封信中,他談到了教育目的。他提出一個問題:應當使兒童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寫信者看來,兒童應當成為“自由的人、渴望知曉美好事物與偉大事物的人、心地善良的人、充滿愛心的人、獨立思考的人、寬容他人的人,同時又是能夠謀到職業並以其勞動為生的人”。

你們看,這麼多因素,沒有一項是關於知識的,不是說知識不在教育範圍之內,而是說從根本上講,教育是超越知識而指向人格的。

特別是最後一句話讓我感慨:“同時又是能夠謀到職業並以其勞動為生的人。”也就是說,我們的孩子,將來應該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我想到了小時候老師經常給我們說而現在的老師很少說的一句話:“要熱愛勞動人民!”

相反,現在一些家長和老師喜歡這樣訓斥孩子:“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只有去掃大街、蹬三輪車!”

這封信是誰寫的?是時任法國總統的薩科齊。作為一個西方的政治家,他和我們當然有許多不同,但在對教育的理解上,應該說是有共通之處的。

薩科奇這封信的主題是“重建學校”。所謂“重建學校”不是把學校建築推倒了重修,而是重申教育的使命。

他這樣寫道:“培育對真、善、美、偉大與深刻事物的欣賞,對假、惡、醜、渺小與平庸事物的厭惡,這便是教育者為兒童所承擔的工作,這便是對兒童最好的愛,這便是對兒童的尊重。”

我們現在的孩子欣賞“真、善、美、偉大與深刻事物”?是不是厭惡“假、惡、醜、渺小與平庸事物”?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包括孩子的父母思考。

最後一段話是偉大的蘇霍姆林斯基說的——

共產主義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於:要在每一個人(毫無例外地是每一個人)的身上發現他那獨一無二的創造性勞動的源泉,幫助每一個人打開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見、理解和感覺到自己身上的人類自豪感的火花,從而成為一個精神上堅強的人,成為維護自己尊嚴的不可戰勝的戰士。……人的充分的表現,這既是社會的幸福,也是個人的幸福。

這段話比較長,我就不讀了,只是說說我的解讀。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教育是幫助每個孩子發現自己獨一無二的優勢,讓他“打開眼界看到自己”,而不是簡單地崇拜別人;要讓孩子相信,我有著別人沒有的自豪與尊嚴。這就是教育。

教育,不是讓孩子看不起自己,而是讓孩子為自己驕傲;不是讓孩子自卑,而是讓孩子自豪。

03

好,有了對教育正確理解的前提,我向家長們提四條建議:

第一,做孩子人格的榜樣;第二,做孩子知心的朋友;第三,和孩子一起閱讀好書籍;第四,和孩子一起養成好習慣。下面我一一簡要闡述。

第一,做孩子人格的榜樣。

我做校長時,對老師們說過一句話:

“最好的管理莫過於示範,最好的教育莫過於感染。”

這話同樣適用於家庭教育。你想孩子成為怎樣的人,你就先做那樣的人!想想,我們給孩子講的,我們信嗎?我們要孩子做的,我們做嗎?

如果我們給孩子一些我們都不信的話,怎麼指望孩子真誠;如果我們給孩子提出要求而自己卻不願去做,怎麼指望孩子也言行一致?網上有一句話很刻薄,說一些家長明明自己一灘汙泥,有什麼資格“恨鐵不成鋼”?這話難聽,有些刺耳,但不無道理。

這句話是我說的:“如果以對孩子的要求來要求自己,我們就非常了不起了!”

我曾給一些老師和家長講:

你要孩子善良,你善良嗎?你要孩子正直,你正直嗎?你要孩子陽光,你陽光嗎?你要孩子堅強,你堅強嗎?你要孩子有毅力,你有毅力嗎?等等。我們好好想想我們給孩子們提過哪些做人的要求,然後我們認真把這些要求做到,我們簡直可以稱為‘聖人’!

所以我說,所謂“教育”,就是你想要孩子有的,你先得擁有。

我出任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校長不久,在升旗儀式上看到了一幕:孩子們隊列整齊、表情莊嚴,多可愛啊!那老師們怎麼站的呢?是這樣站的:沒有隊列,東站一個西站一個,有的還在學生隊列後面聊天。

第二天下午有例行的教工大會。我給老師們說:

“老師們想想,難道參加升旗儀式可恥嗎?如果不可恥,為什麼我們不認真參加呢?如果可恥,我們為什麼要讓學生去做可恥的事呢?我們給學生進行過多少愛國主義教育啊!說過多少升旗儀式的意義啊!也告誡過學生要認真對待升旗儀式,要站端正,不要說話,要莊嚴肅穆,等等。可這些給學生說的話,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呢?什麼叫教育的良知?讓學生做到的,教師也能夠做得到,而且該做得更好。”

這是一張我在武侯實驗中學附屬小學偶然拍到的一張照片。除了週一,平時我們的升旗儀式都是在教室裡,在國歌的音樂中,孩子們對著黑板上方的國旗舉行升旗儀式。

那是一個早晨,我在巡視校園,在二樓上看到遠處的操場上一個遲到的孩子在奔跑,跑著跑著他突然站住了,對著國旗,站得筆直,仰起了小腦袋。我仔細一聽,哦,國歌響起了,升旗儀式開始了。多可愛的孩子啊!

老師們想想,如果你在現場,你能做到嗎?很多時候,我們大人其實是不如我們的孩子的!

我給老師們說:“最好的管理莫過於示範,最好的教育莫過於感染。從下週升旗儀式開始,除了班主任站在所在班級隊列旁邊之外,全體老師單獨站成一個隊列,站在全校學生的最中間,讓我們成為學生的示範!”

從那以後,每次升旗儀式前,老師們都自覺面對升旗臺站在操場最中間,聽從體育老師的口令:“全體老師注意了,稍息,立正!向前看齊!”老師隊列站好後,體育老師再對全校學生喊道:“全體學生都有了啊,立正,稍息,立正!兩邊的同學,向左向右轉——向老師們看齊!”全校學生齊刷刷轉過身,面向老師,對比老師隊列,調整隊形。

“向老師們看齊!”氣勢磅礴而又意味深長的一語雙關。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全部“秘訣”——從某種意義上說,所謂“教育”就是教師有底氣對學生們說:“向我看齊!”

這是我在不同的年份給老師們拍的升旗儀式,有春天的,有冬天的,有夏天的,但老師們都站得很端正。直到現在,武侯實驗中學的升旗儀式都很棒。

我這裡講的例子是學校教師的,但同樣適用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效的家庭教育,依然是“向我看齊”,父母能夠成為孩子的榜樣,否則就談不上任何教育。

04

第二,做孩子知心的朋友

我主張父母每天能夠和孩子有“一席話”,“一段路”,“一盞燈”。

所謂“一席話”就是陪孩子聊天,所謂“一段路”就是陪孩子散步,所謂“一盞燈”就是親子燈下共讀。

這些都是和孩子的交往與溝通,贏得孩子的信任。當孩子給你說悄悄話的時候,你的教育就開始走向成功了。

為人父母的,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把自己變成孩子。每個家長都問問自己,我和孩子有沒有共同的愛好?

比如,和孩子有共同的讀物嗎?和孩子一起看足球賽嗎?和孩子一起上網嗎?和孩子有共同的喜歡的明星嗎?等等。

一定要和孩子保持共同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總想和孩子們呆在一起……如果我跟孩子們沒有共同的興趣、喜好和追求,那麼我通向孩子心靈的通道將會永遠堵死。”

你們看,如果和孩子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你連有效的教育都不可能。

不但要保持和孩子的共同愛好,更要理解兒童的精神世界。

什麼叫“理解兒童的精神世界”?

請讀讀陶行知先生這段話:“您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他給您一塊糖吃,是有汽車大王捐助一萬萬元的慷慨。他做了一個紙鳶飛不上去,是有齊柏林飛船造不成功一樣的躊躇。他失手打破了一個泥娃娃,是有一個寡婦死了獨生子那麼悲哀。

他沒有打著他所討厭的人,便好像是羅斯福討不著機會帶兵去打德國一般的慪氣。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撻,連在夢裡也覺得有法國革命模樣的恐怖。

他寫字想得雙圈沒得著,彷彿是候選總統落了選一樣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兒而您偏去抱了別的孩子,好比是一個愛人被奪去一般的傷心。”

在成人看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可在孩子看來,卻比天還大。這段話讓我感動萬分!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兒童的心靈世界竟有如此細膩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我們只能說,陶行知先生的一顆真誠博大的愛心同時又是一顆純潔無暇的童心!

大家看這張來自網絡的圖片,一個小孩子摟著一條大魚在親吻。我不知道這誰拍的,也不知道作者要表達什麼。大家可能覺得這張圖片很有趣,但我卻讀出了教育。

你們看,這孩子多愛這條魚啊!又是摟抱又是親吻的,可他了解這條魚嗎?顯然不瞭解,如果他了解這條魚,就應該知道魚需要的不是吻,而是水!在不瞭解魚的情況這麼深情地愛著魚,魚會很快死去的,因為沒有水呀!

這個孩子不正像我們有些家長嗎?沒一個家長不真誠地愛著自己的孩子,但為什麼卻常常和孩子發生衝突?極端的甚至鬧出人命。明明愛這孩子,卻適得其反,為什麼?

因為雖然你愛孩子,卻不懂孩子。你不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不瞭解孩子的個性,孩子自然也不會接受你的所謂的“愛”。

所以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這首先是人學。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

一個優秀的教育者,無論教師還是家長,一刻都不忘記自己曾經是個孩子。這個觀點不是我的,是蘇霍姆林斯基的。

我們要做有童心的教育者,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用兒童的心靈去感受,用兒童的大腦去思考,用兒童的興趣去探尋,用兒童的情感去熱愛!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兒童視角”。

05

第三,和孩子一起閱讀好書籍。

本來我想搞個調查,但因為時間關係我就不調查了。但我還是想把問題拋出來,各位家長可以想想,或者問問自己——

“我”最近讀書了嗎?“我”最近讀的一本書是什麼書?

如果你沒有讀書的習慣,你就沒有任何理由要求孩子讀書。

北大教授陳平原有一句話,可能會讓一些父母心驚肉跳:

“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好長時間沒讀書,而且沒有任何負罪感的時候,你就必須知道,你已經墮落了。”

請大家問問自己:“我”墮落了嗎?

所謂“和孩子一起閱讀好書籍”,不一定是說要孩子讀同一本書——當然這也需要,但不是我們閱讀的全部,而是說我們應該和孩子同時保持閱讀的興趣和習慣。

我女兒現在已經參加工作,可她至今還保留著閱讀的習慣,經常買許多紙質書來認真讀。

其實,我很少對她說“要讀書要讀書”,但我本人就是愛讀書的人,這對她是一種示範和影響。

上個月受“老牛基金會”贊助,我去了一趟丹麥安徒生國際幼兒師範,呆了兩個星期。回來後,一位同去丹麥的老師對我說:“李老師,這是我們去丹麥時,在莫斯科機場轉機時我給你偷拍的照片,發給你。”

我一看,全是我在機場候機時閱讀的情景。當時我純粹出於習慣,反正五個小時比較長,又沒啥事做,我便拿出一本書來讀,專心致志,完全入迷了。這本書叫《倒轉“紅輪”——俄國知識分子的心路回溯》,和我的專業一點關係都沒有,就是純粹的閱讀,沒有功利的閱讀。

這對我來說,是一種生活常態。每次外出,我肯定要帶一本書,以備路上閱讀。我們每一位家長都應該這樣手不釋卷。

這是我現在的書房,前幾天我還在我的微信公眾號“鎮西茶館”中發文說,

每一個教師都應該有自己的書房,或者至少應該有書櫥,也就是藏書。家長們也應該有自己的藏書。

那麼,父母們應該讀什麼書呢?我提倡讀三類書——

第一類是有關家庭教育的書。孫雲曉的書,朱永新的書,尹建莉的書,盧勤的書……它們關於家庭教育的著作都值得大家讀。當然,我也寫過家庭教育的書,也可以去找來讀讀。

第二類是和你職業相關的書。你是會計的,你經常拿著財會方面的書讀;你是醫生,你經常拿著醫學方面的書讀;你是律師,你經常拿著法律方面的書讀……想想,如果孩子看到爸爸媽媽都四十多歲了,還捧著自己專業的書在學習,那是怎樣一種影響?

第三類是孩子喜歡讀的書。通過讀這些書,瞭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同時也可以和他們有共同的話題。

其實,還有第四類,就是人文書籍。哲學的、歷史的、政治的、文學的等等,這能夠拓展你的胸襟,開闊你的視野,豐富你的內心,飽滿你的靈魂,至少能夠讓你在孩子面前,有一種源於“學識淵博”的魅力。

06

第四,和孩子一起養成好習慣

父母應該養成的好習慣很多,比如剛才說到的閱讀,還有健身,等等,但這裡我特別想重點說要養成反思的好習慣。沒有反思就沒有成長,孩子如此,父母一樣如此。

但這裡所說的“反思”不是靜止的冥思苦想,而必須有一個載體,就是“寫作”

可以每天給孩子寫幾句話,或鼓勵,或表揚,或建議,也可以給孩子說說自己犯的錯誤以及認識;

可以和孩子一起寫日記,記下自己的點點滴滴想法,尤其是對自己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得失;

可以和孩子一起寫閱讀筆記,包括直接在書上批註,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和孩子共同閱讀、分享思想的方式;

可以和孩子一起寫作文,不一定是孩子寫的命題作文——如果願意也可以和孩子寫同題作文,但更多時候是寫家庭教育案例,即蘊含著自己智慧與教訓的故事。

我特別想說的是,其實重要的不在於你寫什麼,或寫了多少,重要的是你寫本身,就是在用行動對孩子說:孩子,爸爸媽媽很在乎你,願意陪著你成長!

說到“和孩子一起養成好習慣”,我想到我曾經寫過的一篇文章,題目叫《三個好習慣,幸福一輩子》,我在文中提出,一個人應該養成的好習慣有很多,但至少應該養成三個好習慣:

健身的習慣,這讓孩子有一副好筋骨;

禮貌的習慣,這是讓孩子與人相處時,懂得禮貌和尊重,這是一種必須的教養,或者說“修養”;

閱讀的習慣,這是讓孩子終身學習。

孩子有了這三個好習慣,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這一生肯定會是幸福的。當然,這三個好習慣,家長也應該養成。


李鎮西: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學”


好,大家回顧一下我提的四條建議:

第一,做孩子人格的榜樣;

第二,做孩子知心的朋友;

第三,和孩子一起閱讀好書籍;

第四,和孩子一起養成好習慣。

關鍵詞就是“榜樣”、“朋友”、“閱讀”、“習慣”

父母做到了並做好了這四條,就是無聲而有效的家庭教育。所以父母的確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因為——只有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2018年4月21日晚上追憶整理,略有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