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帝王都穿什麼呢?從趙匡胤黃袍加身談起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語,說一個人“穿上龍袍,也不像太子

”,雖然這是一句略帶貶義的調侃,但從中不難看出,在人們的印象中“龍袍”便是古代帝王皇權的象徵,是君臨天下,唯我獨尊的代名詞。在中國歷史上,與之關係最為密切的要數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趙匡胤一躍成為宋朝的開國皇帝,從此在後人心中他的形象與“黃袍”便有了密不可分的聯繫。那麼為何趙匡胤披一件黃袍便能表示稱帝自立呢?古代帝王常常自詡“真龍天子”,在袍服上多繡有龍的圖案,而趙匡胤稱帝時為什麼披在身上的是一件“黃袍”,而不是龍袍?中國古代的統治階級又為什麼對“龍”情有獨鍾,格外推崇呢?從黃袍到龍袍,中國古代帝王的朝服都經歷了哪些變化?

古代的帝王都穿什麼呢?從趙匡胤黃袍加身談起

趙匡胤

趙匡胤黃袍加身

在公元960年,大年初四的早上,趙匡胤號稱是從醉夢中醒來的。因為幾天之前,後周朝廷接到了報告說契丹人打過來了,於是就派趙匡胤領兵出戰。大軍走到陳橋天就黑了,在吃晚飯的時候,趙匡胤貪杯喝醉了。結果第二天早上推開門一看,就看到這些部下們在院子裡頭列隊,他們還把刀從刀鞘裡頭抽出來一截,把刀刃亮在外邊。說實話這個場面看起來很恐怖,好像要造反。說對了就是要造反,但是他們不是要造趙匡胤的反,而是要請趙匡胤帶著大家去造後周朝廷的反。在《宋史》中記載,他們是這樣說的:

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

太尉”就是指趙匡胤,就是請他當皇帝。從古至今,一覺醒過來不知道自己身處何地,今夕何夕的這是大有人在,但是睡醒一覺發現自己當了皇帝,這如果是正常人的話還以為自己在夢中。但是這一次,趙匡胤的的確確不是做夢,他也就是這樣當上了大宋的皇帝。在史料《宋史》裡頭是這樣描述這件事情的:

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

就是說趙匡胤還沒來得及回答,結果就有人過來拿了一件黃袍給他披在了身上,然後這些眾將士就“呼啦”一下全部拜倒了,山呼萬歲。這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黃袍加身”的故事,當然歷史學家對這件事情的真相是有懷疑的,很多人認為是趙匡胤和他的同黨一起精心策劃了這次兵變,因為如果是沒有預謀和準備,那就對未來掌控局面沒有那麼大的信心,這種情況下誰願意接這麼個差事呢?弄不好這就是一個禍滅九族的大罪,所以有預謀那才是正常的。說是沒有預謀,這個是想製造一種“被皇帝”的感覺,立個牌坊而已。當然史學家們會提出很多問題,其中也有關於這件黃袍的問題。

其實黃袍加身,這套打法趙匡胤不是第一人,說來也巧,就是趙匡胤推翻的這個後周在十年前夜用同樣的辦法推翻了後漢。十年之前,處於五代的後漢時期。後漢有一位重臣叫郭威,這個人恨能幹,並且深得老皇帝的器重,所以就顯得有點功高蓋主。後來後漢隱帝上來了,對郭威容不下,就想殺了郭威。於是後漢隱帝就派人去殺郭威,但是沒有想到像郭威這麼能幹的人,豈能輕易就被你殺了,所以殺人不成,反而給了人藉口。郭威就以清君側為名義,殺回了京都,小皇帝在混亂當中丟了性命,但是國不可以無主,郭威這個時候就請太后出來主持大局。其實在封建時期,像呂后,武則天這麼能幹的實在是太少了,一個太后既不懂政治,又不懂經濟,如何維持局面呢?所以走到這一步,郭威當皇帝就是眾望所歸,大勢所趨了。

古代的帝王都穿什麼呢?從趙匡胤黃袍加身談起

龍紋

首先也是接到了有人報告契丹人打過來了,然後郭威領兵出戰。走到半路,軍隊譁變,要求郭威當皇帝。史書上是這樣描述當時的場面的,說他部下的這些將士們群情激憤,人聲鼎沸,就奔著他的住處來了。郭威慌忙叫人把門關上,但是將士們翻牆而入,最後臺階上,過道是哪個都站滿了人,齊聲呼喊,要求他當皇帝。但是郭威不答應,這個時候,就有人上前想要扶他站起來,但是郭威不配合。最後幾個人愣把他架起來。在《舊五代史·周太祖紀》中是這樣記載的:

或有裂黃旗以被帝體,以帶赭袍,山呼震地

這時候就有人撕下一面黃旗披在了郭威的身上,用來代替“赭袍”,“”也是黃色的一種。

我們比較一下前後這兩件事情,如出一轍。不同的是郭威用的是黃旗,趙匡胤用的是黃袍。郭威用黃旗說明在倉促之間沒有準備,是臨時上陣。趙匡胤用了黃袍那就說明是做過了精心的準備的。所以有人懷疑他說明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由於這個黃袍加身的故事流傳甚廣,所以也是後來人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趙匡胤和黃袍之間的關係也就成了一種直接的聯繫,一說到趙匡胤的時候就很容易想到黃袍加身這件事。後來藝人們也以黃袍為題材,給他編排了一段莫須有的故事。

我們知道趙匡胤是在喝醉酒的情況下當了皇帝的,當了皇帝以後就更有條件喝酒了,而且喝醉了以後也沒人敢管他,但是不是每一次喝酒都會有那麼好的運氣,偏偏就有那麼一次喝酒,趙匡胤就惹了個大事,差點弄得殺人償命。有一部傳統名劇叫《斬黃袍》當中就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說趙匡胤當上了皇帝以後,他寵愛的一位妃子叫韓素梅。皇帝一愛上了美女,那就會影響朝政,因此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給他提寶貴意見,但是誰來提這個寶貴意見合適呢?這副重擔就落在了一個大臣叫鄭恩的身上。劇中交代,鄭恩和趙匡胤是拜把子兄弟。鄭恩和張飛的確是有一拼的,同樣是武藝高強,是開國大將,同樣也是性格比較魯莽,說話比較直。有一次趙匡胤已經喝醉了,鄭恩說話也說得太猛了,因此趙匡胤就怒了,一怒之下把鄭恩給斬了。

這個事情一出來之後朝野震驚,跟你出生入死的兄弟說斬就斬了,那麼如果殺其他人呢?那還不就是一件隨便的事情啊。所以很多人就支持鄭恩的老婆來圍困皇宮,而恰恰這個鄭恩的老婆和穆桂英一樣是一個特別能打仗的人,所以這個局面就搞得非常嚴峻。這時候趙匡胤的酒也醒了,後悔不迭,那能怎麼辦呢?難道去殺人償命嗎?當然不會這樣了,最後找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就是趙匡胤把黃袍脫下來叫人一刀給斬了。

當然戲劇中的故事是禁不起考證的,但是藝人的編排說明了一件事,說明在老百姓的心中,黃袍跟皇帝在心目中是可以等同看待的。在關鍵時刻,可以用黃袍來替皇帝償命。

黃色成為皇家專屬顏色

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對顏色賦予了很多的寓意,比如紅色代表吉祥,喜慶。同樣無論是歷史事件“黃袍加身”還是戲劇故事《斬黃袍》,從中不難看出,黃色在古代人的觀念中一直是帝王,皇室所獨享的尊貴色。那麼黃色為什麼會有如此特殊的地位?又是怎樣成為皇家篆書顏色的呢?

古代的帝王都穿什麼呢?從趙匡胤黃袍加身談起

龍袍

現在我們來講一講黃袍的事情。第一個重要的問題,為什麼黃袍加身就等於宣佈了稱帝呢?其實在古代早期的時候,黃色地位並不是最高的,。到了隋文帝的時候,因為他喜歡穿著黃袍“出鏡”,所以才把黃色定位了尊貴色。到了唐朝,唐高宗的時候,就把黃色定為了皇家所獨享的,從這個時候開始黃色的身份就開始跟皇族對應起來了。既然是皇家獨享,其他人就不能隨便再穿了。但是趙狂野黃袍加身的時候那件黃袍從哪裡來的呢?這就有了疑問。很顯然,這個是通過特殊渠道預先準備好的。不管怎樣,也得要趙匡胤首肯。所以黃袍的來歷也成了預謀論的依據之一。

當時隋唐的時候,儘管黃色成為了尊貴色,為皇家所獨享,但是趙匡胤的這個黃袍加身實在是太有名了,所以從此以後黃色的權威就越來越大了。在清朝的時候,明黃色為皇帝所獨享的,皇族裡面的其他人也不能隨便穿,除非得到了皇帝的特許,否則就是僭越,弄不好就是要殺頭的。

黃袍上繡龍的背後原因

除了黃色,還有一樣是古代帝王的專屬搭配,那就是“

”。“龍”在中國不僅僅是十二生肖之一,而且 在古代享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歷史上有許許多多關於“龍”的傳說,古代 帝王更是將自己稱為“真龍天子”,他們在袍服是上多繡有龍的圖案,所以後來也被稱為“龍袍”。而趙匡胤披在身上的為什麼是一件“黃袍”而不是“龍袍”呢?中國古代的統治階級又為什麼對“”情有獨鍾呢?

古代的帝王都穿什麼呢?從趙匡胤黃袍加身談起

清朝皇帝龍袍

第二個重要的問題為什麼這件事情只叫黃袍加身而不叫龍袍加身呢?名字裡頭如果有的龍的話,那氣勢多大啊。其實在民間通俗的說法黃袍就是龍袍,但是這個概念是不準確的。在我們中國古代,袍的基本概念,就是上線連體,並且這個長度要過膝,同時一定要有裡子。那麼在唐朝園領窄袖的袍服是皇帝的常服,黃色就是用在這中袍服之上的, 所以叫黃袍。說到龍袍,就必須有龍,但是通過大量的史料,以及圖片,繪畫,我們感受到在唐朝的時候這個皇帝其實並不太經常穿有龍的袍服。

當然,那個時候其實是有龍袍的,武則天曾經,給諸王賞賜過盤龍的袍服,但是那個不是皇帝穿的,要低一檔,而且這個也是曇花一現,就是很短的事情。如果按照當時標準的配製,皇帝身上的黃袍上是沒有龍的,這個跟一個大型的文獻《三才圖會》裡面是吻合的。在《三才圖會》裡面唐朝的皇帝沒有一個是畫著穿龍袍的。因此這件事情極有可能是唐朝的時候大部分皇帝都不穿龍袍只穿黃袍,所以傳下來一種風氣,到趙匡胤這兒,黃袍加身而不是龍袍加身。那麼到了宋朝以後,這個時候龍就開始出現在皇帝的袍服上,成為了皇帝的正式服裝之一。但是這個時候的袍服的顏色不是黃色的,而是絳紗袍。

關於這件事,後來還有一部傳統戲叫《打龍袍》,這個時候用的名字就開始用了龍袍了,而不再用黃袍。《打龍袍》這出戏是怎麼回事呢?說的是宋仁宗年間,包拯奉旨去陳州放糧。在天齊廟的時候遇見了一位盲人乞丐,是一位年紀較大的自稱是李氏的女士。她對包拯說他是當今天子的親生母親,證據也是有的,是黃綾詩帕,就是在一個黃色的綾子上老皇帝給她寫了一首情詩,當然證據也很過硬,所以包拯就答應回去以後跟皇帝說,讓他們母子早日想見。但是我們想一想,讓一個皇帝突然管一個陌生的女人叫媽,而且這個女兒還是一個盲人並且是一個乞丐,這個事情容易嗎?當然不容易了。既然不容易,就應該有策略。

包拯的策略就是趁著元宵節觀燈之際,給皇帝準備了一齣戲,在戲裡頭用臺詞指責宋仁宗不孝。這個節日本來過得高高興興的,突然被人無端地指責了一頓說自己不孝,並且還是在信奉儒家的宋朝,所以宋仁宗大怒,下令要斬包拯。包拯是一個忠臣,一個忠臣就這樣被殺掉了,所以這個時候情急之下,老太監就說出了當年的真相,就是現在的太后實際上是假太后,劉妃當年要迫害李氏。李氏生了仁宗以後,劉妃用了一個剝了皮的狸貓把仁宗換出來了,讓皇帝覺得李氏生出來的是一個怪物,從這以後,李氏就遭到了殘害,最後去向不明了。真相大白以後,假太后劉妃就自盡了,同謀的太監也被斬了,就把李氏迎了回來。李後責備仁宗不孝,命令抱枕責打仁宗。這個大皇帝,抱枕當然下不去手,怎麼辦呢?既然當年趙匡胤能夠用黃袍代自己償命,當然仁宗也可以讓龍袍代自己捱打,所以就有了《打黃袍》這出戏。當然還是那句話,戲劇裡的故事我們不必跟它去較真兒。

古代的帝王都穿什麼呢?從趙匡胤黃袍加身談起

京劇《打龍袍》

宋朝以後,龍在皇帝服裝上的運用就越來越多了。到了明朝,龍的形態就變成了團龍,而且一身上有很多團,所以明朝的是黃色加多個團龍,這是標準配製。明清兩代對龍的運用更加誇張氾濫了,一件龍袍上往往有幾十條龍,看起來彎彎曲曲的,其實也挺嚇人的,那麼為什麼明清的統治者這麼痴迷於龍呢?

社會從部落逐漸地合併成大的部落乃至於大的邦國的過程中,圖騰其實也在合併,於是後來就形成了後倆由多種動物元素構成的龍圖騰。龍圖騰裡頭蘊含著兩種非常可貴的精神,第一種精神就是“合”,“合”就是多方合作。第二個是“和”,就是和諧運轉。於是這個龍就是海陸空全能了。本來這個龍是整個民族的精神財富,文化符號,但是卻被古代的統治階者壟斷了。古代的皇帝專用龍就是為了製造神秘感。第一個說明了血統的正宗,因為這封建皇帝姓什麼的都有,所以在古代就製造出來這麼一種傳說,說皇帝很多人都是用神奇的方式受孕而生,都是龍種,是龍的孩子。從這個基因上就獲得了統一,因此血統正宗了,就有了執政的合法性。第二個原因,龍沒有死穴,因為任何現實當中的動物,人類只要經過摸索都能夠找到它的軟肋,都能夠想辦法把它制服,但是龍在現實當中不存在,神龍不見首尾,海陸空全能。所以僅僅基於上面的幾點,古代的皇帝也希望自己能夠獨享龍的使用權。

歷代皇帝禮服的變化

中國古代皇帝的服飾有很多種,不僅僅有日常穿的常服,若遇到重大儀式或場合,如登基大典,封禪祭祀的時候,古代君王會穿著正式的禮服參加。數千年來,古代帝王的禮服經歷了哪些變化呢?

我們再回到“陳橋兵變”這故事當中來,說趙匡胤黃袍加身被皇帝了,這個時候他怎麼應對呢?按正常來說他應該假意推脫一陣子,要把這種“被皇帝”的感覺塑造的更加明顯,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首先第一點對外面好交代,說明自己不是野心家,之所以當皇帝是在自己醉酒的情況下,部下操縱了我也很無奈。即使將來病變不成罪過上也可以減輕一等。第二點可能更加重要,就是我不想當皇帝,你們非要叫我當,那麼我就可以提條件了。於是我們就看見了如下的表演,被扶上馬的趙匡胤說了一句話,你們非要我當皇帝,那我的話你們能聽嗎?其實他這話說得很有意思,他的弦外之音就是如果大家能聽我的話,那我還真想試試。

古代的帝王都穿什麼呢?從趙匡胤黃袍加身談起

打龍袍塑像

接下來趙匡胤就下了幾條命令,顯示了他的政治水平。第一條,之前的皇帝皇后必須恭敬。第二條,朝中的這些大臣們不可欺負。第三條,不能驚擾老百姓,不可掠奪國庫中的寶貝。當部下答應了這三條以後,當天趙匡胤就領兵回到了開封。也是在當天,朝中的官員就承認了這場兵變,列出了新政府的人員名單。在當天後周的皇帝就禪位給趙匡胤,在《宋史》中記載,也是在當天晚上:

太祖升崇元殿,服袞冕,即皇帝位

趙匡胤本來早晨已經黃袍加身了,大家已經承認他的皇帝地位了,但是黃袍畢竟只是皇帝的常服,是日常工作還有生活當中穿的。那在登基這種重大的儀式上,還是要穿正裝的禮服,正裝的禮服就是“袞冕”,有人說袞冕就是龍袍,其實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袞冕是上衣下裳,不是袍,所以它連袍都不是,何來龍袍?冕服其實是從黃帝時候開始發明的,到了周朝就形成了體系。後來到了漢朝的時候,又進行了修補,這是我們漢服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冕服主要有四個部分組成,包括了頭上的這個冕,衣裳,衣帶,還有舄,就是腳下那個木底的前端上翹的布鞋。為什麼要前端上翹呢?因為那個時候皇帝穿的裙子都很長,所以需要用上翹的東西把它兜住,避免踩到裙角上。冕服是給帝王以及諸侯們穿的,所以對冕服的穿著有很多很多的規定。到了唐朝,袞冕就是最重要的冕服了。

趙匡胤這次所穿的這個冕服其實也是從唐朝沿襲下來的,唐朝的冕服是什麼樣子呢?冕上面與十二旒,第二個身上有十二章紋,就是有十二個圖案,這也是唐朝冕服和其他朝代冕服不一樣的地方。關於袞冕實際上在唐朝開始的時候,在袞冕之前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冕服叫做大裘冕。大裘冕是祭祀天地和五帝的時候用的。大裘冕冕上是無旒的,身上要穿黑羊羔皮做的外套。但是這個進入唐朝以後,到了唐高宗李治年間,就有大臣提了意見,意思就是說大裘冕一年到頭也用不來了幾次,並且冬天穿還可以,如果是夏天穿的話太熱,所以建議皇帝改變禮令在這些活動中通用禮冕。李治看完了以後很高興,大筆一揮說“制可之”就準了。

古代的帝王都穿什麼呢?從趙匡胤黃袍加身談起

皇帝身著龍袍

後來到了唐玄宗這個時候,他也要去祭天,而這個時候他就跟他的大臣討論改穿什麼衣服,大臣們就說了如果按照周禮的話,應該穿大裘冕。但是這個大裘冕在高宗的時候已經被廢掉了,而且從武則天開始不論幹什麼都穿袞冕。在《舊唐書·輿服志》中記載:

若遵古制,則應用大裘,若便於時,則袞冕為美

說如果遵循古代的禮制,那就穿大裘好,假如說要與時相宜,那麼還是袞冕漂亮。唐玄宗聽完這個以後,看了這兩套衣服,就嫌棄這個大裘冕太儉樸粗略了,而且冕上又無旒,而且寒暑不能通用,所以就廢止不用。因此在唐朝的時候大裘冕和袞冕這兩個它的功能就二合一了。

趙匡胤在兵變的當天晚上,穿袞冕登基。那這個袞冕又是從哪兒來的呢?難免會有人有這樣的疑問,其實到這個時候趙匡胤再搞一件袞冕已經不費力氣了,因為大權在握,並且袞冕是寬鬆的款式,袖子也長,所以對人體尺寸的要求不那麼嚴格,跟袍服這點是不同的。

後來到了明朝的時候,冕服它的元素就開始向龍袍上移植了,把是為章紋也做在龍袍之上。到清朝的時候,乾脆就把冕服廢止了,把明朝的團龍加上十二章紋放到了旗人的袍服之上,於是就形成了這樣的龍袍。當然清政府之所以採用這樣的龍袍,裡面有這麼多的漢文化的元素,可能跟它的統治需要有關,也跟秦朝的很多皇帝喜歡漢文化有關。但是這樣的龍袍圖案實在是太複雜了,就算是紡織水平不斷地提高,其實製作一件也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財力。

其實這種服裝的設計主要目的是強化統治,所以它在選材用料,在色彩,構圖以及各種配製的數量上都要強調衝擊力,震撼效果以達到威懾的這種目的。因此美感不是這個服裝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