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帝王都穿什么呢?从赵匡胤黄袍加身谈起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说一个人“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

”,虽然这是一句略带贬义的调侃,但从中不难看出,在人们的印象中“龙袍”便是古代帝王皇权的象征,是君临天下,唯我独尊的代名词。在中国历史上,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要数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一跃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从此在后人心中他的形象与“黄袍”便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为何赵匡胤披一件黄袍便能表示称帝自立呢?古代帝王常常自诩“真龙天子”,在袍服上多绣有龙的图案,而赵匡胤称帝时为什么披在身上的是一件“黄袍”,而不是龙袍?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又为什么对“龙”情有独钟,格外推崇呢?从黄袍到龙袍,中国古代帝王的朝服都经历了哪些变化?

古代的帝王都穿什么呢?从赵匡胤黄袍加身谈起

赵匡胤

赵匡胤黄袍加身

在公元960年,大年初四的早上,赵匡胤号称是从醉梦中醒来的。因为几天之前,后周朝廷接到了报告说契丹人打过来了,于是就派赵匡胤领兵出战。大军走到陈桥天就黑了,在吃晚饭的时候,赵匡胤贪杯喝醉了。结果第二天早上推开门一看,就看到这些部下们在院子里头列队,他们还把刀从刀鞘里头抽出来一截,把刀刃亮在外边。说实话这个场面看起来很恐怖,好像要造反。说对了就是要造反,但是他们不是要造赵匡胤的反,而是要请赵匡胤带着大家去造后周朝廷的反。在《宋史》中记载,他们是这样说的:

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太尉”就是指赵匡胤,就是请他当皇帝。从古至今,一觉醒过来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今夕何夕的这是大有人在,但是睡醒一觉发现自己当了皇帝,这如果是正常人的话还以为自己在梦中。但是这一次,赵匡胤的的确确不是做梦,他也就是这样当上了大宋的皇帝。在史料《宋史》里头是这样描述这件事情的:

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就是说赵匡胤还没来得及回答,结果就有人过来拿了一件黄袍给他披在了身上,然后这些众将士就“呼啦”一下全部拜倒了,山呼万岁。这个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袍加身”的故事,当然历史学家对这件事情的真相是有怀疑的,很多人认为是赵匡胤和他的同党一起精心策划了这次兵变,因为如果是没有预谋和准备,那就对未来掌控局面没有那么大的信心,这种情况下谁愿意接这么个差事呢?弄不好这就是一个祸灭九族的大罪,所以有预谋那才是正常的。说是没有预谋,这个是想制造一种“被皇帝”的感觉,立个牌坊而已。当然史学家们会提出很多问题,其中也有关于这件黄袍的问题。

其实黄袍加身,这套打法赵匡胤不是第一人,说来也巧,就是赵匡胤推翻的这个后周在十年前夜用同样的办法推翻了后汉。十年之前,处于五代的后汉时期。后汉有一位重臣叫郭威,这个人恨能干,并且深得老皇帝的器重,所以就显得有点功高盖主。后来后汉隐帝上来了,对郭威容不下,就想杀了郭威。于是后汉隐帝就派人去杀郭威,但是没有想到像郭威这么能干的人,岂能轻易就被你杀了,所以杀人不成,反而给了人借口。郭威就以清君侧为名义,杀回了京都,小皇帝在混乱当中丢了性命,但是国不可以无主,郭威这个时候就请太后出来主持大局。其实在封建时期,像吕后,武则天这么能干的实在是太少了,一个太后既不懂政治,又不懂经济,如何维持局面呢?所以走到这一步,郭威当皇帝就是众望所归,大势所趋了。

古代的帝王都穿什么呢?从赵匡胤黄袍加身谈起

龙纹

首先也是接到了有人报告契丹人打过来了,然后郭威领兵出战。走到半路,军队哗变,要求郭威当皇帝。史书上是这样描述当时的场面的,说他部下的这些将士们群情激愤,人声鼎沸,就奔着他的住处来了。郭威慌忙叫人把门关上,但是将士们翻墙而入,最后台阶上,过道是哪个都站满了人,齐声呼喊,要求他当皇帝。但是郭威不答应,这个时候,就有人上前想要扶他站起来,但是郭威不配合。最后几个人愣把他架起来。在《旧五代史·周太祖纪》中是这样记载的:

或有裂黄旗以被帝体,以带赭袍,山呼震地

这时候就有人撕下一面黄旗披在了郭威的身上,用来代替“赭袍”,“”也是黄色的一种。

我们比较一下前后这两件事情,如出一辙。不同的是郭威用的是黄旗,赵匡胤用的是黄袍。郭威用黄旗说明在仓促之间没有准备,是临时上阵。赵匡胤用了黄袍那就说明是做过了精心的准备的。所以有人怀疑他说明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这个黄袍加身的故事流传甚广,所以也是后来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赵匡胤和黄袍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一种直接的联系,一说到赵匡胤的时候就很容易想到黄袍加身这件事。后来艺人们也以黄袍为题材,给他编排了一段莫须有的故事。

我们知道赵匡胤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当了皇帝的,当了皇帝以后就更有条件喝酒了,而且喝醉了以后也没人敢管他,但是不是每一次喝酒都会有那么好的运气,偏偏就有那么一次喝酒,赵匡胤就惹了个大事,差点弄得杀人偿命。有一部传统名剧叫《斩黄袍》当中就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说赵匡胤当上了皇帝以后,他宠爱的一位妃子叫韩素梅。皇帝一爱上了美女,那就会影响朝政,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给他提宝贵意见,但是谁来提这个宝贵意见合适呢?这副重担就落在了一个大臣叫郑恩的身上。剧中交代,郑恩和赵匡胤是拜把子兄弟。郑恩和张飞的确是有一拼的,同样是武艺高强,是开国大将,同样也是性格比较鲁莽,说话比较直。有一次赵匡胤已经喝醉了,郑恩说话也说得太猛了,因此赵匡胤就怒了,一怒之下把郑恩给斩了。

这个事情一出来之后朝野震惊,跟你出生入死的兄弟说斩就斩了,那么如果杀其他人呢?那还不就是一件随便的事情啊。所以很多人就支持郑恩的老婆来围困皇宫,而恰恰这个郑恩的老婆和穆桂英一样是一个特别能打仗的人,所以这个局面就搞得非常严峻。这时候赵匡胤的酒也醒了,后悔不迭,那能怎么办呢?难道去杀人偿命吗?当然不会这样了,最后找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就是赵匡胤把黄袍脱下来叫人一刀给斩了。

当然戏剧中的故事是禁不起考证的,但是艺人的编排说明了一件事,说明在老百姓的心中,黄袍跟皇帝在心目中是可以等同看待的。在关键时刻,可以用黄袍来替皇帝偿命。

黄色成为皇家专属颜色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对颜色赋予了很多的寓意,比如红色代表吉祥,喜庆。同样无论是历史事件“黄袍加身”还是戏剧故事《斩黄袍》,从中不难看出,黄色在古代人的观念中一直是帝王,皇室所独享的尊贵色。那么黄色为什么会有如此特殊的地位?又是怎样成为皇家篆书颜色的呢?

古代的帝王都穿什么呢?从赵匡胤黄袍加身谈起

龙袍

现在我们来讲一讲黄袍的事情。第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黄袍加身就等于宣布了称帝呢?其实在古代早期的时候,黄色地位并不是最高的,。到了隋文帝的时候,因为他喜欢穿着黄袍“出镜”,所以才把黄色定位了尊贵色。到了唐朝,唐高宗的时候,就把黄色定为了皇家所独享的,从这个时候开始黄色的身份就开始跟皇族对应起来了。既然是皇家独享,其他人就不能随便再穿了。但是赵狂野黄袍加身的时候那件黄袍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有了疑问。很显然,这个是通过特殊渠道预先准备好的。不管怎样,也得要赵匡胤首肯。所以黄袍的来历也成了预谋论的依据之一。

当时隋唐的时候,尽管黄色成为了尊贵色,为皇家所独享,但是赵匡胤的这个黄袍加身实在是太有名了,所以从此以后黄色的权威就越来越大了。在清朝的时候,明黄色为皇帝所独享的,皇族里面的其他人也不能随便穿,除非得到了皇帝的特许,否则就是僭越,弄不好就是要杀头的。

黄袍上绣龙的背后原因

除了黄色,还有一样是古代帝王的专属搭配,那就是“

”。“龙”在中国不仅仅是十二生肖之一,而且 在古代享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关于“龙”的传说,古代 帝王更是将自己称为“真龙天子”,他们在袍服是上多绣有龙的图案,所以后来也被称为“龙袍”。而赵匡胤披在身上的为什么是一件“黄袍”而不是“龙袍”呢?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又为什么对“”情有独钟呢?

古代的帝王都穿什么呢?从赵匡胤黄袍加身谈起

清朝皇帝龙袍

第二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这件事情只叫黄袍加身而不叫龙袍加身呢?名字里头如果有的龙的话,那气势多大啊。其实在民间通俗的说法黄袍就是龙袍,但是这个概念是不准确的。在我们中国古代,袍的基本概念,就是上线连体,并且这个长度要过膝,同时一定要有里子。那么在唐朝园领窄袖的袍服是皇帝的常服,黄色就是用在这中袍服之上的, 所以叫黄袍。说到龙袍,就必须有龙,但是通过大量的史料,以及图片,绘画,我们感受到在唐朝的时候这个皇帝其实并不太经常穿有龙的袍服。

当然,那个时候其实是有龙袍的,武则天曾经,给诸王赏赐过盘龙的袍服,但是那个不是皇帝穿的,要低一档,而且这个也是昙花一现,就是很短的事情。如果按照当时标准的配制,皇帝身上的黄袍上是没有龙的,这个跟一个大型的文献《三才图会》里面是吻合的。在《三才图会》里面唐朝的皇帝没有一个是画着穿龙袍的。因此这件事情极有可能是唐朝的时候大部分皇帝都不穿龙袍只穿黄袍,所以传下来一种风气,到赵匡胤这儿,黄袍加身而不是龙袍加身。那么到了宋朝以后,这个时候龙就开始出现在皇帝的袍服上,成为了皇帝的正式服装之一。但是这个时候的袍服的颜色不是黄色的,而是绛纱袍。

关于这件事,后来还有一部传统戏叫《打龙袍》,这个时候用的名字就开始用了龙袍了,而不再用黄袍。《打龙袍》这出戏是怎么回事呢?说的是宋仁宗年间,包拯奉旨去陈州放粮。在天齐庙的时候遇见了一位盲人乞丐,是一位年纪较大的自称是李氏的女士。她对包拯说他是当今天子的亲生母亲,证据也是有的,是黄绫诗帕,就是在一个黄色的绫子上老皇帝给她写了一首情诗,当然证据也很过硬,所以包拯就答应回去以后跟皇帝说,让他们母子早日想见。但是我们想一想,让一个皇帝突然管一个陌生的女人叫妈,而且这个女儿还是一个盲人并且是一个乞丐,这个事情容易吗?当然不容易了。既然不容易,就应该有策略。

包拯的策略就是趁着元宵节观灯之际,给皇帝准备了一出戏,在戏里头用台词指责宋仁宗不孝。这个节日本来过得高高兴兴的,突然被人无端地指责了一顿说自己不孝,并且还是在信奉儒家的宋朝,所以宋仁宗大怒,下令要斩包拯。包拯是一个忠臣,一个忠臣就这样被杀掉了,所以这个时候情急之下,老太监就说出了当年的真相,就是现在的太后实际上是假太后,刘妃当年要迫害李氏。李氏生了仁宗以后,刘妃用了一个剥了皮的狸猫把仁宗换出来了,让皇帝觉得李氏生出来的是一个怪物,从这以后,李氏就遭到了残害,最后去向不明了。真相大白以后,假太后刘妃就自尽了,同谋的太监也被斩了,就把李氏迎了回来。李后责备仁宗不孝,命令抱枕责打仁宗。这个大皇帝,抱枕当然下不去手,怎么办呢?既然当年赵匡胤能够用黄袍代自己偿命,当然仁宗也可以让龙袍代自己挨打,所以就有了《打黄袍》这出戏。当然还是那句话,戏剧里的故事我们不必跟它去较真儿。

古代的帝王都穿什么呢?从赵匡胤黄袍加身谈起

京剧《打龙袍》

宋朝以后,龙在皇帝服装上的运用就越来越多了。到了明朝,龙的形态就变成了团龙,而且一身上有很多团,所以明朝的是黄色加多个团龙,这是标准配制。明清两代对龙的运用更加夸张泛滥了,一件龙袍上往往有几十条龙,看起来弯弯曲曲的,其实也挺吓人的,那么为什么明清的统治者这么痴迷于龙呢?

社会从部落逐渐地合并成大的部落乃至于大的邦国的过程中,图腾其实也在合并,于是后来就形成了后俩由多种动物元素构成的龙图腾。龙图腾里头蕴含着两种非常可贵的精神,第一种精神就是“合”,“合”就是多方合作。第二个是“和”,就是和谐运转。于是这个龙就是海陆空全能了。本来这个龙是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文化符号,但是却被古代的统治阶者垄断了。古代的皇帝专用龙就是为了制造神秘感。第一个说明了血统的正宗,因为这封建皇帝姓什么的都有,所以在古代就制造出来这么一种传说,说皇帝很多人都是用神奇的方式受孕而生,都是龙种,是龙的孩子。从这个基因上就获得了统一,因此血统正宗了,就有了执政的合法性。第二个原因,龙没有死穴,因为任何现实当中的动物,人类只要经过摸索都能够找到它的软肋,都能够想办法把它制服,但是龙在现实当中不存在,神龙不见首尾,海陆空全能。所以仅仅基于上面的几点,古代的皇帝也希望自己能够独享龙的使用权。

历代皇帝礼服的变化

中国古代皇帝的服饰有很多种,不仅仅有日常穿的常服,若遇到重大仪式或场合,如登基大典,封禅祭祀的时候,古代君王会穿着正式的礼服参加。数千年来,古代帝王的礼服经历了哪些变化呢?

我们再回到“陈桥兵变”这故事当中来,说赵匡胤黄袍加身被皇帝了,这个时候他怎么应对呢?按正常来说他应该假意推脱一阵子,要把这种“被皇帝”的感觉塑造的更加明显,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首先第一点对外面好交代,说明自己不是野心家,之所以当皇帝是在自己醉酒的情况下,部下操纵了我也很无奈。即使将来病变不成罪过上也可以减轻一等。第二点可能更加重要,就是我不想当皇帝,你们非要叫我当,那么我就可以提条件了。于是我们就看见了如下的表演,被扶上马的赵匡胤说了一句话,你们非要我当皇帝,那我的话你们能听吗?其实他这话说得很有意思,他的弦外之音就是如果大家能听我的话,那我还真想试试。

古代的帝王都穿什么呢?从赵匡胤黄袍加身谈起

打龙袍塑像

接下来赵匡胤就下了几条命令,显示了他的政治水平。第一条,之前的皇帝皇后必须恭敬。第二条,朝中的这些大臣们不可欺负。第三条,不能惊扰老百姓,不可掠夺国库中的宝贝。当部下答应了这三条以后,当天赵匡胤就领兵回到了开封。也是在当天,朝中的官员就承认了这场兵变,列出了新政府的人员名单。在当天后周的皇帝就禅位给赵匡胤,在《宋史》中记载,也是在当天晚上:

太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

赵匡胤本来早晨已经黄袍加身了,大家已经承认他的皇帝地位了,但是黄袍毕竟只是皇帝的常服,是日常工作还有生活当中穿的。那在登基这种重大的仪式上,还是要穿正装的礼服,正装的礼服就是“衮冕”,有人说衮冕就是龙袍,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衮冕是上衣下裳,不是袍,所以它连袍都不是,何来龙袍?冕服其实是从黄帝时候开始发明的,到了周朝就形成了体系。后来到了汉朝的时候,又进行了修补,这是我们汉服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冕服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包括了头上的这个冕,衣裳,衣带,还有舄,就是脚下那个木底的前端上翘的布鞋。为什么要前端上翘呢?因为那个时候皇帝穿的裙子都很长,所以需要用上翘的东西把它兜住,避免踩到裙角上。冕服是给帝王以及诸侯们穿的,所以对冕服的穿着有很多很多的规定。到了唐朝,衮冕就是最重要的冕服了。

赵匡胤这次所穿的这个冕服其实也是从唐朝沿袭下来的,唐朝的冕服是什么样子呢?冕上面与十二旒,第二个身上有十二章纹,就是有十二个图案,这也是唐朝冕服和其他朝代冕服不一样的地方。关于衮冕实际上在唐朝开始的时候,在衮冕之前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冕服叫做大裘冕。大裘冕是祭祀天地和五帝的时候用的。大裘冕冕上是无旒的,身上要穿黑羊羔皮做的外套。但是这个进入唐朝以后,到了唐高宗李治年间,就有大臣提了意见,意思就是说大裘冕一年到头也用不来了几次,并且冬天穿还可以,如果是夏天穿的话太热,所以建议皇帝改变礼令在这些活动中通用礼冕。李治看完了以后很高兴,大笔一挥说“制可之”就准了。

古代的帝王都穿什么呢?从赵匡胤黄袍加身谈起

皇帝身着龙袍

后来到了唐玄宗这个时候,他也要去祭天,而这个时候他就跟他的大臣讨论改穿什么衣服,大臣们就说了如果按照周礼的话,应该穿大裘冕。但是这个大裘冕在高宗的时候已经被废掉了,而且从武则天开始不论干什么都穿衮冕。在《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

若遵古制,则应用大裘,若便于时,则衮冕为美

说如果遵循古代的礼制,那就穿大裘好,假如说要与时相宜,那么还是衮冕漂亮。唐玄宗听完这个以后,看了这两套衣服,就嫌弃这个大裘冕太俭朴粗略了,而且冕上又无旒,而且寒暑不能通用,所以就废止不用。因此在唐朝的时候大裘冕和衮冕这两个它的功能就二合一了。

赵匡胤在兵变的当天晚上,穿衮冕登基。那这个衮冕又是从哪儿来的呢?难免会有人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到这个时候赵匡胤再搞一件衮冕已经不费力气了,因为大权在握,并且衮冕是宽松的款式,袖子也长,所以对人体尺寸的要求不那么严格,跟袍服这点是不同的。

后来到了明朝的时候,冕服它的元素就开始向龙袍上移植了,把是为章纹也做在龙袍之上。到清朝的时候,干脆就把冕服废止了,把明朝的团龙加上十二章纹放到了旗人的袍服之上,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龙袍。当然清政府之所以采用这样的龙袍,里面有这么多的汉文化的元素,可能跟它的统治需要有关,也跟秦朝的很多皇帝喜欢汉文化有关。但是这样的龙袍图案实在是太复杂了,就算是纺织水平不断地提高,其实制作一件也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其实这种服装的设计主要目的是强化统治,所以它在选材用料,在色彩,构图以及各种配制的数量上都要强调冲击力,震撼效果以达到威慑的这种目的。因此美感不是这个服装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