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三個訣竅,讓你看人不走眼!

原創: 曾仕強教授 中國式管理人脈圈 今天

曾仕強:三個訣竅,讓你看人不走眼!

知行合一,修己安人

一個人,向某個雜誌投稿,但是稿子很快被退了回來,再投去,又退回來。他就覺得很奇怪,你們編輯到底有沒有看呢?所以,第三次他投稿的時候,就偷偷地用膠水把兩三頁都粘在一起,想看看自己的稿子到底有沒有被看過。結果投出去很快又退回來了。打開一看,果然不出所料,心想你們根本就沒看,那個膠水粘住的地方還原封不動地在那裡。於是他就寫了一封信,說:編輯先生,我是很敬仰你的,但是你的這種態度,實在令人不敢恭維……那個編輯看完以後就回了他一封信,說:謝謝您這麼關心我們,但是我問您,當您要吃雞蛋的時候,一聞味道不對,難道還要吃完才說這是壞雞蛋嗎?就這麼簡單。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一看某些東西不對勁,就要趕快篩掉,趕快躲掉,保護自己。

有人說,不行,一定要看完,不然怎麼知道它的好壞呢?這是什麼?亂講!我可以很鄭重的說明這件事情,

凡走過、聽過、看過的,必留下痕跡。留在你的大腦裡面,抹都抹不掉,搞的你整個大腦都亂七八糟。以前是開卷有益,現在是開卷就受害!如果再不謹慎的選擇閱讀,真的很危險。有太多事情,你寧可一輩子不知道,知道你就受害!我還要建議大家,多讀道理書,聖賢書,因為那是智慧書,對你一輩子都有幫助;少看事務書,因為什麼?事務書都是有時效的,一段時間就沒用了。多少經典的書都讀不過來,你花那麼多心思讀一些沒有用的幹什麼?人生短暫,你有那麼多時間用來浪費嗎?

曾仕強:三個訣竅,讓你看人不走眼!

同樣的道理,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看到有些人不對勁,你還要往下交往嗎?關係越近,交往越深,到後來你越麻煩!但是,有些人就是不信邪,結果自己倒黴,也是自作自受!

沿著這個思路,我們來看看如何識人用人。

在用人之前,首先要定一個標準,我們叫做最高指導原則,那就是:德本才末!

有德有才,不用說,誰都希望用這樣的人。

有德無才,培養使用。

無德無才,也不必說,沒人喜歡用這樣的人;

最難權衡的就是有才無德的人,有人說,限制使用。不對!能被你限制住,就不叫有才,因此說,凡是你用這種人,最後就是害死老闆。

所以,我們建議,有才無德的人,堅決不用。

那麼,如何判斷

曾仕強:三個訣竅,讓你看人不走眼!

第一、看他是不是“孝”。

一個不孝的人,不可能真心對別人好的,因為,他對自己的父母都沒有真心,你還指望他對誰有真心呢?因此說,

“孝”是用人的第一標準!可是,你怎麼知道他孝不孝呢?

你可以側面去了解,比如,你當面問他爸爸最近怎麼樣?他說:“不知道,好久沒聯繫了。”你就知道,這個人是不能錄取的,博士學位也沒有用。一個人不孝,他會衷心於公司嗎,會把事情做得很好嗎?我反正是不相信的。你再問他:“你爸爸和媽媽最近相處得怎麼樣?”他回答說:“從我小時候他們就吵架,到現在還沒有停。”你就完全瞭解情況了。再比如,有公司成立了孝心基金,每年定期的給員工父母打錢;有人就提出來,還不如跟工資一起發了算了。這樣的員工你要小心了。

對於行孝是什麼態度,也是一個參考指標,我們知道,行孝是不能的;因為,我們很不願意說那句聽起來很傷感的話,叫做,子欲養而親不待。我最近看到很多感人的事情。其中有一對兄弟,他們在職場上表現都很好,可是因為老父親病得很重,兩兄弟不顧一切辭掉工作,回家輪流照顧他們的爸爸。我問他們:“難道工作不重要嗎?”他說:“工作是很重要,但是爸爸的

生命是很有限的,工作以後還來得及。”他們把兩個一比,就知道爸爸目前是最重要的。所以人要懂得取捨,這是非常重要的。

曾仕強:三個訣竅,讓你看人不走眼!

第二、看他看什麼書?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那也是經過大量的信息收集,方方面面的瞭解,才決定請他下山的。我們看,劉備第二次去拜訪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不在,童子以為在家,就請他們進去了。進去以後,劉備才發現在家的並不是孔明,而是他的三弟諸葛均。可是劉備並沒有表現出很洩氣的樣子,反而想趁機瞭解一下孔明。他在臥室、書房這些地方看到很多孔明表白自己心跡的東西,比如牆上掛的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題字。再看諸葛亮書架上擺的什麼書,果然都是些經典,明理的書。雖然,當時劉備沒有這種心境,但並不妨礙他欣賞這樣的境界。通過孔明所看的書來大體瞭解孔明的為人,是個不錯的方式。

劉備從中感覺到孔明一家人都很親切豁達,從而進一步增加了對孔明的良好印象。後來把諸葛亮請下山,經過一次一次的考驗,一步步的重用,到最後,白帝城託孤,將大權交給諸葛亮。種種事實證明,不能不說,劉備在識人用人方面是相當高明的。

曾仕強:三個訣竅,讓你看人不走眼!

第三、看他說什麼話?

我們常講,一開口就見高低。凡是見面就跟人打成一片,好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樣,這種人,你最好離他遠點,這種人跟誰都是這樣。就是沒有真心嘛。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總得有個過程嘛。我們中國人一般都是由遠及近、由外及內、由淺入深的,你一見面就熱情的不得了,就是說你跟誰都很好,就表示你跟誰都不好。我們講,親疏有別,就是這個意思。很多人講,我這個人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那這種人就是沒有良心,就是好壞不分,就是不把人當人。要怎麼選擇,就是各人的事了。

接下來,我們看劉備與關、張二人是怎麼相識的?關張二人因豬肉、綠豆的事情打了起來,劉備看二人武藝高強,想要拉他們入夥謀求大業,於是上來勸架,抓住兩人的說,第一句說了什麼?

“二位壯士俱身懷絕技,武藝驚人......”還補充一句“佩服!”幾句話說到大家心裡去了,氣氛也緩和下來了,人家願意聽了,才好接著往下說;於是,才有後來的桃園三結義,開創蜀國江山。如果不是這樣,換種說法,“你們兩個不要打架,我比你們還厲害......”兩個人不合起夥來打他才怪,哪還有以後的那些故事呀。由遠及近,慢慢切入。這才是說話的藝術!

曾仕強:三個訣竅,讓你看人不走眼!
曾仕強:三個訣竅,讓你看人不走眼!

再看,凡是一開口就提利益的人,那這種人多半是唯利是圖的。還有,開口閉口大談仁義道德,那大概也是有口無心的人。我們中國人說話從來都是要力求說到差不多就不說了,就是說到合理的地步。有句話叫做,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拋卻一片心。

其實,自古迄今,識人的原則大致相同。唯有細心、用心,才能真正識人知心

曾仕強:三個訣竅,讓你看人不走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