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量發展的生動樣本 茌平新舊動能轉換背後的故事

高“智”量發展的生動樣本 茌平新舊動能轉換背後的故事

信發集團66萬千瓦高效超超臨界發電機組主控室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蔣希偉 通訊員 鄭兆雷

  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全面起勢,各地如何賽出好成績?

  茌平用高“智”量的行動給出答案——4月3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國彪、聞雪友、蔡美峰,中國科學院院士費維揚、韓布興,清華大學教授毛健雄等多位院士和專家來信發集團考察調研“循環經濟”;10月25日至27日,茌平承辦“第十屆能源科學家論壇”,20位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院士及相關科研院所和企業專家參加,為茌平能源利用和產業轉型升級把脈問診……

  千方百計上好項目,搶抓機遇招才引智,茌平新舊動能轉換的步伐堅定而鏗鏘,全區工業轉型升級戰場上捷報頻傳,好戲連臺。

  一座電廠的涅槃:從“耗煤大戶”到“行業標杆”

  “一家民營企業,能建起9臺66萬千瓦高效超超臨界發電機組,了不起!”第十屆能源科學家論壇期間,第四次走進信發集團的清華大學教授毛健雄向信發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學信豎起大拇指。

  信發集團發電主控室電子屏幕上,一組不時變動的數字十分顯眼:“二氧化硫濃度0.02毫克/立方米”“粉塵濃度0.907毫克/立方米”“氮氧化合物濃度37.357/立方米”,這3項主要指標均大幅低於國家現行標準。

  轉型發展,信發集團付出了大代價。截至目前,該集團已實施4次集中“爆破”,累計關停14臺“小火電”,投資216億元新上9臺66萬千瓦高效超超臨界發電機組。新機組發電煤耗僅248克/千瓦時,熱效率可達48.04%。

  在下大力氣抓節能減排的同時,信發集團的經濟效益不降反升。去年,全國鋁行業普遍不景氣,信發集體卻憑藉“鋁電聯贏”模式實現銷售收入1919億元、利潤139億元、利稅215億元,成為山東民營企業100強亞軍。

  並且,信發集團在延伸產業鏈條上也邁出了新步伐。該集團把上游電廠排出的粉煤灰、煤渣,以及從電廠、電解鋁廠、碳素廠排出的脫硫石膏等副產品作為原料,用來生產蒸壓標磚、砌塊、石膏板等新型建材,年經濟效益達50億元。

  今年,茌平區依託信發集團規劃了佔地1平方公里的“園中園”——中國信發綠色智慧鋁精深加工產業,精心謀劃了16個大項目,與廣東興發鋁業、堅美鋁業、忠旺鋁業等全國鋁精深加工產業龍頭實現精準對接。目前,友升鋁業年產33萬隻高端鋁合金電池框、譽誠新型建材年產80萬平方米鋁單板及鋁合金模板等一批鋁精深加工項目已全部開工。

  一塊毛巾的傳奇:靠品質說話,單盒售價破百元

  一顆碩大的水珠滴入一條摺疊好的白色毛巾上,眨眼功夫就無影無蹤。11月8日,在茌平金號織業毛巾展示區,業務員操作的一個簡單實驗讓記者嘖嘖稱奇。

  這盒毛巾的價格也很讓人吃驚——禮盒包裝版的售價高達125元。

  一盒毛巾價格為啥這麼高?“其實,最重要的,還是靠品質說話。”金號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金號高檔毛巾選用一流棉紗和染料。以染料為例,有的染料每公斤只能上染五六百克,上染率只有一半多一點,且容易掉色成為“毒毛巾”;金號採用進口染料,上染率能夠超過80%,且不易掉色。金號在毛巾製作工序上也頗為講究。比如,毛巾在製成胚布、縫邊後均要經過水洗,以增加毛巾的柔軟性和吸水性。

  金號不僅生產毛巾,其床上用品、布藝裝飾品、浴室用品等家紡產品同樣出色,“依詩家”床上用品還榮獲了“山東名牌產品”稱號。

  網絡銷售也為金號帶來了利好。目前,金號已在天貓、京東、亞馬遜等知名電商平臺開設直營網店。去年“雙11”當天,金號網絡銷售額達1.2億元,今年有望突破1.5億元。

  往深處走,傳統產業也會充滿朝陽氣息。像金號一樣,山東宇洋汽車尾氣裝置有限公司也嚐到了“深加工”的甜頭。該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相繼攻克國外公司對蜂窩陶瓷載體、催化劑噴塗等關鍵技術的壟斷,與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達成配套供貨協議。同時,該公司研發的廢氣再循環冷卻器產品已出口至歐美和中東地區。

  一個“磁場”的引力:廣發“英雄帖”,引來智囊團

  青島科技大學塑料實驗室教授高其瑞又來茌平過週末了。

  高其瑞教授為什麼愛往茌平跑?原來,頤和塑膠和青島科技大學結成了“校企聯盟”。早在2013年,高其瑞及其團隊就承擔起幫助頤和塑膠開發新材料的重任。幾經攻關,高其瑞及其團隊終於開發出氧指數、彈性、硬度等完全符合歐盟標準的環保阻燃複合型材料,結束了國內空調生產商密封元件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幫助頤和塑膠成功拿到日立、三菱兩家日系企業的訂單。

  針對“企業研發沒人才、科研機構成果難轉化”的現狀,茌平啟動了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對接”行動。他們摸排出130多家企業的100餘項技術合作需求,先後向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發出“英雄帖”。經雙向選擇,137名新能源、新材料方面的專家教授與茌平企業簽訂合作協議;企業每年給“教授們”負責的實驗室定向撥付研發經費,學術成果歸科研院所,技術使用權歸企業,初步形成產學研一體化。

  茌平還設立專門財政引導資金,明確規定合作期間,“教授們”享受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對科研成果轉化情況進行年度考核和績效評估,對錶現優秀、效果突出的給予獎勵。

  產學研無縫對接,使茌平形成吸引“教授們”前來的強“磁場”。僅今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專家們就先後4次“組團”考察信發集團。截至目前,茌平引進“兩院”院士14人,泰山學者和泰山產業領軍人才3人;建起51家科技創新平臺,其中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家、省級院士工作站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6家,200多項國內領先科技成果得以轉化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