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故事:智能温室大棚助力原阳回湾村民脱贫

王新林

11月10日一早的原阳县陡门乡回湾村气温有些低,可贫困户穆玉安却丝毫感觉不到这寒意,骑上电动自行车高高兴兴地上班去了。从一个农民变成一个能拿工资的“工人”,已经小半年的时间了,穆玉安的心依然被这个角色的转变而温暖着。

“快70岁了,没法再外出打工。如今,在家门口上班,我们老两口每个月虽上不了全班,但也能挣两三千元钱,还不耽误管家里的2亩多地,这日子过得好着呢!”穆玉安的妻子高兴地说。穆玉安妻子所说的上班的地方是村里建成投产将近半年的智能温室大棚。

穆玉安的妻子告诉记者,这一切的变化源于该村驻村第一书记毛爱菊的到来,在她的努力帮扶下,回湾村村民的生活才越来越有奔头。

回湾村地处黄河滩区,曾经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除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其他村民几乎全靠种地为生,曾经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几年来,在原阳县环保局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毛爱菊的带领下,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在一步步改变着。

曾经的回湾村没有任何村集体产业。“光靠这不多的土地很难让村民们的生活有大的改观,必须发展村集体企业。”从驻村以来,毛爱菊就一直在思考着如何能为村民们找到更好的致富路。

2019年年初,毛爱菊将陡门乡的集体带贫项目——智能温室大棚项目争取到了回湾村。“经营大棚每年会给乡里一定的租金,用于全乡的扶贫工作。另外,有了这个蔬菜大棚,更方便咱村村民就业,尤其是对那些年龄大些的、无法外出打工的村民来说,家门口就业会更方便。”毛爱菊说。

项目争取来了,村里没有这样的专业人员来经营管理又该咋办?毛爱菊又开始四处寻访专业人员。最终,在毛爱菊的动员下,懂得智能温室大棚经营管理的金祥利决定到回湾村来,为当地的扶贫工作尽分力。

从今年3月初智能温室大棚开始建设起,回湾村的村民便开始在这里打工了。那时候,回湾村有20多名村民参与了智能温室大棚的兴建,每个月能拿2000多元的工资,这对于一直以来靠种地为生的农民来说别提有多高兴了。

今年5月底,流转了当地300多亩土地而建成的智能温室大棚开始投入生产了。育苗,种植,管理……村里有16名贫困户成了这里的工人,每天像城里人一样上班下班,一天能挣八九十元钱。“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如今竟实现了。”穆玉安的妻子说。

新乡故事:智能温室大棚助力原阳回湾村民脱贫

大约3个月后,第一批成熟的西红柿从大棚里走出来。再后来,黄瓜、甜瓜、西蓝花等蔬菜、瓜果也陆续成熟上市。“大棚里的果蔬收成好,俺的日子也是过得越来越红火了,以后会更好。”看着一箱箱装好的新鲜蔬菜经过自己的努力从这里走向市场,在此就业的贫困户心里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憧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