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沙会战,波兰“轻重装”骑兵组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奥尔沙会战,波兰“轻重装”骑兵组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奥尔沙之战》画作中波兰的全具装板甲骑兵

直到公园1000年左右,相对于地中海地区、中亚、东方和西欧地区,东欧波兰地区的军事组织还是较为落后的。虽然封建军事制度在波兰开始较晚,但之后整个中世纪波兰的军事水平与风格基本与西欧大陆同步。在西欧重骑兵的锁甲时代,波兰重骑兵也使用相似的锁甲。14世纪后半叶—15世纪,波兰也与西方一样开始增加重骑兵盔甲上的板甲部件比重。

大约在1425 年左右,类似西欧同一时期, “全身板甲”也从西方传入波兰。不过,标准的、完全发展成熟的哥特式德国全身板甲传入波兰在1475 年之后。此后,随着16 世纪文艺复兴早期新式板甲在欧洲的传播,著名的新式哥特板甲马克西米里安甲在这个时期也引入了波兰。同西欧重骑兵的装备情况类似,15 世纪波兰重骑兵板甲马铠同样不普遍,但到了16 世纪,一些波兰重骑兵也拥有了全板甲马铠。这些高度重装的精英骑兵在16 世纪初数次著名的交战—特别是奥尔沙之战中多次体现他们强大的威力。

尽管“十三年战争”( 1454-1466年,是普鲁士联盟与波兰王国结盟共同对抗条顿骑士团国的战争)时期,波兰军队的结构得到一定的调整,但本国的职业化步兵规模与西欧各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16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军队,相较西欧,如法国、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等国,更依赖于他们的骑兵部队。当时大行其道的“古波兰军阵”就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被称为“前锋”,由重骑兵或者骠骑兵组成,前锋的侧翼则是由骑射手或哥萨克人组成的轻旗队。

第二部分则被称为“中央”,由重型骑兵,或者由更轻一些的骠骑兵组成,他们在多数场合被集中使用,形成可怕的突击力量,有的时候也会被单独使用—当需要用到骠骑兵机动灵活的主要特点时。

第三部分则是步兵与炮兵,他们应当密切配合骑兵们作战,见机行事。

这种偏重于骑兵的作战方式至少在东欧地区被证明是有效的,特别是在面对东方的新兴对手—罗斯人建立的不断扩张的莫斯科大公国之时。

1512 年,莫斯科公国逐步强大,连续扩张吞并其他罗斯小公国,并且为夺取鲁塞尼亚地区,即现在的乌克兰地区,与波兰—立陶宛联盟发生了战争。当时的斯摩棱斯克(现在俄罗斯西部)是最重要的防御东方莫斯科大公国的前哨堡垒,也曾击退过几次莫斯科人的进攻。但在1514 年7 月,莫斯科军队还是通过围攻占领了城堡。在这次成功的刺激下,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命令他的军队进入白俄罗斯,占领了克里切夫、姆斯季斯拉夫尔等几座城镇。

波兰国王希格斯蒙德集结了波兰与东方立陶宛的军队35000 人来应对。他军队人数较莫斯科人少,优势则是大部分都为训练有素的骑兵。国王将这支军队交给大统帅康斯坦提·奥斯特洛斯基。这支军队包括16000名立陶宛骑兵、14000 名波兰骑兵(包括重骑兵与轻骑兵)、3000 名波兰雇佣步兵及2500 名波西米亚的志愿军。波兰国王希格斯蒙德将4000—5000 兵力留在鲍里索夫(现白俄罗斯中部城市),而使用30000 人的主力迎战莫斯科公国。8 月底,两军的先头部队在贝尔齐纳河、博布尔河、德鲁特河(白俄罗斯境内)河畔进行了小规模的冲突。双方的损失都很小。

莫斯科军队避免了正面冲突,率先控制了克拉皮夫纳河上奥尔沙和杜布罗夫诺两处的桥梁,并且在那里扎营。莫斯科军队的统帅是伊万·切里亚德宁, 诺夫哥罗德的总督。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波兰军队想要渡河,就得利用第聂伯河上的两座桥梁,于是分兵去保护这些通道。然而,波兰统帅奥斯特洛斯基在更远的北方利用两座浮桥渡过了他的军队,破坏了原先莫斯科军队利用桥口优势地形的计划。到了9 月7 日晚,渡过河的波兰—立陶宛主力军队准备与莫斯科军队展开决战。

奥尔沙会战,波兰“轻重装”骑兵组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奥尔沙战役前波兰大军成功渡河

奥斯特洛斯基将他手中来自立陶宛大公国的16000 名骑兵布置在阵型中央,大多数波兰步兵与辅助部队布置在侧翼,波西米亚与西里西亚步兵被部署在侧翼中心掩护主力骑兵部队。在他们的前方则是由波兰与立陶宛骑兵组成的先锋部队。

对于对手莫斯科公国的军队人数,虽然波兰国王希格斯蒙德宣称有8 万人之众,但现代波兰历史学家伯恩认为,这只是一种宣传的夸大。他估计罗斯军队人数应为3—4 万人左右。且从波兰国王希格斯蒙德的信件中可以得知,他了解莫斯科人的优势,但仍然将高达5000人的军队搁置,没有将他们投入战斗。而现代的俄罗斯历史学家,则认为俄军的人数为12000 人,这个数字得到了不少支持。同时,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波兰—立陶宛军队也为12000 人左右,两军数量旗鼓相当。

9 月8 日,天亮后不久,莫斯科公国统帅伊万命令发动攻击。莫斯科军队试图通过一个钳形攻势来包抄波兰与立陶宛军的侧翼,这里布置着波兰与立陶宛的骠骑兵以及来自东方的鞑靼人轻骑兵。伊凡自己亲自统帅其中一个翼的攻击,但他们的攻击被波兰与立陶宛的骑兵击退,只得返回了攻击初始位置。不过伊凡依然信心十足,继续命令攻击(从这里笔者认为莫斯科公国的军队数量是占据优势的),但由于他过分专注于他的钳型两翼攻击,因而忽视了各单位的协调以及应对波兰军队可能发动的反击。而波兰拥有强大战力的重骑兵与骠骑兵的反击很可能是致命的。

波兰骠骑兵、立陶宛骑兵及鞑靼人的轻骑兵见莫斯科人因发动钳型攻击而战线过长,立即发动突袭,企图直接分割莫斯科军队的中央阵线。但轻骑兵的迅速突击未取得预想战果,波兰与立陶宛骑兵开始动摇并撤退。

奥尔沙会战,波兰“轻重装”骑兵组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奥尔沙战役中的波兰军队。右为16世纪波兰全具装板甲重骑兵

伊凡调动了所有的罗斯骑兵转而追击波兰—立陶宛轻骑兵。波兰与立陶宛的轻骑兵,在被莫斯科骑兵追击了约几分钟后,或许是他们本身就有一定的假撤退战术,突然转向了两侧。莫斯科骑兵发现自己遭到了隐藏在森林中波兰军队大炮的轰击,这或许没有遭到太大损失,却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这时,波兰—立陶宛军队的主力骑兵队开始反过来,从两侧包抄冲击莫斯科军队的骑兵。

莫斯科军统帅伊凡企图撤退他的军队,但明显军队在波兰骑兵的猛烈冲击下已经无法做到有序,有些慌乱的莫斯科军队开始逃跑。立陶宛与波兰骑兵一直追击了5公里左右,杀死了13000—40000名敌人(后一个数字有可能是夸大的),至少俘虏了5000人。莫斯科军少则140门,多则300门的大炮也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全部被波兰—立陶宛军缴获。莫斯科军方面的统帅伊凡也被俘虏。

这场大战并非决定性战役,而只是波兰—立陶宛与莫斯科长期战争的一部分,因为反攻的波兰—立陶宛军队也未成功夺取斯摩棱斯克。但这次会战显示了波兰“轻重装”骑兵组合—装备了马克西米利安—文艺复兴板甲的重装板甲骑兵与著名的骠骑兵,互相协同的巨大威力。在正面冲突中,莫斯科公国包括之后的沙皇俄国仍惯常使用的,有浓厚奥斯曼及蒙古风格,身披札甲、锁甲或板链甲的东方式重骑兵,显然无法与西式板甲重骑兵抗衡。优秀的巴尔干地区骠骑兵也压制着罗斯人军中东方突厥或蒙古式骑射手曾具备的轻骑兵优势。

本文摘自战场决胜者007《重骑兵千年战史(下)》

奥尔沙会战,波兰“轻重装”骑兵组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