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浪里的“白银”

地处洞庭湖腹地的沅江有首民谣:“沅江之水高山来,流经千里到白沙,水洗白沙生白银,丝丝白银是佳肴。”这里所说的“白银”就是“沅江银鱼”,“沅江银鱼”是传统名产,中国风物志丛书《湖南风物志》(1985年版)将其列入“水产”之首。

  据史料记载,银鱼早在春秋战国时就被视为圣鱼、神鱼。“沅江银鱼”历史悠久,品质上乘,早在唐宋年间,就被列为贡品,销往京城。清咸丰、同治间,境内产银鱼水面达18万亩,年产鲜银鱼达80吨。清末至民国,白沙长河、万子湖等水域都盛产银鱼,年获银鱼干达15至20吨。后因生态环境变化,银鱼生产水面渐减,年产银鱼干维持在4吨左右。

  洞庭湖水与沅水接壤的白沙长河的特产鱼,它的特性是只能生活在清澈、优良的水质中,它成群结队迎水而上。成鱼身长6至9厘米,呈圆柱形,尾部稍侧偏,鱼头扁平,吻尖短,眼睛大,鱼身无鳞,洁白如银,尤是两点漆黑的眼睛,如画龙点睛,黑白交辉。“沅江银鱼”为著名的洞庭湖银鱼。

  银鱼体柔若,无骨无肠,呈半透明状,漫游水中似银梭织锦,快似银箭离弦,所以古人又把它喻为玉簪、银梭。银鱼的繁殖习性较为奇特,《沅江县志》记载:“据渔民观察,在大雪纷飞时,先产卵于湖面冰雪之上,随冰雪溶化成凉粉状,无色透明,浮于水面,至翌年春暖始孵化。孵出的幼苗生长缓慢,一般在农历五月才开始成鱼。银鱼喜游于清水草滩,离水面一到二尺的缓流处,觅食微生物。”银鱼生命期仅一年,若是被捕获捞出水面,会立即变成白色,如玉似雪,令人啧啧称奇。

  民谚云:“洞庭枇杷黄,沅江银鱼肥又香。”五月枇杷黄熟之时,正是银鱼上市之季。梅雨季节至寒露、霜降,是捕捞银鱼的最佳时期。每当此时,洞庭湖畔,商贾云集,皆缘于银鱼,已成为洞庭水乡历年的又一风景。

  银鱼的捕捞专用工具一般用银鱼拖网,长约30米,由风网船搜拖,在湖水中缓缓而行,多则一网可捕数百斤。其网系纯丝织成,网眼细小,造价颇高。银鱼捕获后,可迅速集中速冻,也可做成银鱼干。旧时,渔民将其在晴天烈日暴晒,成品雪白如银;若遇阴、雨,则以炭火烘烤,色呈黄褐,鱼质略低。

  洞庭湖银鱼在长期繁衍中,分为好几个品种,其中以短尾银鱼和寡齿短吻银鱼为上品。清道光《湖南方物志》载:“沅江县银鱼以大小相杂者佳,谓之‘带子银鱼’,其长二寸许者谓之‘面条鱼’,鲜味稍逊。”相较而言,“沅江银鱼”这两大种类品质俱佳,色白透明,肉质细嫩,食味特佳,被誉为席上珍品。

“沅江银鱼”曾参加巴拿马博览会,畅销海外。日本人尤爱之,视作稀世之珍,称为“鱼中人参”。

  “沅江银鱼”的食用方法很多,煎炒熘炸、蒸煮烩炖皆可,最具特色莫过于炸、炒、煎和做汤羹。银丝可鲜吃,可晒干吃,晒干后更是清香扑面。像锅粑银丝羹,先把锅巴犁成粗粥,武火煮沸,加香菇、湘莲、银鱼丝,文火熬成稀粥,这样就色香味俱全了。

  “沅江银鱼”曾有过鼎盛时期,后来由于生态环境变化也出现过衰落期。随着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政府部门通过减少污染源、净化水质,休湖禁捕等措施,“沅江银鱼”又将成为高质、高产的一大农业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