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有女初长成》:严歌苓对女性自我觉醒与自我救赎的深刻理解

文|大翎

《谁家有女初长成》:严歌苓对女性自我觉醒与自我救赎的深刻理解

一直觉得,严歌苓女士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黑色幽默,她总是能把讽刺,乃至残忍包装得风趣诙谐,让读者忍不住带着一身鸡皮疙瘩地会心一笑。

在《第九个寡妇》中,为了描写“批斗大会”上盲目随大流的人们,她用雄鸡的鸣叫作比喻:“雄鸡一个比一个唱得好,唱得亮,唱得像几千年没打过仗没杀过人一样。”

在《乖乖贝比》中,为了突出人贩子阿鹏凶狠的模样,她用寥寥数语把他“漆黑”的形象跃然于纸:“阿鹏有张大团脸,大圆肚皮,喝漆黑的茶,把牙喝得漆黑。”

在《小顾艳传》中,为了刻画小顾对身材干瘪却写得一手好字的小三的蔑视,她流露出一种旧时代女性内心深处的嗤之以鼻:“字是可以练出来的,没奶子到末了也没奶子。”

然而,《谁家有女初长成》却完完全全颠覆了我对严歌苓的这种幽默印象。看着如此文艺小清新的标题,我本以为可以好好放松一下,跟严姐姐来一场愉快的思想交流。谁知道,她竟卸下一切幽默的包装,赤裸裸地把讽刺和残忍进行到底。

可以说,这是我读过严歌苓的作品中最虐心、最残忍的一部,没有之一。

《谁家有女初长成》:严歌苓对女性自我觉醒与自我救赎的深刻理解

将近100页篇幅,《谁家有女初长成》应属一部中篇小说,但严歌苓却精心地把它分成上下两卷,情调和格调都非常不同的上下两卷。

上卷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是:花季少女潘巧巧走上了一条崎岖不平的关于成长的不归路。涉及的关键词有:深圳、人贩子、旅店、初夜、深山、买卖、性奴隶、杀人。

大家可以猜到,这是一个农村妇女被拐卖的故事。严歌苓把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各种“曲折离奇”全摆在一起。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正经历着最热闹的变革。一个叫巧巧的年轻女孩,带着羞怯与纯真出场了。

跟黄桷坪的其他女孩一样,巧巧对那个不是国外却胜似国外的深圳充满遐想,梦想着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名女工,即使一天工作十六个小时,吃饭只有5分钟而买饭的队要排一小时,就那样也不耽误深圳天堂般的好。

而一个花季少女的蜕变不需要什么大道理,男人和吃亏便足矣。

在巧巧看来,这仿佛是一个魔咒般的命运,没有五花大捆,没有威迫利诱,她就这么一圈一套地自己走入了被拐卖的陷阱。

《谁家有女初长成》:严歌苓对女性自我觉醒与自我救赎的深刻理解

严歌苓在此文中无疑用了一种“未来式”的叙事方式。她一边陈述着当下发生的事情,一边让处在未来某一时刻的巧巧适时地出现。比如:

当巧巧错过警察大叔的救助,跟陌生人陈国栋走了后,严歌苓说:“许久以后巧巧才明白自己就是从这时刻开始闯那场大祸的。”

当巧巧在旅店半推半就把初夜交给陈国栋,以为自己得到了爱情时,严歌苓又说:“后来巧巧怎么回想,也不记得自己怎样上了长途汽车,怎样到了‘家’”。

当巧巧幡然醒悟发现自己被陈国栋卖到深山后,严歌苓又来一句:“在一切都一去不返的那天,巧巧回忆起……”

当巧巧就这么认了命,安心当起刘大宏的妻子时,严歌苓继续说:“在事情不可逆转的将来,巧巧记起这一晚……”

当巧巧终于明白自己被大宏二宏两兄弟共同“享用”,声嘶力竭跟大宏摊牌时,严歌苓抛出一个美好的假设:“如果有这一下子,下面的事或许不会发生。”

故事本来就已经够一波三折的,再加上严歌苓这种“好戏还在后头”的表达方式,对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活生生的折磨,就像头顶上架着一把大菜刀,却不知它什么时候突然落下一样,心里悬得慌。

直至读到上卷的尾声部分——巧巧手举大得可怖的菜刀,果断地让兄弟俩倒在血泊,我才了然那个一直被重重复复提了N遍的“大祸”,心里的石头算是落下了,但一股虐心之感却久久不散。

《谁家有女初长成》:严歌苓对女性自我觉醒与自我救赎的深刻理解

我认为,这个故事真正虐心的地方不在于巧巧的命运有多曲折多悲惨,而在于:即使时间倒退,事情重来一遍,巧巧还是那个无知愚昧自动走入圈套的巧巧。作者帮不了她,读者帮不了她,没有人帮得了她,这一切都是出于完全的自愿。这才是让人感到绝望的根源。

那到底是什么造成巧巧的“心甘情愿”?是身不由己的成长,是力不从心的反抗,还是用一颗无知、轻信、胆大妄为的野心去追逐所谓的梦想?我想这全都是。不要怀疑,这世上还有无数个潘巧巧,她们都是山窝里窝不住的金凤凰。

我相信严歌苓写这个故事时,也是绝望的。当走在她用文字铺设的关于女性成长的探索之路时,我会发现,路的尽头没有了路。她用一种最无望、最残忍的方式把那个年代、那个环境下女性的混沌、觉醒和无奈赤裸裸地呈现给读者:没有什么比无知更可怕,更致命。

《谁家有女初长成》:严歌苓对女性自我觉醒与自我救赎的深刻理解

然而,你以为故事就这么结束了吗?不。

严歌苓并没有把故事结束在最震撼、最惊骇的瞬间(巧巧瞄准兄弟俩的脖子大刀阔斧的那一刻),而是把笔调一转,收起尖锐的长剑,伸出一双柔软的手,指向那个永久不衰的话题——爱情。

如果说上卷是一首迂回曲折的山歌,那么下卷就是一首邓丽君,不管唱得多么婉转动人,总有一股惨淡的味道。

下卷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是:潘巧巧逃命至兵站,在生命结束之前,收获了真正的爱情。涉及的关键词有:兵站、军官、心动、爱情、通缉令、逮捕。

在那个一年到头见不到一个女人的兵站里,在那些涉世未深、还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男孩男人眼中,巧巧顿时褪去稚嫩、无知、冲动的外壳,蜕变成一个柔媚、灵巧,散发着异样光彩的小女人。

《谁家有女初长成》:严歌苓对女性自我觉醒与自我救赎的深刻理解

有意思的是,严歌苓把视角和笔墨的重点从巧巧身上转移到那些兵站男人。而“未来式”的叙事方式依旧贯穿下卷,但此时的作用不再是跟读者卖关子,因为此时的读者已约莫、大概、基本上猜到巧巧的结局,而蒙在鼓里的唯独那些眼里只看到爱情的男人。

因此,严歌苓在下卷中那些“许多日以后他回想……”的表达更像是一声声警笛,时刻把读者从梦幻般的爱情中拉回到现实:不管眼前看到的有多美好,最终也只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比如:

当刘合欢看不懂巧巧悲哀的神色,正心生怜爱时,严歌苓说:“多日后他回想到此刻,才懂得她的悲哀缘于何处。那时他才为她的悲哀而悲哀,才为她那样无望的悲哀而心痛。”

真相到来之前,男人们小鹿乱撞、春心荡漾、爱意满溢,甚至幻想着跟巧巧筑建一个幸福的“未来”。这种表面上相安无事,内心小火山一直在爆的心理活动,在严歌苓那套“嘴上说的心里想的统统告诉你”的表达下被诠释得淋漓尽致。没有什么比简单粗暴地告诉你“我在想什么”更直接、更有效了。

因此,我被这一大段一大段真挚诚恳的来自男人内心的碎碎念打动了,甚至为这些男人涌上一股同情怜悯之心。我在想,一个女人的悲惨命运竟牵扯到一帮男人的悲惨。讽刺,真讽刺。

可是,这部看似柔情似水的下卷,最残忍的地方并不在此。

《谁家有女初长成》:严歌苓对女性自我觉醒与自我救赎的深刻理解

试想一下,在那个年代,一个杀人在逃的20来岁女孩,来到一个偏僻的边防小站,她心里想的也许只有逃命、活命、或认命。

在她短短一生的最后歇脚点,在她自认为人生最无望的时候,却经历了接近完美的十一天。二十多个男人远远地爱着她,狂热而沉默地关爱她,不管她心爱的金鉴是怎么想的,她已经尝到了爱情的滋味,感受到人生中的“希望”。

而对一个将要赴死的女人来讲,这最后的“希望与美好”简直如魔鬼般折磨,上卷的那些“回想、回忆、回头”突然浮现眼前。最后的十一天带给巧巧的只有无尽的遗憾和绝望:如果当初不举起菜刀,如果当初对陈国栋有那么一丢丢的怀疑,如果当时的长脸警察能突然翻脸,那该多好啊!

但是,人生没有如果。

严歌苓的残忍就在于,用接近甜蜜的爱情,用接近完美的最后时光,反衬巧巧无边无底的绝望,她确实把残忍赤裸裸地进行到底了。

《谁家有女初长成》:严歌苓对女性自我觉醒与自我救赎的深刻理解

最后,我想说,对于女性成长的探讨,一直是严歌苓钟爱的题材。

上世纪70-80年代可以说是女性主义逐步攀至巅峰的时期,在国外有如波伏娃这类推崇女性主义理论的标杆人物,但在当时的中国,女性对于自身命运的掌控还是强差人意。

而严歌苓对女性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救赎有着深刻而透彻的理解,她是如此清醒地看到一个女孩成长的艰辛。

当她还是小女孩,世界仍未向她展现残忍时,她以为可以凭着一腔热情去追逐心中天大地大的梦想。当梦想破灭后,她发现自己跟祖祖辈辈的女人其实相差不大,是很容易认命的。而造成这种愿景与现实之鸿沟的元凶,正是自身的无知、愚昧和冲动。

严歌苓无疑把自我觉醒写出来了,明明白白地写出来了,那些悔不当初的“未来式”表达正是觉醒的写照。

我相信,在巧巧面临枪毙的那一刻,或者在更早之前,在她大刀阔斧的那一刻,她早就觉醒了,但她已深知没有机会得到救赎了。

这种残忍,是任何幽默都无法包装的。

至于救赎,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你和我,我相信你一定了然于心了。

我是爱读书的大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来探讨有关读书的那些事儿。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