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严歌苓:当你经历苦难时,请接受、享受并宽恕苦难


“不要把自己作为第二性,女人是无限体。只要不被打碎打烂,她一直可以接受。”

——严歌苓


严歌苓:当你经历苦难时,请接受、享受并宽恕苦难


提起严歌苓,好友说:“一个女人长得漂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既漂亮又有才华。严歌苓就是这种被命运偏爱的女人。”

然而,了解过严歌苓生平的人,大多都知道她这大半生一点儿都不像是被命运偏爱的,反倒是历经苦难的。

严歌苓在《扶桑》一书中写女主时说道:“她不只在经历苦难时,接受了苦难,还享受了它,从这照理是巨大的痛苦中偷欢受益。”

这一句话,同样是严歌苓自身的写照。


严歌苓:当你经历苦难时,请接受、享受并宽恕苦难

一、严歌苓从苦难中成长的原因

01 家庭原因:受母亲吃苦精神的影响

1958年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的严歌苓,童年时期恰逢文革。父亲的薪水被冻结了,并送往乡下进行劳动改造,身为话剧演员的母亲也不能上舞台演出了。断了经济来源的一家人,还要时刻担心着政治成分所导致的生命安全。

在那样的政治时代里,作为知识分子的母亲本身就是一个弱势群体,但这样弱势的母亲却挑起了家庭的重任。物质匮乏时,母亲便向隔壁家的工人大嫂学着腌菜,后来还学着腌了小鱼托人送去给父亲。

在严歌苓的《母亲与小鱼》中还记录了母亲煎鱼时的情景:“妈妈在锅里放一点油,倒油之后,她的舌头儿飞快地在瓶口绕一圈,抹布一样。不知她这种寒碜动作什么时候已经做得如此自如。”

而正是母亲的这种吃苦耐劳让一家人在那样动荡的年代得以存活下来。那时,母亲坚韧吃苦的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地刻进了她的骨子里。

女性本弱,但弱者自有弱者生存的力量,它以特有的区别于男性的柔弱孕育了坚强。


严歌苓:当你经历苦难时,请接受、享受并宽恕苦难


02 时代原因:吃苦是一个英雄概念,何况在生死面前,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1970年,年仅12岁的严歌苓离开父母奔赴成都军区,成为一名跳芭蕾舞的文艺兵。

那时的严歌苓特别用功,每天凌晨四点半就起床练功。她抬起脚放在高高的窗台上,双腿绷得直直的。即便是写信时双腿也一动不动的,直到双腿麻木才会放下。

那段时间,最辛苦的是跟随部队六次进藏、两次入滇演出。由于藏区的恶劣环境,女兵们在进藏时还需要写一份类似遗嘱的宣言,表明自己即使为革命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坚定意志。进藏后,人们为防寒在脸上戴了两层口罩,但都被眼泪浸湿而变得冰冷僵硬。可见她们是用生命去演出的,但小小年纪的严歌苓却一点都不怕,哪怕发烧了也要争着上台演出。

因为在那个年代,吃苦是一个英雄概念。吃的苦越多,越会被众人羡慕。后来,严歌苓回忆说:“那时候我就形成了自寻苦吃、小苦大吃的性格,这是时代留给我的好毛病。”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由于国家当时严重缺乏战地记者,严歌苓心想:没有上过前线的战士不是好战士,她的英雄主义驱使她主动请缨奔赴前线。

随后,她在野战医院看见从前线抬下来的一千多名伤员,那是一大片的伤残和死亡。每天耳边传来的都是人们痛苦的呻吟,空气中弥漫的都是浓厚混浊的血腥味。残酷的战争使年轻的严歌苓第一次直面生死,

在生死面前,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严歌苓:当你经历苦难时,请接受、享受并宽恕苦难


03 个人原因:荣耀大多都是苦难换来的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询问严歌苓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时,她的回答很是令人惊讶:

“我的很多灵感来自我过去的痛苦,曾遭受的命运重创和作为一个移民吃不饱、穿不暖、心灵上受折磨这样的痛苦。”

1989年,严歌苓放下国内取得的文学成就,前往美国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攻读写作硕士。出国前,严歌苓的英文几乎是零基础。刚开始时,她就天天拿着单词书背单词。严歌苓的父亲晚年时回忆说:

“那时候我常常用摩托车接送她,她就在我背后贴条子,肩膀是什么,胳膊是什么……走到哪里就把条子贴到哪里,到她家更是满屋子都是条子。”

有一回家里来客人,父亲吩咐她去西单买带鱼。她拿着单词书就出门了,路上不停地背单词。后来,父亲见她念念叨叨地背着单词进家门,手上却没有东西,就问她:“你知道你出去一趟是去干什么的吗?”严歌苓迷迷糊糊地抬起头:“不知道。”待缓过神来,她才想起她把带鱼落在公交车上了。可见,她学习时已经到达忘我的境界了。正是这样的刻苦用功,让她这样一个只会ABC的人都考过了托福。万事都不难,只要你肯吃苦。


严歌苓:当你经历苦难时,请接受、享受并宽恕苦难


出国后,严歌苓在努力适应新环境的同时,还拒绝了富裕的姑姑的资助,坚持自己去打工挣取生活费。但当时她的功课也很重,写作量非常大。她通常都是早上起床喝一杯咖啡提神,然后开始写功课。11点去中国快餐馆打工,打完工也来不及吃饭,就把饭盒放进书包里,背着书包急急忙忙地跑过十个街口赶上下午一点的课程。最晚的课程要到晚上十点才结束,晚上回宿舍后还要喝一杯咖啡继续写作,直到凌晨才睡下。

那时候,原本的中国著名作家严歌苓放下所有的荣誉地位和身段,在异国他乡做服务员或保姆。这其中的心酸,可想而知。有一次,严歌苓在一户台湾人家当保姆。主人家说要吃松鼠桂鱼,而她并不怎么会做这道菜,结果烧菜时被油锅溅了满脸的烫油。幸好主人家反应快,立马拿了冰块给她敷上,这才拯救了她一脸的烫伤。

严歌苓把这些生活中遭受的苦难一点一滴地记在脑海里,以此作为她日后创作的素材。她稍微有点空闲时,就将这些素材抽丝剥茧,给港台的报纸副刊写一篇又一篇的小说。直至1991年李安向严歌苓购买了《少女小渔》的版权,才结束了这样艰苦的打工生涯。所以,这世间哪有无缘无故的荣耀,大多都是拿苦难换来的。

严歌苓:当你经历苦难时,请接受、享受并宽恕苦难


二、面对苦难,应该怎么办

01 人要活得明白,方能不惧苦难

少年时,支撑着严歌苓艰苦部队生活的信念,是千里之外温暖完整的家,家里有学识渊博的父亲和刚柔并济的母亲。

然而有一天,她收到父亲的一封信,说他想和母亲离婚,要去追求他真正的爱情。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来说,父母离异本身就是一件残忍的事情。而且对于严歌苓这样一个追求进步的军人来说,父亲的婚外恋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情。于是她就连发了两封信要挟父亲:

“我冲着北京的方向给您跪下了,求你不要这样对我。”

“你不是很爱我吗?那你选择我还是选择你的爱人?”

过了几天,严歌苓却想通了。她知道父亲从来都没有爱过母亲,与其两个人绑在一起痛苦,还不如放生一个人。况且,母亲离了婚,才有可能得到幸福。换一个角度看,不幸何尝不是另一个机会的开端。人要活得明白,方能不惧苦难。人生在世,人们常常感慨山重水复疑无路,其实若能活得明白,转角即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严歌苓:当你经历苦难时,请接受、享受并宽恕苦难


02 不跟苦难一般见识,苦难也就不是苦难了

15岁那年,严歌苓认识了一个年轻军官。青春年少总是难以抵挡荷尔蒙的悸动,两人开始了书信恋爱。严歌苓每天最高兴的事就是写一封情书放在两人约好的地方,然后摸摸军装的第二颗纽扣,暗示他:那里有信,你快去拿。

不久,那个军官喜欢了别的女人,还把严歌苓的信都上交给组织,检举了她。在那个时代,年轻人私下恋爱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归类于一个重大的品德问题。所以当隐秘而雀跃的少女情怀都裸露在人前时,组织一遍一遍地拷问她,她一遍一遍地写检讨,并且要求当众念出来,一遍一遍地受着众人横眉冷对或指指点点的羞辱。而那个男人却逃避了所有的责任,撇下“豆芽菜”一样的她独自一人做痛苦的承载者。

这种时候,男人总是没有女人坚定,纤弱比强悍更有力量。情人的背叛使她经受了“一辈子最大的创伤”,最难熬时她险些自杀,所幸后来都坚强地挺了过去。因为严歌苓深知: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正在经历苦难的时候,那最苦的就是她自己。这是一种极其博大又深邃的智慧:不跟苦难一般见识,苦难也就不是苦难了。


严歌苓:当你经历苦难时,请接受、享受并宽恕苦难


03 如果你正在经历苦难,请接受并享受它

美国留学期间,严歌苓和才华横溢的美国外交官劳伦斯相爱了。那时,美国的外交官每年年底都要向国家提交一份资料,交代清楚一年内结识的人。劳伦斯便把严歌苓的资料提交上去了,并写明是“结婚对象”。

基于严歌苓曾是军人身份以及劳伦斯刚从沈阳结束大使馆领事工作回美国的情况,上级开始怀疑严歌苓是中国派出的间谍。不久,FBI和NSA找上门来,要求严歌苓每个星期四都要去FBI驻芝加哥总部报到。FBI每周轮番盘问相同的问题,甚至还要求她填表格去测谎。

劳伦斯认为这对于严歌苓来说是一种侮辱,随后便把工作证剪了,主动辞去外交官职务。而当时课业很重,又忙于生计的严歌苓却说:

“你怎么能让我失去这么好的一个体验机会呢?我特想知道它到底能不能测出慌来。”

显然,她并没有把这件事看作是对她的侮辱。她只是把它当做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有趣经历。

既然生活总逃避不了这样或那样的苦难,与其让苦难把你牢牢握住,对你随意蹂躏践踏;倒不如干脆利索地把苦难抓住,它便对你卑躬屈膝。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严歌苓:当你经历苦难时,请接受、享受并宽恕苦难


04 宽恕苦难

严歌苓年轻时有很严重的失眠症,而且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晚年。最严重时,她曾长达三十多天睡不着觉,甚至还导致她患上了抑郁症。因此,她只能大把大把地吃药。而安眠药的长期摄入,使她三次无奈地放弃了为人母的机会。

谈及这些,严歌苓只谈谈地说:“我挺幸运的了,只有这么一个毛病。”直到2004年,严歌苓在安徽的孤儿院收养了一个女孩,才圆了做母亲的梦。后来做客《鲁豫有约》,提到收养的女儿时,严歌苓温柔地说:“她是god给我的。”人生总是这样,惟有在经历了许多苦难之后,宽恕苦难,才能真正懂得苦难赋予你的意义。


严歌苓:当你经历苦难时,请接受、享受并宽恕苦难


05 苦难过后,从中提取真谛

其实严歌苓早年在国内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1986年,严歌苓认识了作家李克威。不久,两人顺着才子佳人的剧本轰轰烈烈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1988年,严歌苓远赴美国巡回访问,同时李克威也要去澳大利亚进修学习。自此,夫妻两人聚少离多,感情一天天变淡,随后在1989年以离婚惨淡收场。

对于很多女人来说,婚姻的不圆满几乎是她们一生痛苦的根源,有的甚至一辈子都走不出来,但严歌苓却善于从这种痛苦中提炼人生的真谛。她后来时常想起李克威的母亲,那个总是用淡然的语气向她讲述许多苦难的普通农村妇女。那种关于苦难的表现形式对她的人生及日后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启发,她想:“假如这些农村妇女只是看到苦难,完全看不到任何乐趣,不可能有中华民族世代的繁衍。”正是这种对苦难处变不惊的淡然,奠定了严歌苓笔下的人物“钝感力”的深厚基础。对于苦难,“她们表面上是无所谓的状态,但实际上她们的内心是非常聪慧的,是有大智慧的。”

严歌苓:当你经历苦难时,请接受、享受并宽恕苦难


三、结论

严歌苓常说:“我本人是一个很怯懦的人。”她的外表也是秀气柔弱的,就连她的作品也是一系列柔弱的女性形象:少女小渔、扶桑、冯婉喻……而这些柔弱又饱受苦难的女子都像极了严歌苓本身:不仅吃苦耐劳,还接受苦难,享受苦难,最后还宽恕了苦难。

正是这种力量使柔弱的她们也能成为人生的强者。

恰如陈思和所说:“这种力量犹如大地的沉默和藏污纳垢。所谓藏污纳垢,污泥浊水也泛滥其上,群兽便秘也滋润其中,败枝枯叶也腐烂其下,春花秋草,层层积压,腐后又生,生后再敷,昏昏默默,其生命大而无穷。不必说什么大地之母,其恰如大地本身,大地无言,却生生不患,任人践踏,却能包藏万物,有容乃大。”

我从不歌颂苦难,我只歌颂从苦难中成长的强者。


严歌苓:当你经历苦难时,请接受、享受并宽恕苦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