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邹平」老邹平的黏煮

在邹平一提起黏煮(音),都知道是烧好开水,调上棒子面,熬上黄澄澄一大锅的粥。其实不光是棒子面的,只要是粥在邹平都可以统称黏煮。比如用大米熬的粥就叫大米黏煮,小米黏煮,加地瓜就成了地瓜黏煮。如果做菜粥、咸粥,有菠菜黏煮,白菜黏煮等,但是是调白面的,还要放盐。夏季有一种叫姑娘菜的绿色蔬菜似乎除了调黏煮,别的基本没有多少用场。但种植的特别多,甚至花盆里都种上几棵,可见人们对这种黏煮的钟爱程度。

「舌尖上的邹平」老邹平的黏煮

图片源自网络

邹平人喝黏煮的历史已无所考,但是有先忧后乐精神的北宋名相,大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邹平长白山醴泉寺读书的时候就是过着比苦行僧还苦三分的生活,划粥割齑的故事在邹平广为人知。北宋的时候还没有玉米,在北方大米也不多见,范仲淹就是把小米煮成黏煮后等慢慢冷却,割成十字形两刀四份,撒上点咸菜就凑扶着算一顿饭了。八十年代初我第一次在那时的《邹平文艺》看到这个故事时,还模仿了N次,凉好的玉米糊糊(稠一点的黏煮)撒上咸菜末倒也挺惬意的。但咱那是吃饱饭才喝的,范公当年可是拿来当干粮当饭的。

「舌尖上的邹平」老邹平的黏煮

图片源自网络

为什么要喝粥,喝黏煮呢?大概有这么几点。一是好消化。不管是老人、孩子和病人,一碗热腾腾的黏煮,有一种解渴解乏,百病全消的感觉。刚生完孩子的产妇,第一口就是小米饭汤,飘着米油的稀粥又营养又下奶还又实惠,最短也要伴随一个月子。邹平有句俗语,叫很迂阔(音),真的如此。二是增加食欲。早上来碗清淡的稀粥,就点小咸菜,促进消化吸收,调节胃口,润喉易食,去积食,可以味口大开。三是省粮食。你想,一大锅水,才调一两勺子面或者一小半碗米就熬成黏糊糊一大锅粥,老少咸宜,既养生,也能补充水分 ,热量。我们都知道施粥、舍粥的故事。过去,每逢灾年政府或者寺庙及慈善大户都会施粥救济灾民。通过熬粥做成黏煮施舍过往行人。为什么不施舍馒头、米饭呢?因为把有限的粮食用于大多数人需求,也同样减轻施舍者负担,这粥就是救命的黏煮。还有有的大户逢有喜事或者欲求时间福报的人们,许愿还愿做些功德利益也舍粥行善。对于身在困境的人而言,这一碗粥,虽然不多,但就像无尽黑暗中的一缕微光,可以给身在困苦中的人一丝希望,虽然只是暂时的安慰,但已能支撑他们多走一程路,也许就是这一程路,就能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彼岸了。


「舌尖上的邹平」老邹平的黏煮

图片源自网络

黏煮还是贡品,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爷要上天。邹平人祭灶,盛上一碗稍稠的黏煮稀饭和一碗白菜汤,还念念有词:灶王爷爷本性张,一碗干饭一碗;上天言好事,下届降吉祥。不管怎么说,这黏煮既是阳春白雪,也能下里巴人。小时候的冬天特别冷,很多人家围着不旺的搭火土炉子,就着咸菜喝着黏煮既充饥又驱寒。有一个讨饭的盲人乞丐在外面吆喝“行好的大娘,俺又摸不着你那门,俺一天也没捞着黏煮喝”。瞬间,母亲和周围几家邻居端着黏煮碗,拿着干粮送到乞丐手上。那盲人乞丐一连喝了三大碗,还端了一大缸子。喝着黏煮,还诉说着一路的艰辛困乏,不住地连声道谢。记得一个下雪的早晨,有两位讨饭的老太太到了我家。祖母给她们熬了玉米粥泡上煎饼,临走还送给了她们几捆能够充饥的干萝卜缨,讨饭人感动的流下眼泪。生活困难时期,南瓜黏煮,胡萝卜黏煮是救命的饭,天天以此当饭,老一辈一提起都说,胃里冒酸水,乏味离心(音)。条件好一点,黏蜀黍(高粱)南瓜做成稀饭,当时撑个饱,但晚上老上厕所,原来南瓜还有利尿作用呢。

「舌尖上的邹平」老邹平的黏煮

图片源自网络

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贫农张大爷,手上有块疤。 大爷告诉我,这是仇恨疤。过去受剥削,扛活地主家。地主心肠狠,把我当牛马。 三顿糠菜粥,干着牛马活”。对于糠菜粥成了饥寒交迫的象征。还有张洁的一篇课文《挖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在贫困的年代,一碗黏煮救人一命,更是世间美味珍馐难比。如今,喝粥喝黏煮已不是充当果腹的食物了,更多的是为了补益身体。专家说,喝粥(黏煮)有资色、増力、益寿、安乐、辩说、除风、消宿食、辞清、除饥、消渴等十大功能好处,可以说食物的优点都占全了。邹平人都认为不管大人孩子,喝黏煮主要就是为了败火。长期喝粥,身体就不脱水,也不上火。所以经常出差,出门在外,饮食没有规律,没有得到黏煮粥的滋润不是皮肤干燥,长豆出粉刺,就是牙疼爆火眼,脸上不水阔,造成身体诸多不适。前几年我的儿子上高中,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熬粥做饭。也曾风趣的对同事们说,今天大米,明天小米,后天大米和小米一起熬,再天再调棒子面,总之熬黏煮粥不重样。别说孩子虽说学习紧张,但是每天早上喝上这黏煮,既当水又当饭,既败火又温暖,一米八几的个头,虎背熊腰,体格健壮。而岳父每天自己熬得所谓八宝粥,岂止八样,喝的快八十岁的人竟连一根白发没有。

「舌尖上的邹平」老邹平的黏煮

图片源自网络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各色各样的粥琳琅满目,可供选择。不再是玉米棒子面糊糊黏煮独撑天下,也不再是大米小米单一类型,随之各种杂粮粥、养生粥、药粥充满市场,但是还是柴火炉灶烧出的棒子面黏煮难以忘怀。想起当年用柴火把一大锅开水烧开,用水瓢灌满暖壶,下一步就是馏干粮调黏煮了。看着滚开的热水,拿起水瓢,挖上棒子面,用凉水调和,再舀一勺热水调均,一手舀一勺热水,一手倒面糊,热水涮一下水瓢,再用勺子在锅里搅动,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当黏煮滚开时,停火防止沸锅。这时候还不能喝,要静置一会,在邹平叫“窝连(音)”,这样粥不会澥,口感糯香。一日,在农村的一个同学给我带来一袋玉米面,说是新产的玉米。我说,今年我熬了好几家的新玉米面,但是都熬不出原先的味道。同学一言中的,“现在种庄稼,没有使用农家肥的,全是化肥催出来的,当然没有那种新米新面的香味了。”看来,老邹平过去的棒子面黏煮让人留恋难忘,说不尽道不完。

「舌尖上的邹平」老邹平的黏煮

吕品,男,山东邹平新民村人,多年从事宣传工作,习书法、爱文学,酷京剧,好烹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