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步難行”10年,藉助3D技術,她重獲行走自由

“寸步難行”10年,藉助3D技術,她重獲行走自由

行走困難、關節疼痛、四處求醫、多年誤診、吃錯藥、蜂療……

一串關鍵詞背後的病痛折磨讓人已然很難跟眼前這位行動自如的張阿姨聯繫起來,我們不禁懷疑:這是同一個人嗎?

“寸步難行”10年,藉助3D技術,她重獲行走自由

圖為張阿姨術後三個月

“寸步難行”10年,藉助3D技術,她重獲行走自由

圖為張阿姨術後三個月

僅僅3個月,到底發生了什麼?

10年誤診路

張阿姨已經有10多年的病史了,近幾年愈加讓她痛苦不堪,當地醫院早早診斷她為“類風溼性關節炎”,為了緩解關節疼痛、行走不便的痛苦,張阿姨嘗試了各種辦法,卻越來越嚴重。

幾經周折後,張阿姨慕名來到北京大學國際醫院骨科部關節外科。通過了解張阿姨的病史和體檢結果,楊濱副主任醫師、孫彬醫師首先考慮當地醫院可能存在誤診,經過與風溼免疫科會診後,最終診斷為“雙膝關節骨關節炎”,終於為張阿姨摘掉了多年的“類風溼關節炎”的帽子,張阿姨這才恍然大悟,終於不用服用那麼多抗風溼病的藥物了。

3D助力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診斷明確後,開始考慮治療方案。張阿姨的膝關節已經嚴重磨損,是重度骨關節炎,最終選擇為張阿姨進行由北京大學國際醫院關節外科張克主任領銜、團隊研發的“計算機輔助術前設計、3D打印個體化手術導向器輔助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該團隊是由關節外科醫生、醫學影像醫技人員和醫學工程師組成的多學科交叉團隊)

  • 首先,醫學影像醫技人員採用專用掃描方式為張阿姨進行了下肢薄層CT掃描;
  • 緊接著,由關節外科醫生與醫學工程師將CT圖像進行精準的三維重建,並採用3D打印技術生成張阿姨膝關節1:1的三維實體模型。
  • “寸步難行”10年,藉助3D技術,她重獲行走自由

    術前三維規劃。可360度查看關節的病損,選擇合適的假體型號和安裝方式

    利用該模型,可以更直觀的向張阿姨講述病情和講解手術方式,更重要的是,醫生團隊與醫學工程師利用該模型為張阿姨進行“

    私人訂製”,首先為張阿姨進行個體化的虛擬手術與術前規劃,為張阿姨選擇合適的人工關節假體型號和安裝方位,再根據術前規劃結果設計與張阿姨膝關節完全匹配的個體化手術導向器,同樣採用3D打印技術生成1:1的三維實體手術導向器,經消毒滅菌處理後用於實際手術。

    “寸步難行”10年,藉助3D技術,她重獲行走自由

    圖中白色的是術前三維設計、3D打印切骨骨片外形,其餘是術中實際切除的病損骨片。

    手術由張克主任帶領關節外科團隊成員一起實施,術中直接將手術導向器與張阿姨的關節面匹配,進行切骨操作,無需傳統手術的複雜步驟。

    術後,在關節外科醫生與康復醫學科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張阿姨立即開始功能鍛鍊,次日便可下地負重行走,經過複查,臨床指標改善明顯

    “寸步難行”10年,藉助3D技術,她重獲行走自由

    張克主任檢查患者術後恢復情況

    “寸步難行”10年,藉助3D技術,她重獲行走自由

    術後張阿姨的日常活動情況良好

    相對於通過傳統手術工具進行的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該技術手術步驟化繁為簡、創傷小、術中出血少、大大縮短手術時間,並且不破壞髓腔,避免髓腔感染和脂肪栓塞風險的發生

    “寸步難行”10年,藉助3D技術,她重獲行走自由

    科普時間到!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骨科常見的慢性關節疾患,其病變特點是膝關節軟骨退變伴軟骨下骨質增生,骨贅形成,繼發引起滑膜,關節囊,和軟組織的損傷及炎症反應。多見於中老年人,女性多於男性。病情發展至晚期多有不同程度的畸形,致殘率高。對於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當存在膝關節疼痛、僵硬,行走及上下樓費力等症狀時建議到關節外科就診,由專科醫生對病情進行評估並予以最適合患者的治療。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骨科部關節外科由張克主任帶領,是集醫療、教學、科研、康復等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關節外科,以治療各種骨關節病為主,以膝、髖關節置換為科室特色項目,並在部分項目上躋身國際前列。

    注:文中患者姓名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