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未遠

“強者並非生而強大,而是在歲月打磨中,長成了強者的樣子。”進窄門,走遠路,終見微光。市場的冬夜,逼出了一個全新的長安。

技術為泉,產品為火,長安,未遠。

技術是泉,產品是火

再一次回憶起那段略帶苦澀的調整期之後,每一個長安人似乎都有同樣的感悟,“別無他法,只有努力向前奔跑”。

從一路高歌2015年實現第一家突破百萬輛的自主品牌,與吉利、長城等自主品牌翹楚並肩,強悍狙擊咄咄逼人的合資公司,到兩年後的2017年陷入暫時性的滯漲期,長安汽車的這場破冰行動,持續了近3年。

這3年裡,長安常常被問到,品牌向上之路的瓶頸如何打破,已經擁有全線產品矩陣的長安,面對新趨勢,該如何進行產品的重新佈局?從品牌戰略,到市場把握,再到產品佈局……每一步都是一個巨大的課題,每一步都並非易事。

面對暫時的低谷,長安人在想什麼?知難而退,夯實基礎?

“從現在做起”,這幾乎是唯一的聲音,充滿緊迫感,如同鐘錶上滿了發條,時刻保持在厚積薄發的“臨界點”。如何在繼續調整產品矩陣的同時,切中當下消費者的需求,這對於長安汽車來說非常重要。

長安,未遠

2017年對於長安汽車而言,那是醞釀切換賽道的關鍵年。這一年,吉利、傳祺、榮威等新晉勢力快速崛起,WEY和領克相繼取得了初步成功,競爭對手和合資公司推出新品的速度驟然加快,相比之下,長安汽車在品牌、產品、營銷等各領域都出現了明顯的瓶頸。

再加上車市的急轉直下,節節攀升的日子開始變成追憶。這樣的局面,對很多企業可能是災難,但是對於像長安這樣“一直在等待”的企業是機會。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面對類似的問題,回答的方式一如既往,“競爭是讓這個產業更加良性最好的辦法,沒有其他辦法。”

忘戰必危,的確,百萬輛不該成“執念”,長安也不該成為那個被困在原地的大象。對手的茁壯成長,讓長安漸漸退卻了百萬輛的榮光,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解讀市場。

轉型一直都在,但從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沒有摸索過,掙扎過,換代新生的產品,也有滿懷著希望而來,帶著失望而去的。尤其是2018年上半年推出的逸動和睿騁CC兩款產品的換代車型,遠遠沒有達到此前的預期。彼時,做好大幹一場準備的長安,需要一款新車一掃陰霾。“長安汽車將繼續對市場做出冷靜而準確研判,讓產品隨需求進化。” 朱華榮表示。

市場的冬夜,逼出了一個全新的長安。

長安,未遠

迎著中國車市的凜冽寒風,長安接連迅速推出了全新CS35PLUS、CS85、CS75PLUS……等等更加符合年輕消費者“智能化、精品化以及年輕化”全新產品。這一系列的產品,把長安的品牌形象和勢能全部歸納,而這些車型的成功,將意味著長安的技術和綜合實力能夠在各種不同的市場環境裡鼎立。

尤其是全新CS75 PLUS,它不僅是長安汽車在新的週期的又一個制高點,也是長安汽車結束調整期,重新駛上賽道的最核心推動力。裹挾著全新的造型設計,帶著技術過剩的硬核實力和全新的“藍鯨動力”2.0T核心動力,以長安CS75PLUS開始,長安汽車和合資品牌終於在正面戰場打了一場以“品質”為名的遭遇戰,“這是自主品牌由弱到強的一個必由之路”。

隨著全新CS35 PLUS、新款CS55、CS55藍動版、CS75 PLUS、CS75 PHEV、全新逸動EV等多款車型的陸續上市,長安汽車戰意凜然的進攻態勢已然確立。2019年,一直緊繃著神經的長安,在全新3.0時代新車型的推出之後,漸漸擺脫了那一道枷鎖,調整初顯成效。在車市一片哀嘆中,長安汽車在前十個月實現了百萬輛的銷量,主力車型銷量節節攀升,CS系列車型迎來“鐵三角”時代。

長安,未遠

這些承載著長安汽車最先機技術的車型,正在抒寫著以長安為代表的的中國汽車翹楚,成功打破了“自主與合資”這道涇渭分明的籬笆牆,全新的動力品牌——藍鯨動力的推出,也為長安汽車烙下了嶄新技術標籤,有了和世界汽車巨頭們卯著勁爭高低的底氣和實力。

面對著這一份銷量成績,長安人並沒有驚喜,反而很淡定。“我們知道會有這樣的成績”,一位長安英國研發中心的工程師並不能言善道,但說起這句話時的篤定記憶猶新。長安汽車能夠以一個全新的姿態跳出調整期,重回賽道,對於所有長安人來說,“意料之中,不過是等待一個時機”。

就像是那句說了千萬遍的話語,“考驗之下,機會從來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長安汽車一直準備著,無論逆境還是順境,只要盔甲不倒,終將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長安,未遠

事實上,在主力產品的迭代過程中,穩定的銷量是逐漸找回節奏的一步,如何從過去的“銷量競爭”變為“品牌競爭”,這是長安一直在思考的課題。長安的思考路徑,鏗鏘有力,頗為硬核——以技術厚積,換取產品薄發。

“技術是泉,產品是火”,岩漿可鍛造鋼鐵,清泉可澤潤山川。

長安,“偏執”

一直以來,長安是一家工程師氛圍濃厚的企業。自1985年進入民用汽車領域以來,長安汽車就不斷引領著中國汽車動力技術的發展,從未在技術上有所妥協。2003年開始,這家車企就開始了一場全球市場佈局的星辰大海,“以媲美合資的品質深耕全球市場,體現中國製造的真正實力和水平”,這是長安人孜孜不倦的夢想。

在吉利、奇瑞等老對手還在苦苦尋求轉型之際,長安汽車“做強”的意識已經嶄露頭角,所走的每一步都在磨礪中進步。從至今被長安人心心念唸的2013年上海車展驚豔亮相的CS95概念車,以及“中國最美兩廂車”——2013年8月正式上市的長安致尚XT(逸動XT),一路走來,研發的堅守締造出的出色產品力,幫助長安汽車達到了當時自主品牌所能企及的最高峰。

長安,未遠

隨著中國汽車品牌一路向上,開始和外資品牌價格短兵相接,節節攀升的銷量背後,被速度掩蓋的短板,一一顯現。當消費環境的紅利消失時,自主品牌最先受到衝擊,不意外的是,長安也遭遇了一些波折。

在那幾年深入骨髓的調整期裡,長安汽車所接收到來自市場的壓力,對手的緊逼,層層疊疊的質疑聲撲面襲來。艱難嗎?那是一條從未輕鬆過的路途,趟過喧囂之後的寂靜,長安人愈發懂得,“受制於人的發展態勢,好比身帶著枷鎖前行”。

長安汽車已經清晰地意識到不能再單純地追求銷量規模,而是必須憑藉全體系能力來面對今後的競爭。面前的道路,也只剩一條,“技術為糧”。對技術的渴望,成了寫在長安基因裡的代碼。

伴隨著中國汽車轉型升級逐漸走向新的競爭階段,在中國製造參與世界分工的時代,作為中國汽車品牌的先鋒兵,不管是從內部實力來看,還是從外部的競爭環境來講,長安汽車都攥著難得的機遇。

走過激情與喧囂,這家有著35年造車經驗的車企,走向了冷靜與理智,開始思考中國汽車如何在國際市場,尋找到一條獨特的進擊之路。“必須自主研發,不能抄襲。沒有自己的專利,不可能順利走出國門。”英國研發中心總經理張曉宇說得斬釘截鐵。

從“香格里拉計劃”到“北斗天樞計劃”,再到藍鯨動力品牌和NE平臺,更新3大戰略,簽署6大協議,到發佈10款新車,長安步步為營地進行著對未來的籌劃,開始在產品端及用戶層面發力,在新能源及智能化領域佈局。面對市場變化,經過調整的長安汽車風險抵禦力變得更加強大。

長安,未遠

提速是為了追回失去的過去,趕上觸得到的未來。然而,改變從來絕非易事,既要完成中國汽車在傳統內燃機領域的基礎“補課”,又要探索前沿技術,再加上與新能源相結合,長安汽車揹負著巨大的壓力。

“最擔心的事情是,是自己阻擋了我們的前進步伐!”將技術基因融入DNA的長安,不願,也不能辜負這個時代賦予的時機。

長安汽車中國、英國及全球研發團隊歷時4年,終於打造出了“10年都不過時的動力技術平臺”,全系兼容48V、HEV、PHEV、REEV動力配備、兼容1.0-1.8L排量等通用化率98%的特點。長安之所以要死磕“永不妥協”的解決方案,也源於長安汽車早有“打造世界一流汽車企業”的偉大願景。

一流的產品背後必是一流的企業,願景的背後,是長安汽車十年間累計496億元的研發投入,是“五國九地”的全球協同研發格局,是一支來自18個國家,研發人員7000餘人,高級專家近600人的全球化研發團隊。

作為長安汽車“香格里拉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藍鯨動力品牌不僅高調開啟了中國汽車動力技術平臺元年,還直接宣告長安汽車正式邁入了“動力3.0”時代,並使之迎來了“第三次創新創業”的又一個落地成果。

長安,未遠

11月13日,長安汽車英國研發中心動力測試基地的揭幕,此次探訪英國研發中心,再次深刻地感受到那個“在技術上偏執,在質量上偏執,在品牌上偏執”的長安汽車。

目前英國研發中心總人數約為150人,海外人才比例佔比約90%。而在國內的動力研發團隊在1000人左右。雙方互有分工,各有側重,國內研發中心負責從無到有,而國內研發團隊負責從有到精。先後牽頭打造了藍鯨D20TGDI發動機、藍鯨7速變速器、藍鯨NE1.4T高壓直噴發動機等藍鯨動力品牌的全部核心產品,為長安汽車實現產品和技術領先優勢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伴隨著1.4T高壓直噴發動機上市並收穫了良好的用戶口碑,並且承載著全新藍鯨動力平臺而來的CS75PULS等3.0時代車型,漸漸成為觀察中國汽車崛起的一個切片之後,升級而來的藍鯨NE1.5T高壓直噴發動機正式亮相,代表著中國汽車前進的新動力。

長安,未遠

憑藉著比肩合資品牌的技術實力,藍鯨NE1.5T高壓直噴發動機讓長安在發動機技術的探索上有了最新的承載者,繼續為長安汽車,為中國汽車,在時代的裂變裡探索到新的理想主義安放之地。

所有的努力,終將不會被辜負,技術為泉,“長安”,未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