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之《梁书》

今天小编将继续为大家系列讲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二十四部正史,第八部《梁书》,和大家共同感悟史书里的智慧。读史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诸君共勉。

觉得小编写的还可以的,请关注我,以便继续和小编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感谢大家的阅读,评论,转发,收藏。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二十四史总共3229卷,约有47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二十四史之《梁书》

今天为大家讲述二十四史的第八部《梁书》

《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 该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

萧梁皇朝

二十四史之《梁书》

南梁行政区域

南梁(502年-557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雍州刺史萧衍(子姓萧国后代)取代南齐称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国号梁,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

《梁书》作者

姚察

二十四史之《梁书》

姚察

​姚察(533-606),字伯审,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人,南朝历史学家,先后在梁、陈、隋三朝做官,参与修史工作。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去世了。临终之前,他告诫儿子思廉一定要"续成其志"。

二十四史之《梁书》

姚思廉

姚思廉

姚思廉(557~637年),字简之,本名简,以字行,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父姚察,在梁朝以文才著称大业二年(606年)姚察死,遗嘱思廉继续完成两部史书。在父亲遗稿的基础上,他进一步采择谢昊、顾野王诸家旧作,经编纂校注,于贞观九年(635年)修成《梁书》《陈书》。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梁书》思想

《梁书》在思想上值得称道之处不多。但它在对历史变化的看法上,阐发了一些可取的观点。

姚氏父子都是梁书历经数朝的史学家,梁、陈以至隋、唐之际历史的盛衰兴替、风云变化,促使他们进行认真的思考。书中阐述出的人事对于历史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的观点,当是他们思考的结果。书中对于政权兴起的解释,虽然使用了一些天意、历数等。陈腐的词汇,但把落脚点还是放在了人事与人谋上

二十四史之《梁书》

对于辅佐新朝的文臣武将,书中也注重称道他们个人的才华谋略。《梁书》强调英雄创造历史,同科学唯物史观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当时,同神意史观相比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梁书》优缺点

缺点

记录误差

《梁书》在记事记人方面,常常有一些时间差误、前后矛盾的地方。

《梁书》在笔法上也存在着曲笔增美讳恶的毛病。对于篡代之际大动干戈的血淋淋事实,书中很少如实反映。对于一些权贵,歪曲史实大加吹捧的地方也相当多,与同时撰写的《南史》比较,《梁书》的这个缺点显得更突出一些。

封建迷信

书中的思想糟粕也有不少。充斥书中的大量阴阳灾异、图谶祥瑞,乃至望气相面、因果报应、神怪异闻等,给人以陈腐、庸俗之感。宣传佛、道等宗教迷信,也是书中存在的问题。

优点

文字简练

清代史学家赵翼称赞《梁书》对历史的表述"行墨最简",文字"爽劲"。"尚简",是中国史学在文字表述上的优良传统,刘知几的《史通》特别强调了这方面的经验。而姚察文章"精彩流赡",时人称为"宗匠";姚思廉则被李世民列于"十八学士",这同他们在文字表述上的工夫不是没有关系的。

顾及时代特点的概括

二十四史之《梁书》

《梁书》除一般评论人物的功过、长短之外,往往还顾及到对于社会风气和时代特点的概括。在这方面,姚察的见解比姚思廉更凝重、更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叙梁朝史事在内容上比较全面

梁朝五十多年历史,梁武帝统治了四十多年,《梁书》六卷帝纪中以三卷纪梁武帝,这对全面记述梁朝史事是很重要的。侯景之乱是梁朝历史上一件大事,《梁书·侯景传》长达一万八千字,详细记载了事件的经过。

《梁书》对当时的门阀制度、崇尚佛教等社会特点,也有突出的记载。

《梁书》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觉得小编写的还可以的,请关注我,以便继续和小编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感谢大家的阅读,评论,转发,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