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地圖裡的領土變化——駁斥沙俄的黑龍江流域土地無主說

1.晉代以前我國地圖繪製發展

我國有著悠久的地圖繪製歷史和豐富的地圖繪製經驗。有學者認為我國最早的地圖是“九鼎”,也就是說大禹利用九州進貢的金屬製作了標記有中華九州地形位置的信息雕刻在“九鼎”上。在先秦時代“九鼎”逐漸演化成為國家和權力的象徵,地位相當於後世的傳國玉璽,但是在秦滅東周之後這些鼎就神秘的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我國古代地圖裡的領土變化——駁斥沙俄的黑龍江流域土地無主說

古代的鼎

我國先秦時期諸子百家所著的各類典籍中關於地圖的記載更是數不勝數,後世荊軻以獻出燕國地圖為由刺殺秦王、蕭何在佔領咸陽後積極收集輿圖的記載,充分說明了中華文明早期歷史中,地圖始終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史記》在關於秦始皇陵墓的描述中寫到“以水銀為百川江河,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也就是在秦陵中塑造出了秦朝山川河流的地形,使用水銀模擬河水,並製作出使之流動的裝置。雖然對於這張地形圖和實際情況的是否吻合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它應該是我國現存的最早地形圖了。長沙馬王堆漢墓曾經出土了《地形圖》、《駐軍圖》等古地圖,應用了圖例、比例等方法使得地圖更加形象生動,說明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製圖水平。

我國古代地圖裡的領土變化——駁斥沙俄的黑龍江流域土地無主說

秦始皇陵地宮模型圖

2.晉代到明代我國地圖繪製水平的發展

西晉時期的裴秀被李約瑟稱為“中國科學制圖之父”,他創造性的提出了“製圖六體”,即比例尺、方位關係、距離長短、地勢高低、地形及變化等繪製地圖的基本要求,完成了跨時代的作品《禹貢地域圖》,結束了此前地圖太大的弊端。唐代宰相賈耽用不同顏色區分古今地名,繪製成了包括中國及周邊國家的地圖《海內華夷圖》,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幅大型地圖。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提高了地圖繪製精度,耗時12年,完成了《天下州縣圖》,還按照山川河流地形繪製了地形圖。在我國陝西西安的碑林中還有一幅石刻的《禹跡圖》,大約完成在宋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地圖。元代道士朱思本採用了了“計裡畫方”的方法,即通過按照比例繪製網格使得圖形縮小,結合實地考察情況繪製了《輿地圖》。

我國古代地圖裡的領土變化——駁斥沙俄的黑龍江流域土地無主說

裴秀畫像

我國古代地圖裡的領土變化——駁斥沙俄的黑龍江流域土地無主說

《禹跡圖》

明代經歷了元朝的擴張、鄭和下西洋和西方傳教士帶來的地理知識,地圖繪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明人羅洪先在朱思本的基礎上創立地圖符號圖例,大約在1541年繪製完成了地圖集《廣輿圖》,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地圖集。許多人認為羅洪先的歷史地位不亞於同時代西方的墨卡託。《廣輿圖》包括“兩直隸、十三布政司圖十六、九邊圖十一、洮河、松潘虔鎮、麻陽諸邊圖五、黃河圖三、漕河圖三、海運圖二、朝鮮、朔漠、安南、西域圖四”,形象展現了明代中期的中國版圖。1561年,胡松增補了琉球圖和日本圖兩個部分。這份地圖對後世影響深遠,有學者認為它“支配了中國地圖二百多年”,一直到清代嘉慶年間仍有重印版問世。

我國古代地圖裡的領土變化——駁斥沙俄的黑龍江流域土地無主說

明代《北直隸輿圖》

我國古代地圖裡的領土變化——駁斥沙俄的黑龍江流域土地無主說

明代《廣輿圖》(約1555年版)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缺乏測繪工作支撐,明代地圖依然以“天圓地方”為基礎,未能顯示緯度的變化。另外,對於中國周邊國家的地圖形狀變形比較嚴重並不是因為對當地地形瞭解不足,而是為了顯示“中央王朝”的正中位置和“華夷秩序”,只能標示一下相鄰國家的位置。

我國古代地圖裡的領土變化——駁斥沙俄的黑龍江流域土地無主說

大明混一圖(約1389年)

3.清代達到我國古代地圖繪製的最高水平

清代的康熙皇帝一方面對於西方科學技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另一方面迫切需要全面瞭解當時的中國版圖,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更是增加了康熙皇帝對於地圖繪製工作的重視。從1707年開始,他運用傳教士帶來的方法,組建了測繪隊,組織了對全國土地進行大規模測繪的工作,測繪隊走遍包括臺灣在內的當時全國各省繪製了《康熙皇輿全覽圖》。該地圖有若干版本,包括全國地圖和分省地圖。對於我國東北地區還繪有專門的《黑龍江口圖》和《烏蘇里江圖》等部分。

這幅地圖北至貝加爾湖,西至新疆阿克蘇以西(當時尚未平定西北準噶爾汗國),南至海南島,東至朝鮮,東北至庫頁島,東南至臺灣島,並注有經緯線。此地圖將我國境內的珠穆朗瑪峰明確標示出來,比西方“發現”珠峰早一百多年。進行如此大範圍的實地測繪地圖,向全世界第一次明確了清代版圖範圍,是世界測繪史中的一大壯舉,代表了中國古代測繪工作的最高水平。

我國古代地圖裡的領土變化——駁斥沙俄的黑龍江流域土地無主說

《康熙皇輿全覽圖》全貌(實線為中國地圖)

我國古代地圖裡的領土變化——駁斥沙俄的黑龍江流域土地無主說

《康熙皇輿全覽圖》中的山東省全圖

雍正年間將《康熙皇輿全覽圖》由南北八排增加為十排,完成了《雍正十排圖》。首都北京成為經緯線的起始點(有點類似於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的位置)。乾隆年間增加了新疆部分的測繪結果,完成了《乾隆十三排圖》,是我國實測地圖完成全國覆蓋的重要標誌。李約瑟認為中國《乾隆十三排圖》的製作水平已經超過了當時的歐洲各國。

我國古代地圖裡的領土變化——駁斥沙俄的黑龍江流域土地無主說

《雍正十排圖》渤海灣部分

進入19世紀以後,西方測繪學依然不斷髮展,相關技術門檻逐漸提高。清政府由於缺乏專門人才培養機制,且國力逐漸衰落,未再次進行全國範圍內的測繪工作,也就無法繪製更為準確的地圖。道光年間繪製的《皇朝輿地總圖》也是以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間的三圖為基礎完成,

這張地圖北至薩彥嶺,西至帕米爾高原,南至海南島,東至朝鮮,東北至庫頁島,東南至臺灣島,完整體現了清代版圖的全貌,對於研究我國古代疆域變化具有重要意義。清末的《大清帝國全圖》則吸收近代以來西方測繪學發展成果,非常接近於現代地圖,準確描述了列強侵略後中國版圖的變化。

我國古代地圖裡的領土變化——駁斥沙俄的黑龍江流域土地無主說

道光年間繪製的《皇朝輿地總圖》

我國古代地圖裡的領土變化——駁斥沙俄的黑龍江流域土地無主說

清末《大清帝國全圖》

其實《康熙皇輿全覽圖》的繪製完全是康熙皇帝憑藉一己之力結合中西方技術的產物,而不能代表我國繪圖技術的進步。一旦失去開明的皇帝作為靠山,由於缺乏專業人才儲備和科學繪圖方法,清代的地圖繪製水平迅速回到了過去相對落後的水平。

我國古代地圖繪製不僅記錄了我國封建社會從不斷髮展到繁榮昌盛,也見證了近代以來我國國力由強變弱的過程。沙俄宣稱我國黑龍江流域地區和西伯利亞一樣屬於無主土地,沙俄是先佔先得,而我國古地圖的記錄有力駁斥了沙俄這種無理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