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股民的“窮途末路”

胡潤研究院近期發佈了《2019胡潤財富報告》,該報告稱,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大陸擁有千萬資產的“高淨值家庭”數量為158萬戶,比2018年減少3萬戶,為5年來首次下降。胡潤表示,由於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經濟結構調整,股市大幅下降,中國高淨值家庭數量五年來首次減少。

國內的千萬元資產家庭中,主要由四部分組成:一是企業主,佔比65%;二是金領階層,佔比20%;三是炒房者,佔比10%;四是職業股民,佔比5%。

在《2018胡潤財富報告》的千萬財富的家庭分佈中,職業股民佔比為10%;但今年的報告中只有5%,直接被腰斬。一個數據可以說是給很多股民澆了一盆冷水,以後靠炒股過活的日子還行不行了?

在小編看來,不管胡潤髮布的這一數據是否準確,2018年股災讓投資者損失慘重以及股市環境的變化是不爭的事實,船小好調頭的中小投資者都感到炒股難了,權益資產超千萬的職業股民的日子也不會好到哪裡。因此,股市的下跌和部分職業股民的急流勇退是千萬財富的家庭中職業股民佔比腰斬的根本原因。

職業股民是伴隨中國股市的出現和發展一路走來的,早年間,每個交易日都到證券公司大戶室“打卡”的投資者中絕大部分都是職業股民。10年前,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每家證券營業部都肯定能找到身價超千萬的職業股民,而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現在就很難“鎖定”這類人群了。

這些人願意成為職業股民的原因一方面是認為自己炒股能力很強,可以在股票市場專職炒股,能從股市賺到錢,也就不願意找工作上班了,另一方面是炒股後變成了自由職業者,自由職業者沒有人管,也不受人約束,更沒有人與人之間勾心鬥角的事情。

事實上,在中國股市建立的前20年,有一些職業股民是非常成功的,為自己和家庭積累了鉅額財富。小編曾經在證券公司工作過,所以有機會與一些成功的職業股民探討過他們的成功之道,除通過不斷學習後對股市充分了解外,擇時和擇股非常重要。簡單說來,擇時就是長時間低倉位甚至是空倉,等到確定行情來了再“一筆砸進去”,做個“右側交易”;擇股就是找到能夠炒作的行業、題材或者公司,在散戶為王的時代,行情起來後往往不是幾天就能結束的。

但進入2010年後,特別是2015年股災後,一些職業股民發現原來的交易方式開始不靈了,他們能夠直接感受到的就是上市公司數量的快速增加和所屬行業越來越多讓這些個人投資者感到“看不太明白”。

實際情況是,隨著股票發行數量的增多,尤其是創業板的發展,新增股市標的所屬行業從原來的傳統產業、金融行業轉向了高科技行業,而且還往往是平時生活中接觸不到的。

在這種情況下,職業股民的競爭對手就顯得遊刃有餘了,這些競爭對手就是包括基金、外資、保險、社保基金在內的各類機構投資者。

在每年上市公司發佈的上報中都會披露一組數據,就是當年到該公司進行考察調研的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的數量和次數。梳理這些數據就能發現,機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考察調研要遠遠多於個人投資者,這背後的首要原因就是機構投資者內部員工數量眾多,分工明確,一個人或者一個小組只負責某個行業,他們能夠充分了解他們關注的少數公司,甚至得到一手資料與數據,這是看公告和新聞才能瞭解上市公司的個人投資者不能比擬的。

另外,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資金量大,個體很難與其抗衡,增加了個人賺錢的難度。近年來交易機制越加複雜,高頻交易、量化對沖等工具的使用,使得機構投資者在技術支持、信息獲取、專業性等方面佔據天然優勢,更多的個人投資者黯然退場。

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的發展其實給我國很好的參考,1945年,美國股市超過93%的投資者是散戶。根據海通證券研報顯示,2018年年中,美國機構投資者持有市值佔比已高達93.2%,個人投資者持有市值7%不到。

未來,隨著註冊制的進一步推行和退市股票的激增,個股踩雷機會加大,“單打獨鬥”的個人投資者將越來越勢單力薄,炒股作為一種職業將變得難上加難。職業股民要麼向機構投資者“靠攏”,打造自己的團隊進行投資;要麼將職業變為興趣愛好,讓股市成為資產配置和理財的工具,甚至直接購買機構投資者發行的產品。

不過,在小編看來,第一條道路的難度極大,資產在八位數的職業股民恐怕都難以實現,資產過億的職業股民倒是可以進行考慮。也許幾年之後再看胡潤髮布的《財富報告》,其中就無法找到職業股民的數據了。

新金融記者 劉子安

關注新金融傳媒微信公眾號(xjrcm1),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