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COT:物聯網 + 區塊鏈的隱形王者

一、前言

作為未來價值體系改變的先驅技術—區塊鏈,近幾年不斷地受到市場炒作,其話題熱度上也只有物聯網能相與匹敵。市面上有許多區塊鏈項目想通過結合兩個風口,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但是我們需要判斷,是不是我們還能透過結合這兩種早期技術,達到協同的競爭優勢?尤其是在基礎鏈平臺發展陷入瓶頸的階段,利用基礎鏈來聯結物聯網是否高效?抑或是運用鏈網技術達到物人溝通,甚至物物溝通?

物聯網業務具有多樣性,配套鏈上業務也要具備多樣性,需多個區塊鏈網絡支持。COT生態利用多鏈解決方案進行高價值的信息交易是否能為區塊鏈及物聯網提供全產業鏈解決方案?在過去兩到三年,物聯網領域投資急劇成長,預計到2020年全球投資規模將達到一萬億美元。在當今群雄並起,各自為政的格局下,如果能有一個全產業鏈解決方案,不失為一個在混沌的物聯網區塊鏈市場開闢出一條新路的殺招。

二、物聯網產業痛點

現有的物聯網系統大多數採用中心化、垂直封閉架構,存在著系統構建和管理成本昂貴,數據價值單一和數據隱私安全問題。

(一)成本過高

現有的物聯網架構大多是中心化式的垂直架構,需要投入大量的專用物聯網多元傳感設備,芯片系統(包括數據中心和IT系統)也是進行獨立重複建設,導致物聯網設備早期成本過高,且因為中心化式架構數據無法分享實時傳輸,數據價值也有限。

(二)數據價值單一

物聯網的核心價值在於由物聯網數據產生的信息與知識,因此需要海量異構數據的實時交互流動。在當前“煙囪式”的孤島架構體系下,大量的數據鎖定在中心化平臺,設備無法快速實現數據共享,適應實時物物協作的應用場景。

(三)隱私安全性不彰

安全性仍然是物聯網發展的關鍵,但目前遠遠不夠。設計適當的認證、授權、計費、加密、入侵檢測、軟件簽名和信任模型來保障在線設備之間的交互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智能烤箱,智能門鎖這些智能家居設備,一個安全漏洞能夠帶來用戶很大的人身威脅。研究人員曾經做過實驗,使用的網絡,低分辨率攝像機在購物廣場收集刷卡數據用於解鎖Android手機,一半以上都能成功解鎖。重要的是,這些攻擊並非特殊複雜的入侵方式。通過這種傻瓜攻擊方式,攻擊者可以訪問所有用戶的個人數據,包括家庭自動化,汽車防護和健康監測系統等相關物聯網信息。


因此,大規模物聯網系統應用落地目前業界還少有一個產業解決方案能同時結合成本、數據以及隱私問題,物聯網產業罔如一個巨大國度,但各方各自打拼,十分不利於整個產業的進步,因此達瓴智庫積極尋找透過區塊鏈及物聯網結合的智聯網可信基礎生態體系。

三、COT:構建IOT數字身份與數據協作生態系統


COT(ChainsOf Things)屬於智能硬件和物聯網基礎鏈項目,能提供多種鏈結合物聯網智能硬件系統底層的定製與支持服務,支撐實體社會與商業基於物的可信任識別、信任交互、信任交易和信任傳遞。最大的特點就是共享。物聯網產業由於目前各品牌林立,API接口不一,且鏈與鏈之間毫無協作關係,因此,COT這種基礎鏈生態有助於充分支持物與物、物與人的各種交易和交互,滿足智能實體在特定業務場景的深度定製需求,並達成在鏈網上可彈性擴展,不只在鏈上,未來也可開發至鏈下,在這個群雄並起的年代,COT的生態優勢是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


除了生態以外,技術進程也是影響物聯網產業的關鍵因素之一。

目前技術環境有四個發展趨勢:

1.邊緣計算智能化

2.互聯效率泛在化

3.服務平臺整合化

4.數據流動延伸化

有鑑於此,本篇測評我們將會以區塊鏈生態維度、物聯網技術維度以及團隊組成維度來做COT項目全方位的評判。

四、區塊鏈生態評測

(一)以鏈網體系與鏈群協作平臺取代鏈時代

所謂的鏈網體系,也就是將區塊鏈織鏈為網,讓所有基礎鏈都可以相通,無論是物或是信息都可以連接起來相互交流,成為一個更進步的互聯網,而不是期望在一條基礎鏈上滿足所有角色的需求。綜觀整個技術的成長,任何發明都是如此。如果電話只能撥打指定號碼,不可能像現在這樣普及;如果互聯網有數十個協議,而不是TCP/IP,那網絡也不能像現在通暢。相對的放在區塊鏈及物聯網上,如果每個品牌都只能鏈接該品牌的產品,其實想象起來和不鏈接沒有什麼差別。

基礎鏈的形式是運用一條鏈將所有服務承載在上面,但是會有容量以及速度問題。未來像是COT等開始做的是更宏大的目標,也更能實現分佈式的精神: 各個區塊鏈分而治之,但又相互兼容,將信任的多樣性在一體化的協議體系下進行協同,構建跨鏈、跨系統、跨行業、跨應用和跨終端的分佈式信任基礎體系。而將鏈網加上物聯網,也就是COT的發展理念,能夠有效的解決傳統物聯網的三大難題:數據安全及隱私保護問題、信任成本過高以及缺乏兼容性等問題。簡單來說可以將各種物的信息放在一個大網中,相互交流、整合,目前各個物聯網傾向自行開發或和其他基礎鏈合作將數據上鍊,但隨著未來區塊鏈日漸成熟,基礎鏈將會整合,而最初以鏈網作開發的優勢便能夠體現,尤其是物聯網未來結合AI,物聯網及機器學習的數據必須要具有交互性、可操作性及兼容性,才能大幅減低成本及整合的協同優勢。因此,以鏈網為理念開發的系統看上的是在基礎鏈紛紛凋零後的後區塊鏈市場。

(二)信任多樣性:達到人人協作,物物協作

鏈網構建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生態,好比高速公路網絡有汽車使用,因此一個物鏈網成立我們會需要去審視其鏈網生態展望。而COT可信物聯網生態可以體現其戰略項目上。

首先建立基於物聯網多鏈式基礎鏈生態,有了基礎鏈生態我們才能開始建構方案體系,目前COT是採用智能多源識別方案體系,前景可期。平臺體系設立完成後,鏈網生態需要一個啟動器,也就是通證經濟方案,適當的通證分配是可以讓物聯網系統在運作中事半功倍,對擴展生態也有一定的幫助。而開源組建方面,COT選擇的是往輕量化及模塊化方向開發,對方向的兼容性上是優勢較大的方式。而可信物聯網的生態正在由三個階段來實現,第一是單純物聯網,雖然有助於支撐和改善實體商業的信息化管理,構建高效協作、可信任交互的網絡,但是在跨平臺協作上還是有其侷限性,而進入第二階段,物聯網加區塊鏈時,區塊鏈有助於多個獨立物聯網間的互融互通,而物聯網RFID識別與承載體系,可將文字信息維度從單一單向拓展為多維多向,以此來支持區塊鏈特性應用。未來物鏈網會更加智能且數據量化,物聯網與區塊鏈融合性技術,將成為以交易與協作為核心的基礎設施之一。

五、物聯網技術評測

(一)芯片大殺器:RFID芯片,價格市場最低,技術市場最好,落地最穩

1. 儲存成本優勢

COT開發的RFID芯片同類性能中,兼容其他自動識別技術品種,數據容量最大的二維條形碼,最多也只能存儲2725個數字,若包含字母,存儲量則會更少。而RFID標籤存儲容量,可以根據用戶的需要擴充到數10K,它徹底拋棄了條形碼的種種限制。而防偽存儲技術,甚至可以支持區塊鏈獨一無二的標識特性的應用需求,比如數字身份、密鑰管理、多方簽名協作技術等。具備不同形態的定製能力,使世界上的每一種物體都不同,擁有獨一無二的標識符。相比傳統安全儲存器,RFID防偽存儲是物聯網領域,用途最廣泛,可支持安全輕量化存儲,且成本最低的技術之一。

2. 技術優勢

COT開創業內首款以區塊鏈技術為核心的數字身份識別模組,支持多種定製算法,可以儲存永久性數據和非永久性數據。在可重寫存儲器內的信息更改自如。數據可動態更新,反覆使用(擦寫10萬次,讀無限次),使用壽命長(10年或讀寫10萬次),耐高低溫,能適應各種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尤其適用於油汙、粉塵、放射等惡劣環境。



3. 應用場景豐富

RFID芯片可以完美結合區塊鏈的融合算法和簽名插件,兼容多項通用標準,支持自研指令並且適用於豐富的IOT智能設備集成,包括新零售,倉儲物流,冷櫃等,實現創新型數據盈利模式。

(二)國之重器:防偽芯片的民企冠軍,可望正面突破日本防輻射防偽芯片壟斷地位

1. 芯片競品分析

報告|COT:物聯網 + 區塊鏈的隱形王者

根據上表,我們分析芯片競品可用五個維度來進行。

首先,加密算法能有效提供物聯網安全保障,因此在主流廣泛使用的物聯網芯片都會加上加密算法,無論是SM3,SM4還是SM7都是國家為了保護商用密碼的安全性。其中又以SM1及SM7算法最為複雜,效果也最好。

其次,芯片存儲器大小直接影響到了存儲速度及成本,COT相較其餘大廠芯片除了擁有高規格2k bits容量,更有片上及片外存儲的組合,在數據價值交易這塊,是勝出其餘許多。

第三,抗衝突速度在工作時序不匹配時顯得特別重要,COT的RFID數字身份ID的高速編碼硬件,能夠支持加密芯片訂製指令,有效快速對抗衝突場景。

另外,晶圓晶粒數與性能間接地影響了整個芯片的成本,晶粒數越高,代表每單位芯片成本越低,而性能高芯片相比低性能的不需要大量協作芯片,衝突率也較低。

因此,根據上表可知,COT所制芯片在各維度上都業界大廠芯片。


(三)邊緣物聯網賽道的佈局者

邊緣計算是一種分佈式計算的架構,將應用程序、數據數據與服務的運算,由網絡中心節點,移往網絡邏輯上的邊緣節點來處理。在雲計算架構中通常有三層:雲、網、邊緣,邊緣計算則可以想象為一定程度的“自治”。在邊緣計算的架構中,終點被賦予簡單的存儲和計算能力,令它能偶爾脫離雲的管理,並根據環境數據作出響應。COT在邊緣物聯網賽道佈局已久,未來物聯網與DApp結合能有效利用邊緣計算形成弱中心化體系,基於本體建立自身主網與子網,數據能由近場產生快速響應,有低延遲以及獨立性的優勢。而邊緣物聯網技術對未來鏈網生態的搭建也是十分重要,基礎鏈不但能搭建自己的子鏈與聯盟鏈,子鏈也能先處理部分冗餘數據,簡化後才向中心輸出,達到降低成本、存儲空間需求以及傳輸效率提高等優勢,未來在邊緣物聯網賽道成型後,區塊鏈也更加能和硬軟件耦合,形成更高效的服務體系。

(四)多元傳感技術成熟

根據IDC最新的預測,物聯網的市值在2020年將激增至1.7萬億美元。BCC Research預計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在2016~2021年間複合增長率為11%,到2021年將達到近2000億美元。



1. COT傳感器細分技術成熟

傳感器的多元化應用推動物鏈網各垂直細分行業格局形成,例如通信電子、消費電子、工業、汽車電子、智慧農業、環境監測、安全保衛、醫療診斷、交通運輸、智能家居、機器人技術等等。COT建立系統讓數據採集和智能系統設備能夠相互鏈接與溝通且得以精準地擷取和傳輸數據。

2. 擁有多元、差異化、融合發展的潛力

COT致力打造物鏈網智慧城市,這一直是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必然選擇,未來會將能源、公共設施、交通出行、安防、醫療健康等一個個孤立的領域連接起來,從而建立整體的智慧城市戰略。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2017我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將超過6萬億元,未來五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32.64%,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8.7萬億元。傳感器作為關鍵器件,其應用將滲透到智慧城市的各個層面。


六、團隊評測

團隊在通信系統、芯片設計、物聯網板卡方案、智能算法實現、自動化等領域均有10~20年相關理論與項目實戰經驗。王穩和景一歐博士等團隊十餘名智能物聯網融合技術不同領域專家曾參與中國二代身份證芯片與識別設備設計。也是上海交通卡芯片、上海世博會門票等芯片主要設計人之一,且研發團隊成員間有多年共同合作基礎,具有豐富的高科技產品量產經驗。

主要成員包含:

王穩

鏈體科技創始人& COT 基金會聯合創始人

工科背景,早期中興通訊通信技術專家,14年物聯網和智能自動化行業經驗,持續創業者。擁有IOT領域複合工作和管理經驗。代表項目如ABB工業噴塗機器人、諾亞方舟集團智能互動、世博會中國通信館、國家電網物聯網和智能系統項目等。負責公司總體技術與業務策略規劃和團隊建設。



景一歐 博士

畢業於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具有12年的芯片與設備設計及市場經驗,是上海交通卡芯片、社會保障卡、上海世博會門票芯片主要設計人之一,曾參與中國二代身份證、電子護照芯片與識別設備設計。2016年江蘇省“雙創計劃”的雙創人才。負責公司全面工作,並負責公司技術戰略方向、技術路線、發展佈局、核心技術攻關。

七、總結

總結以上評測結果,COT在三個維度上都具有極大的競爭力在業界實屬難得,無論是在邊緣計算的開發、多元傳感技術的應用以及以鏈網為架構的展望,在物聯網區塊鏈結合這個賽道絕對是明日之星,智能終端設備與傳感器的連接,是實現萬物互聯的一個關鍵性的環節,而其應用場景的實現又取決於物聯網芯片的質量。COT開發的RFID芯片,憑藉其在儲存成本、技術和應用場景三個領域的優勢,完美地將低功耗和高整合度這兩大特性結合起來,在業界內成為了獨一無二的大廠芯片。

而且COT所承載的基礎鏈ONTology更是國產基礎鏈的佼佼者,ONT的VBFT共識算法以及雙通證體系都能有效的為COT提供良好的分佈式信任協作平臺載體。想象一下,未來跨平臺物聯網共享加密數據讓物物交易自動化、用戶將有價值的數據打包成通證讓企業購買應用、開發跨平臺智能合約達到互聯網一協議萬用的程度。這些是我們對物聯網區塊鏈,或是物鏈網的未來期待,很高興的是我們在行業萌芽的初期,就看到了成功的潛力,COT三向發展的力度強大且積累深厚,期望能在不久的未來發光發熱,主宰後產業區塊鏈市場的未來。

報告|COT:物聯網 + 區塊鏈的隱形王者

報告|COT:物聯網 + 區塊鏈的隱形王者

報告|COT:物聯網 + 區塊鏈的隱形王者

報告|COT:物聯網 + 區塊鏈的隱形王者

報告|COT:物聯網 + 區塊鏈的隱形王者

報告|COT:物聯網 + 區塊鏈的隱形王者

報告|COT:物聯網 + 區塊鏈的隱形王者

報告|COT:物聯網 + 區塊鏈的隱形王者

報告|COT:物聯網 + 區塊鏈的隱形王者

報告|COT:物聯網 + 區塊鏈的隱形王者

報告|COT:物聯網 + 區塊鏈的隱形王者

報告|COT:物聯網 + 區塊鏈的隱形王者

報告|COT:物聯網 + 區塊鏈的隱形王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