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重,百病来!常用它煮的粥吃,健脾和胃、通利三焦

茯苓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治水肿胀满、痰饮咳逆等功用。对三焦都有利,可养护三焦正气,通利三焦,泄下外邪让湿热脱离三焦。

有一年夏季去湖北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事后,当地一位老朋友热情地邀请我跟他一起去附近的山村亲戚家玩,我欣然同意。随后,一行人驱车前往一个小山村。住农家院,吃农家饭,饭后在山里转悠转悠,很是惬意。在农民朋友的热情邀请下,我们来到了一片马尾松林中。原来这是茯苓的种植基地,这让我很是好奇,因为茯苓对于中医来说并不陌生,但接触的大都是加工成小块的茯苓,像这样看见大片种植的还真是第一次。我俯下身,认真地找这稀罕物。只见在松树根部的泥土里埋着一些若隐若现、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状缩的家伙,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挙,大者直径20~30厘米,或更大。农民朋友看我们好奇,随即挑选了一个可以收获的,挖出来看了下,内部白色稍带粉红,由无数菌丝组成。

湿热重,百病来!常用它煮的粥吃,健脾和胃、通利三焦

农民朋友说这样的茯苓还要深加工,才能食用。并承诺第二天给我们煮好吃的茯苓粥,烙好吃的茯苓饼。一听这消息,可是让人振奋,恰好时值晷夏季节,周围的几个人都有点犯暑湿症,这茯苓粥简直来得太是时候了。

第二天一早,起床后,大家就直奔餐桌,果然一大盆香喷喷的茯苓粥在餐桌上摆着,旁边还有烙得金黄和润白相间的茯饼,一看就让人很有食欲。舀起一碗粥,夹起一块茯苓饼,配着当地特有的小菜,简直是一绝。

大家吃着饭,互相聊起来。朋友问这家的主人,知道这茯苓有什么作用吗?主人家答:“当然知道,我们这儿的人都称它为“四时神药”,据说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尤其是人家说茯苓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的作用。所以每年夏季,我们这儿的人都会煲茯苓粥、汤食用,个个平安度夏。” 听了主人的介绍,我们很是惊讶,相当厉害,他说出了茯苓最基本的养生功用。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再看看这当地居民,个个皮肤光溜,虽然被太阳晒得黑,但是看起来个个健康,皮肤润滑,据说这村里还有不少90多岁的老人呢。看来和这茯苓的食用是不无关系的。

湿热重,百病来!常用它煮的粥吃,健脾和胃、通利三焦

《用药心法》中讲“白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津导气”。而在《黄帝内经》中则说“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观此,则知淡渗之药,俱皆上行而后下降,非直下行也。小便多,其源亦异”。

《药品化义》中讲“白白茯苓味独甘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甘淡属土,用补脾阴,土旺生金,兼益肺气。主治脚閏不和,河腹胀、,胸胁逆气,忧思领满,胎气少安,魂惊跳膈问痰气。盖甘补则牌脏受益,中气既和,则津液白生,口焦舌干烦渴亦解。又治下部湿热,淋疠水肿,便溺黄赤,腰脐不利,停蓄邪水。盖淡渗则膀胱得养,肾气既旺,则腰脐间血自利,津道流行,益肺于上源,补脾于中部,令脾肺之气从上顺下,通调水道,以输膀胱,故小便多而能止,涩而能利”。从这些古典名句中,我们得知茯苓有利水逐湿的作用,对三焦都有利,比如益脾,生津润肺,还能通调水道、输利膀胱等,都很有益。

湿热重,百病来!常用它煮的粥吃,健脾和胃、通利三焦

我们说三焦湿热源于内外邪气的干扰,所以常吃茯苓,养护三焦,维护正气,卸下邪气,可以避免三焦湿热。

如果是家庭制作“茯苓粥”,则可以这样操作:

① 原料:

粳米100克,茯苓15克。

② 制作方法:先将淘洗干净的米入锅,加入白茯苓粉和水100升,用旺火烧开,再用文火熬煮成稀粥.加入味精、精击和胡椒粉即成。如果欢吃甜粥的朋友,放糖或蜂蜜也可以。

③ 养生功效:养护三焦,泄下外邪,防治三焦湿热。还能美容养颜、安神助眠、防病防癌等。

湿热重,百病来!常用它煮的粥吃,健脾和胃、通利三焦

茯苓一般人都能食用,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效果。但是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皆要慎服。

另外,把白茯苓磨成粉,调入蜂蜜、牛奶等,作为面膜来使用,可以美白、润泽肌肤、淡斑、延级衰老,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

本节养生要点提炼

① 知道“茯苓粥”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的养生作用。

② 知道“茯苓粥”的制作方法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