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斌《紅旗譜》賞析

紅旗譜

梁斌
[內容提要]


清朝末年,惡霸馮蘭池(馮老蘭)要砸掉古鐘,獨吞公產。
那古鐘中的銘文,是柳樹林一帶廟產田產公有的明證。為護古鐘,朱老鞏挺身而出,替鎖井鎮48村人出頭拼命,大鬧柳樹林,他的好友嚴老祥也來助陣。但狡詐的馮老蘭使出調虎離山之計,砸碎了古鐘。朱老鞏氣得噴血而死,女兒夜裡遭馮老蘭唆使的歹徒姦汙,投河自盡,兒子小虎子躲過追殺遁入關東。

25年後,小虎子40開外,取名朱老忠,帶著妻子和兒子大貴、二貴回來了。他是回來報血仇的。在保定車站,他巧遇嚴老祥的兒子嚴志和。嚴志和因與人一道,跟馮老蘭打官司失敗,因而準備走父親的老路--下關東。聽說馮老蘭更霸道了,朱老忠怒火中燒,他力勸嚴志和回家,跟馮老蘭幹到底。

朱共忠回鄉的消息,激動著鎖井鎮48村的鄉親。馮老蘭卻唉聲嘆氣,後悔當年鏟革沒有除根,如今一隻虎變成了三隻。
嚴志和也有兩個兒子,運濤和江濤。朱、嚴兩家與馮老蘭有不共戴天之仇。朱老忠回鄉以後,兩家明裡暗裡跟馮老蘭較上了勁。一天,四個孩子去逮烏,大貴逮著了一隻脯紅靛額的出奇好鳥,嗜烏如命的馮老蘭費盡心機,也未能從兩家搞到這隻鳥。惱羞成怒的馮老蘭使權勢抓了大貴的壯丁。朱老忠本想拚命,但轉念一想,大貴捋了槍桿子,正對了自己讓他當兵,讓江濤讀書,一文一武好復仇的心思。“走著瞧,出水才看兩腿泥哩!”他堅韌地說。


不久,大革命風暴從南到北興起,冀中平原有了共產黨地下組織。縣委書記賈湘農先後把運濤和江濤以及張嘉慶等培養成黨員。江濤和張嘉慶先後考入了保定二師。而運濤由於與老驢頭好看的女兒春蘭相愛,被動了邪念的老色鬼馮老蘭挑撥,遭到老驢頭追打,離開家鄉投入了北伐軍。蔣介石叛變革命後,運濤被關進了濟南監獄,朱老忠領著江濤去探監。返回不久,時近年關,反動當局下令徵收殺過年豬的“割頭稅”。馮老蘭包下了全縣的“割頭稅”,私訂了比當局更苛刻的課稅標準,企困從中漁利。縣委派江濤回鄉,領導反“割頭稅”的鬥爭。經過一番較量,馮老蘭被挫敗,不僅白賠了四千大洋,還被示威遊行群眾嚇得屁滾尿流。反“割頭院”鬥爭取得了鼓舞人心的勝利,在鬥爭中經歷了考驗的朱老忠、嚴志和、朱老明被吸收入黨。

“九,一八”事變後,江濤和張嘉慶等領導了保定二師的愛國學潮。反動當局出動軍警重重包圍了二師,飢餓也嚴重威脅堅持鬥爭的學生們。在這緊急關頭,已由賈湘農主持的保定特委發出指示,讓學生們突圍衝出學校,轉入農村開展遊擊活動。不料,敵人搶先下手,殘酷鎮壓學生,江濤被捕入獄。張嘉慶受傷入院。


朱老忠接受黨的任務,巧妙地把張嘉慶救離虎口,轉入農村。他仰天大笑道:“天爺,像是放虎歸山呀’。這話預示著冀中平原將要掀起壯闊的革命風暴。

賞析

《紅旗譜》 是著名作家梁斌的代表作。它的成書,經歷了由短篇而中篇再長篇的過程。作家實際構思了20多年,才創作出這部優秀作品。

小說通過對大革命前後冀中平原王農民的生活和鬥爭的描寫,展示了三代農民的不同命運,藝術地再現了近、現代農民的鬥爭道路,深刻表現了中華民族英勇不屈,堅持鬥爭的民族精神,形象地揭示出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農民為求得自身解放的鬥爭才能取得真正的勝利。

《紅旗譜》所反映的時代,正是中國農民兩千多年來歷史悲劇行將結束,新的覺醒、新的鬥爭序幕已經拉開的時代,作者緊緊把握這個時代特點,通過朱老鞏大鬧柳樹林,朱老忠被迫下關東並並返鄉謀報仇、蔣介石背叛北伐革命、反割頭稅、保定二師學潮等主要情節,廣泛地概括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說明了農民的地位和處境,指出了農民革革命發展的勝利方向。


《紅旗譜》對農民問題的深刻揭示,集中表現在對眾多農民形象的精心刻畫上。它刻畫的三代農民革命英雄形象,各有其鮮明的代表性。朱老鞏、嚴老祥是第一代農民形象,他們是中國農民傳統性格的化身,他們的鬥爭道路是奮起反抗而歸於失敗:朱老忠、嚴志和是第二代農民形象,他們是承前啟後的一代,他們的鬥爭道路是由自發反抗到自覺革命;運濤、大貴和江濤等是第三代農民或農民家庭出身的青年知識分子形象,他們的命運完全不同於前輩,他們的鬥爭道路是聯繫民眾和英勇鬥爭,經歷嘉一血雨腥風之後,逐步邁向成功彼岸。
因此,朱老鞏大鬧柳樹林,就不能單純地看作一個序幕,而有其重要意義。它說明,即使是朱老鞏那樣最勇敢最堅強的農民,如果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其結局只能是悲劇,儘管它可能非常壯烈。


朱老忠作為繼往開來的農民形象,具有非常典型的意義。他繼承了父親堅定不移的反抗精神,並且和冤家對頭有著血海般的舊恨新仇,但他不像父親那樣硬頂蠻幹。“出水才看兩腿泥”這句口頭禪,表明他對仇人並不是一時之勇。他讓江濤和大貴“一文一武”,說明他已模糊認識到“印把子”和“槍桿子”的重要。當然,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上,他仍沒有跳出個人抗爭的範圍。他可能取得比父親更大的反抗成果,卻無法動搖馮老蘭那個階級的統治地位。

朱老忠比父親倖運,也比父親敏銳,他認識了共產黨,並很快認識了共產黨的主張。他參加了黨所領導的群眾鬥爭,把個人復仇與階級反抗結合起來,!從而走上了一條徹底改變自已命運的求解放的道路。

在展示朱老忠膽識和韌勁的同時, 作品還展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為朋友兩肋插刀”,講義氣,急公近義,舍已為人。他剛從關東回來,家還沒安頓好,就把自己的十塊血汗錢送給朱老明治眼病:賣掉心愛的小牛犢資助江濤上學:撇下自家秋收,替病倒的嚴志和去濟南探監等等。正因為他如此仗義,他才贏得了大家的敬重和信賴,才會在關鍵時刻成為人們的主心骨。他這種性格,其實也是中國農民的一種傳統性格。在舊中國農村的無數村寨裡,哪一個村寨沒有一兩個重義氣致講公道,為民眾所景仰的有分量的人物呢?更可貴的是,朱老忠並沒有沿著“江湖義氣”的路走下去,一旦走上了革命道路,他那“為朋友兩肋插刀”又有了嶄新的涵義。
嚴志和是另一種農民典型。他勤勞樸實,善良本分,但膽小怕事,思想保守,與朱老忠相比,他是一個更具有普遍性的形象。如果說朱老忠代表的是農民中的優秀分子,那麼嚴志和代表的則是農民中的絕大多數普通群眾。一個是百分之幾,而另一個是百分之九十以上。像嚴志和這樣的農民走上了革命道路,不正標誌著農民的普遍覺醒嗎?而且,這兩種典型互相補充,互相映襯,使各自的典型意義更突出。


作為第三代農民形象,大貴、運濤、江濤等走的鬥爭道路是一條與前輩們相比完全不同的道路。處在兩大階級激烈搏鬥的時代,等待他們的是更加嚴峻的考驗和更加嚴酷的鬥爭,而鬥爭的結果,卻必將是前輩們企望不到的輝煌勝利。

小說在刻畫人物方面,對比手法十分鮮明。如朱老忠和嚴志和兩個農民典型的對比,運濤和大貴兩個農民的對比,春蘭和嚴萍兩個女青年的對比,馮老蘭與馮費堂兩代地主的對比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作品在藝術上體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這首先表現在主題和題材上,它真實地描繪了冀中平原的農村生活和風土人情表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堅持鬥爭的偉大精神和不屈性格。其次是作品在形式上採用了中國古典小說傳統藝術手法,圍繞著朱老鞏大鬧柳樹林、反割頭稅、二師學潮三大主要事件,精心編織了故事情節,且大故事套小故事,環環相扣,娓娓續來,並讓人物居於事件中心,在跌宕多姿的情節演變中完成性格發展。語言注意民族化、群眾化,以冀中農民語言為基礎,適當運用古典文學和現代白話文語言,新鮮活潑,簡練生動,具有濃郁的冀中鄉土氣息,富於表現力。


《紅旗譜》的不足之處在於:主要事件間缺乏緊密聯繫,如反割頭稅和二師學潮之間就缺少內在聯繫;人物形象刻畫也有薄弱之處,朱老忠與嚴志和入黨後,其形象就缺少更進一步的發展變化;賈湘農的形象缺少豐滿描寫,顯得單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