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北京海淀區不相信學區房


專家解析——北京海淀區不相信學區房


學區房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產物,房產中介的推波助瀾,學區房的房價也一直高居不下,對於整個京城來講,真正有很高價值的學區房,少之又少。放觀全北京,對於絕大多數區域,有個房子只能讓娃有個學校上,但是不能保證有好初中,除非買的學區房是直升,這樣小學6年初中3年都能踏踏實實的有去處,中考再接受洗牌。

然而在2019年1月1日開始,海淀區再無學區房可供100%直升,之前世紀城業主可以小學人大附小,初中教師進修北校區直升;上地東里、西里業主在滿足6年連續上地實驗小學學籍的前提下也可以直升;世華龍樾也可以直升十一龍樾,但在2019年初海淀區施行多校劃片後,再購買房子,便沒有這樣的福利條件了。

海淀區小學之間雖有一定差距,但是真正對孩子去處起到決定性的還是得看課外班的成績。


近些年小升初升學途徑在逐漸減少,但其實學校招生的自主性並沒有明顯的變化。2017年海淀區推優取消,改為了登記入學,門檻降低。2019年特長取消,但實際上一些學校也藉以點招的方式招收了一部分特長生,以小強居多,但是沒有了明顯上的選拔考試,改以更為隱蔽的方式招生。


坊間一直流言2020年寄宿改搖號,其實即便是真的搖號,學校不再有自主權,對於部分小強的招生的影響也不會太大。因為道理很簡單,學校得招夠學生,得招夠好學生,很多家長以為學校點招的學生,都是藉助公辦寄宿的方式入學,這其實不準確,公辦寄宿的名額非常少,人大附中、北大附中、首師大附中都是63個,101中學171個,清華附中和十一學校沒有,前者借用民辦校點招,後者本身就具備官方認可的自主招生能力。這些寄宿名額遠遠解決不了招生人數的需求,只要是孩子比較突出,學校會想各種方法把孩子錄取進去,換言之,小升初當年的大政策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只是明面上的遊戲規則,實際上,沒太多人遵守。與其擔心明日變幻莫測的政策不如踏踏實實刷題,紮實基礎更切合實際。


海淀區學校兩極分化厲害,現在有校額到校政策的扶持,一些優質普校也比較受追捧,即便是這樣擇校的意義仍然是存在的。很多家長想讓孩子去六小強,但沒有付出與之對應的努力,最後發現原來優質普校的難度也這麼大。


除了六小強外,海淀區民辦校像師達、建華、理工分、海外、人北聯合等幾乎都會給本區孩子考試機會,這些主要是考察應試能力。人分和北大實驗這樣的對於孩子的簡歷是有較高的要求的,不是誰都能有展示的機會。


優質普校今年大多是分為兩類,一是考試,對簡歷沒有過高要求,看考試成績;二是看簡歷,以三好或者奧數競賽證書為主,擇優之後面試。現在能豐富孩子簡歷的機會越來越少,所以更要把孩子學科綜合實力提升上來。能有任何豐富孩子簡歷的機會就不要放過,像數學大聯盟,雖說之前含金量很低,但是現在也沒啥比賽了,拿個一等獎完全可以充數。另外2020年希望杯機考大概率是會把時間提前到寒假開始,也是一次豐富簡歷的機會。


像翠小、海淀實驗小學這樣近幾年為SSF輸送了大量生源,機會明顯比別的小學多一些,這也算一點學區優秀哈。但在海淀區僅憑買房想解決上學的難度還是相當大的,好點的學校最頂尖的生源都是靠自己招,海淀區的學校不相信學區房。


在2019年開始,海淀區民辦校嚴格限制了外區生源比例,以學校為單位,以當年招生計劃的15%為外區生源比例,這一下子把很多外區優秀生源的路卡死了。有一些偏人性的學校,會在辦理跨區手續之前單獨面試戶籍海淀的學生,如果通過面試,那就會提前告知一定要辦理跨區手續。但是像一些不缺生源的學校,就會很粗暴的把海淀區學籍和外區學籍的孩子的簡歷直接區別開來,哪怕是有海淀戶籍,待遇也是一樣的。對於大多數民辦校來講還是會給外區孩子一個展示實力的機會,但是錄取的難度要大很多。


如果真的非常想到海淀升學,那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海淀區買套房,把戶籍轉過來最佳,這樣需在六年級下學期5月10號前後辦理回戶籍地參加小升初,不過這個只要做出選擇,就不允許在學籍區升學,尷尬的是現在海淀區大多數學校在5月中旬之後才正式開始大批量招生,這就有點被動了,擇校不成的話,海淀區的大派位是比較坑爹的。

海淀區大派位被派進稍微好點學校的概率是極低的,西城區的派位坑在極度不透明,甚至有搖號是一所學校,接到的錄取通知書是另一所學校的情況,呵呵~



我想海淀區的魅力就在於給努力的孩子機會,大量的課外班確實需要家庭承擔較大的經濟壓力,但相對於買套房,差距還是不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