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书法的节奏感?

义枫刀


这个问题极具典型性、普遍性。写出书法的节奏感,几乎是所有初级、中级爱好者的强烈愿望。对此,试采择古今书法理论,并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书法实践,谈一些切合实用的经验和体会。

(1)古代书法理论对草书节奏的描述

篆隶楷行草五体,篆书、隶书、楷书均属于静态书体,节奏平缓。行书、草书则属于动态书体,讲究节奏变化。尤其是草书,节奏堪称其灵魂。因此,古代书法理论对草书节奏的感悟也最为具体生动。这里,仅节选(晋)索靖《草书状》比较易懂的部分,读来即足以对草书节奏获得真切的感受。

(晋)索靖《草书状》: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绿水之徘徊,……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婀娜如削弱柳,耸拔如袅长松,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纵横如结,缠绵如绳,流离似绣,磊落如陵。炜炜烨烨,奕奕翩翩,或卧而似倒,或立而似颠,斜而复止,断而还连,若白水之游群鱼,丛林之挂腾猿,状众兽之逸原陆,飞鸟之戏晴天,象乌云之罩恒岳,紫雾之出衡山。文不谢於波澜,义不愧於深渊,传志意於君子,报款曲於人间,盖略言其梗概,未足称其要妙焉。

(2)书法创作中如何表现节奏?

通过上文的阐述,可以看出,草书、行书才能充分表现节奏。但是,我们不主张初级、中级书法爱好者专门攻习草书(写草书,对艺术天分要求很高),只建议在行书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节奏训练,以期写出抑扬顿挫的书法作品。换言之,草书、行书,体势固然有别,但二者节奏构成的基本元素却是息息相通的。有意识地进行节奏训练,在本人多年的书法实践中,曾经有过许多体会、经验,其中甘苦,一言难尽。这里仅选取自认为最重要、最实用的三条,与读者诸君共勉。不求全面,但求有益。

A. 字形大小安排、正侧连缀、左右摇摆、开合转换、疏密变化等,是表现空间节奏的重要手段。

上述手段,邱振中在《章法的构成》一文中,以“单字轴线”“单字轮廓”等几何概念,进行了非常形象的阐释。


试以单字的正侧连缀、左右摇摆为例,略作说明:把单字写得方正规范、横平竖直,只能获得静止不动的感觉,加以倾斜变化,就会产生动荡感,为了关系平衡,又需依靠上下字的左右摇摆来相互弥补,这种配合所形成的顾盼呼应,自然就产生了带有动感的节奏。同理,单字的大小安排、开合转换、疏密变化等,也是产生空间节奏的重要手段。我们在书写实践中,要有意识地强化这些手段的运用,开始时,难免生硬,但随着笔墨技巧、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自然会积累心得、渐入佳境。

B. 点画(或称线条)长短、粗细、俯仰、向背、方圆等变化,是表现空间节奏的有效手段。

一件成功的行书作品,单字内部,其自身亦存在空间节奏。点画(或称线条)的长短、粗细、俯仰、向背、方圆等变化是单字内部空间分割的基础,并且对章法的空间节奏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在书写实践中,同样要敏锐地感受这些手段的在节奏呈现上的表现力。

C. 用笔快慢轻重、提按顿挫、离合断续等变化,是表现时间节奏的核心手段。

著名书法家沃兴华在《书法的形式构成》谈到:“强调笔势连绵的书写方式称为‘一笔书’,‘一笔书’将作品中所有的点画和单字都纳入到时间展开的过程之中,书法家在创作时通过提按顿挫、轻重快慢和离合断续等各种对比关系,营造出节奏变化。”这种按照点画展开顺序线性呈现的变化、对比,自然就是时间节奏。

此外,墨色的浓淡枯湿变化,也是呈现节奏的辅助手段。对初级、中级爱好者而言,墨法问题,没有必要展开。当力求蘸一次墨多写几字,最忌写一个字多次蘸墨。

当然,上述要求,均属于技法层面的解剖式分析。高品位的书法创作,绝不是各类技法的机械组合与呈现。一个优秀的书法家,基于自身的笔墨功力、艺术修养、创作图式,会自然而然地充分调动表现时间和空间节奏的各种手段,写出抑扬顿挫的书法佳作,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中奥旨,实在是可悟而不可言,否则即无异于为浑沌凿窍了。


王焕林书法


对于书法的节奏,我有话要说。

既然要说书法的节奏,我们最好拿出一篇作品来,这样我们可以做到言之有物,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的读者能够明白我们所说的不是什么捕风捉影的话。

现在我们就以赵孟頫的行书《前赤壁赋》来解析一下书法的节奏。


我们看第一行: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这一行作者主要展示的是在用墨上的节奏变化。“壬戌之”三个字笔画比较细一些,“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这些字的笔画用墨比较肥厚一些。


我们看第二行:“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不但有笔画上的粗细的变化,还有字体上的宽窄大小的变化。“像之、下、来”三个字小而窄,其他的字儿,宽而笔画肥厚。

在王珣的《伯远帖》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节奏变化。

在这幅作品出主要表现在疏密的变化和欹侧的变化。

书法作品的章法和节奏的变化,只有我们在书写作品中不断的去体会,不断的去临帖,去思考,写出有节奏的成熟的作品,只是时间的问题。

所以我们只有老老实实的去临帖,多读帖,认真的进行思考和对比。


京东千里行书法


如何写出书法节奏感?

1.什么是书法的节奏?

书法节奏指书法变化的层次感,无变化者无节奏,有变化者有节奏。细分为宏观层面、微观层面。

宏观指整体气息的起承转合、君臣佐使的变化。有时很轻易看到书法的高潮部分。

微观指行笔的快慢、结体的缩放(大小)、字势的平险、架构的主次(重轻)、布局的疏密、折转的刚柔。

对于单字来说,具体的笔画,就是“寸劲发力”,一寸一寸向前走,直至一个笔画写完,一个字写完。一个字像一个波浪,小浪尽处是大浪,小浪绵延大浪至。

2.怎么写出节奏感?

一个字:变。变要无时不在。

二个字:阴阳。上部“密实”时,下部赶紧布置成“疏虚”,左部方笔时,右部变圆笔。太极拳讲究阴阳,意拳讲究单重,千万不要双拳打人(即重复)。

三个字:有主次。字内有主笔次笔。字群有主字次字。

四个字:去掉平均。当然要保持均衡。包括写字速度不要一个节奏,要快慢有致。





urna风之度0


书法和其他任何艺术一样,都有节奏感,或者说韵律感。

这种感觉与人产生共鸣,方能成其为艺术。

书法的节奏感来源于书写的速度,也来源于汉字本身的结构。不仅每个字的构成有节奏感,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连接、贯穿、留白,墨法的浓淡、干湿出现的涨墨、飞白,都可以产生节奏感。

有人认为,书法的节奏感要有意识地去做。比如这个字大一点,下一个字就小一点,这个字粗一点,下个字就细一点,强制自己写出节奏。其实,这种做或多或少都带着些矫情,即使做得再天衣无缝,也会留下破绽。

真正的节奏感,来源于大量书写后形成的自主与自觉,也就是潜意识。当你的书法练到一定程度,就不必考虑笔墨,信手写来,节奏感会根据你当时的感觉,根据书写的内容,根据笔墨纸的状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而只有自然而然,才是真情流露,才能真正感动别人。

回想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的惆怅,祭姪稿的悲痛,寒食帖的忧伤,无不是书写者的真实感觉,因而流传千年仍能感动我们。而反观我们临帖时,即使写得再像,也不会出现他们的感觉,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我们关注的只是字,而人家的表达是一种综合感受,这才是书法的核心魅力。


书法日课


大家好!我是墨韵书香1314。

说到节奏感,让我想起我们平时听音乐一样,只要音乐一响起,大家都会跟着节奏舞动起来,唱起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当然书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之瑰宝,书法艺术也同样有节奏韵律,与音乐颇有暗合之处,各种艺术之间,都有法理相通处。

我们创作任何一副书法作品,首先给人的第一视觉感觉往往就是章法布局。人们一般都是通过章法的构成来判断感受笔墨节奏和韵律的。

比如王羲之的《得示贴》,我觉得就是一副含有节奏韵律极高的书法艺术作品。


第一点:大小,《得示帖》大与小的反差比例令人非常惊讶。 比如下图中的“天”、“下”二字与“雾”字的比例,后者是前者的十几倍。
第二点:轻重、虚实,在书法作品中,墨的浓与淡,燥与润都可以表现虚实轻重。如上图中的“雾”字,“天下”二字即是如此。

第三点:粗细,是指笔画宽与窄的对比。(如下图所示)
第四点:长短,指笔画的长线与短线。(如下图)


第五点:正欹聚散,是指字的中轴线和内部结构的变化。如下图中的“触”“散”的左部聚,右部散,“犹”“耿”的右聚左散,自然而奇巧,生动而消散。

欢迎关注墨韵书香1314,留言及讨论,谢谢!


墨韵书香1314


书法的节奏感,是书法创作阶段一个比较高深的话题。字的轻、重、缓、急和空间构成,类似于音乐音调的高、低、舒、缓,通过不同的音符组合,可以形成音乐般的节奏。

字的轻重缓急还比较好理解,对于字的空间构成如何形成节奏感呢?可能很多人一头雾水,下面我演示并说明如下:


如图所示:

这是我随意抄写的两句《书谱》中的句子,有意将空间位置做了一些疏密关系处理,我将一个个连写的字作为一个字组,则会立即产生类似音乐般的节奏感。书友们看明白了吗?


那么在一幅完整的作品中,字的大小、疏密、浓淡、轻重、欹正等对比关系,都可以构成类似于音乐般的节奏感,关键在于书写者用心去经营。


欢迎网友留言交流。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麓风轩


谢谢你的提问。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千千千里马。我刚刚看了一个书法家的草书作品,感觉基本什么都有了,就是还缺点什么,缺什么?就是节奏。

你要写出书法的节奏,就要知道,书法的节奏究竟在哪里是不是?

我们也许会说,字的大小错落,笔画的轻重缓急,笔法的粗细变化都是节奏。

看了,我们12位朋友对节奏的举例,都毫无例外的以行书草书为例子。

那么,篆书、隶书、楷书有没有节奏呢?大家一定会说,当然有节奏。

我们怎么找到书法的节奏?

其实一点不复杂,只因为我们的书法学习体系太分割了。什么结构,什么字体,什么韵律等等。

其实,所有的说法都是一回事,都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而已。

所以,千千千里马一直强调“四法三笔”的书法学习,而且,我也说过,“四法三笔”都是一回事。

比如,我说的“四法”起笔、行笔、收笔、接笔是一回事,我说的“三笔”笔法、笔意、笔势也是一回事。

只是出于分析,我们做了一定的分解而已。

所以,书法的节奏就在“起笔、行笔、收笔、接笔”的转换之间。

无论什么字体,什么风格的书法,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接笔之间的提按关系,装饰关系,就是节奏的元素。

学习书法一开始就要重视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

特别是,不论什么字体的书法,起笔和收笔一般都会注重装饰效果的。所以,写字的时候,只要注意起笔收笔的变化交代,书法的节奏效果自然出来。

现在,我又回到开头说的,看了一个书法家的作品为什么感觉缺点什么,就是缺起笔收笔的变化,他的作品恰恰是草书。

章法,结构什么都没有问题,唯独少了起止的变化。

当然,行笔部分也有变化。写字就是要在“起笔、行笔、收笔、接笔”这些环境下足了功夫,才能有艺术的感染力。

我们所谓的“法、意、势”不过是对笔画“起笔行笔收笔接笔”的具体衡量罢了。

今天我就说这些,与大家一起学书法的系统有点不一样。但是,我感觉这样学习书法,不是更复杂了,而是更简单更清楚了,你说呢?欢迎批评指正。



千千千里马


首先要知道书法的节奏感是什么?

节奏感包括布局的开合疏密、墨色的浓淡、笔的提按、线条的粗细、方圆刚柔直曲的变化、空白处的气息变化流动、行列的摇摆、书写的快慢等。

《祭侄文稿》是体现节奏感最好的范本之一。

开篇作者情绪稳定,行笔相对慢,墨色重,写至中篇行笔速度加快,枯笔出现,至最后几行,已由行书变为草书,达到高潮。

临帖时很重要的一点是重现作品的节奏感。艺术的要点在于节奏,书法当然也不例外。

更多文章及作品点评,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我是古风书法,书法教师。

书法的节奏感从狭义来讲是指书写速度的快与慢的相互转换,这种节奏感在行书、草书中的应用较为明显,但这并不表示其他书体不需要节奏感。节奏感从广义上讲较为丰富,它包括线条的粗细变化、用墨的浓淡枯湿、整行字之间的摆动、通篇字体的大小变化、通篇的疏密变化等,这都应该归属于节奏感范畴,这种节奏感更多的还是应用于行书、草书。


了解了这些,我们更容易写出书法的节奏感。

狭义,书写速度:

如二王行草书,一般起笔要果断,有停顿,中间行笔较快,转折处(包括圆转处)速度要稍慢一些,收笔速度较慢。唐楷的写法也存在这样的规律。速度的快与慢的结合基本是有这样的规律。

广义,范围较广:

线条的粗细变化、用墨的浓淡枯湿、字与字之间的摆动、整体大小变化、通篇的疏密变化等等,这些需要照顾到整体的和谐。如用墨的浓淡枯湿,通常自然状态下,一笔饱墨连续写多字,直至墨干,会自然出现墨色变化。线条粗细、字形大小随字而变,等等。


古风书法


书法的节奏是由 用力大小、书写快慢、线条粗细等诸方 面变化的节奏而构成。

书法的节奏包括点画的节奏、结构的节奏和章法的节奏。

点画的节奏一般来说,一个点或一个划为一个节奏单元。

结构方面的节奏一是偏旁部首为一个单元的节奏;一个字也可位一个节奏单元。这种情况在行草书里最明显。如“绞丝”旁,即是一个完整的节奏单元也是二或三个节奏单元(每一个转折为一个子单元)。

章法的节奏,一般为几个字为一个节奏单元,也可能连续一句话为一个节奏单元。最为复杂多变。

不过结构和章法的节奏相对点画的节奏比较明显。点画的节奏不十分明显,所以,不少的人往往会忽略点画的节奏问题。使得作品的线条如细钢丝一样,粗细一律,没有轻重缓急、大小刚柔、浓淡枯湿等的节奏变化。

点画方面如颜真卿的书法的点画,从起笔到收笔为一个节奏单元。在书写过程要一气呵成,才能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节奏单元。二横折则即是一个完整的点画节奏单元也是横和竖相连的两个节奏单元,我们在读帖或书写前对此有了明确的认知,在书写实践中就不好出现点画节奏不明快的弊病了。结构和章法方面的节奏问题大同小异。

“清”字中,三点水和青是一个各自具有合成节奏单元和复合节奏单元。

《得示帖》的大章法方面的节奏处理非常丰富。整个作品包含了点画、结构和章法的节奏单元和复合节奏单元的多种处理方式方法。我们只要用心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包含的节奏方面的技法知识或技巧。

我们在看看傅山的这件作品,表面看仿佛一根线条在纸上绕来绕去,仔细看看不难发现傅山单位书法的线条的节奏感是非常清晰明快的,每一笔都不是简单的毫无变化的死板的线条。线条的起转承合非常清晰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