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懋善:“山水▪鄉愁”雅集

我仰慕劉懋善先生,是從七十年代少年時開始的。那時劉老師的水鄉畫,經常在蘇州觀前街群眾藝術館櫥窗裡展出,因為濃郁的水鄉風格,讓我一直記住了劉懋善老師的名字。直到四十年後,我才有幸在劉老師的畫室裡見到他。造訪劉老師時,他得知我是蘇州老鄉,在央視書畫院工作。我此行是受委託請劉老師為新址環境佈置創作作品,劉老師熱情接待了我,但對於邀請,他婉言謝絕了。

劉懋善:“山水▪鄉愁”雅集

春夏秋冬

三個月後,我再次來到劉老師畫室,跟他談起邀約之事,他沉吟許久說道:“蘇州有好多好畫家,水平都比我高,作品都比我好,謝謝你們的盛情,但我不好意思接受這份邀請。”

又過一個月,我在劉老師忘年交張建先生的陪同下,一起來到聽楓園(蘇州國畫院創作室),跟劉老師喝茶聊天。離開時,劉老師說道:“你老遠從北京來,又誠心誠意的邀請,我只能考慮考慮再說了。”

劉懋善:“山水▪鄉愁”雅集

2003年作 水鄉之秋

張建先生告訴我,全國有很多單位都想請劉老師創作,他都婉言謝絕了,劉老師說考慮考慮,是被你這個蘇州人的鄉情打動了。對張建先生的這番話,我非常理解,對劉老師能改變初衷,我內心也充滿了感動。回到北京,我用金箋小楷寫了一篇札記,以此表達對水鄉畫以及劉老師那份濃濃鄉情的尊敬和謝意。

讀劉懋善先生水鄉畫

吾少時喜習懋善先生水鄉畫,屈指四十載。今有幸在京相伴先生數日,得以傾聽先生“開水鄉畫派之宗、融中西繪畫之法”心得,終償夙願、如醉如痴。

劉懋善:“山水▪鄉愁”雅集

2005年作 水鄉

水鄉畫之所以開宗立派,為萬千擁躉追慕,實因先生以“蒼苔迭翠、粉牆斑駁、幽靜窗臨、老樹著花、水鷗翔集、魚鷹歡歌、小橋流水、千年古巷”入畫,形成詩般意境所致。

劉懋善:“山水▪鄉愁”雅集

2006年作 水鄉春色圖

世論中國繪畫,以傳神為至上追求。然傳神之難,則已接於精神境界、生命本體、自然之美、造化之工也。自來人物品藻多用山水字眼,李元膺如勁風松下,邴原如雲中白鶴,王夷甫巖巖清峙壁立千仞,和橋森森如千丈松,周凱嶷如斷山,故人物之傳神,向以山水語言代表,以此探生命本源、寫自然造化。山水與人物如此貼近,人物寫山水則道法自然,故山水畫出焉。

劉懋善:“山水▪鄉愁”雅集

雪後山野

大凡世人看畫,人云亦云、莫衷一是。看先生作畫,則是“言情山水、寄思鄉愁。”觀者有頓悟、有隨想、有親近之切。雖道先生偏居一隅,衣食無憂,然敬求者門庭若市,亦難滿足。作為鄉人,吾有感先生“胸中丘壑如老莊,筆下精神冠群倫。”隱於鬧市,遊藝於野。心如止水,悠然自得。

劉懋善:“山水▪鄉愁”雅集

辛巳(2001)年作 伊薩基輔教堂

秋雨先生《白髮蘇州》有云:“吳越戰爭以降,蘇州一直沒有發出太大之聲響。千年易過,直到明代,蘇州突然變得堅挺起來……”餘先生筆下之堅挺者,乃吳門四家沈周、祝枝山、文徵明、唐伯虎是也。唐伯虎更是以“不鍊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閒來寫幅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流芳於今。懋善先生雖至古稀,卻不失吳門遺傳而超越先賢。僅是修真養性、樂善好義之道,亦不弱古人之精神,故先生今日之盛名,名至所歸矣。

劉懋善:“山水▪鄉愁”雅集

紐約中央公園

水鄉畫一脈,英才輩出、吳風盛行。先生端坐陋室,孜孜以求,筆墨橫姿,後學難追。不同凡響處,先生藝友張建亦有同感。

吾心有所屬,卻辭不達意。寥寥數語難言先生之美譽,殷殷之心不達先生之隆情。故書以記之,以絕忘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