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明一世的秦穆公,為何臨終強迫177位秦國人才全部殉葬?

莫寧_Morning


秦始皇之所能夠“奮六世之餘烈”,一舉滅掉諸國統一天下,離不開秦穆公的功勞。

在秦穆公之前,秦國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呢?

秦國地處東周列國最西,時時遭受西戎的侵擾,東邊又有強大的晉國窺伺,南邊和北邊也都有敵人虎視眈眈。秦國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派強兵與西戎作戰,而且還得分出重兵防守東邊的晉國。

後來,秦國四方征戰,簡直就像家常便飯一般。稍有懈怠,就會被敵人打到王城,秦人沒有絲毫安全感。

公元前659年,即秦穆公即位的那年,秦穆公作為“王子”,還親自帶兵與西戎作戰。

秦穆公即位之後,為了緩解這種壓力,主動拉攏晉國,並向晉獻公提親。

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國國君向另一國國君提親,就是一種明顯的“示好”行為。這種示好,通常還有另一層意思,即示弱。不過,提親的雙方也要看實力,如果實力不濟而提親,被拒絕,是很沒面子的事情。

可以想象,秦穆公為了爭得國內發展的機會,鼓了多大勇氣才提的和親。

晉獻公沒有拒絕秦穆公的請求,還將自己的大女兒嫁給她。這以後,秦國暫時沒有了東疆之患,只需將注意力放在西邊,同時抓緊時間發展。

秦穆公發展實力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重視人才。

要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個人有沒有能力,並非看他腦子夠不夠聰明,而是看他的出身。如果一個人能力再強,他的出身不行,沒有任何國君會重用他。

秦穆公偏偏就不信這個邪:能讓國家強大的人都可以用,為什麼非要看重出身呢?

秦穆公不分貴賤重視人才的典型,就是百里奚。

百里奚本來是虞國大夫,因為虞國(假虞滅虢)被晉國所滅,被當做“陪嫁品”隨著大公主嫁給了秦穆公。

後來,百里奚使用計謀逃脫,離開秦國藏到楚國去了(還是奴隸)。

秦穆公擔心百里奚被楚國“慧眼識金”,特意派人到楚國,用極低的價格——五張羊皮將他買走。因為秦穆公原想,如果出價太高,會引起楚國的懷疑,如果給的價格很低,就沒有人會在意了。

所謂悶聲發大財,大抵如此罷。

百里奚重又回到秦國之後,受到了秦穆公的重視。

作為一名奴隸出身的百里奚,能夠受到國君的如此重視,這在之前是完全無法想象的!因此,百里奚對秦公非常賣力,還不斷向秦公推薦和他一樣出身的人才,比如說著名軍事家蹇叔。

秦穆公對人才的重視,完全不拘一格,而且能夠容忍他們犯錯。

有一次,秦穆公命令三軍出函谷關攻打晉國,結果,秦軍還沒走出函谷關大門,就被晉國給暴打了一頓,三軍主帥孟明視(百里奚之子)還被活捉了!

通常情況下,打了大敗仗,三軍全軍覆沒,主帥就算不被殺,也少不得一頓皮肉之苦。

可是,孟明視被晉國放回(為了羞辱秦公)秦國之後,秦穆公非但沒有任何則被他的意思,還親自跑到郊外迎接他回來。值得注意的是,秦穆公迎接孟明視的時候,特意穿了一身素服,而且還將戰敗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

在這情況下,如果你是孟明視,你會怎麼想?肯定是死心塌地追隨秦公,披肝瀝膽為秦公賣命了!

果然,孟明視經過此敗,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

三年後,即公元前624年,孟明視邀請秦穆公一起去攻打晉國,此前,孟明視已經被晉國打敗了至少3次!換做別的國君,就算沒有罵他個狗血噴頭,也會找個藉口推脫,可是,秦穆公答應了孟明視的邀請。

這一戰,孟明視不僅拿回了被晉國攻佔的城池,還奪了晉國數個城池。這場戰役,被後世稱為王官之戰,這也是秦國第一次戰勝晉國。

假若秦穆公不能容忍人才犯錯,又怎能成就一方霸主呢?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秦穆公死後,有177人殉葬,開啟秦國殉葬之風。《左傳》記載:

“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翻譯過來就是:秦穆公任好死了以後,將奄息、仲行、針虎三人殉葬;這三人都是秦國非常有才華的人,他們的死,讓秦國人非常悲痛,並特意為他們寫了一首《黃鳥》,祭祀他們的在天之靈。

很難相信,一向重視人才、容忍人才的秦穆公,在臨死前會殉葬三良?

還是大學士蘇東坡說的好:

“昔公生不誅孟明,豈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乃知三子徇公意,亦如齊之二子從田橫。古人感一飯,尚能殺其身。今人不復見此等,乃以所見疑古人。”

蘇軾是說:想當年,秦穆公活著的時候不殺孟明視,又怎會在死後殺死三良?古人因一頓飯的恩情,尚可自殺報銷;誰知三良是不是因為要報恩,才會主動殉葬?現在的人沒有如此忠義之士,就懷疑古人也沒有,這是怎樣的哀嘆呢?

是呀,今人不復見此等,乃以所見疑古人,這才是最悲哀的事情。


祗樹


\t早在商周時期,人殉就是非常普遍的一種喪葬方式,秦穆公的人殉,動用了177個活人,這在當時來說,規模算是非常大了。而且這裡177個人裡面,有三位人才,本來是要留給下一代,輔佐新任君王的,沒想到也被列入了秦穆公殉葬隊伍當中。<strong>

\t秦穆公所殉葬的177人,絕大多數都是宮女、妃嬪。

秦穆公在春秋時代也算是比較英明的君主了,他任用百里奚擊敗了當時強大的晉國。並且護送晉文公回國登基,所以達成了秦晉之好的美稱。

所以秦穆公絕對不是那種荒淫無道的皇帝,他之所以選擇這麼多人殉葬,這是因為當時的風氣所致。幾乎歷代國王都有讓活人殉葬的制度,所以秦穆公這只是遵循了祖制而已。

\t並且,在殉葬的隊伍當中,幾乎全部都是秦穆公過去的隨從、妃嬪。具體是哪些人已經不可考了,不過一般生了孩子的妃嬪是不會殉葬的,都是那些跟秦穆公好過,但是沒有孩子的妃嬪。

史記秦武公卒,初以人從死,死者六十六人。至穆公遂用百七十七人,而三良與焉。蓋其初特出於戎翟之俗,而無明王賢伯以討其罪。於是習以為常,則雖以穆公之賢而不免。---朱熹

所以在那個年代,女人都想著拼命生一兩個兒子,這可不僅僅是為了奪權,更是為了能夠順利活下來,不用參加這種殘忍的殉葬。

秦穆公生前跟這些人關係不錯,尤其是隨從們,基本上每一代君王都有各自的隨從,所以用習慣了到了地下依舊還想任用這些人。

\t殉葬之人多是知道秦穆公秘密的身邊人,君王的秘密要帶入地下。

我們既然知道這些人大多數都是秦穆公的身邊人,那就能夠理解為什麼歷代君王需要讓這些人下葬了。

\t首先每一代君王都有一幫屬於自己的隨從,所以新王登基以後,老王的隨從極有可能要被閒置,或者是被趕出宮。這麼一來的話,他們當中但凡有人嚼舌根子,那秦穆公的那些私事可就都被說出去了

君王君臨天下,什麼樣的噁心事情做不出來呢?尤其是在那個愚昧無知的年代,追求長生不老的年代,泯滅人性的事情太多太多。秦穆公作為一方霸主,自然也不會例外,所以他讓這些人殉葬,自然是有保守秘密的道理。

其實包括後來朱元璋找人殉葬也是這個意思,你知道的太多了,哪裡還能把你活著留在人間呢?後來明英宗廢除了殉葬制度,但是老皇帝身邊的那些人依舊是不能出宮的,基本上都在冷宮待著,這也是最好的辦法了。

\t秦穆公殉葬隊伍中,有三位人才是怎麼回事?

秦穆公作為秦國比較有作為的君主,其實他是非常看重人才的。比如說百里奚就是秦穆公非常看中的人才,不惜花各種心思,就是為了得到百里奚。雖然只用了五張黑羊皮,但是置換百里奚的過程十分傷腦筋。

所以殉葬隊伍當中出現三位人才,就有些令人不解了。這三個人分別是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他們三個之所以被稱之為人才,是因為他們為秦國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被當時的人稱之為三良。

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左傳》

\t秦穆公後期也是非常欣賞這三位大臣,按道理是要留給後人任用的。但是有一次酒宴之上,秦穆公因為歲數大了,而且長期找不到長生不老之藥,所以他心裡比較苦悶。所以他哭喪著臉對這三位大臣訴苦啊。

他表示自己把他們當成親兄弟,真想著到地下也能夠跟他們一起把酒言歡,治理天下。當時大家都喝多了,這三個人想都沒想,立刻舉起酒杯,表示願意跟秦穆公同生死共患難。

這話本身就是酒話,誰也沒當真,但是秦穆公當真了。他甚至認為自己一個人去死太寂寞了,一定要拉上他們三個一起聊聊天才行。

\t原因:晚年君王皆糊塗,秦穆公當然也不例外。

雖然秦穆公不一定會記得這些話,可是掌管國君生活起居記錄的官員卻一絲不苟地把這些話給記錄了下來。當然了,這也是秦穆公所默許的,他擔心自己太孤獨。

因為成就了霸業,所以秦穆公改變了過去以66人殉葬的制度,而是擴大規模到了177個人,這本身就惹來不少非議。

不僅如此,秦穆公還將身邊這幾位重要的大臣,也都拉入了殉葬隊伍當中,原因就是人家酒後胡亂說了一些表示忠心的酒話。

秦穆公是一代明君,但是他歲數大了,任何君主到了年紀大的時候,都會犯糊塗。比如說漢武帝就是在歲數大的時候逼死了自己的老婆和兒子,朱元璋也是在歲數大的時候殺戮不止,唐太宗更是在歲數大的時候一直尋求長生不老。

\t他們都是一代明君,但是他們卻在年老的時候犯了各種錯。秦穆公也不例外,他歲數大了以後,也會覺得自己一個人死太孤獨了。

\t那時候人都比較迷信,所以秦穆公寧可拉上這些人,也不讓自己孤獨地死去。這種慘無人道的做法,害得歷史上數以萬計的人因此而喪命,可見這種制度的可怕之處。


江湖小曉生


從原始社會開始,人祭和人殉就是一個很常見的習俗。尤其是在商朝時期,人祭和人殉達到了一個頂峰狀態;到了周朝時期這種習俗雖然有所減弱,但依然還是很常見。

人祭和人殉的對象,大多是使用戰俘。只有在戰俘數量不夠的時候,才會使用奴隸。一般不會出現讓大臣去殉葬的情況。

雖然如此,人殉也是有標準的,不能想用多少人就用多少人。《墨子》裡面記載:

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

秦穆公死後不僅用人殉葬,居然用了一百七十七人之多,這裡面居然還有不少賢良的能臣。秦穆公的這個人殉數量算是什麼標準?這就多少透著那麼一點反常!

由於當時的侷限,或許秦穆公骨子裡還是“視死如生”,很有可能會帶去幾位賢臣侍奉他,同時再有幾位主動殉葬的。但是一百七十七這麼個人數,依然還是非常驚人。

由於這麼多的賢臣被殉葬,秦國從此就走向了下坡路。難道秦穆公預見不到這種結果嗎?

縱觀秦穆公一生英明,為何卻在這件事兒上如此糊塗?

還有個人的殉葬人數比秦穆公還要離譜。那個人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死後胡亥繼位。後宮之中沒有生育的女子,都被胡亥下令殉葬了!修建秦始皇陵的那些工匠也被關在了陵墓裡!

胡亥賜死了長公子扶蘇後,大肆屠殺自己的哥哥姐姐們。公子高為了保全自己的家人,就主動請求為秦始皇殉葬。此外像蒙恬、右丞相馮去疾和將軍馮劫也都選擇了自盡。

秦始皇的殉葬人數,都是胡亥搞出來的。如果把蒙恬、馮去疾、馮劫等人改成是選擇殉葬,那麼是不是就和秦穆公死後的人殉非常相像了!

無論秦穆公生前再怎麼英明,死後也是什麼都做不了主了!

秦穆公有四十個兒子,繼位的是秦康公嬴罃。

秦穆公其它的那些兒子資料不是很詳,嬴罃是秦穆公和穆姬所生之子,應該是以嫡子繼位。

秦穆公有四十幾個兒子,嬴罃繼位後會不會也像胡亥一樣,和同宗、兄弟有著權力鬥爭?

秦穆公把晉惠公俘虜後,公子縶就建議將他殺死。晉惠公的姐姐,當時是秦穆公的夫人,帶著自己的兒子秦康公和公子弘站在架起的火堆上,勸秦穆公釋放晉惠公。

這個建議殺死晉惠公的公子縶,不知道和秦康公是什麼關係。

但是這個公子縶非常不簡單!

好多人都是通過公子縶才跟隨秦穆公的。

白乙丙的父親蹇叔,就是公子縶拜訪請來的;那個公孫枝也是公子縶尋訪到推薦給秦穆公的。

如此看來,秦穆公死後留下的那幫老臣,多數都應該和公子縶關係不錯。

那時的秦國的君位還不是完全按照嫡長子來傳承,公子縶就成了秦康公最大的威脅!

秦康公這個人名聲並不是很好,為了修建一座奢華的觀景臺,僅僅才經過三年,就搞得怨聲載道。

窮奢極欲、窮兵黷武和好大喜功,就是後世對他的評價。

就是這樣的一個君主,面對秦穆公留下的老臣和公子縶,會不會也像胡亥那樣展開殺戮?

給秦穆公殉葬就是最好的排除異己的手段!反正秦穆公已經死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

交交黃鳥,止於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

交交黃鳥,止於楚。誰從穆公?子車針虎。維此針虎,百夫之御。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這是《詩經.秦風.黃鳥》中描述殉葬秦穆公(又稱秦繆公,春秋五霸之一)的子車氏三良:

子車奄息、子車仲行、子車針虎,秦人對此非常悲痛做了這篇《黃鳥》,哀悼秦國殉葬的大量人才。秦穆公死的時候殉葬了177人,都是秦國的人才,在他死後的幾代秦王大都碌碌無為,春秋時期沒有什麼大的建樹。(秦穆公劇照)

秦穆公用了那些人才?

秦穆公在位39年,上位開始後他就注意延攬人才,採取著名的“客卿制度”,將其他國家的人才引進秦國,同時他也注重本土人才的選拔。著名的客卿有百里奚、蹇叔、由余、來丕豹、公孫支等人,本土也有子車奄息、子車仲行、子車針虎等眾多人才。護送晉文公重耳回到晉國,晉文公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百里奚劇照)

秦穆公曾擊敗晉國俘獲晉惠公,滅掉了梁國、芮國等小國。晉文公死後,秦軍先後兩次敗於晉國軍隊,國家掉頭向西發展,秦穆公時期拓展國土千里,滅掉的西戎小國有12個(有爭議)。這時的秦國國土面積大大擴張了,軍事實力也足夠強大,秦國的發展一片光明。為何秦穆公死後停止發展了呢?

秦穆公為何殉葬177個秦國的大臣和將軍?

根據《史記》記載,秦國用活人殉葬開始於秦武公,他死的時候陪葬了66人。自此開啟秦國國君的殉葬制度。

這事有點搞笑,秦穆公讓這些大臣和將軍們殉葬,完全是因為一次他自己舉辦的宴席上的對話,當時大家喝的大概有點醉了,歷史記載是這樣的:

公(秦穆公)曰:生共此樂,死共此哀。奄息等許諾。及公薨,皆從死。

秦穆公說活著的時候和你們共同創業,共同享樂,我死了的時候希望你們跟隨我一起到那邊(陰間)再敘君臣之情。子車奄息等大臣將領們都承諾,至死追隨秦穆公。等到秦穆公死了之後,這177人都活著殉葬了。(殉葬遺址圖)

其實這事也怪繼任者秦康公,怎麼也得挽留一下秦國的這些人才才是,但是他沒有!如此做法導致秦國的人才斷流,其他國家的客卿也都不敢來為秦國出謀劃策了,最終會殉葬國君的!(秦康公圖)

這種殘忍的活人殉葬制度,導致秦國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秦穆公和繼位者秦康公擔負著主要的責任,無疑是自毀長城!


穿越再現彼岸


秦穆公,嬴姓,名任好,春秋時代秦國國君,諡號穆,在《史記》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及公孫枝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四百年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秦穆公死,安葬於雍,殉葬的人數達一百七十七人,秦穆公雖是明主,但殉葬之舉卻導致秦國人才大量凋零。

《左傳》文公六年曾這樣記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並且評價說:“君子是以知秦之不復東征也。”

《史記》載“從死者百七十七人, 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國人對此悲痛萬分,賦《黃鳥》之詩,唱道:“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呵,怎麼將這麼善良的人給殉葬了?如果可以贖命,我們寧願出一百條命將他們換回來!


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交交黃鳥,止於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維此仲行,百夫之防。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交交黃鳥,止於楚。誰從穆公?子車針虎。維此針虎,百夫之御。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中國古代生殉簡說

殉葬習俗在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齊家文化、二里頭文化等中就已開始出現。

殷人尚鬼,認為死後有知,很重視殉葬,故有著戰俘或親兵作為殉葬品的風氣。根據考古發現,商朝貴族死後有時會有戰俘或死者親屬、親兵作為殉葬品,即人殉。甲骨文記載的商朝的人祭約一萬三千,其中四分之三為武丁時期,主要為戰爭俘虜,武丁之後商朝的人牲和人殉都在不斷減少。在安陽小屯侯家莊發掘的殷陵大墓中,殉人竟有百餘人之多。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最多的一次殺了585個戰俘進行人祭。

《西京雜記》卷六記載:“幽王(周幽王)冢甚高壯,羨門既開,皆是石堊,拔除丈餘深,乃得雲母深尺餘。見百餘屍縱橫相藉,皆不朽。唯一男子,餘皆女子,或坐或臥,亦猶有立者,衣服形色不異生人。”

成語結草銜環的結草典故給我們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魏犨有一個非常寵愛的姬妾,這個姬妾沒有兒子。魏犨生病了之後對魏顆說要在自己死後,讓她再嫁。不久魏犨病情惡化,囑咐魏顆把這個姬妾為自己殉葬。但魏犨死後,魏顆還是把美人嫁出去了,他說“父親臨終時已神志不清,我還是聽從他清醒時的囑咐罷!”

前594年七月,秦桓公趁晉國元帥荀林父出兵攻打赤狄建立的潞國之機,征伐晉國,在輔氏與魏顆的軍隊作戰,戰場上一個老人將野草打成結攔阻秦國力士杜回,杜回一不小心被絆倒在地,被晉軍俘獲,秦軍也戰敗。當晚,魏顆夢見這老人,說他就是當年那個魏犨的愛妾的父親,特來報恩。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殉葬的惡習,春秋時代各國都有,相沿成習。

《墨子·節葬下》所說:“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
《禮記·檀弓下》記載,陳幹昔臨死時囑咐兒子讓兩個婢女與他殉葬,其子說:“以殉葬,非禮也,況又同棺乎?”說明摒棄殉葬漸成新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以俑代人殉葬(秦始皇的兵馬俑即為一例),而以人形俑陪葬甚至也被認為不仁。

<strong>秦國的殉葬史

《史記·秦本紀》就有記載,秦武公死時,“初以人殉死,從者66人。”

到了秦穆公的時代,人們已清醒地認識到人殉制度是一種極不人道的殘暴行為,《黃鳥》一詩,就是一個證據。郭沫若曾說:“到這秦穆公的時候,才成為問題。殉葬成為問題的主因,就是人的獨立性的發現。”

秦穆公的兒子秦景公墓中挖出166具殉人和20個人牲。

戰國中期,秦獻公曾下令禁止人殉。

另外秦始皇死時,最有名的陪葬物並非活人,而是象徵保衛的兵馬俑,

雖然秦始皇陵尚未被挖掘,但是《漢書》中記載秦始皇陵殺殉了數萬人。

《漢書·楚元王傳》:秦始皇帝葬於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丈,週迴五里有餘;石槨為遊館,人膏為燈燭,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珍寶之臧,機械之變,棺槨之麗,宮館之盛,不可勝原。又多殺官人,生埋工匠,計以萬數。

漢朝以後,活人殉葬習俗式微,但偶有發生。如史書記載三國時吳將陳武戰死,孫權下令以陳愛妾殉葬。從漢朝到宋朝,除邊遠地區以外,殉葬多半是偶然的事件,不再是一種制度。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旨,禁止奴僕隨主殉葬,明令徹底廢除活人殉葬之習。


墨清棠


我們先來看一看秦穆公這一生究竟有哪些豐功偉績?秦穆公作為秦國建國以來最有作為的一位君主,平生都愛惜人才,主張各國人士為自己所用。因此才會出現成稱霸西戎的這一強國景象。其實在秦穆公時,秦國地處邊遠,國力也較為弱小,與中原的諸侯國根本無法對抗。而且秦穆公在執政的前十幾年沒有什麼令人瞠目結舌的作為。主要是秦穆公執政後期,秦國才走向了一方霸主的地位。秦國最主要的外交方針就是與周邊的大國晉國處理好雙方之間的關係。並且多次與晉國領導人聯姻,這種聯姻其實是政治聯姻,所謂的秦晉之好,僅是表象。



但秦穆公因此樹立的寬厚長者的形象也贏得了很多有才人士的青睞,也因此願意到他的麾下效力。而且不以人才的身份去審視這個人才作用的大小也使得秦穆公成為當時的明君。秦晉之好,以後秦穆公也多次插手晉國內政,與當時的晉獻公也大打出手,而且還接受了晉國公子的政治避難,並幫他回國繼位。有很多人說秦穆公在與晉國打交道,經常被晉國人算計,算得上是以德報怨,其實在政治層面根本沒有以德抱怨一說。秦穆公一直想要樹立自己的明君形象,這一形象不僅要在秦國國內樹立更主要的是要在晉國國內樹立。晉國統治階層混亂不堪,多行不義必自斃,秦穆公想要通過多次示好的方式,爭取晉國民眾的支持。



招攬強國人才,所以在晉國說話不算的情況下,依然願意借糧給晉國,不讓晉國的百姓受餓。所以在晉國秦穆公的聲望也是很高的。而同時晉國作為當時的超級大國,內部的混亂情況,其實也給秦國的秦穆公很大的觸動,這也造成了秦穆公在臨死時要求170多人同時殉葬的這一歷史事件。秦穆公在生前很按耐不住自己的野心,但是由於晉國是當時的超級強國內部即便動亂,但是晉國國力依然不容小覷。所以秦穆公被迫向西進攻稱霸西戎。可以說自己的手下有著一批文臣武將,在自己生前他們可以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但是當自己死後這些人都會成為秦國的權臣。晉國就是這樣,一個新君繼位之後,曾經的功臣變為權臣,致使國家動亂不斷。



與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一樣,秦穆公很顯然意識到了這樣一個狀態下十分不利於本國政治穩定和發展。所以在臨死時要求170多人殉葬。這170多人都是當時秦穆公手下的紅人,這也確實安定了秦穆公死後秦國國內的局勢,並沒有出現權臣當道的政治現象。但同時大量的有才之士喪命也使得秦國,總體實力元氣衰落,而且很多時候我們也並不能以秦穆公的這一舉動作為秦國衰落的直接理由。畢竟秦國衰落的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並非秦穆公一招殺掉100多人,而迅速衰落。總體而言秦國還是保證了自己內部的統一,雖然出現動亂,但不會出現像晉國那樣三家分晉的歷史結局。



畢竟一個國君在臨死時,最想要的是國政的穩定,是權力的繼承,而並不簡簡單單是一個國家的安定發展。而且在170多人當中,最著名的就是老秦人的三隻部落孟西白三家的優秀將領。雖然三家的優秀將領都被要求殉葬,但是這三個部落在秦國一直舉足輕重,並沒有因為殉葬的事而而導致內部部落紛爭。也保證了自己的兒子能夠順利繼承王位掌握國家大權,總體來說,有利有弊。


世界史圖鑑


戰國以前,人殉十分普遍,不說諸侯國君、將相列侯,就是普通的有錢人死後也會用幾個奴隸殉葬。跟普通人用奴隸殉葬不同,諸侯國君還會將嬪妃、大臣拿來殉葬,以顯示身份尊貴。有的貴族為了表示忠心,也會上書國君,要求自己給先君殉葬,以此搏得忠心侍主的名聲。通常情況下,國君會駁回貴族的殉葬請求,並賜財物或土地安撫一翻。但秦穆公准奏了,他允許那些上書的貴族給他殉葬,以此榮耀這些貴族:與君同墓,光宗耀祖!

秦穆公本起一片好心,但是卻留下了暴君的名聲,因為他用人殉葬了,且殉葬中有三位賢臣。子輿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合稱子車三賢,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國人十分敬佩他們的才德。子車三賢自請為秦穆公殉葬,以此成就自己的忠君之名,秦穆公不忍拂其意,故生前允許了三人之請。孔子反對人殉,故收集秦人詩歌《黃鳥》: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宋朝的蘇東坡對子車三賢殉葬一事有不同的見解。蘇東坡認為秦穆公生前不誅殺喪師之將孟明,就不會忍心用三良殉葬的。三良之死,就像田橫自殺後,從行至洛陽的二齊士自刎殉主一樣,完全是"士為知己者死"的意思。今人不理解"古人感一飯,尚能殺其身"這種殺身圖報的尚義精神,反而以如今的世俗之見責難古人,相比之下,愈見古人之可敬,今人之可傷。先秦時代,有的士子會用死來成就他的名聲,相比死而方,名聲更加重要。只是自己一死百子,活著的人不免傷心難過。

古代生產力低下,養不活許多人,故有人死後,允許部分人自殺殉葬,以節約口糧。這種傳統後來演變成忠義的代表,為國君殉葬,十分榮耀。當然貴族、國君們用人殉葬,除了顯示殉葬之人的忠義外,還為了體現自己身份的尊貴。戰國時代,生產力提高,戰爭頻繁,需要更多的人上戰場,人殉這種制度就跟不上時代要求了。中原戰國率先廢止人殉,秦國在秦獻公即位後,全面廢除人殉制度。


大秦鐵鷹劍士



《左傳·文公六年》記載:秦穆公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

秦穆公死時人殉。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汙點。

周王朝有兩個諸侯沿用了落後的殷商文化。包括原始野蠻的人殉制度。一個是秦國。一個是宋國。

一生英明的秦穆公用人殉。一生賢德的宋文公也用人殉。在儒家經典《春秋左氏傳》中,秦用人殉,批判秦穆公。宋用人殉批判宋國大夫。

可見,穆公臨終前的遺願,是依照秦國的傳統用人殉葬。文公臨終前的遺願,不用人殉。但宋國的大夫依然按照傳統,用人殉。

秦穆公用人殉,一半罪在傳統制度。一半罪再本人。宋文公用人殉,本人沒有任何罪責。一半罪在群臣。一半罪在傳統。

戰國初期,秦獻公廢除人殉制。數百年後。秦始皇死時,依然用人殉。修建陵墓的工匠全部陪葬。後宮無所出者全部殉葬。

秦始皇用人殉,是100%的罪惡。無可推卸。


楊朱學派


秦穆公算得上是秦國曆史上承上啟下的人物,在年輕的時候,他任用百里奚打敗了當時諸侯當中的大國晉國。並且護送晉文公回國登基,所以有了秦晉之好的美譽。因此秦穆公也算得上是一代英明君主。

按理來說,他不應該是一個荒淫無道的皇帝,但是在臨死之前,既然動用177位秦國人才殉葬,這到底是為什麼?

當時的風俗習慣

在中國商周時期,國王死了之後一直流行著用活人殉葬的形式。所以秦穆公之所以選擇那麼多人來進行殉葬,這可能是跟當俗的風俗習慣有很大的關係。並且在殉葬的隊伍當中,那177位人才,幾乎全都是追隨他幹過大事情的。因此這些人才殉葬也可能是出於自己的自願。


晚年精神錯亂

在封建時代,很多帝王到了晚年的時候,可能因為身體問題,有的時候難免精神會很糊塗。秦穆公當然也不能例外。雖然其木工在晚年的時候,可能不記得自己曾經所說過的話,可是掌管國王生活起居記錄的官員卻一絲不苟的把這些話全都記錄了下來。當然這也可能是秦穆公自己所允許的。他可能擔心自己太過孤獨,所以改變了過去以66人殉葬的制度,而是擴大到了用177個人來給自己殉葬。

攀比心理在作祟

歷朝歷代的君王,一旦自己做出了改變社會大格局的事情,那麼他一定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很偉大的帝王。所以這個地方在逐漸年老的時候,就漸漸的形成了一種跟過去的帝王攀比的心理。他一致認為自己做的工業比前人要大,所以在死去的時候,一定要有足夠大的排場。再加上當時流行用活人殉葬,所以秦穆公當然要改變過去的制度,用177人代替過去66人的殉葬制度。

個人觀點

秦穆公在中國歷史上的名氣還算是比較好的,儘管他用177人為自己殉葬,但是跟自己的後代秦始皇比起來,他這樣的做法可謂是小巫見大巫了。


草木皆史


商周時期,王侯貴族們希望在死後依然和活著時一樣,過著富貴榮耀,得人侍奉的生活。所以,活人殉葬一直在貴族王侯中很盛行。既然如此,為何秦國國君秦穆公去世後,讓177人為他殉葬這件事,卻遭後人普遍詬病呢?

(秦穆公劇照)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秦穆公是個什麼樣的人。

一、愛惜人才。

春秋時期,諸侯稱霸,各諸侯國都在角逐霸主之位。

秦穆公繼位時,秦國地處偏遠,國力弱小,根本在諸侯國中排不上號。

胸懷大志的秦穆公,一心希望強盛秦國,讓秦國能走上雄霸一方的強國。但現實問題是國力貧瘠,缺少人才輔佐,因此他特別渴望引進人才。

當時秦穆公為了能傍個大國做聯盟,便向強國之一晉國的國君晉獻公表示,想娶他的女兒為妻。

晉獻公看秦穆公長得一表人才,是個帥小夥,於是把大女兒穆姬許配給了他。

在大婚時,晉獻公把才獲得的一批俘虜,作為奴隸當作穆姬的嫁妝,讓她帶到秦國。

結果在半路上,有個叫百里奚的俘虜逃走了。

本來一個奴隸也不值什麼,但秦穆公聽說百里奚有治國之才,於是頗費周折,把逃到楚國的他,用5張羊皮贖了回來,並解除了他的奴隸身份,將他封為大夫。從此,凡是國事都與他商議。

除了百里奚,得到秦穆公重用的還有公孫枝、蹇叔等人。

很快,秦穆公愛惜人才的名聲,便傳到了國際上。一時之間,賢能的人紛紛投到了秦國,希望能得到重用。

(蹇叔劇照)

二、心懷寬仁。

秦穆公好馬,他在岐山下設立了馬場,專門讓人負責養那些名貴的好馬。

有一天,牧馬的官員發現少了3匹馬,趕緊四處尋找。最後在山下的村子邊上找到了馬的骸骨。他疑心是村民吃掉了馬,於是將300村民抓捕起來,並按秦律判以死刑,然後將冊子呈給秦穆公,讓他定奪。

秦穆公知道後,沒有生氣,反而釋放了300村民,並賜給他們上好的酒水。又對他們說,吃了上好的馬肉,如果不喝酒發散,對身體是不利的。

被免除死刑的300村民,因此感激萬分,四處歌頌秦穆人的功德。

三、以德報怨。

秦穆公和晉國結為秦晉之好後,晉獻公由於聽信驪姬的讒言,使太子申生自盡,重耳和夷吾為避禍亂,只得流亡國外。

晉獻公去世後,晉國發生內亂,新繼位的幼君奚齊和卓子先後被弒。夷吾為了登上國君之位,許諾只要秦穆公支持他成為國君後,便割地贈與秦穆公。

本來就是小舅子,秦穆公當然要伸出援手了。

然而,夷吾在登上國君之位後,卻違背了當初的約定。

後來,秦國大旱,秦穆公找夷吾借糧。

夷吾不光不借,還認為這是上天給予的機會,於是集結兵力,攻打秦國。

秦穆公這才認清小舅子的嘴臉,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打得他滿地找牙。最後,不光割地道歉,還把兒子公子圉打發到秦國做質子,才算了事。

後來,晉國也發生大旱,夷吾向秦國借糧。

秦國大臣都不贊成借糧,但秦穆公卻積極向晉國輸送糧食,並說他不能因為夷吾無道,而狠心讓晉國的百姓餓死。

(夷吾劇照)

四、優待將士。

晉文公去世後,秦穆公再也按捺不住稱霸的野心,不顧百里奚的勸阻,命令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為將,率秦軍攻打晉國。

結果由於三將輕敵,秦軍在晉國邊境遭到伏擊,損失極為慘重。西乞術、孟明視和白乙丙三人都被晉軍俘虜。

打了勝仗的晉襄公,打算用他們三人祭祀祖先,以慶祝勝利。

他的母親懷嬴是秦穆公的女兒,知道後,便對晉襄公說,秦國曆來和晉國很融洽,現在他們打了敗仗,秦穆公一定非常生氣。我們如果殺了他們,反而成了我們的不是。與其如此,還不如放他們回去,讓秦穆公自己去處置他們。

秦襄公認為有道理,於是放走了西乞術、孟明視和白乙丙。

不過,他很快就後悔了。但等他派的人追到黃河邊時,這三人已經坐船離開了。

結果,秦穆公得知這三人回國後,立刻穿著喪服去迎接他們,並向他們道歉,並希望他們能奮發圖強,以報恥辱。

由於秦穆公沒有怪罪他們,還勇敢地承擔起了戰敗的責任,因此西乞術、孟明視和白乙丙三人感激流涕,最終訓練出一支虎狼之師,很快打敗了晉國。

從這四個方面看,秦穆公在位的時候,真稱得上一位有仁心的英明國君。既然是這樣一位仁君,為何會讓那麼多人為他殉葬呢?

而且,這一百多人中,還有當時秦國非常受人敬重的“三良”。

所謂“三良”,指的是:奄息、仲行和針虎。

這三個人都為秦國的經濟和軍事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因此得到朝野敬重,被秦人尊為“三良”,也是秦穆公最為倚重的三位大臣。

按理,這樣的人是要輔助新君的。可是在秦穆公晚年時,有一次秦穆公在宴會上和眾臣飲酒。

酒至酣處,秦穆公對眾臣說,我們君臣一場,生要同樂,死亦要同哀才好。

秦穆公這話很煽情,說得就像兄弟一場,不能求同生,但求同死一樣。

奄息、仲行和針虎素來最得秦穆公寵信,於是趕緊站起來同聲表示,願與秦穆公同赴黃泉,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君臣之道。

本來,是酒話。

但秦穆公是國君,國君的話一言九鼎,所以站在他身邊的太史官,一絲不苟地把他們的對話記錄在冊。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在完成霸業成為五霸之一後,心意圓滿的他,終於與世長辭了。

為了昭顯功績,臨死前,秦穆公打破了秦武公以66人殉葬的規格,改用177人超大陣容殉葬。

這時,負責殉葬事宜的官員,便拿著太史官的記錄,找到了奄息、仲行和針虎,表示他們不能食言,否則就是欺君之罪。

於是,奄息、仲行和針虎只得依言殉死。

秦穆公的葬禮辦得隆重又風光,但是人們卻議論紛紛。 一方面,是可惜秦國失去了“三良”這樣的治國大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殉葬的人數多達177人,堪比天子殉葬的規格,因此口舌之議四起。

本來完人一般的秦穆公,因為殉葬一事,最終汙了名聲。

(參考史料:《史記》《左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