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沒有入侵蘇聯,而是繼續打英國,結局會是怎麼樣呢?

司馬長史


希特勒為什麼不繼續攻打英國,而轉戰攻打蘇聯?正是因為打的太久了,沒有必要再打下去,歐洲戰場上德國勢力兇猛,英國只是個島國,要是能拿下英國早就成功了。打英國,德國並不會撈到太多好處,但是不打蘇聯,德國怕是更加好不到哪裡去。

我們都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資產階級統治一方面積極發展海外貿易,進行殖民統治,積累了豐富的資本,擴展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和最廉價的原料產地,另一方面,進一步推行“圈地運動”,獲得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蓬勃發展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還是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要,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最後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霸主,號稱日不落帝國。

1914年6月,德國薩拉熱窩事件成為引爆一戰的導火線,由此,長達四年之久的一戰爆發。但德國在這場戰役中並沒有撈到什麼好處,相反損失慘重。慘敗後的德國不得不面對來自戰勝國的種種要求,《凡爾賽和約》苛刻的條款使得德國領土一再被割讓,東岸沿線50裡還不得設防,因而使德國失去了戰略防禦空間,並且規定德國不允許擁有常規軍隊。這樣的條款使得德國在一戰之後飽受壓迫和束縛,成為一個隨時可能受到周邊國家欺凌的軍事小國。所以,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德國被迫走上了法西斯道路,納粹主義在世界範圍內迅速蔓延。


強大起來的德國制定了攻打英國的海獅計劃,但海軍實力不夠,德國希望通過空軍來獲得制空權和制海權,從而掩護陸軍登陸,但終歸計劃是美好的,現實卻給了德國重重一擊。空軍攻擊對英國來說根本不算什麼,在不列顛之戰中,德國損失飛機1733架,飛行員上千人。另外,從飛機出產量上來看,德國不及英國,而英國還是比較機智的,很早以前就在加拿大培養了一批飛行員和地勤人員。從這種場面看,裡外不順,所以德國也不傻,繼續打下去,也無非是浪費資源,甚至會得不償失。


雖然歷史上德國進攻蘇聯是失敗的,但是其實德國進攻蘇聯是有很大的勝算的,之所以會戰敗是因為他們選擇了錯誤的進攻時間。德軍進攻蘇聯的時候,蘇聯雨勢極大,道路也很溼滑,使得德國強大的機械化部隊無法發揮出真正的實力,再加上對蘇聯嚴寒氣候的不適應以及美軍的攪局,德國就遭受了巨大的失敗。

但是試想一下,既沒有掌握制海權也沒有掌握制空權的德國,繼續攻打英國的話,也許運氣好會使英國元氣大傷,但是希特勒也不會多高興吧,畢竟自己也好不到哪去,破敵一千自損八百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換條路走,也不是沒有好處。

再講一點,其實前蘇聯的野心並不比希特勒小,蘇聯曾經就有攻打歐洲的計劃,如果德國沒有去攻打蘇聯,而是把重心還是一門心思的放在英國身上的話,蘇聯絕對會在德國與英國等國家作戰的情況下在德國背後狠開一槍。所以德國如果不轉戰攻打蘇聯也遲早會被蘇聯先咬一口,到時候說不定蘇聯就會來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直接把西歐給吞了。這樣的結局不管是英國還是蘇聯,肯定都不希望發生。

但是不得不說希特勒這個決定是有一定道理的,打不過就要及時收手,賭一把不一定會贏,但僵持下去必死無疑。所以,進攻蘇聯是它唯一的選擇,雖然結局無法預料,但還是得拼一把。


小姐姐講史


縱橫認為繼續打英國並不是明智的,相反瞞天過海去打蘇聯這個計劃非常成功,今天,我們來腦洞一下,如果德國沒有入侵蘇聯,希特勒會怎樣對待英國!

希特勒可能壓根就不想和英國全面開戰

1940年6月22日,希特勒接受了法軍的投降,整個西歐大陸都成為德國的囊中之物,而英國也是經歷了不小的挫折後被完全驅逐出歐洲大陸,事實證明當時的德國完全達到了巔峰狀態,從希特勒對外用兵以來,德國未嘗一敗,氣勢的囂張,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匹敵。

大概是希特勒本人也未能想到,擊敗波蘭和法國竟然這麼順利,然而在這一系列的勝利背後,卻是德國最高決策間的隨意性,希特勒想怎麼打就怎麼打,完全沒有一個既定的國家級戰略。

在擊敗法國後,德國陷入迷茫,到底是繼續攻打英國,還是攻打蘇聯。

其實,希特勒在自傳《我的奮鬥》中就描述過,德國要以劍犁地,用德國的劍為德國謀取發展的空間, “德國要想實現健全的領土政策, 唯一希望, 就是在歐洲的本土能夠獲得新的領土。“在希特勒看來,東歐擁有廣闊的土地和資源,“不管怎樣, 要繼續向東突進。必須把俄國從歐洲國家的名單中劃掉”,這就是希特勒的態度。

在希特勒的演講中,這樣的話隨處可見,只要將東歐和俄國控制,德國必然能夠完成大德意志帝國的建立。

德國閃擊波蘭後,英法對德宣戰,德國想要繼續向東擴張,必須幹掉身後的法國,如果不能幹掉法國,德國將腹背受敵。

德國的“海獅計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計劃

幹掉法國後,在很多人看來,就應該是希特勒對英國作戰的時候了,為此,德國還制定了入侵英國的海獅作戰計劃,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簽署制定海獅計劃,到7月31日決定以空中攻勢為主,一旦空中打擊完成,然後再實施登陸計劃。

實際上希特勒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真正的想要和英國全面開戰,希特勒曾表示:“如果我們用武力擊潰英國, 英國就會分崩離析, 但這對德國並沒有什麼好處, 我們德國人流血得到一些勝利, 但獲得實惠的是其它國家。”

因此,德國極力的想要拉攏英國,然後雙方達成同盟關係,在這方面希特勒是抱有很大希望的,希特勒認為,德國要建立一個強大的歐洲霸權國家,是一個歐洲大陸霸權,而沒有在海軍上和英國去競爭,實際上就是要給英德合作留有餘地,希特勒的想法是,戰後的世界還是英國的,歐洲大陸則是德國的。

如果英德戰爭全面爆發,那必然是雙方都沒有好處,事實上我們應該看到希特勒對德國的預判還是很準的,丘吉爾堅持要打,英國雖然勉強贏得了戰爭,卻淪為了二流國家。

正是因為希特勒看中的這一點,德國在發展的時候,注重的是陸軍和空軍,而並非海軍,整個二戰期間,德國海軍沒有一艘航母參加到戰鬥中,主要是以潛艇搞一搞貨船。

繼續攻打英國,對於傳統陸戰德國是一次巨大的冒險

德國海軍根本就沒有登陸英國作戰的實力,海獅計劃,說白了就是一個恐嚇英國計劃,只要妥協,繼續綏靖德國,那麼,至少短時間內,德國將把全部的精力對準蘇聯。

如果以上的假設成立的話,那麼就能夠看出希特勒的思維方式出來了,他明知登陸英國作戰計劃不現實卻依然進行不列顛空戰目的就是有兩個,除了上面分析到的恐嚇英國外,還有另一個圖謀就是“聲西擊東”,麻痺斯大林,給蘇聯放煙霧彈,讓蘇聯誤以為,德國在和英國對戰期間不可能發動對蘇聯的進攻。

當時,英國已經得到了德國即將進攻蘇聯的消息,並且發消息給斯大林,斯大林呵呵一笑,英國佬好狡詐,想要蘇德開戰然後讓英國擺脫戰爭,門都沒有,人總是要為自己的自以為付出慘重的代價。

對付英國,登陸作戰是low的做法,英國本身就是一個島國,靠的是吸殖民地的血才能夠強大,即使德國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付出巨大的代價攻佔了英倫三島,於德國又有什麼益處。

兩棲作戰對於德國這樣的傳統陸戰國家來說並不擅長,希特勒貿然發動作戰必然是極大的冒險行為,因此對付英國縱橫認為還是以封鎖戰略比較靠譜,硬拼對德國沒有好處。


史論縱橫


兩面作戰,一直被認為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失敗的重要原因。那麼,如很多人想象的一樣,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希特勒並沒有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突然進攻蘇聯,而是堅持攻打英國,結局會怎樣呢?他能否將英國滅亡呢?


答案是否定的,雖然英國會因此損失慘重,但卻不會因此被德國滅亡。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作為高超的戰略大師,我們所擔心的兩面作戰問題,希特勒絕非沒有考慮,而且早已做出計劃並付諸實施,這個計劃就是著名的海獅計劃。1940年7月16日,在閃擊法國並將其滅亡之後,希特勒就開始了入侵英國的16號指令,這就是著名的海獅計劃。

鑑於英國無與倫比的海軍優勢和間隔英吉利海峽的地理優勢,希特勒明智的將進攻的希望選擇在了空中,計劃利用德國的空軍優勢消滅英國空軍,奪取制空權。並利用制空權徹底摧毀英國的防禦,進而登陸英國。

二戰初期,德國空軍的實力是極為強大的,當時的德國空軍主力擁有三個航空隊,高達2669架飛機,其中戰鬥機和轟炸機各有一半。同時,這些飛機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而作為對手的英國,只有700架戰鬥機和500架轟炸機。

可以說,在空軍對比方面,德國空軍無論是先進程度還是數量,都佔據了巨對優勢。因此,狂妄的德國空軍司令戈林甚至向希特勒作出了“只需四天,就可向進攻波蘭那樣戰勝英國”的保證。

然而,英國的空軍顯然不像法國軍隊那樣毫無抵抗意志,在首相丘吉爾的帶領之下,應用雷達等預警設施,英國空軍展現了前所未有的頑強,而英軍的飛機也絲毫不弱於德國戰機。

因此,戰爭初期雖然德國空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也嚴重破壞了英國的飛機工廠,雷達站和機場,但英國空軍一直有一戰之力,且給德國空軍帶來了巨大的傷亡。

尤其是當德國空軍佔據上風后,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戈林卻改變轟炸目標,給了英國空軍喘息之機。最終,不列顛空戰德軍雖然給英國帶來巨大的損失,但單純以空軍而言,英國的損失比德軍更輕,英國取得了空戰的勝利。



利用空軍速戰速決的計劃破產之後,希特勒並沒有甘心,德國空軍再次對英國進行大規模空襲。已經精疲力竭算慘重的英國空軍,也被迫再次與德國空軍進行了慘烈的廝殺。

但是,不列顛空戰德國最終都沒能取得勝利。德國的失利,除了英國空軍的頑強抵抗外,美國因素成為極為重要的原因。因為美國也開始插手這場戰爭,並大力援助英國。同時,由於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準備就緒,德國空軍開始大規模轉向東線戰場,不列顛空戰徹底結束。



那麼,在兩次空襲受挫之後,德國是否有餘力繼續進攻英國呢?如果放棄進攻蘇聯,德國當然是有能力繼續進攻英國的,但是,德軍的手段依然只能僅限於空軍空襲。

看歐洲地圖我們可以發現,作為島國,英國優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任何歐洲大陸上的國家,無論陸軍多麼強大,只要沒有一支能夠擊敗英國海軍的艦隊,英國就可以高枕無憂。德國也是如此,希特勒的坦克大軍無論多麼強大,戰術多麼先進,也不可能跨越英吉利海峽。



而德國唯一能威脅英國的軍隊只有空軍。如果持續對英國進行空襲,的確可以給英國的工業及軍隊帶來慘重的損失,也可以給英國人帶來巨大的傷亡。但是,僅靠空襲顯然無法摧毀一個國家,而英國先進的科技,如雷達的應用也使得英國空軍絕非毫無無還手之力。

而英國佔據世界第一的廣闊殖民地,也決定了英國擁有無與倫比的戰爭潛力。雖然損失極為慘重,但在意志力極為堅定的丘吉爾帶領下,英國完全跟德國耗得起。更重要的是,英國背後還佔著一個工業生產能力近乎bug的國家。



而事實上,早在1940年5月15日,也就是海獅計劃之前,剛剛上臺的丘吉爾就給羅斯福發了求援電報。美國也進行了積極響應,尤其是當美國被德國可怕的閃擊戰震驚後,美國人開始大力援助英國。羅斯福甚至將當時美國軍火庫的所有物資全部給了英國。

在租借法案通過之後,1941年3月11日,美國更是一次性就撥給了英國70多億美元的援助。藉助財大氣粗,且工業能力超強的美國,英國完全可以跟德國繼續耗下去,而德國狹小的國土面積和致命短板——石油短缺決定了,在持久戰中,德國反而不是英國的對手。



因此,如果德國沒有進攻蘇聯,一心一意的攻打英國,德國的結果也絕不可能更好,雖然可以給英國本土帶來巨大損失,但英國等國在美國的支持和幫助下,依然有能力拖垮德國,對德國唯一不同的大概是,進攻英國並最終戰敗之後,德國人不會遭遇如蘇德戰場上那般慘重的傷亡。


鳶飛九天2018


希特勒當時如果沒有進攻蘇聯的話,那他的結局想必也是好不到哪裡去的。

在經過多年的積蓄後,德國積累出了強大的戰爭實力,所以在實力達到足夠強大後,德國人開始攜帶著他們強大的鋼鐵洪流,對歐洲各國發起了致命的衝擊。

在歐洲的戰場上,德國顯示出了非常強大的力量,很多國家在他們的兵鋒所指下,不是被打垮就是馬上向他們投降,一時鋒芒無人可以阻擋。

德國沒有集中力量打英國的關鍵原因

不過在打英國的時候,他們卻遭遇了不少的問題。

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是不同的,英國是一個的島國,和歐洲大陸有著海峽的阻隔。

如果是尋常的歐洲大陸國家,希特勒還可以直接指揮陸軍一路碾壓過去,但是因為他們的海軍力量實在不是特別優秀的原因,所以他們只能通過空軍力量來對付英國。

而空軍攻擊終究是無根浮萍,所以面對著英國這個老牌強國,希特勒一直拿它沒有辦法。

而且當時在希特勒的想法中,打下英國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英國在當時的世界上雖然是數一數二的強國、富國,但他們的強盛主要來自於他們龐大殖民地不斷對他們國家本土的輸血供應,正是依靠著那些龐大的殖民地,他們才擁有了那麼強盛的國力。

要是僅僅只打下他們本土、沒有打下他們其他殖民地的話,對當時迫切需求資源的希特勒來說,是沒有太多價值的。

因此現實中,希特勒並沒有把主要的力量放在英國身上,而是在佔領下波蘭還有橫掃歐洲戰場後,集中大多數力量進攻了蘇聯。


蘇德開戰前蘇聯的狀況

在德國和蘇聯進行開戰之前,德國和蘇聯展開過一段時間短暫的合作。

在1939年的時候,波蘭就是在他們兩頭餓狼的合作下被撕碎成兩半的。

而在打下波蘭後,德國開始把重心轉移向了其他歐洲小國,對他們展露出了兇惡的光芒。

那個時候蘇聯雖然制定過大雷雨計劃這樣防備、針對德國的軍事計劃,但是在看到德國把所有重心都放在歐洲本土、對自己幾乎不可能造成什麼威脅後,他們就放鬆了對德國的警惕,並沒有部署相關的軍隊對德國進行防備。

然後繼續把重心集中在了國內工業的建設以及對政界、軍界人士的大清洗中。

在30年代的時候,蘇聯內部爆發了長達數年的大清洗,蘇聯的軍隊在這場大清洗中受到了狂烈地衝擊。

不僅大量的高級將領折戟其中,許多優秀的中下級將領也在那場清洗中被滌盪得差不多一片空白,受此影響,在德國對蘇聯開戰的時候,蘇聯失去了眾多對抗德軍的優秀將領。

如果希特勒全力攻打英國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德國沒有去攻打蘇聯,而是把重心一直放在歐洲本土以及英國等國家身上的話,那蘇聯最開始應該是沒有足夠能力在德國陷入僵局時對德國倒打一耙的。

但是如果德國在歐洲本土的作戰持續得太過於長久、蘇聯的實力也恢復得差不多的話,以蘇聯在大雷雨計劃中表露出來的意圖,他們絕對有可能在德軍與英國等國家作戰激烈的時候,給德國的背後狠狠地來上一槍。


那個時候,在前後受到夾擊的情況下,德軍必然遭受到慘敗。

而如果是進攻蘇聯的話,德國原本是擁有著很大勝算的。

歷史中他們之所以會戰敗,是因為他們錯過了最佳的進攻時間,在蘇聯雨勢最大、道路最泥濘的時間段裡進攻了蘇聯,使得自己強大的機械化部隊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實力。

還有沒有準備足夠的棉衣抵禦蘇聯的嚴寒以及美軍的加入攪局,最終才使得德軍在蘇德戰場中遭遇了那麼巨大的失敗。

不過如果能避免這些問題的話,他們取得勝仗的幾率還是要比全身心投入在歐洲戰場中大許多的。

而且蘇聯國土遼闊、各方面的資源充足,也符合希特勒的戰略需求,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希特勒攻打蘇聯都是最佳的選擇,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行將踏錯罷了。

所以說如果希特勒沒有入侵蘇聯、繼續攻打英國的話,以他們海軍實力的薄弱,他們很難取得想要的成就,當時英國的本土也無法達到他們對資源的需求,還有,如果等到蘇聯的軍事實力恢復過來的話,他們也將可能遭遇到兩面夾擊的危險處境。


孤客生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希特勒?這小個,鼻樑骨上一小撮衛生胡,整個話筒就能給你激情四射。二戰這麼大一個大舞臺,愣是被這小個攪了個風生水起,腳踹波蘭,拳打法國佬,整個西歐全掉在了希特勒的口袋裡。

就這結局,您就算是把狐大仙請來,他把手指頭掐死了,都給你算不出來,這小個咋就用那麼短的時間,就把擱世界上都是軍事強國的波蘭外加第一軍事強國法國高盧雄雞打的跟個烏眼雞似的。

順道還把攪屎棍英國佬的勢力徹底趕出了歐洲大陸,氣的大胖子丘吉爾跳著腳的罵。

要不是小個子希特勒在最後時刻手軟了一點,那超級大潰敗敦刻爾克就跑不出去四十萬人。沒這四十萬人,後來的丘吉爾吼梆子要反攻歐洲大陸,那就是擱紙條上畫大餅的節奏。

話說這敦刻爾克大撤退那叫個丟臉丟到家了,可現在愣是被英國人外加法國人描述成了一個輝煌的大勝利,這臉皮都丟到太平洋海底喂鯊魚去了。

哎,不說了,這事再說多了,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咱接著往下聊。

題主的事

那個時候整個歐洲都懵圈了。

俺是誰?俺在哪裡?俺是幹啥的?一腦殼的大問號,迷惘啊!

話說這問號不僅僅是戰敗的歐洲人,還包括戰勝了的德國人。因為西歐這嘎達已經讓德國登上了世界軍事強國的寶座,這一傢伙就幹到了巔峰。

下一步該幹嘛?打下去唄!可打哪裡呢?這可就有嚼頭了。

歷史上西歐之所以一直都沒有辦法得到統一,有兩攪屎棍整的。

一個是東邊的那喜歡整個伏特加和你玩粗的老毛子,話說這老毛子開頭擱地圖上就是個指頭大的一個地方,為嘛現在這麼大?還不是天天的擱東邊挑事,撩了這個撩那個,把個西歐攪和亂了,自己個當和事佬,一口口吃的把自己個愣是吃成了胖子。

另一個就是西邊的英國佬,這就是個拿著文明棍到處攪和的扯淡玩意,就怕西歐這嘎達太平一天,礙了自己個的眼,無風都能給你攪起三尺浪來,歐洲那會的亂局沒有他的身影,您可以把俺的腦袋揪下來當球踢。

結果呢

就這局面,如果小個子希特勒撅著屁股,全心全意的搞英國佬,這老毛子不從那西伯利亞衝下來,希特勒他就不姓希。

這老毛子從來都是個有便宜佔不夠的主,回回都會在西歐這嘎達事態平息的時候,整個伏特加蹦出來攪局。

其實當時的斯大林已經準備,武裝干涉西歐的事了,因為斯大林感覺摘果子的時候快到了,而且再拖下去,西歐這嘎達真的讓德國人說話算數了,那麼老毛子勢必要面對一個完整統一的西歐,這不符合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的道理。

而希特勒盤算著自己個手裡的三瓜兩棗的,您要真的揍英國佬,勢必要用上德國海軍。

你快拉倒吧,德國人自打一戰開始,海軍就是一廢材,到了二戰除了潛艇能出去溜溜彎,其他都不算數。畢竟別人拿航母當堡壘,德國只能拿航母當玩具。

所以您要拿出別的東西運兵,那一沉可就是一船的人,德國海軍就算是拍胸脯保證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希特勒信你個大頭鬼。

反過來也一樣,英國佬海軍是可以,但玩登陸游戲那叫個稀里嘩啦嘻嘻鬆鬆,所以面對英國人防守比進攻要實在。再說只要在海岸邊上把那大西洋壁壘真真的建立起來,只要很少的兵力,就能牽制住蹲在破島子上的英國人,而剩下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起來,和老毛子死磕了。

還有一點,從歷史上看來,能誕生出強大而久遠的國家無一不是陸地。您要說英國曾經是個強大的國家,但那是暫時的,因為他沒有強大的戰略空間可供使用。

打老毛子可就不一樣了,把老毛子打趴下了,就能把東歐拿下,從而統一整個歐洲,而且還能拓寬整個德國人的生存空間,拿下富饒的戰爭資源。

要知道,擱北美大陸,還有一個養精蓄銳數著毛毛錢過日子的美國佬還沒有參戰呢?

要知道,被清除出歐洲的猶太財團都去了美國那嘎達,美國的參戰那是早早晚晚的事。

拿下英國,充其量就給自己個整個不沉的超大個的航空母艦,這玩意說不好聽點四面環敵。

但拿下老毛子這地,可就不一樣了,只要把握好了,撐下去是不成問題的,拿下老毛子就會和亞洲接壤了。

歐洲和亞洲抵抗一塊美洲大陸外加一個破島子上的英國佬,勝算還是蠻大的。

所以就題主這事,基本是不可能實行的,就算是實行了,希特勒就會立即陷入顧頭不顧腚的局面。

而要拿下老毛子,那又談何容易啊!老毛子整口伏特加,能把二踢腳當炸彈的丟,就這麼個好武的民族,三兩下就征服了,不是說說的事。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希特勒會當場去世,而且走得非常安詳!

雖然二戰的硝煙已經散去了70多年,但圍繞二戰的討論始終經久不衰、餘音繞樑,尤其是作為二戰發起者的希特勒,長久以來一直是後人爭論不休的對象。

作為第三帝國的締造者,希特勒在帝國崛起過程中的作用絕對是舉足輕重、有目共睹的,但當二戰開始後,遠離戰場的最高指揮官希特勒同志卻“昏招迭出”,最終在二戰中輸得一敗塗地。

看起來也的確如此,比如在進攻英國這個問題上,希特勒幾乎就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最終將苟延殘喘的英國推到了德國的對立面。

那麼如果希特勒再執拗一點,打定主意不消滅英國不罷休,他的第三帝國和二戰最終將會如何走向呢?靜夜史認為當然不會更好,因為希特勒很聰明,但其他人更不傻,這決定了希特勒如果強行和英國死磕,必將死無葬身之地。

在靜夜史看來,希特勒面臨的幾個致命缺陷,註定了他不會打敗英國:

1、尷尬的短腿海軍

在歐洲的地界上談海軍,英國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雖然英國的本土面積只有24.4萬平方公里,但作為孤懸歐洲大陸之外的島國,英國是名副其實的海洋強國,海軍實力長期一騎絕塵。

雖然希特勒在1932年上臺後迅速擴充軍備,將德軍從10萬迅速武裝到800多萬,但常言道“十年陸軍,百年海軍”,德國陸軍可以在短期內迅速擴充並形成戰鬥力,但海軍卻力不從心,因為無論軍艦還是軍港都是巨大的開支,非百年列強不能擁有,而且培養海軍的消耗也遠大於陸軍,這就決定了希特勒想要在短時間內迅速武裝德國,只能重點發展陸軍。

而這也決定了希特勒在進攻英國時幾乎是力不從心的,因為英吉利海峽雖淺雖窄,但卻需要比英國海軍還要強大的海軍力量,而很明顯希特勒沒有。而要命的是,期望以空戰取勝的希特勒也敗在英國先進的雷達系統中,這讓希特勒跨越英吉利海峽征服英國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相比之下,進攻蘇聯才能充分發揮德國陸軍強悍的戰鬥力,規模空前的閃擊戰讓強大的蘇聯在戰爭初期也猝不及防。

2、頑強的大英帝國

征服英倫三島,絕不意味著征服了整個英國。

雖然一戰後,殖民統治力不從心的英國出臺了《威斯敏斯特法案》,允許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自治領獨立,作為英聯邦的一部分,但印度等地區仍然被英國牢牢掌握。

也就是說,此時的英倫三島只是英國的一部分,希特勒即使征服了英倫三島,也不等於徹底消滅了英國,因為英國完全可以遷都到加拿大或者印度等地繼續頑抗,而海軍力量薄弱的德國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將英國趕盡殺絕的。

而不能消滅英國,希特勒的西線就不能穩固,兩線甚至三線作戰的危險就始終存在。

一直以來,德國的最大敵人始終是蘇聯,因為德國在崛起的過程中,最缺的就是生存空間,俗稱土地,而很明顯蘇聯能比英國給得更多。

在希特勒的設想中,英國和德國同屬西歐國家,又都是日耳曼人,理應手拉手心連心,之前的綏靖政策兩國也合作得天衣無縫。但無奈丘吉爾是個硬骨頭,一個字就是幹,這讓惱羞成怒的希特勒不得不展開海獅計劃,結果一敗塗地。

事實證明,意識形態的相似並不能成為兩國親密的根據。對英國而言,最大的價值就是抵抗,至於勝敗無所謂。只要堅持抗戰,就能夠讓希特勒自顧不暇,更重要的是得到美國的援助,這一點,丘吉爾心知肚明,所以希特勒不可能征服英國。

3、躁動的美蘇同盟

德意志第三帝國崛起後,為實現鯨吞歐洲,征服世界的夢想,希特勒可謂殫精竭慮,二戰前為了避免英法的干涉,拼命向東擴張,擺出一副和蘇聯決戰的架勢。

但被英法和德國同時針對的蘇聯並不傻,幾乎是從納粹德國崛起的那一刻開始,斯大林就一直在謀求和英法合作扼殺德國,但沉浸在“綏靖政策”中無法自拔的英法斷然醜拒蘇聯,絕望的蘇聯只能在1939年8月23日和德國秘密締結了《蘇德互不侵犯協定》。

《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的存在,一方面為蘇聯贏得了足夠的備戰時間,可以抽出精力對付日本;另一方面為希特勒橫掃西歐消除了兩線作戰的後顧之憂。

但希特勒好斯大林都心知肚明的是,《蘇德互不侵犯協定》不過是一張隨時可以撕毀的廢紙,蘇德戰爭終將不可避免。所以在希特勒專心致志地橫掃西歐時,斯大林也馬不停蹄地開始構築“東方戰線”。

1939年9月17日,在德國佔據波蘭西部後,蘇軍出兵波蘭東部,奪回寇松線以東的西白羅斯和西烏克蘭地區;1939年11月,蘇聯入侵芬蘭,付出巨大代價後奪取薩拉、貝柴摩、卡累利阿地峽等地區;1940年3月,蘇軍強行開進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後將其強行併入蘇聯;1940年6月,蘇聯強行索要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由此蘇聯國境線向西平均平移300多公里,增加了對德戰爭的縱深,蘇聯也在新國土構建了巴普洛夫防線這樣的國防工事。

但這絕不意味著蘇聯腳步的停止,事實上作為世界上唯一的共產主義國家,蘇聯雖然和資本主義的法西斯國家有本質不同,但為了全球範圍內的無產階級革命,蘇聯也有向外輸出革命的勃勃野心。所以這意味著如果德國執拗於徵服英國而不對蘇聯先下手為強,那麼當蘇聯主動進攻德國時,希特勒勢必更加被動。

另外,大洋彼岸的美國雖然未參戰,但註定無法和德國同流合汙,美國對英國的支持註定了德國不可能贏得不列顛之戰,如果德國耗在英吉利海峽,那麼就只能被耗死。

所以,既然沒有了和英國媾和的希望,希特勒也不應該繼續在英國身上浪費時間,除了英國根本打不死,即便打死了也不能提供德國急需的資源和空間,而蘇聯毫無疑問更適合做德國的目標。

所以對希特勒而言,耗在英國必死,適當放棄尚可有一線生機。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我是熱愛歷史的豆包,我來談談我的想法。

二戰中英國最艱難的時期有三個:

一是1940年5月英法聯軍被困守在法國西北部的敦刻爾克的海邊。

當時德國掌握制空權,並且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已經將敦刻爾克合圍,英國的處境是40多萬大軍被困守在敦刻爾克,三面是德軍,一面是大海。可是正當古德里安準備命令他的裝甲部隊全殲英軍時,希特勒卻接受了自己起家的兄弟空軍元帥戈林關於使用德國空軍全殲英軍的主張,命令德國陸軍停止行動,轉而由空軍進行空襲。

敦刻爾克形勢圖

戈林曾經是德軍一戰時期的飛行員,一戰後跟著老哥哥希特勒混,後來被掌握德國大權的希特勒任命為空軍元帥,二戰爆發,戈林的空軍雖然出的風頭也不小,但是顯然他想全殲敦刻爾克英法聯軍的戰役中,增加自己的軍功章,結果敦刻爾克的探頭很多都是淤泥,德國空襲效果有限,此外由不遠處的英國本土飛來的英國空軍還能對德國空襲行動造成干擾,結果40多萬英法聯軍中的33萬人最終撤回本土,成為了日後英國保衛本土和反攻歐洲大陸的有生力量,當然這裡還流傳著一種說法,說是希特勒故意放英軍回本土,因此希特勒骨子裡比較尊重英國,他一直想要與英國和解,不想在敦刻爾克殺掉太多的英國人,增加兩國的仇恨,不過總而言之,1940年的德軍在敦刻爾克上沒有全殲渡海而來的英軍。

敦刻爾克等待撤退的英軍,英軍兩週時間撤走33萬人

二是1940年的7月到1941年5月的不列顛空戰

1940年6月法國投降,而英國則更換了軟弱了張伯倫政府,轉而由丘吉爾組織戰時內閣,丘吉爾持堅決的反德態度,德國迫使英國和解的計劃失敗後,由於英國佔據著絕對的海上優勢,於是德國制定徹底摧毀英國空軍,奪取英國本土製空權,然後掩護陸軍強渡英吉利海峽,跨海佔領英國的“海獅登陸”計劃。當時德國空軍佔據優勢,開始階段德國空軍的目標是英國空軍的有生力量,由於英軍裝備有雷達等優勢,又是本土作戰,德軍損失較大,但是英國人損失同樣不小,但是德國空軍的質量和數量優勢較大,英國空軍一度舉步維艱,不過為了振奮英國的士氣,英國空軍組織了轟炸機對德國柏林進行一次夜間轟炸,這讓如日中天的德國和志得意滿的元首狠狠的打了自己的臉,於是憤怒的希特勒開始命令德國空軍將轟炸的目標由英國空軍的基地和飛機,轉向了英國的城市,想要通過空襲英國城市迫使英國投降,但是這卻正中英國人下懷,一方面英國空軍得以贏得喘息之機,迅速恢復,另一方面英國城市被轟炸的慘狀引起美國人同情,於是美國人開始對英國人進行援助。

不列顛空戰中的英國空軍

1941年5月,德國眼見轟炸英國城市迫使英國投降的意圖落空,英國空軍又死灰復燃,重新恢復了戰鬥力,而此時德國入侵蘇聯已經迫在眉睫,於是德國無限期推遲了海獅作戰計劃,英國贏得了不列顛空戰的失敗。

三是德國潛艇襲擊英國運輸船的狼群戰術。

英倫三島本土狹窄,資源匱乏,是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更談不上反攻歐洲了,但是英國有著世界上最龐大的殖民地。英德戰爭爆發後,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殖民地的物資和兵員開始源源不斷的向英國本土輸血,美國的援助也開始不斷進入英國,由於當時英國仍然掌握世界上最龐大的海軍力量,所以海路運輸的大動脈對於英國來說是有保障的。

德國曾經一度嘗試利用短小精幹的海上戰列艦艦隊,對英國運輸線和英國海軍實行遊擊戰,例如使用著名的“俾斯麥號”戰列艦等,但是面對強大的英國艦隊,這些再精良的德國軍艦也無法彌補英德海軍巨大的實力差距,於是德國著名海軍元帥鄧尼茨發明了使用集中使用潛艇的狼群戰術。由於潛艇建造時間和成本遠低於水面艦艇,於是短時間內德國組織一支龐大的海上潛艇部隊,並對英國的海上運輸線造成嚴重的破壞,甚至英國的首相丘吉爾戰後回憶也承認“二戰中唯一令我感到不安的,就是德國的U型潛艇。”

狼群戰術的發明者鄧尼茨和他海軍官兵

不過在美國加大了對英國海上支援,向英國贈送大量反潛驅逐艦(1941年英美《大西洋憲章》後,美國一次性就向英國贈送50艘驅逐艦) ,大大增強了英國的反潛力量,而美軍參加二戰後,這兩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兩支海上力量進行了整合,德國的U型潛艇就很難在取得戰果了。


以上這三種危機是英國二戰中遭遇的最嚴重的困難,這其中英國最生死存亡的時刻當然就是不列顛空戰,如果德國能夠貫穿空戰初期那種專門打擊英國空軍有生力量的戰略,像戰爭初期殲滅其他國家空軍力量那樣消滅英國空軍,奪得英國的絕對制空權,進而執行海獅登陸計劃,全面佔領英國還是有可能的,可是此時的希特勒已經時人心不足蛇吞象了,他自認為已經幹掉了法國,解決了西線問題,他要集中精力對付他夢寐以求的在《我的奮鬥》中記錄的敵人——蘇聯了,說白了長期在海軍方面直落英國下風的德國,頭腦中還是沒有絕對的海權思想,仍舊停留在大陸軍時代,也許是希特勒沒讀過馬漢的《海權論》吧。


大東北的小豆包


世界上好多事情的發展沒有如果。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以希特勒、墨索里尼、東條英機為代表的戰爭罪犯,早已被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英國、俄國還有中國都仍然還在那裡,而那些個侵犯他國主權丶領土的國家不是被佔領,就是被分割。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隻今還為南千島群島中的四個小島在奔波。

過去的事情都是歷史,過去的歷史不能假設。世界上沒有賣後悔藥的。


吉祥如意


歷史是不能假設的!

德國真正的敵人是蘇聯,對英法就是復仇。希特勒無意擊敗英國(敦刻爾克撤退給了英國一個緩手,並不是因為他不懂得軍事。也不是因為德國陸空軍間的齷齪造成丟失戰機,德國與英國本無仇恨,希特勒不想把英國人趕盡殺絕)。而對付蘇聯,無論是軍人還是老百姓,都殘忍至極,說明希特勒非常仇視蘇聯。

德國那時的工業體系比英法先進得多,他不需要英法的工業技術而需要原料,這是英法不具備的,但蘇聯具備了且工業體系落後,這就導致德國不去徹底摧垮英國,因為英國的殖民地很多,可以做到移花接木,法國同樣如此。

德國需要的是英國一紙妥協的條約就夠了。

無論從宗教和意識形態上,德國有著蠢蠢欲動的衝動,這不是誰能改變希特勒的。

“巴巴羅莎”是在蘇聯進行“戰時共產主義”後不得不作早期計劃的結果。因為如果蘇聯在短期內形成對德分庭抗禮,那麼德國再想打蘇聯的主意就難上加難,所以只能用“閃擊戰”解決蘇聯紅軍的主力,然後佔領各要點,最後完成奪取戰爭資源的努力。

蘇德戰爭一定要打的,斯大林充分看到了這一點,不然他不會與德軍在波蘭會師,佔領屬於芬蘭的要地,陳兵波羅的海三國和白羅斯,南下分解羅馬尼亞。這些難道希特勒無動於衷嗎?顯然不是。

故此,不是希特勒打不打蘇聯的問題,也不是時間多久再打的問題,這與龜縮在英倫三島的丘吉爾無關。進攻巴爾幹只是解決戰爭資源的一小部分,真正解決大問題的還是蘇聯。如果不及時攻打蘇聯,到了蘇聯備戰進行到尾聲,德國還能打得過蘇聯嗎?

德國打法國不讓他淪陷,還是給了它一個“維希政府”,也正說明他復仇計劃的成功,說明德國對這個刻骨銘心的敵人沒有痛下死手,什麼原因?因為希特勒看到蘇聯的日益強大,恐慌得很,趕緊解決完西線戰場來解決蘇聯問題,把兵力迅速集中到東線戰場。


娵訾靜淵juzijingyuan


二戰時沒有打蘇聯全力進攻英國,英國應該撐不過1年,二戰的歷史將會改寫。

但最終德國能否取得最後的勝利,我認為未必,理由如下:

1.德國閃擊蘇聯的計劃叫巴巴羅薩計劃,實際上中國提前一天得到情報發給蘇聯,但當時斯大林並不信任來自中國的情報。而德軍進攻蘇聯時蘇軍並不處於防禦狀態,而是處於進攻狀態。所以初期蘇聯紅軍被德軍消滅和被俘將近四百萬。這說明什麼,也就是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也許沒多久蘇聯就進攻德國了。如果以德國+波蘭和法國的戰略縱深與蘇聯沒法比,很快會被蘇軍突破。所以如果德軍不進攻蘇聯,也難以贏得最後的勝利。

德軍二戰中兩大重要敗筆就放英法聯軍撤回英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以及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一個是放虎歸山了,一個是在不具有實際經濟價值的情況下消耗太多兵力在斯大林格勒,最終因為天氣原因和蘇聯大縱深的兵員和武器製造,把德軍精銳耗死在斯大林格勒,夢想佔領斯大林格勒徹底擊垮蘇聯意志的目的徹底失敗。如果當時全力進攻烏拉爾產油區,也許結局就會不一樣。那裡有石油,並且不是那麼寒冷。要知道當時德軍大量汽車和飛機用的可是酒精,德國貧油啊。

另外,德軍的夥伴意大利實在是戰鬥力太差。如果墨索里尼的軍隊有如日軍戰鬥力的一半,得意聯軍也不會丟掉北非戰場,可知道後期大英帝國的兵員和物資基本上都是來自非洲以及通過非洲運到英倫。

總之,德軍雖很強悍,畢竟國土、資源和人口都有限,要贏得二戰勝利,可能性還是微乎其微。除非他在美國研製成功原子彈前就已經研製完成,能用於對蘇對美作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